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shang)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shang)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fa)布信息(xi)
排名推廣
排名(ming)推廣(guang)
 
當前位置: 首頁 » 品種 » 國審品種 > 小麥 » 正文

2004年國審小麥品種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11-09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2639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01
  品種名稱:川麥39(原名:川00062)
  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墨444/90-7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平均201.7天。幼苗半直立,分蘗力中等,苗葉較窄,葉色深綠。株高89.8厘米,葉鞘臘粉多,莖稈堅韌,抗倒性能較好。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角質。平均畝穗數23.6萬穗,穗粒數35.5粒,千粒重51.3克。接種抗病性鑒定:葉銹病和稈銹病免疫,高抗條銹病,高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2003/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07/826克/升,蛋白質含量14.1/14.2%,濕面筋含量30.2/27.4%,沉淀值46.3/45.9毫升,吸水率62.7/60.9%,面團穩定時間5.9/8.4分鐘,最大抗延阻力592/532E.U,拉伸面積126.7/102.5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流域冬麥區上游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97.8公斤,比對照川麥107減產2.4%(不顯著);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342.0公斤,比對照川麥107減產2.0%(不顯著)。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58.5公斤,比對照川麥107減產0.9%。
  栽培技術要點:適期早播,播種期霜降至立冬,適當增加播種量,每畝基本苗14-18萬。畝施純氮10公斤左右、磷7公斤、鉀肥7公斤,重施底肥(70%),早施苗肥(追肥20%)和拔節肥(10%)。注意防治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蟲。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上游冬麥區的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南部、河南南陽、湖北北部小麥產量中等及偏上水平地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02
  品種名稱:川麥42(原名:川99-1572)
  選育單位:四川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SynCD768/SW3243//川6415
  省級審定情況:2004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平均196天。幼苗半直立,分蘗力強,苗葉窄,長勢旺盛。株高90厘米,植株整齊,成株葉片長略披。穗長錐形,長芒,白殼,紅粒,籽粒粉質-半角質。平均畝穗數25萬穗,穗粒數35粒,千粒重47克。接種抗病性鑒定:稈銹病和條銹病免疫,高感白粉病、葉銹病和赤霉病。2003/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74/806克/升,蛋白質含量12.0/11.5%,濕面筋含量22.6/22.7%,沉淀值25/26毫升,吸水率54/54%,面團穩定時間1.4/3.9分鐘,最大抗延阻力325/332E.U,拉伸面積70.0/71.8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流域冬麥區上游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54.7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6.3%(極顯著),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量406.3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6.5%(極顯著)。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90.9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4.3%。
  栽培技術要點:適期早播,播種期霜降至立冬。每畝基本苗14-18萬株,較高肥水條件下適當控制播種密度,防止倒伏。畝施純氮10公斤左右、磷7公斤、鉀肥7公斤,重施底肥(50%),施苗追肥(10%)、拔節肥(20%)。注意防治白粉病、葉銹病、赤霉病和蚜蟲。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上游冬麥區的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南部、河南南陽、湖北西北部等地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03
  品種名稱:揚00-118
  選育單位: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89-40/川育21526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比對照揚麥158長1-2天。幼苗直立,葉片寬大、肥厚,葉色深,分蘗力中等。株高80厘米,株型較松散。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紅粒,粉質。平均畝穗數28.7萬穗,穗粒數36.5粒,千粒重38.3克。熟相較好,抗倒力較強。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感紋枯病、白粉病,高感葉銹病、條銹病、赤霉病和稈銹病。2002/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66/786克/升,蛋白質含量12.0/11.9%,濕面筋含量20.7/22.6%,沉降值28.6/27.0毫升,吸水率54.7/52.5%,面團穩定時間1.4/3.2分鐘,最大抗延阻力368/340E.U,拉伸面積75.2/75.8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長江流域冬麥區中下游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31.1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4.1%(極顯著);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289.6公斤,比對照揚麥158減產3.6%(極顯著);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415.20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3.75%(不顯著)。2003-2004年度參加生產試驗,其中鄂皖蘇浙四省匯總,平均畝產358.8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4.80%;河南信陽點平均畝產368.8公斤,比對照豫麥18增產14.0%。
