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01
品種名稱:天優290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天豐A×廣恢290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華南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22.1天,比對照Ⅱ優128早熟8.2天。株型適中,葉姿挺直,每畝有效穗數19.6萬穗,株高102.9厘米,穗長21.3厘米,每穗總粒數146.7粒,結實率80.8%,千粒重24.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2.9級,最高7級,抗性頻率80.0%;白葉枯病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4.7%,長寬比3.2,堊白粒率21%,堊白度3.9%,膠稠度5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8.4%。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華南早秈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8.69公斤,比對照Ⅱ優128增產4.08%(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446.24公斤,比對照Ⅱ優128減產1.98%(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7.46公斤,比對照Ⅱ優128增產1.33%。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26.37公斤,比對照Ⅱ優128增產1.97%。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華南各地早稻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3月上旬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0~12.5公斤,每畝本田用種量1公斤,稀播培育帶蘗壯秧。2.移栽:移栽一般秧齡25~30天或5~5.5葉齡,插植規格一般16.7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每畝栽插1.6萬~2萬穴、基本苗6萬~8萬苗;拋秧3~4葉齡為宜,每畝拋1.8萬叢左右。3.肥水管理:做到氮、磷、鉀合理搭配,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蘗肥,生長中期看苗情補施穗肥。水分管理做到淺水移栽,寸水活苗,薄水分蘗,夠苗曬田,后期干干濕濕。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較早,米質較優,產量中等,感稻瘟病,高感白葉枯病。適宜在海南、廣西南部、廣東中南部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早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02
品種名稱:京福1優527(區試代號:京福優1527)
選育單位: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京福1A×蜀恢527
省級審定情況:2006年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華南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26.8天,比對照Ⅱ優128早熟3.6天。株型適中,劍葉寬長,莖稈粗壯,每畝有效穗數17.6萬穗,株高117.5厘米,穗長23.7厘米,每穗總粒數134.1粒,結實率75.2%,千粒重30.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6級,最高5級,抗性頻率80.0%;白葉枯病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27.2%,長寬比3.1,堊白粒率93%,堊白度13.0%,膠稠度4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9.1%。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華南早秈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0.13公斤,比對照Ⅱ優128增產4.35%(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448.64公斤,比對照Ⅱ優128減產1.45%(不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9.39公斤,比對照Ⅱ優128增產1.71%。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7.23公斤,比對照Ⅱ優128增產16.59%。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華南各地早稻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每畝秧田播種量15公斤,大田每畝用種量1~1.5公斤。秧田施足基肥,稀播勻播,培育帶蘗壯秧,秧齡30天左右。2.移栽:適當密植,每畝插植2萬穴左右,每穴插2粒谷苗,每畝基本苗約6萬~8萬苗。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蘗肥,前期以80%~90%的施肥量用作基肥和蘗肥;中期控氮增施磷鉀肥,促根壯稈,控制無效分蘗;后期看苗適當補肥。水分管理應做到薄水淺插,淺水分蘗,夠苗及時脫水擱田,孕穗期開始復水,后期干濕壯籽。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白葉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中等,中感稻瘟病,高感白葉枯病,米質一般。適宜在海南、廣西南部、廣東中南部、福建南部的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早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03
品種名稱:豐富占1號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豐絲占系統/富清占4號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常規水稻。在華南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24.8天,比對照粵香占遲熟2.4天,比對照Ⅱ優128早熟5.4天。株型適中,劍葉挺直,群體整齊,每畝有效穗數21.6萬穗,株高107.6厘米,穗長20.9厘米,每穗總粒數131.1粒,結實率79.4%,千粒重22.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2.7級,最高5級,抗性頻率86.7%;白葉枯病3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7.9%,長寬比2.8,堊白粒率40%,堊白度8.0%,膠稠度44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9%。
產量表現:2003年參加華南早秈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2.58公斤,比對照粵香占減產3.32%(極顯著);2004年續試,平均畝產550.20公斤,比對照粵香占增產3.71%(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438.74公斤,比對照Ⅱ優128減產1.90%(不顯著);三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0.51公斤。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6.45公斤,比對照Ⅱ優128增產2.26%。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華南各地早稻生產季節適時播種,稀播培育壯秧。2.移栽:作早稻秧齡28~30天移栽。3.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鉀肥配合施用,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中期輕施復合肥。水分管理上做到淺水回青促分蘗,夠苗露曬田控制每畝有效穗數22萬穗左右,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淺水層,灌漿至成熟期田土保持濕潤。4.注意及時防治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中等,中抗白葉枯病,中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海南、廣西南部、廣東中南部的雙季稻區作早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04
品種名稱:準兩優527
選育單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準S×蜀恢527
已往審定情況:2003年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5年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華南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24.9天,比對照粵香占遲熟3.0天,比對照Ⅱ優128早熟6.3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葉色較深,葉片寬長,每畝有效穗數17.2萬穗,株高113.8厘米,穗長24.4厘米,每穗總粒數115.9粒,結實率83.3%,千粒重32.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6級,最高7級,抗性頻率80.0%;白葉枯病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35.2%,長寬比3.3,堊白粒率44%,堊白度8.3%,膠稠度7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0.9%。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華南早秈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7.50公斤,比對照粵香占增產14.51%(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462.43公斤,比對照Ⅱ優128增產3.40%(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4.96公斤。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1.21公斤,比對照Ⅱ優128增產1.51%。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華南各地早稻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5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1.5公斤。2.移栽:每畝栽插1.1萬~1.3萬穴、基本苗6萬~7萬苗。3.肥水管理:適宜在中等肥力水平下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機肥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在水分管理上,做到前期淺水,中期輕擱,后期采用干干濕濕灌溉,斷水不宜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感稻瘟病,高感白葉枯病,米質一般。適宜在海南、廣西南部、廣東中南部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早稻種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516號,該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5026)還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白葉枯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和貴州、湖南、湖北、重慶的武陵山區稻區海拔800米以下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05
品種名稱:豐美占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新廣美/中二占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廣東省、海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常規水稻。在華南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25.4天,比對照粵香占遲熟2.2天,比對照Ⅱ優128早熟4.4天。株型適中,葉姿挺直,每畝有效穗數20.1萬穗,株高102.4厘米,穗長21.4厘米,每穗總粒數139.3粒,結實率86.1%,千粒重20.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9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46.7%;白葉枯病3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5.7%,長寬比3.1,堊白粒率18%,堊白度3.3%,膠稠度6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3.5%。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華南早秈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2.91公斤,比對照粵香占增產6.10%(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461.05公斤,比對照Ⅱ優128增產3.09%(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1.98公斤。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3.35公斤,比對照Ⅱ優128增產13.11%。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華南各地早稻生產季節適時播種,廣東宜于2月底3月初播種,海南大部分地區宜于1月上旬播種,培育壯秧。2.移栽:廣東宜于清明前后移栽,海南大部分地區2月下旬移栽,合理密植。3.肥水管理:基肥宜用腐熟的農家肥,多施有機肥,早施重施促蘗肥。前期淺水分蘗,夠苗曬田;中期注意肥水調節,減少無效分蘗;后期注意保持田土濕潤,防止過早斷水。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中抗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海南、廣西南部、廣東中南部的稻瘟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早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06
品種名稱:天優3550
選育單位:廣西科泰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天A×3550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華南作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9.1天,比對照博優998遲熟5.7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葉姿挺直,每畝有效穗數17.5萬穗,株高102.0厘米,穗長21.3厘米,每穗總粒數153.2粒,結實率74.1%,千粒重26.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0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86.7%;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1.9%,長寬比2.5,堊白粒率81%,堊白度12.0%,膠稠度5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3%。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華南感光晚秈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1.03公斤,比對照博優998增產4.65%(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488.29公斤,比對照博優998增產5.58%(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4.66公斤,比對照博優998增產5.11%。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1.10公斤,比對照博優998增產5.70%。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華南各地感光晚稻生產季節適時早播,一般7月上旬播完種,培育壯秧。2.移栽:7月中下旬插(拋)完秧,插(拋)足基本苗數,每畝2.3萬穴。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分蘗肥,適施尾肥,施肥量參照汕優3550進行。早露輕曬,后期不宜斷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較遲,產量高,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海南、廣西南部、廣東南部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07
品種名稱:振優998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振豐A×廣恢998
省級審定情況:2004年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華南作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4.6天,比對照博優998遲熟1.2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劍葉較短,葉色濃綠,每畝有效穗數17.6萬穗,株高103.7厘米,穗長22.2厘米,每穗總粒數148.7粒,結實率82.9%,千粒重24.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6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66.7%;白葉枯病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4.9%,長寬比2.8,堊白粒率23%,堊白度2.5%,膠稠度4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5%。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華南感光晚秈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71.86公斤,比對照博優998增產2.65%(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488.07公斤,比對照博優998增產5.53%(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79.97公斤,比對照博優998增產4.10%。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2.80公斤,比對照博優998增產3.84%。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華南各地感光晚稻生產季節適時早播,一般在7月上旬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一般為10~12.5公斤,秧齡一般控制在25天左右。2.移栽:栽插規格一般為16.5厘米×19.8厘米,每畝插6萬基本苗。3.肥水管理:早施重施分蘗肥,促進分蘗早生快發,中期增施鉀肥,后期酌施穗肥。淺水移栽,寸水活苗,薄水分蘗,及時排水露曬田,控制苗峰,防止葉片陡長和增強抗倒能力,后期注意保持濕潤。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米質較優,高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適宜在海南、廣西南部、廣東中南部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08
品種名稱:美優998
選育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美A×廣恢99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華南作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6.4天,比對照博優998遲熟3.0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劍葉窄長稍披,每畝有效穗數19.1萬穗,株高104.0厘米,穗長23.3厘米,每穗總粒數146.6粒,結實率84.0%,千粒重20.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1級,最高7級,抗性頻率40.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7.8%,長寬比3.1,堊白粒率20%,堊白度1.7%,膠稠度67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0%,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華南感光晚秈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59.73公斤,比對照博優998增產0.01%(不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465.36公斤,比對照博優998增產0.62%(不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2.55公斤,比對照博優998增產0.32%。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4.64公斤,比對照博優998增產2.00%。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華南各地感光晚稻生產季節適時早播,宜在7月初播種,每畝大田用種量1公斤,宜采用旱育稀植和旱育秧小苗拋栽技術,培育多蘗壯秧。2.移栽:插足基本苗,每畝大田應插夠2萬~2.5萬穴,拋秧每畝大田不少于50盤秧。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基肥每畝施400~500公斤農家肥、25公斤碳銨、25公斤磷肥、7.5公斤鉀肥;移栽后5天施回青肥,每畝施7.5公斤尿素、7.5公斤鉀肥;分蘗肥7.5公斤尿素;后期看苗補肥。合理管水,后期不宜斷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蟲害。5.適時早收:該品種較易落粒,應在成熟度達到九成時開始收割。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稍遲,米質優,產量中等,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適宜在海南、廣西南部、廣東中南部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09
品種名稱:嘉育253
選育單位:浙江省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G96-28-1/G96-143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常規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07.6天,比對照浙733遲熟0.1天。株型適中,群體整齊,莖稈粗壯,葉片寬挺,長勢繁茂,每畝有效穗數20.6萬穗,株高81.4厘米,穗長17.4厘米,每穗總粒數130.1粒,結實率75.3%,千粒重26.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6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6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5.3%,長寬比2.1,堊白粒率100%,堊白度18.8%,膠稠度87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6.0%。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早秈早中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72.63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4.28%(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499.74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5.63%(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6.18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4.95%。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5.04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12.10%。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早稻生產季節適時播種,稀播育壯秧,每畝秧田播種量控制在30~35公斤,秧齡控制在30天以內,以葉齡不超過5.5葉為準。2.移栽:少本勻株密植,密植規格不低于15厘米×13.3厘米,每畝插足基本苗12萬~15萬苗。3.肥水管理:每畝總用肥量以控制在60擔左右標準肥為宜。施足基肥,以有機肥為主,配施磷肥,基肥應占總用肥量的60%左右;早施、足施苗肥,配施鉀肥,促早發;嚴格控制后期用肥。水分管理上應注意后期保持濕潤灌溉,切忌斷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螟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早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10
品種名稱:兩優42
選育單位: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湖北省種子集團公司
品種來源:HD9802S×R42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08.9天,比對照浙733遲熟1.4天。株型緊湊,葉色濃綠,葉姿挺直,每畝有效穗數21.5萬穗,株高87.7厘米,穗長19.4厘米,每穗總粒數115.2粒,結實率83.8%,千粒重24.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7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5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1.8%,長寬比3.4,堊白粒率20%,堊白度2.9%,膠稠度5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0.7%,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早秈早中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72.39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4.23%(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11.66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8.15%(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2.03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6.19%。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5.19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12.13%。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早稻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3月底至4月初播種,宜采用地膜覆蓋水育秧,秧田每畝播種量15~20公斤,大田每畝用種量2~2.5公斤。2.移栽:秧齡30天左右或葉齡5.5~6.0移栽,株行距13.3厘米×20厘米,每畝插基本苗8.0萬苗。3.肥水管理:適宜中等偏上施肥水平栽培,插秧前施足基肥,并以基肥為主,插秧7天左右每畝追施尿素7~8公斤。每畝苗數達到28萬~30萬苗時或在5月20~25日曬田,后期田間濕潤管理為主。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螟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優,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適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南部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早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11
