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育種作物真的會破壞生態環境嗎?
“生物育種玉米會讓蝴蝶滅絕?”
“生物育種作物會造成超級雜草?”
“.....”
生物育種技術真的如上所述
是生態環境的破壞者?
今天讓我們用科學證據撥開迷霧
找到正確答案!

資料顯示:最早引發人們對生物育種環境安全性擔心的源于20世紀末發生于北美的“帝王蝶事件”。1999年5月《自然》雜志發表一篇文章,稱用拌有生物育種抗蟲玉米花粉的馬利筋雜草葉片飼喂帝王蝶幼蟲,會使幼蟲生長緩慢,并且死亡率高達44%。

但經過北美環境保護局(EPA)組織昆蟲專家展開專題研究,結果顯示:生物育種抗蟲玉米花粉在田間對帝王蝶并無威脅,室內實驗并不能反映田間的真實情況。
專家認為:通過實踐研究根據室內和田間試驗分析結果,從對非靶標生物和生物多樣性影響看,并沒有發現生物育種作物對非靶標害蟲、作物天敵、益蟲、經濟昆蟲有影響,也沒有發現對主要昆蟲種群結構和功能以及節肢動物的多樣性產生不良影響。
內容來源:農民日報

一些說法稱:具有耐除草劑性狀的作物會導致"超級雜草"的出現,但國際雜草科學學會(IWSS)2024年報告明確指出:全球99.2%的雜草抗性案例來自傳統化學除草劑的濫用,與生物育種直接相關的僅0.3%。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表示:生物育種作物并不違背生物進化規律,基因育種方式與傳統農業育種都是在分子水平上改變作物的性狀,沒有本質區別。生物育種技術是人類最新的育種馴化技術,是一種更準確、更高效、更有針對性的定性育種技術。
吳孔明表示:耐除草劑的草肯定會有。“超級雜草”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目前并沒有證據證明“超級雜草”的存在。生物育種耐除草劑作物不會成為無法控制的超級雜草,種植生物育種耐除草劑作物也不會使別的植物變成無法控制的雜草。
內容來源:經濟參考報

事實上,一直以來過度使用農藥才是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的重要問題。傳統農作物使用的農藥流失到環境中,會污染大氣、水環境,造成土壤板結等環境問題,有時甚至造成嚴重后果。而實踐表明,種植生物育種作物顯著減少了農藥的用量,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方面已顯現出巨大的優勢。

同時,生物育種技術作為一種革命性的技術,推動了少耕免耕、輪作間作、秸稈覆蓋等綠色輕簡化栽培技術的應用,可以帶來農業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變化。這對于保障生態環境平衡,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內容來源:農業農村部

農業生物安全評價內容分為:食用安全風險和環境安全風險。其中,環境安全風險包括:生存競爭能力評價、基因漂移的環境影響評價、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以及靶標害蟲抗性風險評價。
在我國對農業生物育種生物實行階段安全評價管理制度,按過程分為“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申請安全證書”五個階段。在具體評價過程中,依據生物品種的用途,安全評價的側重點不同。
中科院許智宏院士曾在科普講壇上評價道“生物育種農作物評定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嚴格的對農作物品種的評定。”
內容來源:農業農村部
來源 | 先正達集團中國種業共創平臺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