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生物育種聯盟相繼成立!透露出什么信號?
農財網種業寶典 2024年12月17日
日前,崖州灣生物育種產業聯盟在海南三亞成立,該聯盟將以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為突破口,加速我國生物育種產業化進程。
近年,生物育種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向好,黑龍江深哈玉米生物育種產業技術聯盟、國家棉花生物育種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全國大豆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聯盟、長沙市生物育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豐脈生物技術產業聯盟......多家聯盟相繼成立,針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持續發力生物育種。
這些聯盟目前取得了哪些進展?全球生物育種蓬勃發展的請情況下,我國應該如何發力“超車”?......一起來看看!

01
16家創新主體共同組建
崖州灣生物育種產業聯盟成立
日前,崖州灣生物育種產業聯盟在海南三亞成立,該聯盟將以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為突破口,打造技術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加速我國生物育種產業化進程。
據了解,崖州灣生物育種產業聯盟由崖州灣實驗室、中國種子集團(下稱“中種集團”)、國投種業、海南省種業實驗室、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等16家創新主體共同組建成立。聯盟將結合海南自貿港政策優勢,發揮崖州灣科技城創新主體集群效應,共建聯合測試網絡,新建功能評價平臺,創建種質交流朋友圈和組建生物創新大團隊。
具體而言,該聯盟將圍繞基因性狀開展基因多點測試、共建基因驗證平臺、培育突破性種質品種和加速生物育種性狀推廣。同步的,聯盟將通過謀劃重大項目、共享高端大型裝備、梳理生物育種合規流程、啟動市場凈化黑名單行動等方式,打造產業發展的支撐力量。
“生物育種產業聯盟將結合國際先進經驗,為基因編輯技術和相關產業的規范化發展提供組織化引導和支持,進一步夯實南繁硅谷的產業生態基礎。”海南省種業實驗室執行主任駱劍有關負責人透露。
中國中化董事長、黨組書記李凡榮表示,中國中化積極引領種業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發展,取得階段性重要進展。未來,公司將一如既往提升自主育種能力,夯實種子生產供應基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推動種業振興行動不斷向縱深拓展。同時,借助海南自貿港的政策優勢,進一步加大資源投入,通過深化央地合作、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引進產業集群和優秀人才等舉措,全力助推南繁硅谷打造種業創新高地和產業發展引擎。
02
多家聯盟相繼成立
生物育種抱團發展成大勢所趨
近年,生物育種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向好,多家聯盟相繼成立,針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持續發力生物育種。
→黑龍江深哈玉米生物育種產業技術聯盟
2024年3月25日,黑龍江深哈玉米生物育種產業技術聯盟(下稱“聯盟”)在哈爾濱成立,宣布了聯盟理事長單位、副理事長單位、秘書長單位、聯盟技術委員會首席科學家和委員,聯盟理事長單位龍科種業與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公司、省農科院齊齊哈爾分院、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等10家單位簽訂了生物育種聯合攻關協議。
聯盟由龍科種業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組建,是黑龍江省內首個生物育種產業技術聯盟。未來,聯盟將在充分尊重傳統育種的基礎上,支持聯盟會員實現育種技術升級,推動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等生物育種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
→國家棉花生物育種產業科技創新聯盟
2023年2月,國家棉花生物育種產業科技創新聯盟(下稱“聯盟”)揭牌成立,該創新聯盟旨在整合全國范圍內的優勢科研院所、種業和棉花龍頭企業等棉花全產業鏈資源,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借助基因工程和全基因組設計育種等關鍵技術開展精準育種,促進我國棉花產業科技創新。