品種名稱:中早25
選育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中選181/中早1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常規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06.2天,比對照浙733早熟1.3天。株型適中,葉姿挺直,莖稈粗壯,群體整齊,每畝有效穗數21.9萬穗,株高82.8厘米,穗長18.5厘米,每穗總粒數108.2粒,結實率79.3%,千粒重26.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2.8級,最高5級,抗性頻率100%;白葉枯病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7.7%,長寬比2.3,堊白粒率100%,堊白度19.3%,膠稠度83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4.1%。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早秈早中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58.43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1.15%(不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476.76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0.77%(不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7.60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0.96%。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0.73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0.05%。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早稻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3月底至4月初播種,直播在日最低溫度≥10℃時。每畝秧田播種量30~35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5~8公斤,直播每畝播種量5公斤。2.移栽:秧齡28~33天或葉齡5葉1心移栽,移栽密度16.7厘米×16.7厘米,每穴插5~6本,每畝基本苗10萬~12萬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增施磷、鉀肥,適施穗肥,每畝總用肥量尿素45公斤、氧化鉀15公斤、磷肥30公斤。分蘗盛期及時曬田控蘗,幼穗分化期灌水防低溫,后期采用濕潤灌溉,防止斷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在分蘗盛期和始穗期及時防治螟蟲,在始穗破口期防治稻瘟病和紋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中等,中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米質一般。適宜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雙季稻區作早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12
品種名稱:先農1號
選育單位:江西省種子公司
品種來源:優IA×先恢1號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2.6天,比對照金優402遲熟1.3天。株型適中,群體整齊,葉片挺直,熟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21.9萬穗,株高93.4厘米,穗長19.4厘米,每穗總粒數109.2粒,結實率86.9%,千粒重26.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2級,最高7級,抗性頻率5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1.5%,長寬比2.6,堊白粒率56%,堊白度5.7%,膠稠度4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8.4%。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早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24.63公斤,比對照金優402增產8.01%(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34.97公斤,比對照金優402增產6.29%(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29.80公斤,比對照金優402增產7.15%。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9.45公斤,比對照金優402增產3.84%。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早稻生產季節適時播種,秧齡25~30天,每畝秧田播種量15~2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2公斤,農膜覆蓋育秧。2.移栽:合理密植,株行距20厘米×1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每畝栽基本苗10萬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11公斤,氮、磷、鉀肥比例為1.1:0.5:0.8。基肥為主,占55%;追肥為輔,占40%,追肥要早;中后期看苗巧施穗粒肥,占5%,切忌氮肥施用過多。注意淺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蘗,苗夠曬田,控制無效分蘗,復水后淺水灌溉,有水孕穗,干濕壯籽,乳熟前不斷水。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米質一般。適宜在福建北部、江西、湖南、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早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13
品種名稱:陸兩優996
選育單位:湖南農業大學、湖南亞華種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陸18S×996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09.7天,比對照金優402早熟1.7天。株型適中,莖稈粗壯,每畝有效穗數19.6萬穗,株高95.1厘米,穗長20.0厘米,每穗總粒數129.0粒,結實率82.0%,千粒重27.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9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3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2.3%,長寬比2.8,堊白粒率91%,堊白度11.1%,膠稠度5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4.2%。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早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20.51公斤,比對照金優402增產7.17%(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24.67公斤,比對照金優402增產4.24%(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22.59公斤,比對照金優402增產5.70%。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7.60公斤,比對照金優402增產7.34%。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早稻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水育秧3月底播種,旱育秧適當早播,每畝秧田播種量8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2~2.5公斤。2.移栽:一般旱育小苗3.1~4.1葉拋栽,水育小苗4.5葉(秧齡25天)左右移栽,插植密度16.5厘米×20厘米或拋栽密度每畝2萬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畝栽插(拋)基本苗8萬~10萬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一般每畝需施純氮11~12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鉀6~7公斤。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耙田時每畝施入25%水稻專用復混肥50公斤,栽后5~7天結合施用除草劑每畝再追施尿素7.5~10公斤,孕穗期每畝施氯化鉀6~7公斤。分蘗期干濕交替促分蘗,孕穗期以濕為主,保持田面有水層,抽穗期保持田間有淺水,灌漿期干干濕濕,切忌斷水過早。4.病蟲防治:堅持強氯精浸種防止惡苗病等種子帶菌病害的發生,生育期間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福建北部、江西、湖南、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早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14
品種名稱:準兩優2號(區試代號:準兩優402)
選育單位: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華深圳龍崗研究所
品種來源:準S×R402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3.6天,比對照金優402遲熟2.2天。株型較散,葉色較淺,每畝有效穗數22.3萬穗,株高94.6厘米,穗長20.0厘米,每穗總粒數100.8粒,結實率84.2%,千粒重28.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8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4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2.4%,長寬比3.2,堊白粒率84%,堊白度12.7%,膠稠度56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3.8%。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早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2.65公斤,比對照金優402增產5.55%(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23.66公斤,比對照金優402增產4.04%(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8.16公斤,比對照金優402增產4.79%。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2.49公斤,比對照金優402增產6.35%。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早稻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在3月下旬搶晴天播種。2.移栽:4月下旬拋秧或移栽,移栽每畝2萬穴為宜,拋秧每畝基本苗8萬~9萬苗為宜。3.肥水管理:每畝施純氮14.7公斤、五氧化二磷9.3公斤、氧化鉀10.7公斤。施肥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后期看苗施肥,有機肥與化肥適量搭配。水分管理按常規方法進行,后期不宜脫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福建北部、江西、湖南、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早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15
品種名稱:內香2924
選育單位:內江雜交水稻科技開發中心
品種來源:內香2A×內恢92-4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5.4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3.2天。株型適中,劍寬而挺,每畝有效穗數17.7萬穗,株高112.6厘米,穗長25.1厘米,每穗總粒數160.7粒,結實率74.5%,千粒重30.9克。抗性:穗瘟病平均5.9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39.3%。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7.9%,長寬比3.0,堊白粒率19%,堊白度2.9%,膠稠度73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9%,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9.1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55%(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601.0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86%(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5.0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70%。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1.7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60%。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早播,每畝大田用種量1公斤。2.移栽:每畝栽插1.3萬~1.5萬穴,基本苗保證在10萬苗左右。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鉀肥合理搭配,后期忌脫水過早。其它栽培管理措施與汕優63相似。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優,高感稻瘟病。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16
品種名稱:岡優825(區試代號:F3001)
選育單位:四川省嘉陵農作物品種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岡46A×嘉恢825
已往審定情況:2005年國家、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3.6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1.4天。株型緊湊,莖稈粗壯,葉片挺直,葉色濃,每畝有效穗數16.4萬穗,株高112.7厘米,穗長24.7厘米,每穗總粒數168.6粒,結實率83.9%,千粒重28.2克。抗性:穗瘟病平均4.6級,最高7級,抗性頻率46.4%。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4.7%,長寬比2.0,堊白粒率84%,堊白度12.9%,膠稠度43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4%。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2.3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0.60%(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614.3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19%(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3.3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89%。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2.7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0.68%。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早播。2.移栽:一般每畝栽插1.5萬~2.0萬穴,規格16.5厘米×26.4厘米,每穴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重施穗肥,酌情補施粒肥,注意氮、磷、鉀配合施用。忌后期斷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516號,該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5028)還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17
品種名稱:岡優6366
選育單位:四川省仁壽縣陵州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岡46A×陵恢6366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2.2天,與對照汕優63相同。株型適中,莖稈粗壯,葉片挺直,后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16.0萬穗,株高110.4厘米,穗長25.2厘米,每穗總粒數176.3粒,結實率81.4%,千粒重27.7克。抗性:穗瘟病平均5.8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32.1%。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5.2%,長寬比2.4,堊白粒率51%,堊白度8.4%,膠稠度56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0%。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4.7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52%(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611.3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67%(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3.0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09%。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0.5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9.51%。
栽培技術要點:栽培上參照其它岡型組合。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與汕優63同期播種。2.移栽:每畝栽插1萬~1.5萬穴、基本苗10萬苗左右。3.施肥:重施基肥,早施追肥,一般每畝施純氮10公斤左右,氮、磷、鉀比例為1:0.5:0.5。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18
品種名稱:益農1號
選育單位:貴州省遵義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種來源:K17A×R866
省級審定情況:2004年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1.1天,比對照汕優63早熟1.1天。株型適中,后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18.4萬穗,株高111.4厘米,穗長25.2厘米,每穗總粒數160.3粒,結實率80.7%,千粒重27.1克。抗性:穗瘟病平均6.6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25.0%。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0.6%,長寬比2.7,堊白粒率47%,堊白度7.1%,膠稠度66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7%。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1.8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02%(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603.6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32%(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7.7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17%。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6.9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9.33%。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3月至4月中下旬播種,稀播。2.移栽:栽插密度每畝1.2萬~1.6萬穴,每畝基本苗5萬~8萬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看苗施穗肥。前期淺水灌溉,中期輕擱田,后期保持濕潤,不可過早斷水。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19
品種名稱:T優6135(區試代號:T98A/61-3-5)
選育單位:湖南隆平高科農平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T98A×61-3-5
已往審定情況:2004年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5年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5.3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3.1天。株型緊湊,長勢繁茂,葉片挺直,葉色濃綠,每畝有效穗數16.1萬穗,株高111.8厘米,穗長24.8厘米,每穗總粒數185.0粒,結實率79.6%,千粒重25.3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4級,最高5級,抗性頻率57.1%。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5.4%,長寬比3.0,堊白粒率21%,堊白度2.1%,膠稠度62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2%,達到國標優質2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9.2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0.34%(不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65.9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0.65%(不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2.5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0.49%。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1.6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08%。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可與Ⅱ優838同期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5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1.5公斤。2.移栽:密度以23.3厘米×26.7厘米為宜,插足基本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水平栽培,氮、磷、鉀配合施用。后期不可脫水過早。4.注意及時防治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米質優,產量中等,中感稻瘟病。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作一季中稻種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413號,該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4034)還適宜在廣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區作雙季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20
品種名稱:K優2527
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K22A×蜀恢527
省級審定情況:2004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3.0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0.2天。株型適中,劍葉較寬,長勢繁茂,每畝有效穗數17.1萬穗,株高112.4厘米,穗長24.3厘米,每穗總粒數157.4粒,結實率77.2%,千粒重32.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7.2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85.7%。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4.9%,長寬比3.1,堊白粒率58%,堊白度10.3%,膠稠度54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6%。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9.0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20%(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610.7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9.95%(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9.8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04%。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0.5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9.19%。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每畝大田用種量1.25~1.5公斤。2.移栽:每畝栽插1.2萬~1.5萬穴,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氮、磷、鉀配合施肥,一般每畝施8~10公斤純氮、20公斤過磷酸鈣、5公斤鉀肥作基肥,移栽后7天施3公斤純氮作追肥。水漿及其他田間管理可參照汕優63。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21
品種名稱:G優802(區試代號:GY802)
