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黎平:育種是件很藝術的事
來源:農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姚金楠 2024-11-20
研究每個品種的突出特性,把想要的集中在一起,一點點培育、選擇,最終固定成型。在金黎平眼里,育種是一件頗具藝術氣息的事情。
“我還是點了個薯條,其實我不愛吃土豆,我在家基本都不怎么做土豆了。”和金黎平見面是在她家附近的一個快餐店。她說,既然聊天的話題離不開馬鈴薯,雖然自己不愛吃,但也還是點上一份應應景。
“確實有些加工型的品種特別適合做薯條,但也不是絕對的,別的品種也能做。我干了這么多年育種,知道哪些品種可以做薯條、哪些不合適,但要說薯條擺在盤里、吃到嘴里,我也吃不出來具體是什么品種,只能吃出來炸得好不好。”
不想學農的育種專家
研究每個品種的突出特性,把想要的集中在一起,一點點培育、選擇,最終固定成型。在金黎平眼里,育種是一件頗具藝術氣息的事情。
常規的馬鈴薯品種選育一般采用的是雜交方式。“這個過程很多都是未知的,我們只是設想好了新的品種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性狀。比如我想要一個顏色更黃一點的,那就不能用白肉的品種去做雜交。現在還有紅皮紫肉的品種,育種的過程中皮色、肉色怎么選擇、怎么調和,這當然是有概率的,但這本身就是件很藝術的事,我覺得育種家很多地方都像個藝術家。”
與調和顏色相比,更具挑戰的是把幾個近乎矛盾的性狀結合在一起——比如既要生育期短,又要淀粉含量高。“按照常理,生長周期越短,淀粉的積累量肯定越少,那如果能培育一個淀粉積累速度特別快的品種,這個矛盾就很可能被打破。當然,這需要做很多很多的試驗,有很多很多的種子,讓群體變大,總會有一款是可以的。”
而當數量龐大、各式各樣的植株呈現在眼前,育種家還要具備超強的觀察能力。“一畝地四五千株馬鈴薯被全部挖出來躺在地上,你得知道哪些是你想要的,可不能挑花眼了。”

2016年,金黎平在張家口市察北管理區收獲加工專用新品種中薯10號。
描述起育種的過程,金黎平繪聲繪色,就像她自己說的那樣——那是藝術。
“您是被育種這件事情中的藝術性所吸引嗎?”
“吸引?”金黎平笑了笑,“我其實并不喜歡,從我開始學農的那一天起我就不喜歡。大家通常都會覺得,你是學農出身,干了幾十年的馬鈴薯育種,而且在行業里大家也很認可,那么,你理所當然應該是熱愛這一行的。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甚至在2011年金黎平已經從事馬鈴薯育種研究超過20個年頭的時候,她一度非常認真地思考關于熱愛與否的問題。“那時候,我問我自己,到底是表面上覺得搞農業沒那么風光,還是內心深處真的沒興趣,我現在可以很篤定地回答你,我就是心里真的不喜歡。”
金黎平說,自己從小就不喜歡干農活。她至今都記得母親帶著她起早下田掙工分的場景。“像我在浙江是一年干三季,放學干活、寒暑假干活,感覺總是在干活。我雖然不愛干,但我總是想跟男孩子比,所以一大早眼睛還沒睜開就也要去下田,不想被別人落下。”
當時,金黎平的父親在縣城上班,只有周末才能回家,那也是金黎平得以清閑的時候。“爸爸的單位有圖書館,每次回家,他都會帶很多書回來,我和弟弟妹妹就一起看。我在小學時就讀完了四大名著。”
“愛看書、不愛干活,這就幾乎奠定了我不喜歡搞農的基礎。”1980年,金黎平考取了當時的浙江農業大學,接到錄取通知書的當天,她大哭一場。“我其實對服裝設計挺感興趣的,要是能學這個專業就好了。但那時候什么都不知道,志愿也是調劑的,感覺自己糊里糊涂就被錄取了,委委屈屈就去上學了。”
到了杭州報了到,校園里大片的農田讓金黎平很不適應。“不是大學嗎?怎么又跑回到莊稼地里了?我心里還嘀咕,怪不得是農大,這么多地。”金黎平說,自己在大學讀書,全憑記性好、背得快,在系里即便不是數一數二的好學生,但也一直維持在中上水平。“我這人就是愛較勁,雖然不喜歡這個專業,但是別人說難學的課程、難做的題目,我就非得想辦法去弄好一點。后來選擇讀研究生也有點這個心態,那時候我們農學3個班一共100多個學生,只有16個女生。歷來基本都是男生讀研,女生幾乎沒有考研究生的,我當時就想,那我要試試。”
就這樣,金黎平從本科一路讀到碩士、博士,最終從事了專業對口的馬鈴薯育種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金黎平說,她的老師學生并不多,從事專業工作的更少。“如果我輕易放棄了,也會覺得對不起悉心培養我的老師。而且,我不喜歡,不代表我就不認真去做。”