  栽培技術要點:淮南麥區適期播種范圍為10月下旬至11月初,最佳播期為10月24至31日。合理密植,每畝基本苗16萬左右,晚播適當增加播量。合理運籌肥水,一般每畝需施純氮12公斤,基肥、平衡肥、拔節孕穗肥比例為7:2:1,增施磷鉀肥。注意及時防治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和蚜蟲。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的安徽、江蘇省淮南地區,河南信陽地區及湖北部分地區中上等肥力水平田塊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04
  品種名稱:皖麥48(原名:安農98005)
  選育單位:安徽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矮早781/皖宿8802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18晚1-2天。幼苗半直立,長勢中等,分蘗力較強。株高85厘米,株型略松散,穗層不整齊。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子粒粉質,黑胚率偏高。平均畝穗數36萬穗,穗粒數34粒,千粒重39克。抗寒性差,抗倒性偏弱,較耐旱,抗高溫,耐濕性一般。接種抗病鑒定:中感條銹病、紋枯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和葉銹病。2002/2003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76/787克/升,蛋白質含量13.4/12.5%,濕面筋含量28.5/24.8%,沉降值21.3/21.0毫升,吸水率55.1/53.1%,面團穩定時間1.5/2分鐘,最大抗延阻力83/86E.U,拉伸面積22/22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春水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76.38公斤,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8.8%(極顯著);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447.1公斤,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2.36%(不顯著)。2002-2003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7.2公斤,比對豫麥18號增產2.4%。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為10月中旬至10月下旬,注意播期不能過早,以防止凍害發生。每畝基本苗15萬左右。為了穩定弱筋小麥品質,應調減基、追肥氮肥的比例,一般基肥占70%-80%,返青肥占20-30%,少施或不施拔節孕穗肥。生育后期宜噴施磷酸二氫鉀。注意防治葉銹病、條銹病、赤霉病和白粉病。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中南部、安徽淮北、江蘇北部高中產肥力水地晚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05
  品種名稱:新麥18(原名:新麥9408)
  選育單位: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C6/新鄉3577)F3d1s//新麥9號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49號早1天。幼苗半直立,葉色正綠,分蘗力強。株高75厘米,株型略松散,穗層厚。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角質。平均畝穗數38萬穗、穗粒數35粒、千粒重41克。抗倒力較強,抗寒性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高抗條銹病,中抗稈銹病,中感白粉病和紋枯病,高感赤霉病和葉銹病。2003/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86/808克/升,蛋白質含量15.2/15.8%,濕面筋含量32.7/31.9%,沉降值41.1/42.3毫升,吸水率57.4/58.5%,面團穩定時間7.2/5.6分鐘,最大抗延阻力286/346E.U,拉伸面積68/80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2.7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5.5%(極顯著)。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58.3公斤,比高產對照豫麥49號增產3.2%(不顯著),比優質對照藁麥8901增產9.86%(極顯著)。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3.9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3.7%,在河南、安徽、江蘇三省表現優異,平均畝產506.4公斤,比豫麥49號增產5.02%。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10月上中旬,在適播期內采取下限。適宜基本苗每畝12-15萬株。加強肥水管理,拔節末期要追肥澆水,早澆灌漿水,灌漿后期少澆或不澆水,提高優質強筋品質。注意防治赤霉病和葉銹病。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及陜西關中地區高中產水肥地早中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06
  品種名稱:中原98-68
  選育單位:鄭州瀏虎種子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溫2540/泗陽188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49號早1-2天。幼苗直立,分蘗力較強,葉片寬大,葉色正綠。株高85厘米,株型緊湊,穗層整齊,前期葉片上舉,抽穗后旗葉半披。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粉質。平均畝穗數39萬穗,穗粒數32粒,千粒重40克。莖稈彈性好,較抗倒伏,抗寒性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至中感條銹病,慢稈銹病,中感紋枯病,高感葉銹病、白粉病和赤霉病。2002/2003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78/792克/升,蛋白質含量15.0/13.7%,濕面筋含量35.6/31.3%,沉降值34.7/32.8毫升,吸水率55.3/54.3%,面團穩定時間3.1/3.8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74/200E.U,拉伸面積43/48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46.79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2.7%(不顯著);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472.6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3.3%(不顯著)。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10.4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5.0%。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較長(10月1日-11月10日),最適播期10月5-15日,適宜基本苗高水肥地每畝10-12萬,中水肥地每畝14-16萬。注意防治葉銹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及陜西關中地區高中產水肥地早中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07