選育單位:四川農大高科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G2480A×蜀恢202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5.1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4天。株型緊湊,莖稈粗壯,葉片挺直,每畝有效穗數15.7萬穗,株高118.0厘米,穗長25.9厘米,每穗總粒數175.2粒,結實率77.4%,千粒重29.3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3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42.9%。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2.9%,長寬比2.6,堊白粒率31%,堊白度4.3%,膠稠度4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2%。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8.6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39%(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79.6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34%(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9.1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37%。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19.4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3.79%。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早播,培育多蘗壯秧,秧齡45~50天。2.移栽:每畝栽插1.2萬~1.5萬穴,每穴栽雙苗。3.肥水管理:每畝施純氮8~10公斤,總肥量中提高農家肥的比例,施肥方法:基肥占60%~70%,分蘗肥占20%~30%,穗肥占10%。科學管水。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米質較優,高感稻瘟病。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22
品種名稱:富優21(區試代號:SD-19)
選育單位:四川省嘉陵農作物品種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富4A×R21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5.4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7天。株型緊湊,劍葉寬挺,葉色濃綠,長勢繁茂,每畝有效穗數17.9萬穗,株高111.0厘米,穗長23.9厘米,每穗總粒數155.6粒,結實率83.4%,千粒重27.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4級,最高5級,抗性頻率57.1%。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3.4%,長寬比2.3,堊白粒率66%,堊白度8.0%,膠稠度43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3.4%。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8.1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06%(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98.3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71%(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3.2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87%。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5.4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53%。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早播,培育多蘗壯秧。2.移栽:一般每畝栽插1.5萬~2.0萬穴,規格16.5厘米×26.4厘米,每穴2粒谷苗,每畝基本苗9萬~12萬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重施穗肥,酌情補施粒肥,注意氮、磷、鉀配合施用。后期忌斷水過早。4.防治病蟲:注意及時防治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中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24
品種名稱:內香8518
選育單位:內江雜交水稻科技開發中心
品種來源:內香85A×內恢95-1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2.9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0.2天。株型適中,劍葉長而挺,葉色濃綠,每畝有效穗數17.4萬穗,株高112.3厘米,穗長25.6厘米,每穗總粒數154.2粒,結實率80.1%,千粒重29.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8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21.4%。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4.1%,長寬比3.0,堊白粒率16%,堊白度3.2%,膠稠度71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3%,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4.2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37%(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91.3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45%(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7.7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90%。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5.2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97%。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早播,每畝大田用種量1公斤,培育多蘗壯秧。2.移栽:栽插方式以寬窄行最好,每畝栽插1.3萬~1.5萬穴、基本苗保證在10萬苗左右。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鉀肥合理搭配,高產栽培過磷酸鈣用量不少于25公斤,鉀肥不少于15公斤,忌偏施氮肥。要特別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忌脫水過早。其它栽培管理措施與汕優63相似。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優,高感稻瘟病。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25
品種名稱:D優158(區試代號:D62A/蜀恢158)
選育單位: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D62A×蜀恢15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5.5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8天。株型緊湊,莖稈粗壯,劍葉長,葉色濃綠,每畝有效穗數17.3萬穗,株高113.1厘米,穗長25.4厘米,每穗總粒數162.7粒,結實率78.4%,千粒重29.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0級,最高7級,抗性頻率46.4%。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2.2%,長寬比3.0,堊白粒率30%,堊白度4.4%,膠稠度7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3.9%,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9.0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46%(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94.9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10%(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6.9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76%。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3.0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2.40%。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可與汕優63同期播種,培育壯秧。2.移栽:每畝栽插0.9萬~1.3萬穴、基本苗10萬苗左右。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一般每畝施純氮10公斤左右,氮、磷、鉀比例為1:0.5:0.5。后期不可斷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螟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優,感稻瘟病。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26
品種名稱:宜香1979
選育單位:四川省宜賓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宜香1A×宜恢1979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4.1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1.3天。株型緊湊,長勢繁茂,后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17.3萬穗,株高122.9厘米,穗長26.2厘米,每穗總粒數173.4粒,結實率79.1%,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7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21.4%。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5.2%,長寬比2.7,堊白粒率39%,堊白度5.5%,膠稠度6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4.8%。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2.6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09%(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602.4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45%(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2.5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75%。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86.0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5.21%。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可與汕優63同期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0公斤,采用地膜覆蓋保溫,培育壯秧。2.移栽:栽插方式以寬窄行為宜,每畝栽插1.2萬~1.5萬穴、基本苗10萬苗左右。3.肥水管理:大田以有機肥為主,氮、磷、鉀配合施用,每畝施純氮10公斤,氮、磷、鉀比例為1:0.5:0.5;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后期不可脫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27
品種名稱:中優9801(區試代號:中9A/涪恢9801)
選育單位:重慶市涪陵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中9A×涪恢9801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重慶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3.0天,與對照汕優63相當。株型適中,葉色濃綠,劍葉較長,長勢繁茂,后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17.6萬穗,株高116.3厘米,穗長26.0厘米,每穗總粒數175.5粒,結實率75.4%,千粒重26.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4級,最高7級,抗性頻率21.4%。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2.4%,長寬比3.1,堊白粒率12%,堊白度3.2%,膠稠度7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4%,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9.1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0.39%(不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84.0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63%(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1.5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2.48%。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1.4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35%。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培育多蘗壯秧。2.移栽:每畝栽插基本苗8萬~12萬苗。3.施肥:適當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中后期控制氮肥施用量。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米質優,產量中等,感稻瘟病。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28
品種名稱:Q優6號(區試代號:慶優6號)
選育單位:重慶市種子公司
品種來源:Q2A×R1005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重慶市、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6年湖北省、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3.7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0.8天。株型緊湊,葉色濃綠,每畝有效穗數16.0萬穗,株高112.6厘米,穗長25.1厘米,每穗總粒數176.6粒,結實率77.2%,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4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75.0%。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5.6%,長寬比3.0,堊白粒率22%,堊白度3.6%,膠稠度5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2%,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6.5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3.41%(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600.1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53%(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8.3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43%。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6.6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9.90%。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早播。2.移栽:秧齡40天左右移栽,采用寬行窄株栽插,每畝栽插1.2萬~1.5萬穴左右,每穴栽插2粒谷苗,保證每畝基本苗8萬苗以上。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畝施純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鉀8公斤。磷肥全作基肥;氮肥60%作基肥、30%作追肥、10%作穗粒肥;鉀肥60%作基肥、40%作穗粒肥。追肥在移栽后7~10天后施用,穗粒肥在拔節期施用。后期保持濕潤,不可過早斷水。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螟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優,高感稻瘟病。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29
品種名稱:瀘香615(區試代號:瀘香91A/瀘恢615)
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種來源:瀘香91A×瀘恢615
省級審定情況:2004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4.0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1.0天。株型適中,莖稈粗壯,后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17.6萬穗,株高112.5厘米,穗長25.2厘米,每穗總粒數160.7粒,結實率74.2%,千粒重30.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1級,最高7級,抗性頻率53.6%。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3.1%,長寬比3.0,堊白粒率26%,堊白度4.5%,膠稠度6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9%,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7.8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90%(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71.1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2.32%(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9.4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2.11%。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3.6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67%。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本田每畝用種量1.0公斤,秧齡一般35~40天。2.移栽:栽插密度一般采用寬窄行栽培,規格16.7厘米×(33.3+20)/2厘米,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栽秧前本田施足基肥,每畝施基肥純氮8~10公斤、過磷酸鈣20公斤、鉀肥5公斤,移栽后7天和孕穗期追肥每畝施純氮各3公斤。后期保持濕潤,不可過早斷水。4.病蟲防治:根據當地植保部門的預測預報及時防治稻瘟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米質優,產量中等,感稻瘟病。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30
品種名稱:宜香527(區試代號:宜香1A/蜀恢527)
選育單位: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四川省宜賓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四川萬禾隆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宜香1A×蜀恢527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5.0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0天。株型適中,每畝有效穗數17.2萬穗,株高114.0厘米,穗長25.8厘米,每穗總粒數152.5粒,結實率76.7%,千粒重31.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2級,最高7級,抗性頻率21.4%。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8.2%,長寬比3.1,堊白粒率18%,堊白度3.0%,膠稠度62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2%,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1.1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20%(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93.7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38%(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7.4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27%。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9.6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26%。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早播,培育多蘗壯秧。2.移栽:每畝栽插1.2萬~1.5萬穴,每穴栽雙苗。3.肥水管理:每畝施純氮8~10公斤,總肥量中提高農家肥的比例,施肥方法:基肥占60%~70%,分蘗肥占20%~30%,穗肥施10%。后期干濕交替。4.病蟲防治:根據當地病蟲害實際和發生動態,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褐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優,感稻瘟病。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31
品種名稱:宜香481(區試代號:萬優8號)
選育單位:重慶三峽農業科學研究所、四川省宜賓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宜香1A×萬恢481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5.9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9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每畝有效穗數17.5萬穗,株高115.3厘米,穗長26.3厘米,每穗總粒數161.6粒,結實率72.7%,千粒重29.8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7級,最高7級,抗性頻率21.4%。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1.5%,長寬比3.1,堊白粒率22%,堊白度4.2%,膠稠度5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3%,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1.83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0.87%(不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72.9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2.65%(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2.4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0.86%。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7.3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2.80%。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早播。地膜覆蓋濕潤育秧或旱育秧,稀播勻播培育多蘗壯秧,每畝大田用種量1公斤。2.移栽:秧苗5葉左右中苗移栽,每畝栽插1.2萬~1.5萬穴,每穴2粒谷苗,肥田和低海拔地區相對稀植,瘦田和高海拔地區相對密植。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畝施純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鉀8公斤。磷肥全作基肥;氮肥70%作基肥,30%作追肥;鉀肥60%作基肥,40%作追肥。追肥應在移栽后10天左右及時施用。4.病蟲防治:浸種時應用種子消毒劑或生石灰消毒,生育期間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稻飛虱、一代和二代螟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米質優,產量中等,感稻瘟病。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32
品種名稱:金優11(區試代號:華優2號)
選育單位:四川華龍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金23A×龍恢11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1.7天,比對照汕優63早熟1.3天。株型適中,葉色濃綠,后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16.8萬穗,株高110.5厘米,穗長25.5厘米,每穗總粒數166.2粒,結實率77.7%,千粒重30.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7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46.4%。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9.5%,長寬比3.1,堊白粒率31%,堊白度4.1%,膠稠度66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3.7%。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8.8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3.81%(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608.1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96%(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3.5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34%。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0.9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00%。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可與汕優63同期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0公斤。2.移栽:每畝栽插基本苗11萬~13萬苗。3.肥水管理:每畝施純氮10~12公斤,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鉀肥。后期不可脫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較優,高感稻瘟病。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33
品種名稱:三香優410(區試代號:神農301)
選育單位:海南神農大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育種中心
品種來源:三香A×R410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2.6天,比對照汕優63早熟0.6天。株型緊湊,長勢繁茂,抗倒性較弱,每畝有效穗數17.2萬穗,株高123.0厘米,穗長25.9厘米,每穗總粒數153.9粒,結實率75.1%,千粒重26.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1級,最高7級;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8.1%,長寬比3.2,堊白粒率17%,堊白度3.0%,膠稠度71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6%,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
