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種企如何出海遠航?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祖祎祎 2025年4月8日

隨著中國雜交水稻一步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種業領域創新成果輸出已成為我國農業國際合作中的典型范例。近年來,我國種業國際化發展進程加速,從種子再到技術,中國種業“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邊界也在不斷拓寬。
當前,面對不確定性增多的外部環境和需求差異大的國際市場,我國種業企業如何才能出海遠航,在合作共贏中共創發展新機遇?近日,在海南三亞召開的2025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上,眾多國內外專家、國際組織及企業代表以國際合作為主題,多形式、多角度開展研討交流,為推進全球種業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探索“中國方案” 破解“水土不服”
通過與中國企業合作和技術引進,巴基斯坦成為世界第四大稻米出口國,憑借稻米這項第二大出口產品,年收入超過30億美元;馬達加斯加引進中國雜交水稻,幫助200萬人擺脫餓肚子的命運……近年來,雜交水稻的問世,不僅改變了我國農業發展格局,還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份成績表明我國種業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種子出口量超1.5萬噸,雜交水稻出口量占國內總量的40%,成為細分行業冠軍;截至2024年,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平高科”)共30余個雜交水稻新品種在海外國家審定通過,3個品種獲得植物新品種保護證書,2024年海外雜交水稻種子銷售量超1.4萬噸……在與各國的種業交流與合作中,我國種業企業探索出了一套國際化發展的“中國方案”。
“近年來,我們收集當地遺傳資源,結合國內外遺傳資源進行配組,在當地進行表型觀察,開展屬地化產品研發與推廣,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及氣候特點,摸索出適合當地栽培習慣的栽培技術。”武漢慶發禾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曉波認為,服務及本地化研發的發展策略是中國種子企業成功經驗之一。
朱曉波介紹,公司每年為國外當地年輕村民提供數百次無償培訓,并對當地農技人員進行關鍵種植技術培訓,通過技術與產品創新構建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實現內生性增長。截至目前,公司先進糧油技術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展,雜交水稻、油菜、甜瓜等種子已出口到亞非歐美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再以隆平高科為例,該公司在推動雜交水稻出口時,大力推行本地化育種,先后在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和越南建立研發中心,通過與各國優質種質資源雜交,實現全球“穿梭育種”,有效克服“水土不服”,實現了品種的本地化改良,使中國雜交水稻在菲律賓的市場占有率升至第二位,年銷量達6000噸。
汲取國際先進經驗 尋求差異化發展
作為全球第二大種業市場,中國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強勁的市場需求。
國際種子聯盟秘書長邁克爾·凱勒表示,當前,國際種子貿易愈加繁榮,與20年前相比,種子流通量增長了6倍。隨著中國種業發展環境越來越好,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逐步加強,越來越多中國種子企業參與到了國際種子貿易當中。“我們致力于構建一個多極化框架,希望各國發揮自身特色,實現差異化發展。”他說。
縱觀全球種業發展,各國呈現差異化發展格局,或可為我國種業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在品種權保護和商業化方面,日本表現突出。“2023年統計數據顯示,日本品種權國外申請量占到總數的31.6%。日本全國約2500家種苗公司創造了約2858億日元的種子種苗總產值,其中民間企業在開放市場的經營產值超過1000億日元。”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測試(北京)分中心業務副主任楊坤表示,推動我國種業高質量發展,需進一步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之路,加快完善種質資源、育繁種技術、檢驗檢測技術等公益性研究成果的評價、推廣與應用政策。在管理上,需加強品種權保護,鼓勵更多企業從事果樹、花卉、食用菌等小眾作物育種。同時強化協會自律作用,推進一站式服務平臺建立,為企業成長提供更多專業、精準、高效服務。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國際領域標準制定,建立協調機制,為資源引進來和企業走出去掃清政策風險和技術屏障。
GDMSeeds公司作為全球大豆育種的領導者,擁有45%的全球市場份額。該公司中國業務經理若昂·里卡多·r·席爾瓦介紹,公司每年將15%的年收入投入研發,基因編輯和分子標記技術的應用有效提高了大豆的遺傳增益。
在基因編輯植物產品的監管政策方面,各國差異顯著。東西國際種子公司公共和監管事務負責人卡諾克萬·喬喬伊認為,種子行業仍面臨監管合規問題、違法侵權行為以及電子商務平臺監管缺失等挑戰,她呼吁建立更加透明、一致的法規體系。
中國種子貿易協會秘書長田偉紅表示,中國種業在“走出去”過程中,既積累了本土經驗,也在不斷吸收國際先進做法。未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要加強國際合作,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共同推動全球種業可持續發展。
法規政策逐步完善 共塑國際合作良好環境
從法規完善到政策支持,我國種業國際化發展環境正逐步向好。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為核心的農業植物檢疫法律法規體系,并轉化應用了國際植物檢疫措施標準,構建了國家和行業標準體系。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植物檢疫處副處長王曉亮介紹,我國通過風險分析、綜合防控、非疫區建設、嚴格的檢疫審批流程和監測網絡等措施,可有效應對有害生物傳播、國外引種風險等挑戰。
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種業正經歷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在華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王朝暉看來,通過基因型、表型和環境型數據的融合,結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中國企業在縮短育種周期、打破信息壁壘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中國種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國際合作。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家保表示,全球種業已進入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競爭及合作全球化的新階段。隨著海南自貿港的運作和南繁硅谷國際引流效應逐步凸顯,一系列人才、產業、資金等要素正加速匯聚,將推動種業國際合作開創嶄新局面。
近日,為支持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安全便利引進,海口海關創新實施了三項核心政策措施,分別是進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許審批新模式、海南自貿港進境跨關區附條件提離種苗快速通關模式、海南自貿港進境種苗有條件實施免于口岸檢疫采樣便利化措施,這將對廣大進出口企業帶來積極的影響。
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蔣協新表示,中國種子協會將積極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深化與國際種業組織的合作交流,推動中方執委和專家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與各國種業伙伴建立良好關系,為協會會員和中國種業做好服務。
為支撐國際化戰略,中國種子協會積極開展種業國際人才培訓,協助科研院所組織學術交流、實地考察,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目前,中國種子協會已成立20多個工作組,完成17個國家的種業研究報告,覆蓋亞洲、非洲、歐洲等地,為種業“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