  品種名稱:GS鄭麥004(原名:鄭麥004)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
  品種來源:豫麥13/90M434//石89-6021(冀麥38)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與對照豫麥49號同期。幼苗半匍匐,葉色黃綠。株高80厘米,株型較緊湊,穗層整齊,旗葉上沖。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偏粉質。平均畝穗數40萬穗,每穗粒數37粒,千粒重39克。抗倒性、抗寒性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至高抗條銹病,中感稈銹病,高感葉銹病、白粉病、紋枯病和赤霉病。2003/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86/799克/升,蛋白質含量12.0/12.4%,濕面筋含量23.2/25.1%,沉降值11.0/12.8毫升,吸水率53.2/53.7%,面團穩定時間0.9/1.0分鐘,最大抗延阻力32/120E.U,拉伸面積4/13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2.9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5.5%(極顯著);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68.3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4.3%(顯著)。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6.7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4.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10月上中旬,適宜基本苗每畝12-15萬,晚播適當增加播量。施肥N、P、K搭配比例以1:1:0.8為宜。在弱筋小麥適宜區種植時,為穩定品質,施肥原則上以底肥為主,春季及生育后期一般不追肥。一般不要澆返青水,根據墑情澆拔節水或孕穗水及灌漿水。注意防治葉銹病、白粉病、葉枯病、赤霉病和蚜蟲。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及陜西關中地區高中產水肥地早中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08
  品種名稱:周麥17
  選育單位:河南省周口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矮早781/周8425B//周麥9號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與對照豫麥18號相同。幼苗半匍匐,分蘗力強,葉色淺綠,葉片窄長。株高70厘米,株型松緊適中,穗層整齊,旗葉上沖,長相清秀。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粉質。平均畝穗數38萬穗,穗粒數32粒,千粒重42克。抗倒力強,較抗寒,中后期耐濕性好,灌漿快,落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條銹病免疫,高抗稈銹病,高感葉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紋枯病。2003/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80/789克/升,蛋白質含量13.5/14.8%,濕面筋含量30.1/30.4%,沉降值20.3/23.5毫升,吸水率54.4/55.1%,面團穩定時間2/2分鐘,最大抗延阻力88/88E.U,拉伸面積28/28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春水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37.8公斤,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0.2%(不顯著);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17.3公斤,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3.5%(不顯著)。2003-2004年度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5.2公斤,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5.6%。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較長(10月10日-11月上旬),最適播期10月中下旬,適宜基本苗每畝15-25萬苗。注意防治葉銹病、白粉、紋枯病、赤霉病和穗蚜。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及陜西關中地區高中產水肥地中晚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09
  品種名稱:鄭農16
  選育單位: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鄭農7號/小偃6號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弱春性,成熟期比對照豫麥18號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分蘗力中等,葉色淺綠,葉片窄長。株高80厘米,株型較緊湊,穗色黃綠,穗層整齊,長相清秀,旗葉上沖。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平均畝穗數38萬穗,穗粒數27粒,千粒重44克。抗倒性中等,抗寒性一般,后期不耐高溫,熟相一般。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至高抗條銹病,中感紋枯病,高感葉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各種病害均有發生但擴展慢。2002/2003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71/785克/升,蛋白質含量15.9/15.1%,濕面筋含量36.3/34.7%,沉降值59.6/49.6毫升,吸水率63.1/63.5%,面團穩定時間8.4/5.1分鐘,最大抗延阻力424/256E.U,拉伸面積109/64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春水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52.0公斤,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3.2%(不顯著);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425.9公斤,比對照豫麥18號減產2.5%(不顯著)。2003-2004年度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5.7公斤,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1.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10月15日-10月30日,適宜基本苗每畝12-18萬苗。加強肥水管理,拔節末期要適量追施氮肥,早澆灌漿水,灌漿后期少澆水,一般不澆麥黃水,以免降低優質強筋品質。注意及時防治葉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蟲。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及陜西關中地區高中產水肥地晚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10