產量表現:2003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52.96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7.88%(極顯著);2004年續試,平均畝產509.98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9.53%(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1.47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8.70%。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7.6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3.53%。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早播,一般可與汕優63同期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不超過10公斤,稀播育壯秧,秧齡30天以內。2.移栽:寬窄行栽插,每畝栽1.5萬穴左右,每穴2粒谷苗,每畝基本苗8萬~10萬苗。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分蘗肥,酌情補施穗肥,基肥重施農家肥,增施磷、鉀及鋅肥。科學管水,夠苗曬田,后期不可斷水過早。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稻瘟病、稻飛虱等病蟲害。其它栽培技術與汕優63相同。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米質優,產量一般,中感白葉枯病,感稻瘟病。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34
品種名稱:內2優6號(曾用名:國稻6號)
選育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內香2A×R8006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7.8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3.2天。株型緊湊,莖稈粗壯,長勢繁茂,每畝有效穗數16.5萬穗,株高114.2厘米,穗長26.1厘米,每穗總粒數159.7粒,結實率73.3%,千粒重31.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1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70%;白葉枯病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4.4%,長寬比3.2,堊白粒率29%,堊白度3.9%,膠稠度6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1%,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1.0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86%(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66.8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93%(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8.9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38%。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6.1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14%。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7.5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0.75公斤,稀播勻播培育帶蘗壯秧,秧齡控制在30天內、6~7葉。2.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規格20厘米×26.7厘米左右,每畝插足l.3萬穴以上、基本苗6萬~7萬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10公斤左右,氮、磷、鉀比例為1:0.5:1。施足基肥,每畝施過磷酸鈣40~50公斤,適量施農家肥作基肥;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內施總肥量的70%,移栽后15天內施完其余的30%;后期視苗情適施磷、鉀肥。水漿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淺水促蘗,夠苗擱田,保水養花,灌漿成熟期干濕交替,不過早斷水。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優,高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35
品種名稱:科優8377(區試代號:金科秈雜7號)
選育單位:武漢金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金科1A×R8377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5.9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1.6天。株型適中,葉色濃綠,莖稈粗壯,長勢繁茂,每畝有效穗數17.1萬穗,株高123.8厘米,穗長26.9厘米,每穗總粒數161.5粒,結實率78.7%,千粒重28.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6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9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0.2%,長寬比3.3,堊白粒率27%,堊白度4.7%,膠稠度53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4%,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4.0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23%(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59.8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86%(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1.9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57%。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5.8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89%。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長江中游地區宜在4月中旬至下旬播種,長江下游地區宜在5月上旬至中旬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8~1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1~1.25公斤,稀播培育壯秧。2.移栽:合理密植,栽插密度低肥水平田塊16.7厘米×20厘米,中肥水平田塊20厘米×23.3厘米,高肥水平田塊20厘米×26.7厘米。3.肥水管理:每畝用純氮12~13公斤,氮、磷、鉀配合施用。施足基肥,基肥占全期施肥量的70%;返青后每畝施尿素7~8公斤;孕穗拔節期每畝施尿素5~6公斤。科學管水,深水返青,淺水活苗,每畝最高苗達30萬時及時曬田,后期干濕壯籽,切忌斷水過早。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優,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36
品種名稱:綠豐20(區試代號:HN0463)
選育單位: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試驗站
品種來源:綠三A×WD-3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8.0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3.7天。株型適中,葉色濃綠,莖稈粗壯,長勢繁茂,每畝有效穗數16.8萬穗,株高119.2厘米,穗長24.4厘米,每穗總粒數174.3粒,結實率75.4%,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6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20%;白葉枯病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7.4%,長寬比3.1,堊白粒率23%,堊白度2.8%,膠稠度5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3%,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9.1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3.77%(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36.1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2.35%(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7.6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3.08%。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16.0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49%。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濕潤育秧每畝秧田播種量15公斤,旱育秧每畝秧田播種量3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1公斤。2.移栽:適宜秧齡30~35天,栽插密度16.7厘米×23.3厘米或13.3厘米×26.7厘米,每畝栽插1.5萬~2萬穴,每穴栽1~2粒谷苗。3.肥水管理:氮、磷、鉀配合使用,重施基肥,早施返青分蘗肥,不施或少施穗、粒肥。后期干濕交替,成熟前5天斷水。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米質優,產量較高,中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37
品種名稱:K優52(皖稻125)
選育單位: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四川省農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種來源:K17A×OM052
省級審定情況:2004年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0.1天,比對照汕優63早熟4.1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每畝有效穗數16.2萬穗,株高125.9厘米,穗長23.7厘米,每穗總粒數159.3粒,結實率78.7%,千粒重30.0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9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8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3.9%,長寬比2.6,堊白粒率100%,堊白度15.8%,膠稠度5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6.8%。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2.3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92%(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70.2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86%(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6.3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38%。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3.9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3.40%。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0~15公斤,兩葉一心期每畝施4~5公斤尿素作斷奶肥,四葉一心期施4~5公斤尿素作平衡肥,秧齡30天。2.移栽:栽插密度13.3厘米×23.3厘米或13.3厘米×26.7厘米,每穴1~2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畝施純氮15公斤,其中70%作基肥,返青時施15%作追肥,余下15%作穗肥,缺鉀的田塊適當補施鉀肥。淺水~濕潤促分蘗,畝苗數達18萬時烤田,做到早夠早烤田,以輕烤為主,分次烤,收割前5~7天斷水,切忌斷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較早,產量高,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38
品種名稱:Ⅱ優1259
選育單位:福建省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Ⅱ-32A×明恢1259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6.7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8天。株型適中,莖稈粗壯,長勢繁茂,每畝有效穗數16.5萬穗,株高123.4厘米,穗長26.6厘米,每穗總粒數163.0粒,結實率78.2%,千粒重28.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5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10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8.6%,長寬比2.4,堊白粒率40%,堊白度9.5%,膠稠度6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4.9%。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6.6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78%(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33.9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2.50%(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0.3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75%。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6.7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03%。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可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秧齡35天左右。秧田施足基肥,培育帶蘗壯秧。2.移栽:適當密植,栽插密度20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畝栽插1.6萬~1.7萬苗,每畝有效穗爭取達到18萬~20萬穗。3.肥水管理:注重促早生快長,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每畝施純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10公斤、氧化鉀8公斤,基肥、分蘗肥、穗肥的比例為7:2 :1。水漿管理上做到前期淺水、中期輕擱、后期干濕交替,不可斷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細條病、螟蟲、稻癭蚊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穩產性一般,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39
品種名稱:岡優188
選育單位:四川省樂山市農牧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岡46A×樂恢188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四川省、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7.3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3.4天。株型適中,莖稈粗壯,劍葉較長,每畝有效穗數15.2萬穗,株高128.0厘米,穗長25.3厘米,每穗總粒數175.4粒,結實率74.2%,千粒重30.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3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9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3.3%,長寬比2.3,堊白粒率68%,堊白度9.9%,膠稠度46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5.7%。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9.8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77%(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24.0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0.60%(不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6.9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3.27%。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3.9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02%。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秧齡控制在35天左右。2.移栽:合理密植,每畝栽插0.8萬~1.2萬穴。3.肥水管理:基肥、分蘗肥、穗肥比例以4:4:2為宜。水分管理宜采用淺水栽插、寸水返青、薄水分蘗、保水抽穗、后期干濕交替的灌溉方式。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稻薊馬、稻飛虱、螟蟲、稻苞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穩產性一般,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40
品種名稱:協優107
選育單位:南京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協青早A×W107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6.4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5天。株型緊湊,葉姿挺直,長勢繁茂,每畝有效穗數18.1萬穗,株高115.9厘米,穗長24.3厘米,每穗總粒數139.8粒,結實率78.5%,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3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80%;白葉枯病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2.3%,長寬比3.1,堊白粒率34%,堊白度6.3%,膠稠度79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3.0%。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8.6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34%(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20.04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0.17%(不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9.3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3.71%。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4.8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23%。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水育秧10~15公斤、旱育秧3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1公斤。秧田施足基肥,一葉一心施斷奶肥,三葉期施好接力肥,移栽前施好送嫁肥,并注意防治稻薊馬。2.移栽:秧齡30天以內為宜,每畝栽插1.6萬~2萬穴,每穴1粒谷苗,每畝基本苗達到5萬苗左右,肥力較差田適當增加基本苗,旱育秧減少基本苗。3.肥水管理:適于中等肥水條件下栽培,一般每畝施純氮15公斤,注重磷鉀肥配合施用,肥料運籌掌握前重、中控、后補的原則,基蘗肥、穗粒肥比例以7:3為宜,施足基肥,早施促蘗肥,施好促花肥。水分管理上注意淺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蘗、夠苗擱田、保水抽穗揚花、干濕交替灌漿,分次擱田,先輕后重,每畝最高莖蘗數控制在26萬株左右,成熟前一周斷水。4.病蟲害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穩產性一般,中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42
品種名稱:Ⅱ優1308
選育單位:江西省種子公司
品種來源:Ⅱ-32A×先恢130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6.7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2天。株型適中,莖稈粗壯,葉色濃綠,長勢繁茂,每畝有效穗數16.2萬穗,株高121.3厘米,穗長23.7厘米,每穗總粒數175.6粒,結實率77.6%,千粒重27.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6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8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7.2%,長寬比2.4,堊白粒率53%,堊白度8.7%,膠稠度52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6.1%。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0.0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86%(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56.5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19%(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3.2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50%。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9.3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76%。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0~15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1公斤,秧齡30~35天。2.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規格16.7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單粒谷苗栽插,每畝插基本苗8萬~10萬苗。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控制氮肥用量,后期看苗酌情施穗肥,一般基肥占50%、追肥占40%、穗肥占10%。深水返青,淺水分蘗,夠苗曬田,孕穗期保持田間有水,后期干濕交替,不過早斷水。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43
品種名稱:協優4090
選育單位:浙江省臺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勿忘農集團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協青早A×t4090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8.2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3.7天。株型適中,莖稈粗壯,葉色濃綠,每畝有效穗數17.4萬穗,株高117.8厘米,穗長22.8厘米,每穗總粒數148.5粒,結實率80.0%,千粒重28.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7.2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10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6.0%,長寬比2.6,堊白粒率71%,堊白度9.8%,膠稠度64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0.9%。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6.9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10%(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61.5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14%(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9.2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61%。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1.0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9.40%。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6~8公斤,秧田與大田比為1:10。2.移栽:每畝栽插1.3萬~1.6萬穴,每穴1粒谷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肥量純氮10公斤、過磷酸鈣15~20公斤、氯化鉀7.5~10公斤,基肥、追肥、保花肥比例為5:4 :1。水分管理做到淺水插秧,深水護苗,薄水分蘗,生育后期干濕交替,防止斷水過早。4.病蟲防治:秧苗期嚴格做好飛虱、薊馬的防治,大田期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44
品種名稱:豐優22(區試代號:揚秈優22)
