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品種 » 國審品種 > 油料 » 正文

2004年國審油料品種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11-09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1273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01

  品種名稱:中油6303

  選育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8908A×R5

  省級審定情況:2004年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21天。子葉長寬中等,花瓣黃色,呈倒疊狀,種皮黑色。平均株高170厘米,分枝部位6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10個,單株有效角果數410個,每角粒數20粒,千粒重3.5克。該品種菌核病發病率平均7.25%,病情指數2.62;病毒病發病率2.52%,病情指數1.25%,低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較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33%,硫苷含量18.28μmol/克,含油量41.27%。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4.2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3.97%;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64.36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3.42%;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8.28公斤,比中油821增產18.96%。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42.63公斤,比中油821增產14.9%。

  栽培技術要點:科學施肥,重施底肥,N占底肥70%,平衡施肥,底肥畝施1.5公斤硼砂,苔肥早施,臘肥春用。花期加強防治菌核病。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上游地區的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四省和陜西漢中、安康兩地區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02

  品種名稱:中油雜4號

  選育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96A×93275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14天。越冬習性為半直立,苗期生長勢強,葉色淡綠,有柄葉較大較長,多裂葉,葉片裂片為缺刻型,葉緣波狀,頂葉較小,角果著生角度為斜生型,花瓣顏色為淡黃色,種皮顏色為黑色。平均株高17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個,單株角果346.5個,每角粒數17粒,千粒重3.6克。菌核發病率為5.76%,病指2.99,病每病發病率為1.25%,病指0.67,低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20%,硫苷含量20.24μmol/克,含油量40.51%。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5.0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3.39%;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67.5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6.61%;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1.3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5.15%。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47.4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0.08%。

  栽培技術要點:生產上注意施用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03

  品種名稱:中油雜7號

  選育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98A×R2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蘭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13天。越冬習性為半直立,葉色較深,葉片裂片為缺刻型,葉緣波狀,花瓣顏色淡黃色,種皮色深褐色。平均株高180厘米,一次分枝9個,二次分枝8個,單株有效角果數477個,每角粒數17.2個,千粒重3.2克。菌核病發病率13.6%,病指7.06,病毒病發病率3.62%,病指2.15,低抗菌核和病毒病,抗倒性較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1.08%,硫苷含量28.0μmol/克,含油量35.87%。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8.8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6.38%;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29.5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9.98%;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4.1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8.0%。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30.36公斤,比對照增產5.02%。

  栽培技術要點:栽培上注意底施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上游的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四省及陜西省的漢中、安康兩地區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04

  品種名稱:中油雜8號

  選育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8908A×R1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蘭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14天。幼苗直立,生長發育快,生長勢較強;葉色暗綠,頂裂葉較大、葉片長度中等,葉寬度較寬,側裂葉4對以上,葉片邊緣為波狀;花期適中,花瓣黃色,花瓣長度為中等、寬度較寬,呈側疊狀,種皮黑色,圓形。平均株高175厘米,分枝部位40厘米,一次分枝數8個,單位株有效果數300個,每角粒數21粒,千粒重3.9克。菌核病發病率7.28%,病指3.79,病毒病發病率1.43%,病指0.7,低感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19%,硫苷含量18.20μmol/克,含油量43.28%。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7.95公斤,比對中油821增產5.59%;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86.25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5.69%;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2.1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16%。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0.0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5.41%。

  栽培技術要點:科學平衡施肥,增施硼肥,合理密植0.8-1萬株,加強菌核病的防治。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05

  品種名稱:中油雜9號

  選育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98A×棚40

  已往審定情況:2003年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長江中游區)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蘭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32天。幼苗半直立,葉片裂片為缺刻型,葉緣波狀,花瓣顏色淡黃色,分枝部位較低,株型緊湊,種皮色深褐色。平均株高153厘米,一次分枝8個,單株有效角果數453個,每角粒數18.6個,千粒重3.4克。菌核病發病率38.04%,病指15.64,病毒病發病率25.36%,病指12.27,低感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22%,硫苷含量19.83μmol/克,含油量38.39%。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單產133.91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4.33%;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單產173.9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0.71%;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3.95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2.26%。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1.5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5.72%。

