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2024年全國推廣面積前十大小麥品種



      近年來,我國小麥種植在品種推廣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2025年9月27日,在青島舉行的第二十二屆全國種子雙交會上,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發布了2024年全國小麥推廣面積前十品種的榜單更是備受關注。這些品種不僅在產量上表現優異,更在品質、抗性等多方面展現了強大的綜合性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附品種首次審定數據介紹

      鄭麥1860(國審麥20190027)

      申請者: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

      育種者: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

      品種來源:周麥22/鄭麥1410//鄭麥0856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32天,與對照品種周麥18熟期相當。幼苗半匍匐,葉片窄,葉色淺綠,分蘗力強。株高80厘米,株型稍松散,抗倒性較好。旗葉上舉,整齊度好,穗層整齊,熟相較好。穗橢圓形,短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飽滿度好。畝穗數37.9萬穗,穗粒數34.9粒,千粒重48.5克。抗病性鑒定,高抗葉銹病,中抗條銹病,高感紋枯病、赤霉病和白粉病。區試兩年品質檢測結果,籽粒容重816克/升、838克/升,蛋白質含量13.92%、13.80%,濕面筋含量28.8%、31.2%,穩定時間8.1分鐘、5.8分鐘,吸水率57%。

      產量表現:2015-2016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早播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9.4千克,比對照周麥18增產5.6%;2016-2017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88.1千克,比對照增產4.8%。2017-2018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0.4千克,比對照增產5.2%。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種期10月上中旬,每畝適宜基本苗16萬-18萬。注意防治蚜蟲、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陽市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平原灌區,陜西省西安、渭南、咸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河以北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濟麥22(國審麥2006018)

      申請單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935024/935106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對照石4185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蘗力中等,起身拔節偏晚,成穗率高。株高72厘米左右,株型緊湊,旗葉深綠、上舉,長相清秀,穗層整齊。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飽滿,半角質。平均畝穗數40.4萬穗,穗粒數36.6粒,千粒重40.4克。莖稈彈性好,較抗倒伏。有早衰現象,熟相一般。抗寒性鑒定:抗寒性差。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白粉病,中抗至中感條銹病,中感至高感稈銹病,高感葉銹病、赤霉病、紋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09克/升、773克/升,蛋白質(干基)含量13.68%、14.86%,濕面筋含量31.7%、34.5%,沉降值30.8毫升、31.8毫升,吸水率63.2%、61.1%,穩定時間2.7分鐘、2.8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96E.U.、238E.U.,拉伸面積45平方厘米、58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7.06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5.03%(顯著);2005~2006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19.1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4.30%(顯著)。2005~2006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6.9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2.05%。

      適宜種植區域: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北片的山東、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陽和濮陽的水地種植。

      試驗情況:適宜播期10月上旬,播種量不宜過大,每畝適宜基本苗10萬~15萬苗。

 


 

      中麥578(豫審麥20190057)

      申請者: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育種者: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品種來源:中麥255/濟麥22

      特征特性: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19.5~229.6天,平均熟期比對照品種周麥18早熟1.0天。幼苗半直立,葉色濃綠,苗勢壯,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節早,兩極分化快,抽穗早。株高76.8~85.7厘米,株型較緊湊,抗倒性中等。旗葉寬長,穗層整齊,熟相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飽滿度較好。畝穗數39.5~43.6萬,穗粒數26.0~29.1粒,千粒重46.0~48.6克。

      抗病鑒定:中感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質結果:2017年、2018年檢測,蛋白質含量15.1%、16.3%,容重821克/升、803克/升,濕面筋含量30.8%、32.6%,吸水量61.6毫升/100克、57.6毫升/100克,穩定時間18.0分鐘、12.7分鐘,拉伸面積131平方厘米、140平方厘米,最大拉伸阻力676EU、596EU。2017年品質指標達到強筋小麥標準。