選育單位: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粵豐A×揚恢22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8.3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3.8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葉色較淺,稻面欠整齊,每畝有效穗數16.7萬穗,株高123.3厘米,穗長23.9厘米,每穗總粒數168.8粒,結實率74.6%,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9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8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5.4%,長寬比3.3,堊白粒率20%,堊白度3.5%,膠稠度8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7.5%,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3.96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1.54%(不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25.0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0.17%(不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9.49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0.72%。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4.11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2.65%。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掌握宜早則早的原則。每畝秧田播種量2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1.5公斤,培育壯秧。2.移栽:秧齡30天左右,每畝栽插1.8萬~2萬穴、基本苗8萬~10萬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畝總施純氮量12.5~14公斤,采用前重、中穩、后補的策略,注意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在水分管理上,做到淺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蘗,適時擱田,孕穗至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結實階段干濕交替,成熟收割前一周斷水。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米質優,產量中等,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45
品種名稱:兩優0293(區試代號:P88S/0293)
選育單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P88S×0293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6.5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0天。株型緊湊,長勢繁茂,葉色濃綠,劍葉挺直,每畝有效穗數16.5萬穗,株高118.7厘米,穗長23.7厘米,每穗總粒數178.3粒,結實率77.4%,千粒重26.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6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80%;白葉枯病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6.1%,長寬比3.0,堊白粒率35%,堊白度6.3%,膠稠度7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4.4%。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0.4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94%(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61.9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21%(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6.1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03%。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1.0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1.08%。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可參照兩優培九的播期。大田育秧每畝秧田播種量控制在10公斤,秧齡不超過25天或秧齡不超過5~6葉;軟盤旱育秧秧齡控制在10天或葉齡在2.5~3.0左右。2.移栽:該組合分蘗能力強,應適當稀植,移栽規格以23.3厘米×26厘米為宜,每畝栽插密度以1萬~1.3萬穴為宜,每穴插1~2粒谷苗,每畝大田用種量0.75公斤。3.肥水管理:該組合較耐肥,高產栽培每畝施純氮15公斤左右,氮:磷:鉀為1:0.7:1。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為輔。基肥占60%,追肥占40%,追肥按蘗肥:穗肥:粒肥=5:3:2的比例分3次施。科學管水,移栽至拔節期僅保持濕潤狀態,拔節抽齊穗期田間保持1~2厘米水層,以后干濕交替灌溉,至收獲前7~10天左右排干水,后期如溫度過低應注意灌水保溫。4.病蟲防治:浸種前種子應進行消毒處理,秧田期重點防治稻薊馬,大田重點防治螟蟲、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中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46
品種名稱:中浙優634(區試代號:中浙優2號)
選育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北省富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中浙A×T-634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2.7天,比對照汕優63早熟1.9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抗倒性較弱,每畝有效穗數18.9萬穗,株高116.1厘米,穗長26.6厘米,每穗總粒數147.4粒,結實率75.0%,千粒重27.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0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10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8.9%,長寬比3.5,堊白粒率11%,堊白度1.6%,膠稠度6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0%,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1.26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0.25%(不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29.3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00%(不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5.3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0.36%。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3.46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3.23%。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8~10公斤,培育帶蘗壯秧,秧齡25天。2.移栽:宜采用13厘米×30厘米或25厘米×18厘米栽插規格,每畝插足1.2萬~1.5萬穴、基本苗6萬~8萬苗。3.肥水管理:采用“前攻、中穩”的施肥原則,做到基肥足,早追肥,增施磷、鉀肥,同時配合施用有機肥。科學管水。4.病蟲防治:秧苗期以防治稻薊馬為主,本田期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米質優,產量中等,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47
品種名稱:農豐優909
選育單位:安徽荃銀農業高科技研究所
品種來源:農豐A×YR909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5.9天,比對照金優207遲熟4.6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莖稈粗壯,葉姿挺直,每畝有效穗數21.5萬穗,株高99.5厘米,穗長24.7厘米,每穗總粒數122.4粒,結實率81.1%,千粒重27.0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2級,最高9級;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6.7%,長寬比2.9,堊白粒率62%,堊白度9.0%,膠稠度61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4.7%。
產量表現:2003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晚秈早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7.31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2.41%(極顯著);2004年續試,平均畝產529.66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4.18%(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23.48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3.30%。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8.85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0.90%。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雙季晚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8~1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1~1.5公斤。2.移栽:秧齡控制在30天以內。栽插密度以16.7厘米×20.0厘米或20.0厘米×20.0厘米為宜,每畝插足基本苗8萬~10萬苗。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和有機肥為主,前期施肥應占總施肥量的70%左右,早施分蘗肥,后期看苗補肥。灌漿期濕潤管理,切忌脫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較遲,產量較高,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江西、湖南、浙江及湖北和安徽長江以南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區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48
品種名稱:豐源優272(區試代號:豐優272)
選育單位:湖南亞華種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豐源A×華272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6.4天,比對照金優207遲熟4.4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莖稈粗壯,每畝有效穗數19.0萬穗,株高98.4厘米,穗長22.8厘米,每穗總粒數127.7粒,結實率77.6%,千粒重29.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9級,最高7級,抗性頻率9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6.4%,長寬比3.3,堊白粒率35%,堊白度6.3%,膠稠度62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1%。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晚秈早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23.94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3.06%(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488.51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4.86%(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6.23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3.92%。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7.53公斤,比對照金優207減產1.39%。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雙季晚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1.5公斤。2.移栽:葉齡5.5葉左右,秧齡25~28天。栽插規格16.5厘米×2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每畝插足基本苗10萬苗以上。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土壤,一般每畝施純氮12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鉀6.5公斤。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補施穗肥。移栽后深水活棵,分蘗期干濕促分蘗,每畝總苗數達到25萬苗時及時落水曬田,孕穗期以濕為主,灌漿期以潤為主,后期忌脫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較遲,產量較高,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米質一般。適宜在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和安徽長江以南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區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49
品種名稱:荊楚優148
選育單位:湖北荊楚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荊楚814A×R148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2.5天,比對照金優207遲熟1.4天。株型適中,葉色濃綠,葉姿挺直,每畝有效穗數21.0萬穗,株高100.0厘米,穗長22.8厘米,每穗總粒數124.6粒,結實率80.8%,千粒重25.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8級,最高9級;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3.9%,長寬比3.0,堊白粒率28%,堊白度2.5%,膠稠度76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6%,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3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晚秈早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0.57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1.18%(不顯著);2004年續試,平均畝產506.37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0.04%(不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8.47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0.61%。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4.51公斤,比對照金優207減產2.00%。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雙季晚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9~1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1.5公斤。2.移栽:秧齡30天以內,栽插規格為13.3厘米×20厘米,每畝插2.5萬穴,每穴2粒谷苗,每畝插足12萬~15萬基本苗。3.肥水管理:每畝施純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 6公斤、氧化鉀9公斤,磷鉀肥作基肥,氮肥70%作基肥、30%作追肥,堅持基肥足、追肥早的施肥原則。合理管水,做到寸水返青,及時曬田,有水孕穗,干濕壯籽,后期不過早斷水。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螟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米質優,產量中等,中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適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沿江以南的稻瘟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50
品種名稱:金優284
選育單位:湖南亞華種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金23A×華恢284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湖南省、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4.4天,比對照金優207遲熟2.6天。株型適中,劍葉挺直,每畝有效穗數18.5萬穗,株高100.3厘米,穗長24.1厘米,每穗總粒數139.9粒,結實率78.0%,千粒重27.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7級,最高7級,抗性頻率80%;白葉枯病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9.8%,長寬比3.3,堊白粒率14%,堊白度1.9%,膠稠度72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9%,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晚秈早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0.32公斤,比對照金優207減產1.16%(不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461.76公斤,比對照金優207減產2.68%(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1.04公斤,比對照金優207減產1.89%。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5.55公斤,比對照金優207增產6.30%。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雙季晚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1.5公斤。2.移栽:葉齡5.5葉左右,秧齡25天左右。適當密植,栽插規格16.5厘米×20厘米為宜,每穴插2粒谷苗,每畝插足基本苗10萬苗以上。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土壤,一般每畝施純氮12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鉀6.5公斤。采取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補施穗肥的施肥方法。移栽后深水活棵,分蘗期干濕促分蘗,當每畝總苗數達到25萬苗時及時落水曬田,孕穗期以濕為主,灌漿期以潤為主,后期忌脫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米質優,產量中等,中感白葉枯病,感稻瘟病。適宜在江西、湖南、浙江及湖北和安徽長江以南的稻瘟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51
品種名稱:K優8602
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種來源:K18A×瀘恢602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8.7天,比對照汕優46遲熟0.1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莖稈粗壯,每畝有效穗數18.5萬穗,株高107.0厘米,穗長23.1厘米,每穗總粒數111.6粒,結實率80%,千粒重33.3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1級,最高7級;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35.2%,長寬比2.9,堊白粒率65%,堊白度14.2%,膠稠度74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3%。
產量表現:2003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晚秈中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1.71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4.82%(極顯著);2004年續試,平均畝產517.07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4.78%(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9.39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4.80%。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6.44公斤,比對照汕優46減產0.24%。
栽培技術要點:根據各地雙季晚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可與汕優46同期播種,秧齡一般在35~40天、葉齡5葉以內,每畝大田用種量1公斤。栽培密度、肥水管理參照汕優46。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中感白葉枯病,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廣西中北部、廣東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52
品種名稱:天優998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天豐A×廣恢998
省級審定情況:2004年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5年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7.7天,比對照汕優46早熟0.6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葉姿挺直,每畝有效穗數19.6萬穗,株高98.0厘米,穗長21.1厘米,每穗總粒數136.5粒,結實率81.2%,千粒重25.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3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9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6.7%,長寬比3.1,堊白粒率27%,堊白度2.5%,膠稠度59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3.0%,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晚秈中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4.81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5.39%(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10.44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7.20%(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2.62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6.28%。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8.44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4.57%。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雙季晚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適宜播種期為6月10~20日,每畝秧田播種量12.5公斤,大田用種量0.75公斤。2.移栽:秧齡35~45天,栽插規格以16.7厘米×2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為宜,每穴栽插2粒谷苗,基本苗達到7萬~8萬苗。3.肥水管理:可參照汕優46。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優,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適宜在廣西中北部、廣東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53
品種名稱:中百優1號(區試代號:中豐1號)
選育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中100A×中恢133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8.0天,比對照汕優46早熟0.3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劍葉長稍披,每畝有效穗數16.8萬穗,株高107.2厘米,穗長24.9厘米,每穗總粒數132.1粒,結實率81.6%,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9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80%;白葉枯病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5.8%,長寬比3.2,堊白粒率29%,堊白度4.7%,膠稠度6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4%。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晚秈中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1.97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4.80%(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486.41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2.15%(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9.19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3.50%。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6.84公斤,比對照汕優46減產0.15%。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雙季晚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不超過7.5公斤,稀播培育帶蘗壯秧。2.移栽:適時移栽,秧齡一般25~30天,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每畝插足基本苗7萬~8萬苗。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每畝用適量腐熟有機肥作基肥,移栽時每畝施尿素7.5公斤、磷肥50公斤作面肥,返青后及時追施尿素每畝7~10公斤,生育后期一般不施氮肥,可進行根外追肥。加強水分管理。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螟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米質較優,中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適宜在廣西中北部、廣東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54
品種名稱:天豐優85(區試代號:天豐A/G85)
選育單位:海南神農大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育種中心