  栽培技術要點:生產上注意防治菌核病及病毒病,注意施用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五省(市)和江蘇、安徽兩省的淮河以南地區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06

  品種名稱:華雙5號

  選育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中油821//華油3號/RS-1雙低選系×華雙3號/3/中雙4號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復合雜交選育的甘藍型半冬性常規種,全生育期平均214天。幼苗半直立,幼莖紫色,子葉腎臟形,花瓣顏色黃色,種皮黑色,株型緊湊,分枝角度小。平均株高170厘米,分枝部位3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個,主花序60厘米,單株有效角果數290個,每角粒數19粒,千粒重3.87克。菌核病發病率4.55%,病指2.14,病毒病發病率0.78%,病指0.45,低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42%,硫苷含量30.49μmol/克,含油量41.85%。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4.95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3.29%;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93.64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3.19%;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2.81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7.26%。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2.81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7.26%。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07

  品種名稱:華油雜8號

  選育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8086A×輪-31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20天。子葉腎臟形,苗期葉為園葉型,葉淡綠色,頂葉較大,有裂葉2-3對,莖淡綠色,黃花,花瓣相互重疊,種子黑褐色,近圓形。株型為扇形較緊湊,平均株高175-18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個,二次有效分枝12個,主花序長75厘米,單株有效果390-520個,主花序角果長7-8厘米,每果粒數18-20粒,千粒重3.5-3.8克。冬前、春后均長勢強;抗寒性中等。菌核病發病率17.28%,病指8.14,病毒病發病率2.7%,病指2.17,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較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18%,硫苷含量20.53μmol/克,含油量40%。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5.0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5.38%;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56.1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9.5%;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6.4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2.6%。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4.1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32%。

  栽培技術要點:生產上注意施用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08

  品種名稱:華油雜9號

  選育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986A×7-5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33天。子葉腎臟形,苗期葉為園葉型,葉綠色,頂葉中等,有裂葉2-3對,莖綠色,黃花,花瓣相互重迭,種子黑褐色,近園形。株型為扇形緊湊,平均株高175-19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個,二次有效分枝10個,主花序長85厘米,單株有效角果數380-480個,每角粒數21-23粒,千粒重2.98-3.05克。冬前、春后均長勢強;抗寒中等。菌核病發病率28.5%,病指13.24,病毒病發病率25.25%,病指11.72,低感菌核和病毒病,抗倒性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47%,硫苷含量23.05μmol/克,含油量41.09%。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0.16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8.2%;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91.52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1.87%;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0.84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4.57%。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5.2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5.28%。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適當晚播,播種過早會出現早花早薹現象,注意防治菌核病,增施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下游地區的浙江、上海兩省(市)及江蘇、安徽兩省(市)淮河以南地區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09

  品種名稱:華油雜10號

  選育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8110A×8759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15天。子葉腎臟形,苗期葉為園葉型,葉深綠色,頂葉中等,有裂葉2-3對,莖綠色,黃花,花瓣相互重疊,種子黑褐色,近圓形。株型為扇形緊湊,平均株高170-18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個,二次有效分枝10個,主花序長85厘米,單株有效角果數338-437.9個,每角粒數21粒,千粒重3.14克。菌核病發病率7.11%,病指2.73;病毒病發病率3.99%,病指1.84,長江上游地區中抗菌核病,中游地區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下游地區0.23%,中游地區0.70%,硫苷含量下游地區23.37μmol/克,中游地區19.46μmol/克,含油量下游地區39.7%,中游地區41.12%。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7.1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8.07%;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51.34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8.52%;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9.24公斤,比中油821增產28.0%。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8.2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1.39%;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99.0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3.62%;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7.66公斤,比中油821增產22.67%。2003-2004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和長江中游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分別為145.52公斤和176.35公斤,分別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7.22%和19.57%。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游及長江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五省(市)及江蘇、安徽兩省的淮河以南地區的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10