金黎平一直慶幸,自己在求學、工作的整個過程中,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師、同事,他們為人真誠、做事踏實,很大程度上,正是身邊人的精神感染了她,讓她覺得只要留在這個圈子,就可以繼續和這些榜樣共事,也是人生的另一種收獲。
不擅社交的“談判代表”
如今,作為導師的金黎平也會遇到不愛學農的學生。學生來尋求她的建議,她直截了當:自己想清楚,改行要趁早。“有時候學生都很詫異,他們覺得我作為導師,起碼應該稍微勸導一下,結果我直接就說趁早轉行。”
金黎平說,自己說話直接,脾氣急躁,是個非常不擅社交的人。外出考察,發現問題,她總是忍不住要第一時間指出,“事后想想,當時的場合可能確實不合適”。不僅如此,就連加微信這樣的日常社交,金黎平也常常“不給面子”。“出去參加會議總是有人要加微信,有時候我一看是各種農資、農藥企業的人,或者是跟農業、跟馬鈴薯完全沒有關系的人,這些一般都不加。”
但是,在“加好友”這件事上,金黎平從不拒絕小農戶。“只要他是馬鈴薯的種植戶,哪怕是家里只種一個小菜園,我也會加的。”金黎平經常會收到種植戶的求助信息,通常都是發上一連串照片,然后告訴金黎平種植或者收獲期間遇到了什么問題,請她給想個辦法、出個主意。如果在金黎平的專業認知范疇,她都會一一回復,如果不知道處理方法,她還會給求助者推薦相關的專家。
和種植戶打交道的這些年間,金黎平可以清晰地感知到馬鈴薯產業給農民帶來的變化。“以前都是訴苦居多,他們勞動強度大,收入又不高,日子過得苦,就跟我吐吐苦水。但最近這些年,技術好了,產業發展了,大家日子也好了,整個狀態都不一樣了。”有的農民靠種馬鈴薯脫了貧、賺了錢,得知自己種植的品種是金黎平培育的,會把她當成親人一樣對待。“叫我去家里,把所有好吃的都拿出來做給我吃,那種非常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感激讓我特別感動。”

2021年,金黎平在河北昌黎與育成品種中薯5號種植戶在田間交流并合影。
金黎平笑談,雖然不開直播,但在馬鈴薯界她也算是個“網紅”,而且這個“網紅”從不帶貨,甚至從來沒有和農藥、農資產品合過影。
雖不愛社交,但由于工作需要,許多問題必須金黎平親自洽談。讓金黎平印象最深的就是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察北試驗基地項目。
參加工作之初,由于經費不足,金黎平和同事們根本沒有合適的試驗地,只得在北京郊區的門頭溝靈山附近租用農民的土地。不僅條件惡劣,而且北京并不是馬鈴薯的主產區,各方面條件受限。此后,雖和當時的張家口壩上農科所開展了多年合作,但隨著雙方科研項目增加,試驗品種增多,用地也越來越緊張。金黎平和同事們總想著什么時候能有一塊真正屬于自己的馬鈴薯基地。
直到2013年前后,國家馬鈴薯改良中心華北分中心籌建,尋找馬鈴薯試驗基地的需求再次提上日程。彼時,憑借多年和張家口壩上農科所合作在當地打下的良好基礎,張家口市察北管理區向金黎平發出了邀請。當時的管委會書記表示,只要保證土地是基地科研人員自用,可以免費劃撥30畝建設用地。
對于馬鈴薯種植的試驗用地,考慮到輪作需求,金黎平開口就是1000畝,對方開價年租金250元/畝。“這個價格確實很便宜,比當時的市場價低了不少。當時管委會主任很坦誠,說他們正好有1000多畝對外承包的土地要收回,收回花了多少錢,就按多少錢租給我。”滿足需求、價格實惠,但思量再三,金黎平并沒有直接簽下協議。她提出,每畝地的年租金可以多付10元錢,但前提條件是15年協議期內不要漲價。“我還挺會談判的吧,最后就是按照這個價格和年限簽的,中間沒漲過價。按現在的行情,那片地一畝的年租金起碼要600元了。”
基地最終于2015年建成投用,金黎平高興,大家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固定基地。“不用和其他作物混在一起,有效防止了病蟲害的相互傳播,田間管理也方便。而且面積夠大,每年種上300多畝,可以三年輪作。更重要的是,張家口就是馬鈴薯的主產區,育出來的新品種當地就可以用。”
今天,在中國農科院的官方網站上,可以很便捷地查詢到蔬菜花卉研究所察北試驗基地的科研成果:不到10年時間,基地共育成不同熟性(早熟、中熟、晚熟)、不同用途(鮮食、加工、彩色)新品種9個,并在河北、內蒙古、甘肅、湖北、貴州、寧夏、陜西、重慶等省市示范推廣。研發出華北馬鈴薯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平均每畝節水10%,節肥15%,增產10%,經濟效益增加450元以上。