品種來源:天豐A×G85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4.9天,比對照汕優46早熟3.4天。株型緊湊,葉色濃綠,莖稈粗壯,每畝有效穗數17.9萬穗,株高97.1厘米,穗長20.6厘米,每穗總粒數133.5粒,結實率81.0%,千粒重26.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7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9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3.8%,長寬比3.1,堊白粒率21%,堊白度3.6%,膠稠度79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3.1%,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晚秈中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0.29公斤,比對照汕優46減產1.68%(不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480.59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0.93%(不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0.44公斤,比對照汕優46減產0.39%。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4.68公斤,比對照汕優46減產0.62%。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雙季晚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0公斤左右,每畝大田用種量1.5公斤,移栽前5天施1次送嫁肥。2.移栽:秧齡25~30天,插植規格根據肥力水平可采用20厘米×26厘米、16厘米×26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每畝插基本苗7萬~10萬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塊每畝施45%復合肥25公斤、尿素8~10公斤作基肥,施農家肥打底酌減化肥;移栽后5~7天每畝施尿素5公斤、氯化鉀10公斤作分蘗肥;曬田結束時每畝施尿素2~5公斤、氯化鉀8公斤。管水做到深水活蔸,淺水分蘗,有水壯苞抽穗,后期干濕交替,切忌脫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較早,米質優,產量中等,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適宜在廣西中北部、廣東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55
品種名稱:三香優786(區試代號:神農310)
選育單位:湖南農業大學水稻科學研究所、海南神農大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育種中心
品種來源:三香A×R10786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8.4天,比對照汕優46遲熟0.2天。株高114.8厘米,株型適中,植株較高,葉姿較披,穗粒重協調,抗倒性較弱。每畝有效穗數17.9萬,穗長23.8厘米,每穗總粒數128.3粒,結實率78.1%,千粒重28.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7.0級,最高9級;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0.4%,長寬比3.5,堊白率11%,堊白度1.2%,膠稠度6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8%,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
產量表現:2003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晚秈中遲熟優質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0.14公斤,比對照汕優46減產2.98%(極顯著);2004年續試,平均畝產470.92公斤,比對照汕優46減產3.60%(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5.53公斤,比對照汕優46減產3.29%。2004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0.52公斤,比對照汕優46減產1.47%。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當地雙季晚秈生產實際適時播種,稀播勻播培育適齡壯秧。一般每畝秧田播種量9~10公斤、大田用種量1.3~1.5公斤,移栽前5天施1次送嫁肥。2.移栽:栽插密度根據田塊肥力水平可采用20厘米×20厘米、13厘米×26厘米、16厘米×26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肥做到基肥足,追肥早而速,中期適當補,后期酌情施。氮磷鉀結合使用,并增加磷鉀肥的施用比例。一般畝產500公斤需純氮15公斤、五氧化二磷12公斤、氧化鉀12公斤。水漿管理上,做到深水活蔸,淺水分蘗,有水壯苞抽穗,后期干濕交替,后期切忌斷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米質優,產量一般,高感稻瘟病和褐飛虱,感白葉枯病。適宜在廣西中北部、廣東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56
品種名稱:常優2號(區試代號:常優02-6)
選育單位:江蘇省常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武運粳7號A×C23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單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49.4天,比對照秀水63遲熟0.8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莖稈粗壯,葉姿挺直,每畝有效穗數20.3萬穗,株高105.9厘米,穗長17.8厘米,每穗總粒數146.0粒,結實率86.7%,千粒重25.6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4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40%;白葉枯病3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75.5%,長寬比1.9,堊白粒率10%,堊白度0.7%,膠稠度74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0%,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1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單季晚粳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6.27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11.42%(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55.06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4.50%(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5.66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8.03%。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28.41公斤,比對照秀水63減產7.12%。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單季晚粳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2.5公斤,秧田與大田比例1:10~12,播前藥劑浸種,催芽露白播種。2.移栽:秧齡30天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規格為26.6厘米×14~16.7厘米,每畝插1.5萬~1.8萬穴,每穴插1粒谷帶蘗壯秧。3.肥水管理:作單季稻種植,中等肥力田塊每畝施純氮15公斤左右,配施一定比例磷、鉀肥,氮肥須在7月中旬前施完,氮、磷、鉀比例以1:0.4:0.6為宜。具體施用:每畝基肥施高濃度復合肥25公斤、碳銨25公斤,促蘗肥施尿素12.5公斤,保蘗肥施尿素5公斤,7月20日左右每畝補施氯化鉀7.5公斤。適時擱田,堅持輕擱、多次擱田,抽穗期保持淺水層,后期保持田間濕潤,收獲前一周斷水。4.病蟲防治:秧田期重點防治灰飛虱,大田期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縱卷葉螟、褐飛虱、稻曲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米質優,產量高,穩產性一般,中抗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適宜在浙江、上海、江蘇、湖北、安徽的稻瘟病輕發的晚粳稻區作單季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57
品種名稱:陵香優18
選育單位:揚州大學農學院
品種來源:BT型陵香A×YC41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單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46.7天,比對照秀水63早熟1.8天。株型適中,莖稈粗壯,葉姿挺直,每畝有效穗數17.7萬穗,株高107.9厘米,穗長19.9厘米,每穗總粒數164.3粒,結實率81.8%,千粒重26.6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8級,最高7級,抗性頻率60%;白葉枯病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72.9%,長寬比2.0,堊白粒率45%,堊白度5.3%,膠稠度67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6%。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單季晚粳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5.18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11.23%(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83.43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9.84%(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9.31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10.55%。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0.20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16.76%。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單季晚粳生產季節適時播種,每畝大田用種量1.5~2公斤,濕潤秧田每畝播種量10~12.5公斤,肥床旱育每畝播種量12.5~15公斤,培育帶蘗壯秧,秧齡30~40天。2.移栽:每畝栽插2萬穴左右,每穴栽2粒谷苗左右,每畝栽基本苗8萬~10萬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畝施純氮20~25公斤,基肥和分蘗肥占總用肥量的70%,配合磷、鉀肥的施用,分蘗肥宜早施速效氮肥,穗肥看苗分次平衡施用。苗期淺水勤灌,足苗后及時擱田,抽穗后濕潤灌溉,收獲前10天左右斷水。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米質一般。適宜在浙江、上海、江蘇、湖北、安徽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的晚粳稻區作單季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58
品種名稱:秀優5號
選育單位:浙江省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勿忘農集團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秀水110A×秀恢69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6年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單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0.6天,比對照秀水63遲熟2.1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莖稈粗壯,劍葉挺直,每畝有效穗數16.1萬穗,株高111.3厘米,穗長17.8厘米,每穗總粒數171.2粒,結實率85.2%,千粒重26.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2.9級,最高7級,抗性頻率100%;白葉枯病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74.0%,長寬比1.7,堊白粒率12%,堊白度0.6%,膠稠度7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7.6%,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單季晚粳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1.70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6.98%(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81.06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9.39%(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6.38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8.16%。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7.91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10.51%。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單季晚粳生產季節適時早播,培育帶蘗壯秧。每畝秧田播種量15~20公斤。播前做好曬種、種子處理和催芽工作。秧田應加強對草害、飛虱、薊馬等防治。2.移栽:該品種分蘗力弱,應采取23.3厘米×13.3厘米或20厘米×1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的栽插規格,保證每畝基本苗4萬苗以上。3.肥水管理:總用肥量控制純氮15公斤左右,并配施鉀肥10公斤。施肥原則為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按生育進程看田看苗施好長粗肥和穗肥。穗肥一般控制在尿素7.5公斤左右,不宜過遲過重。水漿管理做到深水護苗,淺水發棵,當每畝苗數達25萬苗時及時分次擱烤,齊穗后干濕交替。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螟蟲及后期稻曲病、蚜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優,中感白葉枯病,感稻瘟病。適宜在浙江、上海、江蘇、湖北、安徽的稻瘟病輕發的晚粳稻區作單季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59
品種名稱:徐稻5號(區試代號:徐91075)
選育單位:江蘇徐淮地區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湖269/徐8064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常規水稻。在黃淮地區種植全生育期158.5天,比對照豫粳6號晚熟2天。株高97.4厘米,穗長14.6厘米,每穗總粒數109.7粒,結實率86%,千粒重25.1克。抗性:苗瘟3級,葉瘟3級,穗頸瘟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6.9%,堊白米率13.5%,堊白度2.2%,膠稠度79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7.1%,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
產量表現:2003年參加豫粳6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79.7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4%(極顯著);2004年續試,平均畝產576.8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10.2%(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3.6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7.7%。2004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2.9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9.4%。
栽培要點:1.育秧:淮北地區一般4月下旬至5月初播種,每畝秧田播量30~40公斤。秧田施足基肥,施好斷奶肥、送嫁肥。2.移栽:秧齡35天左右移栽,中肥條件下行株距20厘米×13.3厘米,每畝2.5萬穴,穴栽2~3粒谷苗,基本苗10萬苗左右。3.肥水管理:本田總施氮量控制在16~18公斤,基肥、分蘗肥、穗肥的比例為5:3:2,基肥以有機肥為主,配合施用磷、鉀肥;早施重施分蘗肥,促前期早發快發;抽穗前15~20天畝施2~3公斤純氮,并增施磷鉀肥攻大穗。淺水插秧,薄水分蘗,適時烤田,抽穗后保持田間淺水層,收獲前7天斷水,養好老稻。4.病蟲防治:根據植保部門預測預報,大田期注意螟蟲、飛虱、紋枯病等病蟲害的防治。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中感稻瘟,米質優。適宜在河南沿黃、山東南部、江蘇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陜西關中稻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60
品種名稱:徐優631(區試代號:徐優202)
選育單位:江蘇徐淮地區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徐9320A×徐11631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黃淮地區種植全生育期158.6天,比對照豫粳6號晚熟2天。株高115.6厘米,穗長23.4厘米,每穗總粒數150.8粒,結實率79.9%,千粒重25.6克。抗性:苗瘟3級,葉瘟3級,穗頸瘟7級。主要米質指標:整精米率65.6%,堊白米率20%,堊白度2.7%,直鏈淀粉含量16.8%,膠稠度79毫米,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
產量表現:2003年參加豫粳6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5.8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7.5%(極顯著);2004年續試,平均畝產577.7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10.4%(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1.3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9.2%。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1.4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13.8%。
栽培要點:1.育秧:淮北地區一般4月底5月初播種,秧田播種量10~15公斤/畝。2.移栽:秧齡35天左右移栽,高肥條件下畝栽1.8萬~2萬穴,行株距26.7厘米×13.3厘米,穴插1~2粒谷苗,基本苗6萬~8萬苗。3.肥水管理:高產田本田總施氮量控制在18~20公斤,基肥、蘗肥、穗粒肥比例以4:4:2為宜。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并施足磷鉀肥。水漿管理采用淺水插秧,薄水分蘗,適時烤田,以后間歇灌溉,養好老稻,收割前6天斷水。4.病蟲防治:根據當地病蟲預測預報及時防病治蟲,高肥條件下抽穗期注意防治稻曲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優,感稻瘟病。適宜在河南沿黃、山東南部、江蘇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陜西關中的稻瘟病輕發稻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61
品種名稱:Ⅲ優98
選育單位:中國種子集團公司
品種來源:MH2003A×R18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黃淮地區種植全生育期160.4天,比對照豫粳6號晚熟3.9天。株高120.3厘米,穗長23.1厘米,每穗總粒數152.1粒,結實率75%,千粒重23.7克。抗性:苗瘟3級,葉瘟5級,穗頸瘟3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6.1%,堊白米率14.5%,堊白度2.8%,膠稠度82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9%,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
產量表現:2003年參加豫粳6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5.1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5.2%(極顯著);2004年續試,平均畝產536.7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2.6%(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3.8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3.7%。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8.1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9.2%。
栽培要點:1.育秧:黃淮麥茬稻區根據當地生產情況適時播種,濕潤育秧畝播量控制在12.5公斤以內,旱育秧苗床播量不超過25公斤,大田畝用種量一般1.5公斤。2.移栽:秧齡30天左右移栽,株行距13.3厘米×23.3~26.6厘米,畝栽1.8萬~2萬穴,每畝基本苗6萬~8萬苗。3.肥水管理:高產田塊畝施純氮15公斤,其中基肥占70%、分蘗肥占15%、穗肥占15%,提倡增施有機肥,氮、磷、鉀配合施用。水漿管理上采用淺水栽秧,適時烤田,后期田間保持干干濕濕,在收割前1周斷水。4.病蟲防治:注意惡苗病、稻曲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以及草害的防除。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米質優,中抗稻瘟病。適宜在河南沿黃、山東南部、江蘇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陜西關中稻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62
品種名稱:愛優39
選育單位:安徽省合肥新隆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愛知香A×MR39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黃淮地區種植全生育期159.4天,比對照豫粳6號晚熟2.7天。株高117.6厘米,穗長23.4厘米,每穗總粒數142.1粒,結實率81.1%,千粒重26.7克。抗性:苗瘟7級,葉瘟3級,穗頸瘟7級。主要米質指標:整精米率67.2%,堊白米率28.5%,堊白度5.2%,膠稠度76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8%。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豫粳6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3.1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9.5%(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28.2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9%(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0.7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9.3%。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9.4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15.4%。
栽培要點:1.育秧:黃淮麥茬稻區根據當地生產情況適時播種,旱育秧播量每畝30公斤,水育秧播量每畝15公斤。2.移栽:秧齡20~30天左右移栽,栽插密度30厘米×13.2厘米,基本苗6萬~8萬苗。3.肥水管理:大田總氮量每畝15~17公斤,基肥、分蘗肥、穗粒肥的比例6∶2∶2為宜,重施基肥,早施分蘗肥,適施穗粒肥,注意補施磷鉀肥。大田淺水插秧,活棵露田,濕潤促蘗,適時多次擱田,花期保持水層,后期干干濕濕,活熟到老。4.病蟲防治:適時防治惡苗病和稻薊馬,注意防治苗瘟和穗頸瘟、稻曲病,螟蟲。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較優,感稻瘟病。適宜在河南沿黃、山東南部、江蘇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陜西關中的稻瘟病輕發稻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63
品種名稱:遼優2016(區試代號:遼優2008)
選育單位:遼寧省稻作研究所
品種來源:遼20A×C216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三系雜交水稻。京、津、唐地區種植全生育期167天,比對照中作93早熟3.8天。株高127.9厘米,穗長24厘米,每穗總粒數161粒,結實率83.5%,千粒重24.1克。抗性:苗瘟3級,葉瘟3級,穗頸瘟3級。主要米質指標:整精米率62.3%,堊白米率33%,堊白度5.5%,膠稠度82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4%。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中作93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6.0公斤,比對照中作93增產8.2%(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641.3公斤,比對照中作93增產20.2%(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8.7公斤,比對照中作93增產13.8%。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7.6公斤,比對照中作93增產25.1%。
栽培要點:1.育秧:京、津、唐一季春稻區根據當地生產情況適時播種,培育帶蘗壯秧。2.移栽:秧齡40天左右插秧,行株距33.3厘米×16.6厘米或采用大壟雙行(40+26.6)厘米×16.6厘米。每穴3~4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肥上采用“前促、中穩、后保”原則,氮肥平穩促進,增施磷、鉀、鋅肥。水漿管理采用淺~干~濕交替灌溉,分蘗末期適當曬田,以提高成穗率;孕穗與成熟期濕潤灌溉,干濕交替,以利保根養葉;收獲前盡量延遲斷水,促進活稈成熟。4.病蟲防治:注意防治二化螟,在疫區注意預防白葉枯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中抗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冀東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64
品種名稱:津原17
選育單位:天津市原種場
品種來源:95-337/中作93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常規水稻。在京、津、唐地區種植全生育期176.9天,比對照中作93晚熟6.1天。株高111.5厘米,穗長18.7厘米,每穗總粒數136.4粒,結實率84.9%,千粒重23克。抗性:苗瘟5級,葉瘟4級,穗頸瘟3級。主要米質指標:整精米率68.7%,堊白米率11.5%,堊白度1.3%,膠稠度81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3%,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中作93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6.8公斤,比對照中作93增產6.7%(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600.1公斤,比對照中作93增產12.5%(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3.5公斤,比對照中作93增產9.4%。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6公斤,比對照中作93增產22.8%。