      產量表現:2016~2017年度河南省強筋組區試,10點匯總,達標點率90%,平均畝產526.0公斤,比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4.1%;2017~2018年度續試,11點匯總,達標點率90.9%,平均畝產426.3公斤,比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9.0%;2017~2018年度生產試驗,11點匯總,達標點率100%,平均畝產444.2公斤,比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7.4%。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種期10月上中旬,每畝適宜基本苗16~18萬。注意防治蚜蟲、赤霉病、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等病蟲害,注意預防倒春寒。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河南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河南省(南部長江中下游麥區除外)早中茬地種植。

 


 

      濟麥44(魯審麥20180018)

      申請者: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育種者: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系954072與濟南17雜交后選育。

      特征特性:冬性,幼苗半匍匐,株型半緊湊,葉色淺綠,旗葉上沖,抗倒伏性較好,熟相好。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生育期233天,比對照濟麥22早熟2天;株高80.1厘米,畝最大分蘗102.0萬,畝有效穗43.8萬,分蘗成穗率44.3%;穗長方形,穗粒數35.9粒,千粒重43.4克,容重788.9克/升;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201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鑒定結果:中抗條銹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葉銹病、赤霉病和紋枯病。越冬抗寒性較好。2016年、2017年區域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測試結果平均:籽粒蛋白質含量15.4%,濕面筋35.1%,沉淀值51.5ml,吸水率63.8ml/100g,穩定時間25.4min,面粉白度77.1,屬強筋品種。

      產量表現:在2015~2017年山東省小麥品種高肥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603.7公斤,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2.3%;2017~2018年高產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0.0公斤,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1.2%。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10月5~15日,每畝基本苗15~18萬。注意防治葉銹病、赤霉病和紋枯病。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審定意見:全省高產地塊種植利用。

 


 

      鄭麥136(豫審麥20180008)

      申請者: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

      育種者: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

      品種來源:百農AK58/濟麥22

      特征特性: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30~233天,平均比對照品種周麥18熟期略早。幼苗匍匐,苗期葉片窄,苗勢壯,分蘗力強,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節稍遲,兩極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株高74.7~80.4厘米,株型松緊適中,莖稈彈性好,抗倒性較好。旗葉寬、上舉,莖、葉蠟質重,穗下節較長,穗層較整齊。葉功能期長,熟相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較好。畝穗數41.3~44.9萬,穗粒數30.2~34.2粒,千粒重44.6~47.0克。

      抗病鑒定:中抗白粉病,中感條銹病、葉銹病和紋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質結果:2015年檢測,蛋白質含量13.16%,容重828克/升,濕面筋含量28.3%,降落數值440秒,沉淀指數74毫升,吸水量63.2毫升/100克,形成時間3.2分鐘,穩定時間4.0分鐘,弱化度80FU,出粉率72.3%,硬度66HI;2016年檢測,蛋白質含量12.77%,容重815克/升,濕面筋含量25.1%,降落數值464秒,沉淀指數56毫升,吸水量59.5毫升/100克,形成時間4.5分鐘,穩定時間6.0分鐘,弱化度48FU,出粉率68.0%,硬度69HI,延伸性127毫米,最大拉伸阻力250EU,拉伸面積45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14~2015年度參加河南省小麥冬水組區域試驗,增產點率80.0%,平均畝產542.2千克,比對照增產4.7%;2015~2016年度續試,增產點率91.7%,平均畝產558.4千克,比對照增產9.9%;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增產點率100%,平均畝產563.7千克,比對照增產6.7%。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種期10月上中旬,每畝適宜基本苗15~24萬。注意防治蚜蟲、條銹病、葉銹病、赤霉病和紋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河南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河南省(南部長江中下游麥區除外)早中茬地種植。

 


 

      西農511(陜審麥2015009號)