聯盟由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確立以新疆金豐源種業公司為經濟實體,著眼未來5-10年棉花產業對品種的需求,聚合“產、學、研、用”各方優勢,本著立足新疆,促進我國棉花產業科技創新,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目標。聯盟宗旨是“棉花產業需求為導向,關鍵核心技術為支撐,聚集創新人才與資源,打造國家級創新平臺”。
自成立以來,聯盟積極開展機制創新和協同攻關,促進在有限的土地上產出更多、更好的棉花,努力提高我國棉花種質資源創新和商業化生物育種的核心競爭力,形成棉花產學研用的產業鏈技術創新模式,豐富棉花品種類型,增強棉花產業鏈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服務的能力,取得了積極成效。同時,希望在聯盟各單位的攜手努力下,為我國棉花產業發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道路。
→全國大豆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聯盟
2023年11月28日,全國大豆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聯盟(下稱“聯盟”)在江蘇南京舉行成立大會。該聯盟由南京農業大學牽頭設立,聯盟內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76家單位將緊扣大豆振興計劃,開展大豆生物育種高水平科學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和高質量產業發展。
據悉,聯盟的成立將以推進大豆生物育種為主的全產業鏈科技創新和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為目標,圍繞品種選育與栽培、病蟲害防治、優質土壤調控、精深加工利用、專用機械裝備等內容開展系列研究,打通從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移到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構建“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人才培養有效機制,為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提供人才保障。
未來,聯盟將聚焦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加速種質資源創新,深化聯合攻關機制,凝練關鍵共性技術卡點堵點,集中力量開展大豆產業化技術協同攻關,提升大豆價值鏈,推動大豆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聯盟將建立全國大豆信息交流與共享平臺,建立健全聯盟內部種質資源共建、科技成果共用、轉化利益共享機制,建立種質資源公開、共享機制,強化內外聯動,賦能大豆產業發展。
→長沙市生物育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2016年11月24日,長沙市生物育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下稱“聯盟”)成立,并獲批2019年度湖南創新型省份建設專項創新平臺,目前成員單位47家,依托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管理運營。

略聯盟由隆平高科為產業龍頭,聚合華智水稻、湖南農大、湖南省農科院、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中科院亞熱帶所等40多家國內著名種業龍頭及科研院所共同組建,致力搶占國際生物育種產業技術制高點,搶抓“一帶一路”市場機遇,打造“中國種業硅谷”,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生物芯片”保障。
中國種業硅谷規劃致力于“六個一百”:即100萬平方米以上的生物育種產業發展平臺;吸引和撬動100億元社會資本投入生物育種產業發展和種業硅谷建設;引進100名國內外一流的生物育種高端人才;培育、引進和集聚100家高素質的生物育種企業、研發機構;新研發100個左右國家審定種業新品種;實現生物育種產業核心產值規模達100億元,產業鏈產值過300億的目標。
→豐脈生物技術產業聯盟
2023年12月20日,由17家公司共同組成的“豐脈生物技術產業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目標是依托豐脈生物技術,助力種業的繁榮,共創財富,共贏未來。

03
全球生物育種蓬勃發展
我國如何發力“超車”?
種業是農業命脈,生物育種有力支撐保障了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發展生物育種對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要引領作用。
“當前,全球生物育種蓬勃發展,前沿學科交叉融合,技術內涵不斷擴展,關鍵技術如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合成生物等前沿技術發展勢頭強勁,正在孕育和催生新一輪農業科技與新興產業革命。”清華大學副校長王宏偉曾表示。
近些年來,我國農業生物育種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推廣面積占比超過95%,良種對作物增產貢獻率達45%。
盡管我國生物育種發展成效顯著,但仍面臨諸多挑戰。
“我國生物育種創新能力仍需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與關鍵技術原創不足,前沿育種技術短板依然突出,生物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尚未形成;重大新品種研發及產業化滯后,如高產耐密宜機收玉米和高產高油耐密大豆品種缺乏、生物技術產品產業化滯后。”吳孔明院士指出。
與此同時,我國種業企業創新能力仍較薄弱。我國農作物種業企業整體仍呈現數量多、規模小、競爭力不強的特點。國內種業龍頭企業普遍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入較小,工程化育種技術體系尚未建立。
此外,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尚需完善。目前,我國生物育種的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品種培育和產業化應用的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不暢,造成“點片式”創新突出,集成式全產業鏈創新能力不足,以企業為主體、知識產權明晰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較為滯后,育種效率較低。
如何加快推進生物育種發展,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助推農業強國建設?
吳孔明院士建議,夯實種質資源這個育種的戰略性基礎,加大生物育種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加大種質資源搜集、保護、鑒定和育種材料創制力度,闡析優異種質資源形成與演化規律。深化育種理論方法研究,持續推動生物育種關鍵技術創新,使育種技術向智能化、精準化發展,培育新一代重大新品種。
萬建民院士建議,加快提升種子企業創新能力,支持頭部種子企業整合育種材料、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擴大商業化育種規模,快速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引導科研單位建立技術轉移中心,加速公共財政支持形成的新品種新技術向企業轉移。加快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系統設計與整體布局知識產權保護全球化戰略,不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加快構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相互支撐、相互協同的知識產權保護聯盟,確保關鍵技術自主可控。
來源丨農財君綜合整理自海南日報、黑龍江新聞網、中科荃銀、科技日報等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