  品種名稱:華油雜11號

  選育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195A×1815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30天。子葉腎臟形,苗期葉為園葉型,葉綠色,頂葉較大,有裂葉2-3對,莖綠色,黃花,花瓣相互重迭,種子黑褐色,近園形。株型為扇形較緊湊,平均株高150-17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個,二次有效分枝10個,主花序長75厘米,單株有效角果數300-400個,每角粒數20粒,千粒重3.0-3.2克。冬前、春后均長勢較強;抗寒中等。菌核病發病率28.1%,病指13.6,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病毒病發病率17.94%,病指8.49,較對照中油821;抗倒性中等。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25%,硫苷含量18.48μmol/克,含油量41.67%。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0.3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9.86%;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78.22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3.41%;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9.31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6.17%。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9.4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3.41%。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菌核病,注意施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下游地區的浙江、上海兩省(市)及江蘇、安徽兩省的淮河以南地區的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11

  品種名稱:蓉油10號

  選育單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農科所

  品種來源:蓉油A0464×蓉C3762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15天。葉色深綠,葉片中等大,裂葉3對,葉緣鋸齒,葉柄較長,無刺毛,心葉綠色,幼苗半直立,花瓣較大,黃色、平展、側疊,雌雄蕊正常可育,四強雄蕊高于柱頭,花藥發達,花粉量大,角果枇杷黃,近直生,中等大長,種籽褐色、圓形。株型扇形,勻生分枝,平均株高164.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數7.6個,單株角果數296.4個,每角粒數19.3粒,千粒重3.51克。菌核病發病率6.56%,病指3.14,病毒病發病率2.19%,病指0.82,低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37%,硫苷含量24.56μmol/克,含油量40.87%。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4.26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0.42%;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71.90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9.36%;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8.0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9.84%。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2.15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6.81%。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施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12

  品種名稱:蓉油11號

  選育單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農科所

  品種來源:蓉A0464×蓉3968

  省級審定情況:2004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33天。葉色深綠,葉片較大,裂葉2對,葉緣波狀,葉柄較長,無刺毛,心葉綠色,幼苗半直立,莖桿綠色,花瓣較大,黃色、平展、側疊,角果枇杷黃,近直生,中等大長,種籽褐色、圓形。株型扇形,勻生分枝,平均株高16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數8個,主花序長度70厘米,單株角果數452.5個,每角粒數22粒,千粒重3.2克。該品種菌核病平均發病率19.80%,病指8.59,病毒病平均發病率16.07%,病指6.46,低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較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26%,硫苷含量28.99μmol/克,含油量43.54%。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6.44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5.02%;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86.9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8.99%;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6.72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1.57%。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1.8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4.87%。

  栽培技術要點:生產上注意施用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長江下游地區的浙江、上海兩省(市)及安徽、江蘇兩省的淮河以南地區的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13

  品種名稱:蓉油12號

  選育單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農科所

  品種來源:蓉A0464×蓉C2156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213.3天。幼苗半直立,葉色深綠,葉片大裂葉2對,葉緣鋸齒,葉柄較長,無刺毛,心葉綠色,花瓣較大,黃色、平展、側疊,角果枇杷黃,近直生,中等大長,種籽黑褐色、圓形。株型扇形,勻生分枝,平均株高184.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數平均8.5個,單株角果數443.06個,每角粒數18粒,千粒重3.20克。菌核病平均發病率6.82%,病指2.98,病毒病平均發病率5.13%,病指4.47,中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21%,硫苷含量24.23μmol/克,含油量40.3%。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6.1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4.31%;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35.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5.24%;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5.92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9.0%。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17.9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減產4.97%。