      申請者: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

      育種者: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

      品種來源:西農2000-7/99534

      特征特性:屬冬性品種,生育期229.1天比對照小偃22晚熟3天。幼苗綠色,匍匐,生長健壯。株高75-80厘米左右,株型稍緊湊,旗葉上挺,莖稈粗壯,抗倒伏性好。穗層整齊,穗長方形。長芒,護穎白色。穗長10左右厘米,每穗小穗數20-22個,穗粒數35-40粒,畝穗數40萬左右,千粒重46克左右。籽粒白色,角質,卵圓形,腹溝淺,籽粒飽滿度好。 經品質檢測:容重834g/L,蛋白質含量14.38%,濕面筋30.2%,穩定時間4.2min。 經抗病性鑒定:中抗條銹病,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產量表現:兩年區試平均畝產471.4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5.1播期 關中地區適宜播期為10月1-10日; 5.2播量 7.5-9.0公斤/畝。 5.3平衡施肥 堅持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氮磷鉀與微肥相結合。提倡測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純氮12-16公斤/畝,純磷(P2O5)9-12公斤/畝,純鉀(K2O)6-8公斤/畝,硫肥、鋅肥均為3公斤/畝。磷肥、鉀肥和微肥一次性全部作為底肥,氮肥70-80%作為底肥,20-30%在拔節期作為追肥。 5.4灌水 適時冬灌,酌情春灌。 5.5病蟲害防治 在揚花期注意防治蚜蟲。

      審定意見:

 


 

      眾信麥998(國審麥20210125)

      申請者:河北眾人信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種者:河北博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眾人信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萊州137/眾信5072

      特征特性:黃淮南片水地組:半冬性,全生育期221.5天,與對照周麥18熟期相當。幼苗半匍匐,葉片寬長,葉色深綠,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中等。株高72.4厘米,株型較緊湊,抗倒性較好。穗層整齊,旗葉寬大、上舉,熟相好。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好。畝穗數36.0萬,穗粒數39.9粒,千粒重42.6克。抗病性鑒定:中感赤霉病、紋枯病,高感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品質檢測:籽粒容重798克/升、804克/升,蛋白質含量14.1%、14.8%,濕面筋含量31.1%、32.4%,穩定時間6.8分鐘、7.2分鐘,吸水率60.9%、59.9%,最大拉伸阻力63Rm.E.U.,拉伸面積5平方厘米。黃淮北片水地組:半冬性,全生育期235.1天,與對照濟麥22熟期相當。幼苗半匍匐,葉片寬長,葉色深綠,生長勢強,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強。分蘗力較好,成穗率中等。株高69.0厘米,株型緊湊,旗葉寬大、上舉,抗倒性強。整齊度好,穗層整齊,熟相較好。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飽滿度好。畝穗數36.9萬,穗粒數40.5粒,千粒重41.0克。抗病性鑒定:中感紋枯病,高感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品質檢測:籽粒容重803克/升、810克/升,蛋白質含量14.7%、15.2%,濕面筋含量31.3%、33.5%,穩定時間5.4分鐘、9.5分鐘,吸水率63%、59%,最大拉伸阻力13Rm.E.U.,拉伸面積90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17-2018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組眾農緣聯合體(南片)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3.1千克,比對照周麥18增產4.5%;2018-2019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94.2千克,比對照周麥18增產5.6%;2019-2020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9.0千克,比對照周麥18增產5.3%。2017-2018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眾農緣聯合體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76.1千克,比對照濟麥22增產5.5%;2018-2019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71.2千克,比對照濟麥22增產5.3%;2019-2020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4.2千克,比對照濟麥22增產4.5%。

      栽培技術要點:黃淮南片水地組:適宜播種期10月上中旬,畝基本苗18萬-22萬。注意防治蚜蟲、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等病蟲害。黃淮北片水地組:適宜播種期10月5-15日,苗適宜基本苗22萬-25萬。注意防治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陽市(淮河以南稻茬麥區)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平原灌區,陜西省西安、渭南、咸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江蘇省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適宜于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的山東省全部、河北省保定市和滄州市的南部及其以南地區、山西省運城和臨汾市的盆地灌區種植。

 


 

      馬蘭1號(冀審麥20218011)