栽培要點:1.育秧:京、津、唐一季春稻區根據當地生產情況適時播種,播種前做好曬種與消毒,防治干尖線蟲病和惡苗病。2.移栽:秧齡40天左右移栽,寬行稀植,行株距30~33厘米×15厘米左右,每畝1.2萬穴,每穴3~5粒谷苗。3.肥水管理:中等地力需施純氮16.5公斤、五氧化二磷 6公斤,配合施用鉀、鋅肥;氮肥以基肥為主,早施分蘗肥、晚施孕穗肥(孕穗中期)。水漿管理:插秧后至分蘗期一般上水6~10厘米,分蘗末期依據苗情曬田5~7天,孕穗期至齊穗期不能缺水,灌漿后期間歇灌溉,收割前7天左右停水。4.病蟲防治:稻穗破口期注意防治稻曲病,抽穗期預防一次稻瘟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中感稻瘟病,米質優。適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冀東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65
品種名稱:冀糯2號(區試代號:墾糯2號)
選育單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
品種來源:墾育2號/冀糯1號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常規水稻,在京、津、唐地區種植全生育期170.8天,與對照中作93相當。株高108.1厘米,穗長17.1厘米,每穗總粒數127.4粒,結實率86.6%,千粒重23克。抗性:苗瘟5級,葉瘟3級,穗頸瘟5級。主要米質指標:整精米率66.6%,直鏈淀粉含量1.2%,膠稠度100毫米,達到國家優質粳糯標準。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中作93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7.9公斤,比對照中作93增產5.2%(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95.6公斤,比對照中作93增產11.6%(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6.8公斤,比對照中作93增產8.2%。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92.5公斤,比對照中作93增產16.3%。
栽培要點:1.育秧:京、津、冀一季春稻區根據當地生產情況適時播種,旱育秧田畝播量在20公斤為宜。2.移栽:秧齡35~40天進行移栽,株行距15厘米×30厘米,每穴2~3粒谷苗。3.肥水管理:全生育期畝施純氮量17公斤左右,基肥、蘗肥、穗粒肥比例以4:4:2為宜;除插秧、分蘗、孕穗三個時期保持水層外,其余時期采用濕濕干干即可。4.病蟲防治:播種前用藥劑浸種,防治干尖線蟲病及惡苗病;7月初注意大田二化螟的防治。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優,中感稻瘟病。適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冀東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66
品種名稱:沈稻2號(區試代號:沈農9624)
選育單位:沈陽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遼947/927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遼寧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常規水稻。遼寧南部、京津地區種植全生育期153.2天,比對照金珠1號早熟3.7天。株高97厘米,穗長15厘米,每穗總粒數101.8粒,結實率92.5%,千粒重25.4克。抗性:苗瘟5級,葉瘟3級,穗頸瘟7級。主要米質指標:整精米率68.3%,堊白米率12%,堊白度1.6%,膠稠度82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7.3%,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
產量表現:2003年參加金珠1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9.3公斤,比對照金珠1號減產2.2%(不顯著);2004年續試,平均畝產659.8公斤,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6.2%(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7.2公斤,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1.7%。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51.9公斤,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9.8%。
栽培要點:1.育秧:遼寧南部、京津地區根據當地生產情況與金珠1號同期播種,普通旱育苗每平方米150~200克,盤育每盤60~80克。2.移栽:行距株距30厘米×15~20厘米,平均每穴3粒谷苗。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氮、磷、鉀配合施用,每畝施10~12公斤氮,2~3公斤磷,3~4公斤鉀,配合施用農家肥效果好。水分管理采用淺水插秧,淺濕分蘗,夠苗晾田,淺水養胎,淺濕抽穗,寸水開花,濕潤壯粒。4.病蟲防治:根據當地病蟲害實際和發生動態,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二化螟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中等,感稻瘟病,米質優。適宜在遼寧南部、新疆南部、北京、天津的稻瘟病輕發稻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67
品種名稱:遼優2006
選育單位:遼寧省稻作研究所
品種來源:遼20A×C06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遼寧南部、京津地區種植全生育期161天,比對照金珠1號晚熟2.4天。株高117.2厘米,穗長24.3厘米,每穗總粒數193.5粒,結實率78%,千粒重24克。抗性:苗瘟5級,葉瘟3級,穗頸瘟5級。主要米質指標:整精米率65.9%,堊白米率29%,堊白度6.4%,膠稠度81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3%。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金珠1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92.4公斤,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11.4%(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625.5公斤,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11.4%(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9公斤,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11.4%。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76.8公斤,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14%。
栽培要點:1.育秧:遼寧南部、京津地區根據當地生產情況與金珠1號同期播種,培育帶蘗壯秧,每平方米用種量0.25公斤。2.移栽:秧齡40天左右插秧,采取“田中稀,穴中密”的栽培方式,行株距33.3厘米×16.6厘米或采用大壟雙行(40+26.6)厘米×16.6厘米,每穴3~4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肥上采用“前促、中穩、后保”原則,氮肥平穩促進,增施磷、鉀、鋅肥。水分管理采用淺~干~濕交替灌溉,分蘗末期適當曬田,提高成穗率;孕穗與成熟期濕潤灌溉,干濕交替;收獲前盡量延遲斷水,促進活稈成熟。4.病蟲防治:注意防治二化螟,在疫區注意預防白葉枯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較優,中感稻瘟病。適宜在遼寧南部、新疆南部、北京、天津稻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68
品種名稱:鹽豐47
選育單位:遼寧鹽堿地利用研究所
品種來源:AB005s、豐錦、遼粳5號等群體育種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遼寧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常規水稻。在遼寧南部、京津地區種植全生育期157.2天,比對照金珠1號晚熟1.4天。株高98.1厘米,穗長16.5厘米,每穗總粒數129粒,結實率85.1%,千粒重26.2克。抗性:苗瘟5級,葉瘟4級,穗頸瘟5級。主要米質指標:整精米率66.2%,堊白米率15.5%,堊白度2.8%,膠稠度81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3%,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金珠1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64.5公斤,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6.9%(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635.6公斤,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13.1%(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0.1公斤,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9.9%。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8.4公斤,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7.5%。
栽培要點:1.育秧:遼寧南部、京津地區根據當地生產情況與金珠1號同期播種,播種前種子必須浸種消毒,旱育苗每平方米播種量250克,盤育苗每盤用種量70克,做到稀播壯秧。2.移栽:旱育苗秧齡45天開始插秧,盤育苗秧齡35~40天開始拋插;行株距一般30厘米×16.5厘米,每穴3~4粒谷苗。3.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12~14公斤,有機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化肥氮、磷、鉀肥要配合施用,最理想施用比為2:1:1。水分管理,做到淺水栽秧,深水護苗,薄水分蘗,夠苗曬田,后期不脫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稻水象甲和二化螟的防治,病害以防治稻瘟病為主,個別地區注意同時防治條紋葉枯病和紋枯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優,中感稻瘟病。適宜在遼寧南部、新疆南部、北京、天津稻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69
品種名稱:遼星11(區試代號:L0318F)
選育單位:遼寧省稻作研究所
品種來源:遼粳454/CBB14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常規水稻。在遼寧南部、京津地區種植全生育期156.4天,比對照金珠1號早熟2.2天。株高106.5厘米,穗長15.5厘米,每穗總粒數109.9粒,結實率91.1%,千粒重25.5克。抗性:苗瘟3級,葉瘟4級,穗頸瘟5級。主要米質指標:整精米率67.8%,堊白米率9%,堊白度0.8%,膠稠度76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6%,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1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金珠1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7.8公斤,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1.0%(不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88.1公斤,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4.7%(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8公斤,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2.8%。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6.7公斤,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5.5%。
栽培要點:1.育秧:遼寧南部、京津地區根據當地生產情況與金珠1號同期播種,播種量每平方米150~200克,培育帶蘗壯秧。2.移栽:行株距29.7厘米×13.2厘米或29.7厘米×16.5厘米,每穴2~3粒谷苗或3~4粒谷苗,每畝有效穗數控制在27萬~30萬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塊一般畝施純氮10~11公斤,二銨10公斤,鉀肥15公斤,鋅肥1~1.5公斤,遵循“前促、中控、后保”原則。水分管理采用淺、濕、干相結合,后期斷水不宜過早,一般在收獲前10天左右撤水為宜。4.病蟲防治:播前嚴格種子消毒,以防惡苗病發生;大田生長期間,根據當地病蟲害實際和發生動態,注意及時防治二化螟、稻瘟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中等,中感稻瘟病,米質優。適宜在遼寧南部、新疆南部、北京、天津稻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70
品種名稱:吉粳504(區試代號:吉特617)
選育單位: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98P42/5186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常規水稻。在東北、西北早熟稻區種植全生育期153.1天,比對照吉玉粳晚熟5天。株高99.4厘米,穗長18.2厘米,每穗總粒數111.3粒,結實率85.7%,千粒重24.2克。抗性:苗瘟5級,葉瘟1級,穗頸瘟7級。主要米質指標:整精米率72.4%,堊白米率8%,堊白度0.6%,膠稠度7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8%,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1級。
產量表現:2003年參加吉玉粳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2.2公斤,比對照吉玉粳減產5.9%(極顯著);2004年續試,平均畝產600.2公斤,比對照吉玉粳增產2.5%(不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5.6公斤,比對照吉玉粳減產2%。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76.9公斤,比對照吉玉粳增產5.1%。
栽培要點:1.育秧:東北、西北早熟稻區根據當地生產情況與吉玉粳同期播種,旱育秧每畝播種量2.5公斤,培育帶蘗壯秧。2.移栽:秧齡35天左右移栽,插秧密度30厘米×20厘米,每穴2~3粒谷苗。3.肥水管理:增施農家肥,配施磷鉀肥,控制氮肥用量。施化肥純氮8公斤/畝,純磷(五氧化二磷)6.7公斤/畝,純鉀(氧化鉀)6.7公斤/畝。按基肥:蘗肥:補肥:穗肥=3:3:2:2的比例4次施肥。水分管理以間歇濕潤灌溉為主,前期淺水促蘗,中期深水護胎,后期濕潤壯籽。4.病蟲防治:根據當地病蟲害實際和發生動態,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二化螟、紋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中等,感稻瘟病,米質優。適宜在黑龍江第一積溫帶上限、吉林中熟稻區、遼寧東北部、寧夏引黃灌區以及內蒙古赤峰、通遼南部、甘肅中北部及河西的稻瘟病輕發稻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71
品種名稱:中旱221
選育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雙頭農虎/巴西陸稻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常規旱稻。在長江下游作一季中稻旱作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2.7天,比對照中旱3號遲熟2.1天。生長整齊,苗期長勢旺盛,分蘗力強,葉片挺直,后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21.5萬穗,株高96.3厘米,穗長22.0厘米,每穗總粒數117.9粒,結實率79.9%,千粒重22.7克。抗性:抗旱性5級,稻瘟病3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7%,長寬比3.3,堊白粒率2%,堊白度0.1%,膠稠度3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5.3%。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長江下游旱稻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59.31公斤,比對照中旱3號增產37.46%(極顯著)。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82.23公斤,比對照中旱3號增產30.27%。
栽培技術要點:1.播種:適時播種,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播種,播種方式可采用穴播、條播或散播。適當稀植,穴播每穴4~5粒種子,行區23~25厘米,株距13~17厘米,條播與撒播的播種量控制在每畝3公斤左右。可直播,也可育秧移栽。2.育秧移栽:與普通水稻品種管理相似,以水栽旱管較好,一般在返青后不需建立水層,在孕穗期、抽穗揚花期遇到特別干旱的年份時,灌溉水分有利于高產豐收。3.施肥:基肥一般在翻耕前每畝施磷肥30公斤、鉀肥10公斤、尿素20公斤。4.雜草及病蟲防治:采用化學除草結合人工除草,播種前半個月噴施適當除草劑殺滅地表雜草。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二化螟和褐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抗旱性中等,中抗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湖南、浙江、安徽淮河以南、福建的部分旱情較輕的丘陵地區作一季旱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72
品種名稱:滬旱15號
選育單位: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
品種來源:七秀占/中旱3號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常規旱稻。在長江下游作一季中稻旱作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21.1天,比對照中旱3號遲熟10.6天。生長整齊,苗期長勢旺盛,分蘗力強,株型緊湊,葉片挺直,青稈黃熟,每畝有效穗數20.0萬穗,株高103.0厘米,穗長20.7厘米,每穗總粒數144.3粒,結實率80.6%,千粒重21.3克。抗性:抗旱性1級,稻瘟病3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2.2%,長寬比3.0,堊白粒率15%,堊白度2.2%,膠稠度3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5.0%。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長江下游旱稻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57.33公斤,比對照中旱3號增產36.71%(極顯著)。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69.84公斤,比對照中旱3號增產26.04%。
栽培技術要點:1.整地準備:耕翻深度一般18~20厘米,地整平,并做到排灌兩便,播種前清除雜草。2.播種:適時播種,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浸種,條播行距33~40厘米,穴播宜寬行窄株,行距為26~28厘米,株距16~18厘米。一般每畝播種量為2~3公斤,穴播每穴播種5粒左右。播后覆土深度3~5厘米。3.施肥管理:施足基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基肥占總施肥量的70%~80%,一般于翻耕前每畝施磷肥40公斤、鉀肥10公斤、尿素5公斤,或復合肥40公斤,有機肥1000公斤。追肥于稻苗4葉期每畝用水澆施尿素8~10公斤,分蘗期每畝追施尿素10公斤。4.水分管理:播種后若無雨就及時灌水,孕穗期灌水1次,以利出苗,其它時期遇旱時應酌情及時灌溉。5.雜草及病蟲防治:播種后至出苗前可適當施用旱稻專用除草劑,生育期間及時人工或化學除草。注意防治螻蛄、紋枯病、稻瘟病、老鼠、鳥等為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較遲,產量較高,抗旱性強,中抗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湖南、浙江、安徽、福建、廣西的部分旱情較輕的丘陵地區作一季旱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73
品種名稱:洛稻998
選育單位:河南省洛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旱稻277系統選育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常規旱稻。在黃淮海地區作麥茬旱稻種植全生育期為108天,比對照旱稻277早熟1天。株型較緊湊,分蘗力中等,株高94.6厘米,穗長18.1厘米,每畝有效穗數19.6萬穗,成穗率64.8%,每穗總粒數96.7粒,結實率74.2%,千粒重27克。抗性:中抗葉瘟,感穗頸瘟;抗旱性3級。主要米質指標:整精米率62.8%,堊白粒率61.0%,堊白度11.2%,膠稠度66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6.86%。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黃淮海麥茬稻區中晚熟組旱稻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14.6公斤,比對照旱稻277增產10.1%(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為300.9公斤,比對照旱稻277增產11.4%(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為307.8公斤,比對照旱稻277增產10.8%。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08.9公斤,比對照旱稻277增產8.6%。
栽培要點:1.種子處理:播前用藥劑與微肥或種衣劑拌種,防治苗期病蟲害。2.播種:黃淮地區一般6月上旬播種,播種量6~8公斤/畝,播深2~3厘米,行距20~25厘米。3.除草:播后至出苗前用除草劑進行土壤封閉,幼苗期出現雜草用適當除草劑進行莖葉處理,中后期田間雜草應采取人工及時拔除。4.肥水管理:播前畝施3000~5000公斤腐熟有機肥與40公斤復合肥,以及各1~2公斤的硫酸亞鐵和硫酸鋅,五葉期結合灌水進每畝施尿素10公斤;拔節期結合灌水每畝追尿素7~10公斤;齊穗前后酌情追施尿素3~5公斤;生長期間遇旱時及時灌溉,一般年份需灌4~6次水。5.病蟲害防治:播種前結合整地用殺蟲劑防治地下害蟲,幼苗期注意防治稻薊馬、菜青蟲,分蘗期至抽穗期注意防治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破口至齊穗期注意防治稻瘟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產量較高,穩產性較好,抗旱性較強,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河南、江蘇、安徽、山東的黃淮流域和陜西漢中的稻瘟病輕發稻區作夏播旱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74
品種名稱:旱糯303
選育單位:遼寧省稻作研究所
品種來源:秀子糯/小白仁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常規旱稻。在北方一季稻早熟區作旱稻種植全生育期為142天,株高83.6厘米,穗長15.6厘米,每畝有效穗數30.7萬穗,結實率81.6%,千粒重22.3克。抗性:中抗葉瘟,中感穗頸瘟,抗旱性5級(中等)。主要米質指標:2003年整精米率54.2%,直鏈淀粉1.3%;2005年整精米率62.6%,直鏈淀粉1.42%。
產量表現:2003年參加北方一季稻區早熟組旱稻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42.40公斤,比對照秦愛增產1.2%(不顯著),比對照旱9710減產3.8%(不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347.07公斤,比對照旱9710增產4.92%(不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94.73公斤,比對照旱9710增產1.15%;2004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73.90公斤,比旱9710增產0.11%。
栽培要點:1.種子處理:播前對種子進行晾曬、選種、消毒、拌藥等。2.播種:5厘米地溫穩定通過10℃即可播種,畝播量以7.5公斤為宜,行距23~30厘米,播深2~3厘米。3.除草:播種后出苗前,用除草劑進行“土壤封閉”,再結合人工鏟除,防住草荒。4.肥水管理:結合整地畝施農家肥1000公斤,隨種施口肥二銨10公斤,硫酸鉀10公斤,硫銨15公斤,還可施少量的微肥;撥節期、孕穗至抽穗期視苗酌情分別追施硫銨10公斤左右。播種前可在整地后灌底水,以保證墑情;苗齊后可適當干旱,酌情補水;在孕穗、灌漿期間,如遇干旱應及時補水。5.病蟲防治:根據當地病蟲害實際和發生動態,注意防治粘蟲、地下害蟲以及稻瘟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生育期適中,分蘗力強,畝穗數多,豐產性、穩產性較好,米質較好,抗旱性中等,中感稻瘟病。適宜在吉林南部、遼寧中北部、內蒙古東部的稻瘟病輕發稻區作旱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75
品種名稱:遼優2015
選育單位:遼寧省稻作研究所
品種來源:遼20A×C4115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三系雜交旱稻。在黃淮海地區作麥茬旱稻種植全生育期為116天,比對照旱稻277晚熟7天。株高97.4厘米,穗長19.7厘米,每畝有效穗數20.66萬穗,成穗率62.4%,每穗總粒數96.2粒,結實率76.3%,千粒重25.2克。抗性:中感葉瘟和穗頸瘟;抗旱性5級(中等)。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71.0%,堊白粒率10%,堊白度1.4%,膠稠度71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7.34%,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黃淮海麥茬稻區中晚熟組旱稻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07.1公斤,比對照旱稻277增產7.5%(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297.5公斤,比對照旱稻277增產10.2%(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02.3公斤,比對照旱稻277增產8.8%。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16.1公斤,比對照旱稻277增產11.1%。
栽培要點:1.種子處理:播前種子晾曬,采用種衣劑包衣,可殺菌消毒,防止幼苗期地下害蟲及鼠雀危害。2.播種:黃淮海麥茬稻區根據當地旱稻生產情況適時播種。3.除草:播種后出苗前,用除草劑進行“土壤封閉”,苗后用除草劑進行“莖葉處理”,后期遇雜草及時人工鏟除。4.肥水管理:結合整地畝施農家肥1000公斤,隨種施口肥二銨10公斤,硫酸鉀10公斤,硫銨15公斤,還可施少量的微肥,在旱稻的撥節期、孕穗至抽穗期視苗酌情分別追施硫銨10公斤左右。苗期一般不需灌水,在孕穗、灌漿期間,如遇干旱應及時灌水。5.病蟲防治:根據當地病蟲害實際和發生動態,主要注意防治粘蟲、二化螟等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豐產好,抗倒伏,抗旱性中等,中感稻瘟病,米質優。適宜在河南、江蘇、安徽、山東的黃淮流域和陜西漢中稻區作夏播旱稻種植。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76
品種名稱:西農優1號
選育單位:西南大學
品種來源:金32A×縉恢10號