  栽培技術要點:生產上注意施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上游地區的貴州、云南(玉溪地區除外)、四川、重慶四省(市)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14

  品種名稱:秦優7號

  選育單位: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陜3A×K407

  已往審定情況:2001年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2年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黃淮),2003年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長江下游)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弱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黃淮地平均245天,長江下游平均226天,長江中游平均218天。幼苗半直立,子葉腎臟形,幼莖紫紅,心葉黃綠紫緣,深裂葉,葉緣鈍鋸齒狀,頂裂葉圓大,葉色深綠,花色黃,花瓣大而側疊,勻生分枝,與主莖夾角較小,角果淺紫色、直生、中長較粗而粒多。平均株高164.2-182.7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9個,單株有效角果288-342個,每角粒數23-25粒,千粒重3.0克。低感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較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26%-0.56%,硫甙含量25.11-29.59μmol/克,含油量40.69%-43.22%。

  產量表現:1999-2001年度參加黃淮海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07.18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0.08%;2000-2001年度黃淮海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89.09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減產0.71%。2001-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區域平均畝產139.11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平均畝產125.56增產10.79%;2002-2003年度長江下游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36.7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65%。2002-2004年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22.8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3.12%。2003-2004年度長江中游組生產試驗平均畝155.2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5.37%。

  栽培技術要點:生產上注意施用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陜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15

  品種名稱:秦優8號

  選育單位:陜西省咸陽市農業科學院研究所

  品種來源:6113A×6113B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長江下游地區平均233.8天,黃淮地區平均243天。該品種子葉腎臟形,苗前期生長較慢,葉深裂,葉色深綠,葉片厚,蠟粉厚,葉片較圓,莖桿粗壯,綠色,花淡黃色。平均株高17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2,單株有效角果數黃淮地區308個,長江下游地區433個,每角粒數23粒,千粒重3.14克。菌核發病率長江下游地區32.67%,病指16.3,黃淮地區22.19%,病指14.36;病毒病發病率長江下游地區28.9%,病指18.8,黃淮地區發病率14.36%,病指6.53,低感菌核和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35%,硫苷含量22.99μmol/克,含油量40.4%。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黃淮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9.43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3.02%,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81.83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4.96%,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5.36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4.01%。2003-2004年度參加黃淮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3.33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減產1.35%。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0.1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67%;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75.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8%;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7.9公斤,比中油821增產11.74%。2003-2004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3.5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9.31%。

  栽培技術要點:生產上注意施用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陜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上海和甘肅省隴南地區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16

  品種名稱:秦優9號

  選育單位:陜西省咸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3026A×2034C

  已往審定情況:2003年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3年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黃淮)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黃淮流域平均239天,長江下游流域平均232天。幼苗半直立,子葉腎臟形,苗前期生長較慢,葉深裂,頂端邊緣微翹,葉色深綠,葉片厚,被蠟粉,莖綠色,花色淡,花粉飽滿,角果中大,直生稍上挺,角密,角多,粒多,雜種長勢強,整齊,春發快,花期長,恢復率高,中早熟,成熟時色澤黃亮,部分角果陽面帶紫紅色。平均株高黃淮流域185厘米,長江下游地區160厘米,有效分枝部位6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10個,全株有效角果數黃淮流域332個,長江下游地區440個,每角粒數24粒,千粒重2.94克。該品種低感菌核和病毒病,抗凍、抗倒性弱。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43%,硫苷含量19.11μmol/克,含油量38.62%。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黃淮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80.97公斤,比對照秦油二號增產10.03%;2002-2003年續試,平均畝產192.07公斤,比對照秦油二號增產10.86%;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86.52公斤,比對照秦油二號增產10.46%。2002-2003年參加黃淮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3.6公斤,比對照秦油二號增產7.56%。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0.2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9.72%,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73.56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0.44%;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6.8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4.4%。2003-2004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5.36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8.35%。