  品種名稱:GS鄭麥005(原名:鄭麥005)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
  品種來源:85-5072/89330A-0-1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18號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蘗力強,葉色深綠,葉片細。株高80厘米,株型稍松散,穗層整齊,旗葉窄長、上沖。平均畝穗數44萬穗、穗粒數30粒,千粒重38克。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抗倒力一般,冬季抗寒力中等,抗倒春寒能力稍偏弱,耐濕性一般,熟相中等。接種抗病性鑒定:慢條銹病,中感白粉病和稈銹病,高感葉銹病、紋枯病和赤霉病。2003/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04/780克/升,蛋白質含量15.26/15.4%,濕面筋含量33.5/33.3%,沉降值56.7/46.8毫升,吸水率57.8/58.8%,面團穩定時間9.2/5.6分鐘,最大抗延阻力472/364E.U,拉伸面積118/87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春水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49.0公斤,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2.8%(不顯著);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15.8公斤,比高產對照豫麥18號增產3.6%(不顯著),比優質強筋對照豫麥34-6增產0.7%(不顯著);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0.8公斤,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2.4%。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10月10-25日,適宜基本苗每畝12-15萬苗,注意控制群體防倒伏。施肥澆水:一般畝施農家肥3-4方,尿素12-15公斤,磷酸二銨20-25公斤,硫酸鉀6-10公斤,拔節-孕穗期畝追施尿素5-10公斤,灌漿初期葉面噴施尿素。生育期間盡量少澆水,一般不澆返青水,結合追肥澆拔節水和孕穗水,酌情澆灌漿水,以利于提高產量和品質。注意防治葉銹病、紋枯病和赤霉病。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及陜西關中地區高中產水肥地中晚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11
  品種名稱:濟麥20號(原名:955159)
  選育單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魯麥14/884187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對照石4185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蘗力強,葉耳紫色。株高73厘米,株型較緊湊,穗層整齊。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硬質。平均畝穗數43.4萬穗,穗粒數32.3粒,千粒重40.5克。抗倒伏,抗寒性較好,后期抗干熱風能力中等。2001-2002年度抗寒性鑒定,凍害3+級,越冬率100%;2002-2003年度抗寒性鑒定,凍害3級,越冬莖99.6%。接種抗病性鑒定:葉銹病免疫或高感(抗性分離),中感條銹病和紋枯病,高感白粉病。2002/2003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04/789克/升,蛋白質含量14.9/14.3%,濕面筋含量34.5/31.6%,沉降值38.1/54.2毫升,吸水率61.4/56.4%,面團穩定時間7.2/28.6分鐘,最大抗延阻力325/565E.U,拉伸面積77/126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3.3公斤,比對照石4185減產0.3%(不顯著);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464.7公斤,比對照石4185減產0.2%(不顯著)。2003-2004年度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3.5公斤,比對照石4185減產1.1%。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為10月上旬。中后期注意防治條銹病、紋枯病和白粉病。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北片的河北省中南部、山東省、河南省北部高中產水肥地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12
  品種名稱:濟麥21(原名:988044)
  選育單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865186/川農大84-1109//冀84-5418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與對照石4185同期。幼苗半匍匐,葉色淡綠,葉片細長,分蘗力強。株高75厘米,株型稍松散,旗葉上沖,穗層整齊。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平均畝穗數38.4萬穗,穗粒數34.1粒,千粒重40.3克。較抗倒伏,抗寒性較好。20002-2003年度抗寒性鑒定,凍害3++級,越冬莖98.2%,死莖率1.8%;2003-2004年度抗寒性鑒定,凍害3++級,死莖率38%,越冬莖62%。接種抗病性鑒定:稈銹病免疫,慢條銹病,中感紋枯病、白粉病、葉銹病。2003/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78/783克/升,蛋白質含量15.2/15.0%,溫面筋含量33.0/32.8%,沉降值32.5/30.7毫升,吸水率58.1/60.3%,面團穩定時間5.4/3.8分鐘,最大抗延阻力226/172E.U,拉伸面積42/32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4.47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6.1%(顯著);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498.6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4.7%(不顯著)。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5.91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6.1%。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為10月上旬,畝基本苗10-15萬株。高產田塊應適當降低播量。中后期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葉銹病。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北片的山西省中南部,河北省中南部、山東省、河南省北部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13