省級審定情況:2004年重慶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2.3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0.1天。株型適中,后期轉色一般,每畝有效穗數17.6萬,株高112.4厘米,穗長25.5厘米,每穗總粒數164.5粒,結實率76.3%,千粒重28.4克。抗性:穗瘟病平均6.3級,最高7級,抗性頻率35.7%。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9.0%,長寬比3.0,堊白粒率38%,堊白度4.7%,膠稠度51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4%。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6.0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25%(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603.4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29%(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9.7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77%。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0.5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2.62%。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早播,稀播培育壯秧。2.移栽:適時早栽,每畝栽插1.2~1.5萬穴,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中等肥力田每畝施純氮10~13公斤,注意在幼穗分化始期適當追施穗肥。科學管水。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稻瘟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感稻瘟病,米質較優。適宜在云南省、貴州省、重慶市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省平壩丘陵稻區、陜西省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77
品種名稱:Q優108(區試代號:慶優9號)
選育單位:重慶市種子公司
品種來源:Q1A×Q恢10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4.8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6天。株型適中,葉挺,每畝有效穗數16.5萬,株高113.3厘米,穗長24.6厘米,每穗總粒數180.3粒,結實率81.2%,千粒重26.5克。抗性:穗瘟病平均7.0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57.1%。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6.6%,長寬比2.5,堊白粒率27%,堊白度2.7%,膠稠度64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7.2%。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3.7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59%(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617.3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71%(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0.5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65%。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3.1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0.95%。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用地膜覆蓋濕潤育秧或旱育拋秧,稀播勻播培育多蘗壯秧,每畝大田用種量1公斤。2.移栽:秧苗4.5葉左右移栽,每畝栽插1.2~1.5萬穴,每穴2粒谷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畝施純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鉀8公斤。磷肥全作底肥;氮肥60%作底肥、30%作追肥、10%作穗粒肥;鉀肥60%作底肥、40%作穗粒肥。追肥在移栽后7~10天施用,穗粒肥在拔節期施用。水漿管理上,前期淺水灌溉,中期輕擱田,后期保持濕潤,不可過早斷水。4.病蟲防治:在抽穗前10天左右防治一次紋枯病,及時防治稻瘟病、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質較優。適宜在云南省、貴州省、重慶市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省平壩丘陵稻區、陜西省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78
品種名稱:川江優527(區試代號:川江優3號)
選育單位:四川省江油市川江水稻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江育F32A×蜀恢527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3.1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0.9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葉片挺直,每畝有效穗數16.2萬,株高114.5厘米,穗長26.4厘米,每穗總粒數176.1粒,結實率80.4%,千粒重29.3克。抗性:穗瘟病平均5.3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46.4%。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9.6%,長寬比3.1,堊白粒率28%,堊白度4.3%,膠稠度51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6%,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4.2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2.68%(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614.6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24%(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9.4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9.96%。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6.8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2.74%。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按當地汕優63播種時間播種,播種前曬種,強氯精浸種,稀播勻播,培育多蘗壯秧。2.移栽:秧齡一般35天左右,每畝栽插1.2~1.5萬穴,每穴7~8苗。3.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鉀肥和有機肥。科學管水,夠苗曬田,干濕壯籽。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質優。適宜在云南省、貴州省、重慶市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省平壩丘陵稻區、陜西省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79
品種名稱:宜香4106
選育單位:四川省宜賓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宜香1A×宜恢4106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3.7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0.9天。株型緊湊,劍葉較寬,每畝有效穗數17.4萬,株高115.7厘米,穗長25.2厘米,每穗總粒數161.7粒,結實率73.4%,千粒重31.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7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39.3%。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1.3%,長寬比2.9,堊白粒率38%,堊白度5.3%,膠稠度7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3%。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2.3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04%(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90.0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22%(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6.2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62%。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5.2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2.43%。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可與汕優63同期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0公斤,采用地膜覆蓋保溫,培育壯秧。2.移栽:栽插方式以寬窄行為宜,每畝栽插1.2~1.5萬穴、基本苗10萬左右。3.施肥:大田以有機肥為主,氮、磷、鉀配合施用,每畝施純氮12公斤,氮、磷、鉀比例為1:0.5:0.5,重施底肥,早施追肥。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云南省、貴州省、重慶市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省平壩丘陵稻區、陜西省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80
品種名稱:西農優30(區試代號:中9A/30)
選育單位:西南大學、中國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中9A×R30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重慶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4.9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0天。株型適中,葉色濃綠,劍葉較長,每畝有效穗數17.5萬,株高116.8厘米,穗長26.2厘米,每穗總粒數175.3粒,結實率76.1%,千粒重26.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7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53.6%。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4.1%,長寬比3.0,堊白粒率15%,堊白度2.3%,膠稠度51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9.2%,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6.2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3.36%(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75.0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3.03%(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5.6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3.20%。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5.4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98%。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早播,稀播培育壯秧。2.移栽:適時早栽,每穴栽兩粒谷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畝施純氮8~10公斤。后期保持濕潤,不可過早斷水。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螟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高感稻瘟病,米質優。適宜在云南省、貴州省、重慶市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省平壩丘陵稻區、陜西省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81
品種名稱:Ⅱ優728(紅良優166)
選育單位:江蘇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峰海標記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Ⅱ-32A×蘇恢72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7.3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8天。株型適中,長勢繁茂,莖稈粗壯,劍葉挺直,每畝有效穗數16.9萬穗,株高122.8厘米,穗長24.0厘米,每穗總粒數161.6粒,結實率79.8%,千粒重27.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7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90%;白葉枯病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6.5%,長寬比2.6,堊白粒率36%,堊白度6.4%,膠稠度7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3.4%。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2.8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18%(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74.0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28%(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3.4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20%。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9.4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63%。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早播,每畝秧田播種量10~12公斤,秧齡30天左右。2、移栽:中上等肥力田塊每畝栽插1.5~1.8萬穴,每穴1~2粒谷苗,基本苗控制在每畝5萬苗左右;肥力偏差的田塊每畝栽插1.8~2萬穴, 基本苗7~8萬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15公斤,采用“前促、中控、后補”的方法,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增施磷鉀肥,控制中期氮肥施用,后期適量施用穗肥,以保花肥為主。水分管理上前期淺水勤灌促早發,夠苗后及早擱田控旺長,宜分次輕擱;穗分化中期及時復水,后期干干濕濕,收獲前一星期左右停止灌水。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稻薊馬、稻飛虱,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中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蘇省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福建省北部、河南省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82
品種名稱:協優紅1號(曾用名:紅良優5號)
選育單位:南京紅太陽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協青早A×紅恢1號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7.2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3.3天。株葉形好,長勢繁茂,每畝有效穗數17.6萬,株高116.3厘米,穗長23.6厘米,每穗總粒數143.9粒,結實率78.8%,千粒重30.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9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60%;白葉枯病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9.5%,長寬比3.1,堊白粒率63%,堊白度9.3%,膠稠度77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3.3%。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4.6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64%(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29.3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62%(不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2.0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21%。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0.6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74%。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水育秧每畝秧田播種量10~15公斤,秧齡30~35天。2.移栽:合理密植,雙本栽插。一般每畝栽插1.5~1.8萬穴、6~8萬基本苗,保證每畝有效穗在18萬左右。3.肥水管理:掌握前促、中控、后補的肥水管理技術,施肥水平應略高于汕優63。本田以有機肥和復合肥作底肥,注重氮、磷、鉀肥合理施用。插秧后5~7天每畝施尿素15公斤,孕穗期每畝施尿素2公斤。水漿管理采取淺水栽插、深水活棵、薄水促蘗、干濕壯籽的技術。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穩產性一般,高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米質一般。適宜在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蘇省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福建省北部、河南省南部稻區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83
品種名稱:津粳優28(金粳優28)
選育單位:天津市豐美種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津1007A×金恢2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單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3.7天,比對照秀水63遲熟5.2天。株型緊湊,長勢繁茂,葉片寬大挺直,葉色濃綠,莖稈粗壯,每畝有效穗數18.6萬,株高119.7厘米,穗長20.0厘米,每穗總粒數178.6粒,結實率77.0%,千粒重24.8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7級,最高5級,抗性頻率50%;白葉枯病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72.9%,長寬比1.9,堊白粒率23%,堊白度3.7%,膠稠度7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3%,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單季晚粳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1.59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5.15%(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69.04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7.13%(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5.32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6.12%。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1.58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15.39%。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單季晚粳生產季節適時播種,種子應進行消毒處理,控制播種量,秧田用種量約為常規品種的一半。秧田施足基肥,培育帶蘗壯秧。2.移栽:適當密植,秧齡宜短不宜長,插植規格23.3厘米×13.3厘米,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肥宜早,早促早發,確保有效穗18萬以上。科學管水。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蟲害,方法與一般常規稻相似。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較遲,產量高,中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米質優。適宜在浙江省、上海市、江蘇省和湖北省、安徽省的南部晚粳稻區作單季晚稻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84
品種名稱:津粳優68(金粳優68)
選育單位:天津豐美種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津1007A×金恢6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黃淮地區種植全生育期150.5天,比對照豫粳6號早熟6.2天。株高104.2厘米,穗長21.9厘米,每穗總粒數155.5粒,結實率85.8%,千粒重25.7克。抗性:苗瘟3級,葉瘟3級,穗頸瘟3級。主要米質指標:整精米率64.9%,堊白米率26.5%,堊白度4.8%,膠稠度72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 8%,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豫粳6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9.6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16.5%(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68.3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17.3%(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9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16.9%。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1.8公斤,較對照豫粳6號增產11.9%。
栽培要點:1.育秧:黃淮麥茬稻區根據當地生產情況適時播種,播前注意浸種防治干尖線蟲病和惡苗病,秧田要施足基肥,控制播種量,培育帶蘗壯秧。2.移栽:秧齡宜短不宜長,株行距23.1厘米×13.2厘米,每穴栽雙株。3.肥水管理:施肥宜早,早促早發,搭好豐產架,確保有效穗18萬以上。在水漿管理上,做到淺水栽秧,深水護苗,薄水分蘗,夠苗曬田,后期不脫水過早。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二化螟,其它病蟲草害防治同一般常規稻。
推薦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較早熟,產量高,適應性廣,穩產性好,中抗稻瘟病,米質優。適宜在河南省沿黃稻區、山東省南部、江蘇淮北、安徽(沿淮、淮北)及陜西關中地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85
品種名稱:津粳優88(金粳優88)
選育單位:天津豐美種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津1007A×金恢8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黃淮地區種植全生育期158.3天,比對照豫粳6號晚熟1.6天。株高119.0厘米,穗長20.7厘米,每穗總粒數203粒,結實率76.6%,千粒重24.2克。抗性:苗瘟3級,葉瘟3級,穗頸瘟3級。主要米質指標:整精米率64.9%,堊白米率21%,堊白度3.4%,膠稠度73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4%,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豫粳6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5.6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19.6%(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79.9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19.7%(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2.8公斤,比對照豫粳6號增產19.6%。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7.2公斤,較對照豫粳6號增產15%。
栽培要點:1.育秧:黃淮麥茬稻區根據當地生產情況適時播種,播前注意浸種防治干尖線蟲病和惡苗病,秧田要施足基肥,控制播種量,培育帶蘗壯秧。2.移栽:秧齡宜短不宜長,株行距23.1厘米×13.2厘米,每穴栽雙株。3.肥水管理:施肥宜早,早促早發,搭好豐產架,確保有效穗18萬以上。在水漿管理上,做到淺水栽秧,深水護苗,薄水分蘗,夠苗曬田,后期不脫水過早。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二化螟,其它病蟲草害防治同一般常規稻。
推薦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高產、穩產,適應性廣,中抗稻瘟病,米質優。適宜在河南省沿黃稻區、山東省南部、江蘇省淮北、安徽(沿淮、淮北)及陜西省關中地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86
品種名稱:吉粳801(區試代號:吉特624)
選育單位: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105A?C746)F2后代材料系選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粳型常規水稻,在東北、西北晚熟稻區種植全生育期154.2天,與對照秋光相當。株高100.6厘米,穗長17.7厘米,每穗總粒數113.4粒,結實率88%,千粒重24克。抗性:苗瘟5級,葉瘟5級,穗頸瘟7級。主要米質指標:整精米率63%,堊白米率23.5%,堊白度3.7%,直鏈淀粉含量17.5%,膠稠度83毫米,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3年初試平均畝產731公斤,比對照秋光增產7.9%(極顯著),居第二位。2004年續試平均畝產628.1公斤,較對照秋光增產3.07%(顯著),居第四位。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77.5公斤,較對照秋光增產5.5%。2005年進行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2.4公斤,比對照秋光減產0.4%。
栽培要點:1.育秧:東北、西北晚熟稻區根據當地生產情況與秋光同期播種,旱育秧每畝播種量2.5公斤,培育帶蘗壯秧。2.移栽:秧齡35天左右移栽,插秧密度30厘米×20厘米,每穴2~3苗。3.肥水管理:增施農家肥,配施磷鉀肥,控制氮肥的施入量;水漿管理以間歇濕潤灌溉為主,前期淺水促蘗,中期深水護胎,后期濕潤壯籽。4.病蟲防治:根據當地病蟲害實際和發生動態,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二化螟、紋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感稻瘟病,米質優。適宜在吉林省晚熟稻區、遼寧省北部、寧夏引黃灌區、北疆沿天山稻區和南疆、陜西省榆林地區、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太原小店和晉源區稻瘟病輕發地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