  栽培技術要點:生產上注意防治倒伏,增施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河南、江蘇、安徽、浙江、上海五省(市)及陜西省關中、陜南地區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17

  品種名稱:中雙5號

  選育單位: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84039×84001)×821

  省級審定情況:1999年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常規油菜品種,全生育期平均226天。幼苗半直立、葉色青綠,側裂葉2-3對,苗期生活力強、根系發達、根莖粗,桿硬抗倒,分枝部位適中,花黃色,種皮黑褐色。株型緊湊,平均株高16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個,單株有效角果數389粒,每角粒數21粒,千粒重3.68克。菌核病發病率23.65%,病指12.84,病毒病發病率18.7%,病指12.09,低抗菌核,低感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36%,硫苷含量21.23μmol/克,含油量40%。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6.0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減產2.75%;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19.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7.82%;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27.9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94%。2002-2003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42.92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0.32%。

  栽培技術要點:生產上注意增施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下游地區的浙江、上海兩省(市)及安徽、江蘇兩省的淮河以南地區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18

  品種名稱:豐油701

  選育單位:湖南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湘5A×048R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15天。子葉腎臟形,葉片寬大,葉色深綠,葉緣呈波狀鋸齒,花瓣覆瓦狀、花色深黃,種子園形,種皮黑色。平均株高180厘米,一次分枝數9個,單株角果數350個,每角粒數18粒,千粒重3.8克。菌核發病率3.69%,病指1.91,病毒發病率0.39%,病指0.19,中抗菌核和病毒病,抗倒性較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18%,硫苷含量36.77μmol/克,含油量41.67%。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8.56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3.71%;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85.56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8.07%;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7.0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6.09%。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5.12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5.18%。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游地區湖南、湖北、江西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19

  品種名稱:核雜7號

  選育單位:上海市農科院作物所

  品種來源:48AB×HF02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核不育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36天。幼苗葉色較深,冬季匍匐型,葉片缺刻淺,長柄葉裙邊明顯,葉面平展,蠟粉較厚,花瓣鮮黃色,橢圓形平展,主花序較發達,角果長度中等,種皮黑褐色。平均株高155厘米,分枝節位3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個,二次有效分枝7個,主花序長60厘米,單株有效角果數400個,每角粒數20粒,千粒重3.7克。菌核病發病率23.3%,病指10.68,病毒病發病率18.3%,病指7.6,低抗菌核和病毒病,抗倒性較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1.06%,硫苷含量35.4μmol/克,含油量40.76%。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3.01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5.97%;2003-2004年續試,平均畝產171.34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9.03%;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2.1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7.67%。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8.8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2.85%。

  栽培技術要點:生產上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下游地區的浙江、上海兩省(市)及安徽、江蘇兩省的淮河以南地區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20

  品種名稱:綿油14號

  選育單位:四川省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綿101AB×綿恢8號

  省級審定情況:2004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弱冬性核不育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20天。幼苗半直立,花瓣顏色黃色,葉、莖有蠟粉,無刺毛,莖稈綠色,種皮黑褐色。平均株高212.2厘米,一次分枝8個,單株有效角果數398個,每角粒數18粒,千粒重3.5克。菌核病發病率7.29%,病指3.02,病毒病發病率1.31%,病指0.51,低感菌核,低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58%,硫苷含量86.46μmol/克,含油量39.08%。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4.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2.92%;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56.32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8.83%;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0.5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4.72%。2003-2004年度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4.82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4.72%。

  栽培技術要點:生產上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蟲害,注意防倒。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上游地區的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四省及陜西省漢中、安康地區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21

  品種名稱:德油8號(原名:雜選3號)