  品種名稱:泰山22(原名:泰山269)
  選育單位:山東省泰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魯麥18/魯麥14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對照石4185早2天。幼苗半匍匐,葉色淡綠,葉片細長,分蘗力較強。株高82厘米,株型較好,旗葉上沖,穗莖蠟質較多。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平均畝穗數33.8萬穗,穗粒數35.4粒,千粒重41.5克。較抗倒伏。2002-2003年度抗寒性鑒定,凍害3級,越冬莖100%,死莖率0%;2003-2004年度抗寒性鑒定,3月15凍害3++級,死莖率37%,越冬莖63%。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至高抗條銹病,中感紋枯病,高感白粉病、稈銹病、葉銹病。2003/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83/782克/升,蛋白質含量13.6/14.9%,溫面筋含量32.6/32.0%,沉降值35.3/32.7毫升,吸水率62.2/62.6%,面團穩定時間3.0/2.6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66/226E.U,拉伸面積40/52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國家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3.7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6.0%(顯著);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476.0公斤,與對照石4185基本平產。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6.1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1.7%。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為10月上旬。適宜基本苗8-12萬/畝,根據肥力水平選擇適宜基本苗,春季肥水管理后移至拔節末,中后期注意防倒伏。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葉銹病。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北片的山東省,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北部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14
  品種名稱:衡5229(原名:98-5229)
  選育單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
  品種來源:冀5418/衡5041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與對照石4185同期。幼苗半匍匐,葉片較小,稍下披,分蘗力中等。株高70厘米,株型緊湊,穗層整齊。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硬質。平均畝穗數40.0萬穗,穗粒數32.7粒,千粒重39.1克。抗倒伏,抗寒性中等,2001-2002年度抗寒性鑒定,凍害4級,越冬率87%;2002-2003年度抗寒性鑒定,凍害3級,越冬莖99.8%。接種抗病性鑒定:稈銹病免疫,中抗條銹病、紋枯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葉銹病。2002/2003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20/811克/升,蛋白質含量14.7/14.6%,濕面筋含量25.2/30.5%,沉降值36.0/22.1毫升,吸水率63.6/57.0%,面團穩定時間1.2/1.8分鐘,最大抗延阻力未拉出/67E.U,拉伸面積未拉出/15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9.8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1.0%(不顯著);2002-200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484.2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3.9%(顯著)。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5.7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6.0%。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為10月1-10日,中高水肥條件畝基本苗控制在20萬苗左右,低水肥條件和播期推遲可適當增加播量。中后期注意及時防治白粉病和葉銹病。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北片的河北省中南部、山東省、河南省北部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15
  品種名稱:長旱58(原名:長武58-6-4)
  選育單位:陜西省長武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品種來源:長武112/PH82-2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大穗大粒型品種。幼苗匍匐,分蘗力強。株高77.5厘米,株型較松散,長相清秀,葉色黃綠,穗層整齊。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平均畝穗數30.4萬穗,穗粒數35.5粒,千粒重40.8克。抗倒性一般,抗青干能力強,抗倒春寒能力較差。經抗旱性鑒定,抗旱性中等。接種抗病性鑒定:高抗條銹病,高感葉銹病,中感黃矮病。2003/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87/793克/升,蛋白質含量14.3/13.9%,濕面筋含量32.9/29.0%,沉降值46.8/37.5毫升,吸水率60.0/60.5%,面團穩定時間6.0/4.7分鐘,最大抗延阻力430/259E.U,拉伸面積64/102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旱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38.2公斤,比對照晉麥47增產7.5%(顯著);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360.7公斤,比對照晉麥47增產7.6%(顯著)。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48.5公斤,比對照晉麥47增產5.0%。