      申請者: 河北大地種業有限公司

      育種者: 河北大地種業有限公司、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辛集市馬蘭農場

      品種來源:濟麥22/金禾9123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半冬性中熟品種,生育期239天,比對照衡4399晚0.5天。幼苗半匍匐,葉色深綠,分蘗力中等偏上,生長健壯。成株株型成“V”字型,株高68.5厘米、莖稈堅硬,抗倒伏力強。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硬質,籽粒較飽滿。畝穗數48.5萬,穗粒數33.6個,千粒重43.0克。熟相較好。抗寒性較好。品質:2020年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品質檢測中心測定,粗蛋白質(干基)14.5%,濕面筋(14%濕基)29.2%,吸水量59.9毫升/100克,穩定時間2.2分鐘,容重800克/升。抗病性: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結果,2018~2019年度免疫條銹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高感葉銹病;2019~2020年度中感條銹病、赤霉病,高感葉銹病、白粉病、紋枯病。

      產量表現:2018~2019年度參加河北農作物冬小麥品種創新聯盟冀中南水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5.7千克;2019~2020年度同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6.1千克。2019~2020年度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94.5千克。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為10月5日~15日;高肥水地畝基本苗20~25萬,中等肥水地畝基本苗25~30萬。足墑播種,播后鎮壓,一般畝施磷酸二銨40千克、尿素10千克做底肥;起身拔節期畝追施尿素15~20千克;注意防治葉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河北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適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冬麥區中高水肥地塊種植。

 


 

      山農28號(魯農審2014036號)

      申請者: 山東農業大學、淄博禾豐種子有限公司

      育種者: 山東農業大學、淄博禾豐種子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常規品種。濟麥22為母本,6125為父本雜交,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直立。株型半緊湊,葉色濃綠,葉片窄短上挺,較抗倒伏,熟相好。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生育期比濟麥22早熟近1天;株高75.1厘米,畝最大分蘗98.7萬,畝有效穗46.3萬,分蘗成穗率46.9%;穗型紡錘,穗粒數32.7粒,千粒重43.9克,容重794.8克/升;長芒、白殼、白粒,籽粒飽滿度中等、硬質。201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抗病鑒定結果:高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紋枯病和條銹病,高感葉銹病。越冬抗寒性中等。2011年、2012年區域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測試結果平均:籽粒蛋白質含量14.5%,濕面筋36.6%,沉淀值33.3ml,吸水率59.9ml/100g,穩定時間3.1min,面粉白度74.1。

      產量表現:在2011~2013年山東省小麥品種高肥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577.95公斤,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6.07%;2013~2014年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8.46公斤,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6.45%。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10月5~10日,每畝基本苗12~15萬。注意防治蚜蟲和葉銹病。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周麥36號(國審麥20180042)

      申請者:周口市農業科學院

      育種者:周口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矮抗58/周麥19//周麥22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32天,與對照品種周麥18熟期相當。幼苗半匍匐,葉片寬短,葉色濃綠,分蘗力中等,耐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79.7厘米,株型松緊適中,莖稈蠟質層較厚,莖稈硬,抗倒性強。旗葉寬長、內卷、上沖,穗層整齊,熟相好。穗紡錘形,短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飽滿度較好。畝穗數36.2萬穗,穗粒數37.9粒,千粒重45.3克。抗病性鑒定,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紋枯病,高抗條銹病和葉銹病。品質檢測,籽粒容重796克/升、812克/升,蛋白質含量14.78%、13.02%,濕面筋含量31.0%、32.9%,穩定時間10.3分鐘、13.6分鐘。2016年主要品質指標達到強筋小麥標準。

      產量表現:2015-2016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早播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2.7千克,比對照周麥18增產5.7%;2016-2017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89.6千克,比周麥18增產5.7%。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82.1千克,比對照增產6.7%。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種期10月上中旬,每畝適宜基本苗15萬-22萬,注意防治蚜蟲、白粉病、紋枯病、赤霉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完成試驗程序,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陽市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平原灌區,陜西省西安、渭南、咸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河以北地區高中水肥地塊中茬種植。

 


 

      以上2024年全國推廣面積前十大小麥品種,主要體現在綜合抗逆性好,適應性廣,高產穩產。中麥578和眾信麥998適應三生態區種植,特別是濟麥22連續多年,推廣面積排在前列,體現市場受歡迎和認可度。

 
分享到: 微信 復制網址 QQ好友 QQ空間
 
 
0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