  選育單位(個人):李厚英、王華

  品種來源:156A-3×97-114R

  已往審定情況:2003年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長江上游)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核不育雜交種,全生育期長江上游地區平均214天,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223天。葉色微淺綠,裂葉3對,頂葉無明顯缺刻,苗期半匍匐,花瓣較大呈覆瓦狀,花瓣黃色。平均株高193厘米,分枝高56-70厘米,分枝數10個,主花序長度63厘米,單株有效角450個,每角粒數17粒,千粒重3.7克。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較好。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25%,硫苷含量23.71µmol/克,含油量42%。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9.8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7.15%;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28.3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9.03%;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4.1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8.0%。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上游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38.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0.47%。2002-2004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2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0.84%;2003-2004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5.41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2.51%。2002-2004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23.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9%;2003-2004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6.20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8.95%。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適期播種,不宜晚播。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流域的貴州、四川、重慶、云南、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9省(市)及江蘇、安徽兩省的淮河以南地區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22

  品種名稱:渝黃2號

  選育單位:西南農業大學重慶市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SH32×02P28.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化學殺雄兩系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14.5天。幼苗半直立,葉色淺綠,蠟粉較厚,葉脈白色明顯,葉片無刺毛,羽狀裂缺,有柄葉長,頂裂片較大,長橢圓形,較平展,邊緣略內卷,邊緣有輕微鋸齒,葉頂端微突出,側裂片1-2對。株型緊湊,分枝部位較低,分枝角度較小,平均株高17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個,主序長60厘米,單株角果數329個,每角粒數20粒,千粒重3.7克。菌核病發病率8.44%,病指4.36,病毒發病率1.22%,病指0.48,低感菌核,低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21%,硫苷含量66.51mol/克,含油量43.19%。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中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3.54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33.89%;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80.26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97%;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1.9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1.42%。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3.24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0.68%。

  栽培技術要點:生產上注意增施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23

  品種名稱:滬油16

  選育單位: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作物所

  品種來源:匯油50/8801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型常規油菜品種,全生育期平均236天。幼苗生長習性為半直立,有琴狀裂葉2對,缺刻較深,葉片中等大小,葉面平展,葉緣有波狀缺刻,蠟粉較厚,苔莖為綠色,短柄葉和無柄葉較多,花瓣鮮黃色,橢圓形平展,開花狀態側迭,分枝習性屬中生分枝型,主花序較發達,角果長中等,植株呈紡錘形,種子顏色為黑褐色。平均株高150厘米,分枝部位3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2個,單株有效角果數390個,每角粒數20粒,千粒重3.8克。菌核病發病率23.51%,病指11.31,病毒病發病率11.44%,病指6.14%,低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74%,硫苷含量21.2µmol/克,含油量41.03%。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0.8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7.65%;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29.91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3.5%;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0.37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4.2%。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4.13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3.01%。

  栽培技術要點:加強菌核病的綜合防治,該品種抗裂莢性差,注意適時收獲,要求七五層熟時及時收割。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下游地區的上海、浙江兩省(市)及安徽、江蘇兩省的淮河以南地區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24

  品種名稱:寧油14號

  選育單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經作所

  品種來源:中油119×滬9005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常規品種,全生育期平均237天。葉色深綠,子葉腎臟形,葉片較大,葉面少蠟粉,長柄葉葉柄較長,越冬匍匐,冬前生長穩健,抽薹較遲,抽薹后發育較快,花較大,花瓣黃色、鮮艷,種皮黑褐色。株型較松散,平均株高166厘米,一次分枝數9.7個,主花序長度60厘米,單株有效角果數354個,每角粒數23.35個,千粒重3.55克。菌核病發病率20.05%,病指7.88,病毒病發病率16.01%,病指7.37,低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52%,硫苷含量25.71μmol/克,含油量42.87%。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29.85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3.45%;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59.31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37%;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44.5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2.29%。2003-2004年度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5.62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4.0%。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下游地區的浙江、上海兩省(市)及江蘇、安徽兩省的淮河以南地區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25