  栽培技術要點: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區,適宜播期為9月低至10月初,其他海拔每降低或提高100米,播期推遲或提前2-3天。適宜播期范圍內,畝播量9-10公斤,晚播和肥力差或過于干旱時適當增加播量。及時防治銹病、白粉病和蚜蟲,在豐水年份防止倒伏。適時收獲,防止穗發芽。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海拔1200米以下地區山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陜西渭北旱塬、河北東南部、甘肅天水地區旱地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16
  品種名稱:煙農21號(原名:煙96266)
  選育單位:山東省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煙1933/陜82-29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冬性,中晚熟多穗型品種。幼苗匍匐,長勢強壯,分蘗力強。株高71厘米,株型緊湊,旗葉上舉,穗層整齊。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抗倒性能力強,抗倒春寒能力較強,成熟較晚,不抗青干。抗旱性鑒定:抗旱性中等。接種抗病性鑒定:稈銹病免疫,中抗條銹病,中感黃矮病,高感葉銹病。2003/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81/781克/升,蛋白質含量14.4/13.4%,濕面筋含量32.2/26.6%,沉降值48.9/35.6毫升,吸水率61.8/61.6%,面團穩定時間8.0/5.2分鐘,最大抗延阻力375/254E.U,拉伸面積80/54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旱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22.8公斤,比對照晉麥47增產2.6%(不顯著);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363.7公斤,比對照晉麥47增產8.5%(顯著)。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56.8公斤,比對照晉麥47增產7.5%。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適宜黃淮旱肥地種植,中水肥地畝基本苗10萬左右,旱地和旱肥地基本苗控制在12-15萬/畝。及時防治葉銹病和蚜蟲。適時收獲,防止穗發芽。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的山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陜西渭北旱塬、河北東南部、甘肅天水地區旱地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17
  品種名稱:京冬12(原名:京農97-96)
  選育單位: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早熟輪選群體(含京農79-2、83-91、豐抗7、農大早、京雙早等)
  特征特性:冬性,中熟,全生育期258天。幼苗半匍匐,分蘗力較強,苗期葉片寬大,植株整齊,繁茂性好。株高85-90厘米。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紅粒,粒質較硬。平均畝穗數44.4萬穗,穗粒數29.5粒,千粒重41.6克。抗倒性、抗寒性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慢條銹病,高感葉銹病和白粉病。2000/2001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69/775克/升,蛋白質含量17.4/18.2%,濕面筋含量41.0/37.9%,沉淀值33.5/30.9毫升,吸水率61.1/62.8%,面團穩定時間4.2/3.4分鐘。
  產量表現:1999-2000年度參加北部冬麥區水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25.0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2.9%;2000-2001年度續試,平均畝產396.1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2.5%。2001-2002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1.7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3.4%。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葉銹病和白粉病。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北部冬麥區的北京、天津、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等省市中上等肥力地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18
  品種名稱:長4640
  選育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
  品種來源:長治5613/晉麥63
  特征特性:冬性,中早熟多穗型品種,全生育期271天。幼苗半匍匐,長勢較強,葉色淺綠,葉片窄長,分蘗力中等。株高79厘米。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角質。平均畝穗數28.8萬穗,穗粒數26.5粒,千粒重41.1克。抗旱性鑒定:抗旱性中等。接種抗病鑒定:條銹病免疫,高感葉銹病,中感稈銹病。田間表現黃矮病重。2003/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95/796克/升,蛋白質含量13.3/13.0%,濕面筋含量27.7/29.2%,沉降值23.1/25.8毫升,吸水率61/59.3%,面團穩定時間1.4/1.2分鐘,最大抗延阻力74/112E.U,拉伸面積20/24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度參加北部冬麥區旱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95.7公斤,比對照西峰20增產10.5%(顯著);2003-2004年度續試,平均畝產326.6公斤,比對照西峰20增產5.2%;2003-200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93公斤,比對照西峰20增產7.3%。
  栽培技術要點:適時播種,9月上中旬,畝基本苗22-25萬株,薄地和晚播田塊應酌情增加播量。一般要求施足底肥,生育期間不再追肥,用量以每畝施12-16公斤純氮和10-12公斤純磷為宜。注意防治葉銹病、蚜蟲和黃矮病。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北部冬麥區的山西中北部、陜西北部及甘肅省平涼和慶陽地區等旱地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19
  品種名稱:鐵春8號(原名:鐵90010)