  品種名稱:皖油19號

  選育單位: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9012A×9004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核不育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34天。幼苗半直立,葉色深綠,2-3對缺刻,頂裂片半橢圓形,葉緣淺波狀,花瓣較大,覆瓦狀,鮮黃色,種皮黑褐色。平均株高15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個,單株有效角果數506個,每角粒數19.7粒,千粒重3.43克。菌核病發病率27.51%,病指13.16,病毒病發病率20.24%,病指9.95,低感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62%,硫苷含量30.32μmol/克,含油量42.92%。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31.25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2.06%;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73.14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0.18%;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2.2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12%。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5.76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8.63%。

  栽培技術要點:春前苗期生長緩慢,宜適期早播;注意增施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下游地區的浙江、上海二省(市)及安徽、江蘇兩省的淮河以南地區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26

  品種名稱:楊油6號

  選育單位: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鑒15×加拿大2號//馬努///楊油1號/CHR1617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常規種,全生育期平均234天。苗期半直立,葉色淡綠,子葉腎狀,花黃色。平均株高164厘米,一次分枝數7.5個,單株有效角果數370個,每角粒數22粒,千粒重3.67克。菌核病發病率23.51%,病指11.19,病毒病發病率15.32%,病指5.9,低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38%,硫苷含量19.37μmol/克,含油量40.44%。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40.3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9.85%;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64.42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4.62%;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4.42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13%。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1.24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5.48%。

  栽培技術要點:生產上注意施用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下游地區的浙江、上海兩省(市)及安徽、江蘇兩省的淮河以南地區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27

  品種名稱:油研10號

  選育單位:貴州省油料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27821A×942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核不育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23天。幼苗半直立,子葉腎形、心葉微紫、深裂葉、裂葉3-4對、頂葉橢圓形,花黃色。平均株高176厘米,一次分枝8個,單株有效角果數403個,每角粒數19個,千粒重3.4克。菌核病發病率13.21%,病指5.78,病毒病發病率3.22%,病指1.87,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較強。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0.36%,硫苷含量21.56μmol/克,含油量44.45%。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上、中、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分別為148.21公斤、134.4公斤、130.4公斤,分別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2.28%、10.0%、3.91%;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分別為149.15公斤、176.42公斤、166.3公斤,分別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3.38%、9.58%、5.85%。兩年上、中、下游區域試驗平均畝產分別為140.7公斤、155.4公斤、148.4公斤,分別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2.83%、9.79%、4.98%。2003-2004年度參加長江上、中、下游三片區生產試驗,平均畝產分別為129.81公斤、170.94 公斤和169.6公斤,分別比對照中油821增產4.07%、15.89 %和13.34%。

  栽培技術要點:生產上注意增施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貴州、四川、云南、重慶、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九省(市)和江蘇、安徽兩省的淮河以南地區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28

  品種名稱:雜雙2號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科院棉油所

  品種來源:22A×P044-1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40天。幼苗直立,綠色,子葉腎臟形,苗期發苗快,縮莖段粗壯,長勢強,長相穩健,葉厚有蠟粉,葉片有缺刻,琴狀裂葉,底部葉片4-5對裂葉,頂裂大而橢圓,葉緣鋸齒狀,葉柄扁圓,花瓣黃色,種皮黑褐色。平均株高160厘米,一次分枝9個,單株有效角果數320個,每角粒數22粒,千粒重3.4克。菌核病發病率17.61%,病指9.91,低感菌核病,抗倒性中等。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區試抽樣檢測,芥酸含量2.02%,硫苷含量27.19μmol/克,含油量40.15%。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黃淮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7.86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2.67%;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172.44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減產10.22%;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5.15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4.11%。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2.08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3.49%。

  栽培技術要點:生產上注意施用硼肥。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地區的河南、陜西南部、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江蘇省淮河以北地區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品種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