  選育單位:鐵嶺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鐵春一號/雁北5號//84014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品種,全生育期82天。苗期葉色濃綠,苗壯,葉片上沖。株高97厘米。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紅粒,硬質。平均畝穗數37.6萬穗,穗粒數26.9粒,千粒重42克。中度倒伏,抗旱性鑒定:抗旱性2級(抗旱性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條銹病免疫或中感(抗性分離),中抗葉銹病,中感白粉病。2001/2002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80/779克/升,蛋白質含量17.0/16.2%,濕面筋含量37.5/36.8%,沉降值42/35毫升,吸水率61.1/61.5%,面團穩定時間5.3/2.6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85/240E.U,拉伸面積51.4/54.0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東北春麥早熟旱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98.4公斤,比對照遼春9號增產6.8%;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288.5公斤,比對照遼春9號增產8.2%。2003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58.3公斤,比對照遼春9號增產1.8%。
  栽培技術要點:適時播種,一般在3月15-25日播種為宜,畝保苗42-45萬株;有條件地方可畝施2-3立方米有機肥,專用復合肥20-30公斤,三葉期追施尿素15公斤;生育期間根據旱情節水灌溉,及時防除雜草,防治蚜蟲和粘蟲,適時收獲。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東北春麥區的遼寧省、內蒙古赤峰市和通遼市、河北張家口市旱肥地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20
  品種名稱:豐強7號
  選育單位:吉林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研究所
  品種來源:豐強5號/敦7608
  省級審定情況:1994年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88天。幼苗直立,葉片鮮綠色。株高93厘米。穗紡錘型,紅殼,穎殼無茸毛,紅色角質粒,硬質。平均畝穗數34.8萬穗,穗粒數28.9粒,千粒重40.6克。重度倒伏,抗旱性3級(抗旱性中等)。接種抗病性鑒定:葉銹病免疫,中抗條銹病,中感葉銹病、白粉病。2001/2002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88/804克/升,蛋白質含量16.9/16.7%,濕面筋含量37.7/35.8%,沉降值47.0/48.2毫升,吸水率61.4/64.1%,面團穩定時間7.5/5.7分鐘,最大抗延阻力365/335E.U,拉伸面積109.2/89.7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東北春麥早熟旱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08.4公斤,比對照遼春9號增產12.2%;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280.8公斤,比對照遼春9號增產5.3%。2003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61.9公斤,比對照遼春9號增產3.2%。
  栽培技術要點:4月5日前后播種,畝保苗30萬株,播前用腈菌唑拌種,防止散黑穗病發生,每畝施磷酸二氨和硼酸銨各12公斤,混合均勻做種肥。在麥苗達到分節盛期以前,用2,4-D丁脂小麥專用除草劑噴施麥田,以消滅田間寬葉雜草,小麥生育內注意防治葉銹病,注意控制株高,防止倒伏,后期應注意防治粘蟲,及時收獲。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東北春麥區的遼寧省、吉林南部和西北部旱肥地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21
  品種名稱:長春7號
  選育單位:長春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76110/墾北1號
  省級審定情況:2000年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85天。株高105厘米。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紅粒,硬質。平均畝穗數34.7萬穗,穗粒數26.9粒,千粒重40.9克。重度倒伏,抗旱性5級(抗旱性差)。接種抗病性鑒定:條銹病免疫,慢葉銹病,中感白粉病。2001/2002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80/784克/升,蛋白質含量18.7/19.1%,濕面筋含量35.0/34.2%,沉降值65.3/71.4毫升,吸水率58.8/61.5%,面團穩定時間25.2/15.6分鐘,最大抗延阻力598/942E.U,拉伸面積177.0/196.6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東北春麥早熟旱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82.1公斤,比對照遼春9號減產1.9%;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254.8公斤,比對照遼春9號減產4.4%。2003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56.8公斤,比對照遼春9號增產1.2%。
  栽培技術要點:3月下旬-4月初適時早播,畝保苗30-34萬株。重施種肥,畝施磷酸二銨、硝銨各20公斤,拔節期追硝銨5公斤,加強田間管理,注意控制株高,防止倒伏,及時防治病、蟲、草害,適時收獲。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東北春麥區的遼寧省、吉林南部和西北部旱肥地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22
  品種名稱:龍輻麥14(原名:龍輻93-127)
  選育單位: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研究所
  品種來源:F0(克86F6-545/黑85-1584)γ1.0Rad
  特征特性:春性,晚熟,全生育期92天。幼苗直立,葉色淺綠。株高87厘米。穗紡錘型(拉布達林點為長方型),無芒(克山小麥所點為頂芒),白殼,紅粒,硬質。平均畝穗數37.2萬穗,穗粒數26粒,千粒重36.6克。抗旱性較好,耐濕性好,抗倒性好。接種抗病性鑒定:慢條銹病和葉銹病,中抗根腐病,高感赤霉病。2001/2002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16克/升,蛋白質含量14.03/13.92%,濕面筋含量29.4/29.2%,沉降值28.5/30.9毫升,吸水率63.6/62%,面團穩定時間1.9/2.1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20/242E.U,拉伸面積22.8/42.6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0年參加東北春麥晚熟組預備試驗,平均畝產249.3公斤,比對照新克旱9號增產14%;2001年參加東北春麥晚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36.9公斤,比對照新克旱9號增產9.2%;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293.4公斤,比對照新克旱9號增產5.6%。2003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33.0公斤,比對照新克旱9號增產5.7%。
  栽培技術要點:要求秋整地,秋施積肥,達到待播狀態。秋天施入基肥的深度為10-12厘米,施入總肥量的2/3,余下的1/3作為種肥及生育期追肥。畝施化肥11公斤左右,N:P:K=1:1.1:0.3。畝保苗,黑龍江省東部地區33-40萬株,黑龍江省西部及內蒙古東四盟40株。種子應包衣。三葉期壓青苗1-2次,及時防蟲,抽穗揚花期可葉面追肥,適時收獲。注意防治赤霉病。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東北春麥區的黑龍江中北部和內蒙古東四盟中等肥力地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23
  品種名稱:巴優1號(原名:巴96-4870)
  選育單位:巴彥淖爾盟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冀84-5418/寧春4號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03天。幼苗直立,株高85厘米。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硬質。平均畝穗數39.2萬穗,穗粒數32.5粒,千粒重51克。中抗倒伏,耐寒性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條銹病免疫或中抗、中感(抗性分離),中感白粉病,高感葉銹病和黃矮病。2001/2002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95/794克/升,蛋白質含量13.9/14.6%,濕面筋含量27.8/29.2%,沉降值35.6/36.4毫升,吸水率63.1/62.5%,面團穩定時間7.0/7.1分鐘,最大抗延阻力361/400E.U,拉伸面積83/85.6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西北春麥水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31.9公斤,比對照寧春4號減產1.4%(不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443.6公斤,比寧春4號增產2.9%(極顯著)。2003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79.6公斤,比當地對照減產2.47%。
  栽培技術要點:畝保苗35-41萬株,氮磷鉀肥配合施用,氮肥用量12.3-16.5公斤,分蘗期施用三分之二,拔節至孕穗期施用三分之一,以提高品質。成熟后及時收獲防止穗發芽和落粒。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西北春麥區的內蒙古河套灌區,土默川平原,寧夏黃灌區,新疆伊犁、昌吉地區,甘肅酒泉、臨夏、白銀地區,青海西寧、樂都地區和陜西榆林地區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24
  品種名稱:西旱1號(原名:D92067)
  選育單位: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甘肅省會寧縣農技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甘肅省白銀市種子公司
  品種來源:DC2024/2011。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全生育期82-146天,一般較對照定西35早熟7天以上。幼苗半直立,葉色深綠。一般旱地株高65厘米左右,個別高寒陰濕區可達95厘米以上。穗長方型,白芒,紅粒,硬質。平均畝穗數25萬穗,穗粒數24粒,千粒重44.5克。抗倒能力強。接種抗病性鑒定:高抗條銹病,中感黃矮病,中感至高感葉銹病,高感白粉病。2002/2003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64/778克/升,蛋白質含量17.6/15.9%,濕面筋含量38.5/39.1%,沉降值30.2/31.1毫升,吸水率62.5/63.6%,面團穩定時間1.8/2.2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40/120E.U,拉伸面積24.6/29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2年參加西北春麥旱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4.4公斤,比對照定西35增產1.8%;2003年續試,平均畝產177.8公斤,比對照定西35增產11.9%。2003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36.5公斤,比對照定西35增產10.7%。
  栽培技術要點:在降雨量300-500毫米旱地種植時,適宜密度20-25萬株基本苗/畝。播前施腐熟農家肥2000-3000公斤/畝、五氧化二磷3公斤/畝、純氮3公斤/畝做基肥,最好結合最后一次秋季深耕翻埋入土、耙耱過冬。適期早播,畝施2-3公斤磷二銨做種肥,生育期間一般不再追肥。注意防治葉銹病、蚜蟲和黃矮病,在濕熱年份注意防治白粉病。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甘肅中部、寧夏西海固地區、陜西榆林、山西大同、河北壩上、青海大通、西藏日喀則和山南等地海拔1000-3837米、年降雨量300-500毫米的旱地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25
  品種名稱:四春1號(原名:四良9113)
  選育單位:吉林省四平市硬紅春麥研究所
  品種來源:龍輻麥1號系選
  特征特性:春性,晚熟,全生育期90天。幼苗直立,葉色濃綠,分蘗力強。株高85厘米。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紅粒、硬質。平均畝穗數36.4萬穗,穗粒數25粒,千粒重36.5克。接種抗病性鑒定:葉銹病免疫,慢條銹病,中感根腐病,高感赤霉病。2000/2001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14/817克/升,蛋白質含量16.2/19.3%,濕面筋含量37.8/38.3%,沉降值56.9/52.2毫升,吸水率67.6/65.6%,面團穩定時間5/5分鐘,最大抗延阻力70/60E.U,拉伸面積25.2/15.5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1999年參加東北春麥晚熟組預備試驗,平均畝產247公斤,比對照新克旱9號增產8%;2000年參加東北春麥晚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29.3公斤,比對照新克旱9號增產6%,2001年續試,平均畝產219.7公斤,比對照新克旱9號減產0.9%。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69.8公斤,比對照新克旱9號增產4.7%。
  栽培技術要點:畝基本苗33-40萬株為宜。施肥上控氮增磷,畝施純氮2.5-3.0公斤,純磷4-5公斤,氮磷比1:1.5為宜。注意防治赤霉病和防倒。
  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東北春麥區的黑龍江省西北部和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等地中等以上肥力地種植。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品種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