不愛運動的田間勞模
不工作時,金黎平喜歡安安靜靜地待在家里看書,常常一看就是一整天。她說,她也曾不止一次嘗試過在出差時帶上一本書,“假模假樣地裝在書包里,但根本靜不下心來”。舟車勞頓、田間務農,她總是無暇翻開書本。
1963年出生的金黎平本已到了該退休的年齡。但作為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手上的工作暫未完結,61歲的她仍奔走于田間地頭,繼續著和馬鈴薯相關的各種工作。
采訪前一天,金黎平剛剛從內蒙古武川縣回京。她想在內蒙古推廣馬鈴薯的智慧化育種和種植。由于國內的馬鈴薯種植大多集中在山區,和許多在平原地區大范圍種植的作物相比,馬鈴薯育種和種植的智慧化程度還有很大差距。多番考量下,金黎平覺得內蒙古具備規模化種植馬鈴薯的基本條件,產業發展也相對成熟,是嘗試推廣馬鈴薯智慧化種植的合適之選。因此,內蒙古也成了她最近一段時間頻繁出行的地方。
“我這人是真不愛出門,更不愛運動。”金黎平告訴記者,自己當年之所以選擇考研究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入選了學校的中長跑隊,每天高強度的訓練讓她叫苦不迭。“太累了,我不想練了。如果準備考研,教練就允許我退隊。”不過,現在回想起來,她反倒覺得,正是當年訓練打下的基礎,讓她有了不錯的體能來應對工作。田間勞作,金黎平多年來一直堅持親力親為。十幾年前,在寧夏固原,金黎平冒雨下田種植新品種,當地的農技人員看到后勸她:“金老師,您也快50歲的人了,還是首席專家,怎么還自己去種地?我們這小農業站好多人都不下田了。”金黎平則覺得,越是專家越要自己干活,“專家不干,怎么成的專家?一點小雨,又不是大暴雨,該種種、該收收。”
金黎平說,全國的馬鈴薯主產區她幾乎全都去過。忙碌時,她幾乎一年到頭都在各個馬鈴薯種植區之間奔走。“比在地里干活更累的是四處奔波。先把北京和張家口的土豆收完,馬不停蹄就去寧夏收,緊接著坐5個小時車到甘肅去收。一個禮拜跑好幾個省,基本上每天五六百公里。而且路上吃住的衛生條件也沒那么好,我記得有一次不知道是吃了什么東西就上吐下瀉,半夜三更都快暈過去了,第二天早上起來照樣該去哪去哪。也是沒辦法,農時不等人。”
臨近退休,金黎平其實很想早點交班。她計劃著退休后要把時間花在看書上。而且,還想要重拾自己織毛衣、鉤毛線的愛好。“我孩子上小學之前都沒買過毛衣,都是我自己織的,不同的顏色、不同的花樣,很漂亮的。還有帽子、襪子、圍巾都是我用鉤針鉤出來的。我兄弟姐妹的孩子,每個人我都要送一件我親手織的毛衣給他們。”金黎平回想過往,突然發現自己竟然已經有20多年沒有織過毛衣了,但她至今仍還保留著一整套織針和鉤針。
不喜缺水的耐旱物種
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以上的馬鈴薯都種植在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區域。“人們習慣上總會認為馬鈴薯是一種耐旱作物,但馬鈴薯其實特別喜歡好水、好肥。哪一種作物會喜歡貧瘠的土地?哪一個農戶不希望在平坦的土地上用農機耕作?”金黎平表示,基于我國國情,優質的土地要優先種植谷類作物,保證最基本的糧食安全。為此,馬鈴薯只能種在不能大面積耕種谷類的土地上,不和小麥、稻谷和玉米爭地、爭肥、爭水。
“除非在出苗期就凍死、干死,否則馬鈴薯絕不會讓你顆粒無收。”金黎平曾一次又一次在大旱之年去到馬鈴薯的主產區,田間的馬鈴薯植株雖有些打蔫,但還是很頑強地生長,然后把所有的營養都集中在地下一個個小小的土豆上。“旁邊地里的燕麥已經完全枯死了,但馬鈴薯還是能產一些,雖然產量不高,但不會絕收。”
對于曾經的貧困區而言,馬鈴薯還有一個更大的優勢——生育期短、收獲期長。按照金黎平的經驗,在北方主產區,馬鈴薯播種后大概20-30天便可以出苗。“5月種下去,6月就出苗了,到7月上旬或者中旬就開始結土豆了,等到8月、9月份就能長不小了。只要結下土豆,整個生長過程中都可以去收,如果需要,它隨時都可以給人提供食物,所以馬鈴薯也是一個救災救荒的作物。”
而且,金黎平介紹,馬鈴薯本身具有非常全面的營養價值,屬于非常少見的含有維生素C的塊莖作物。不過,馬鈴薯中的維生素C在儲存的過程中極易流失,儲存1-2周就會減少大半,一個月后含量便非常微小。“像貴州,還有西北很多地方,在脫貧前甚至一天三頓都吃馬鈴薯,營養上也沒什么問題。雖然蛋白質含量不高,維生素也沒那么豐富,但都能維持一些。”
在金黎平看來,馬鈴薯的單項指標得分可能沒有一項能達到滿分,但確是一個綜合評價可以在90分以上的作物。
近40年時間,金黎平親手培育了30多個鮮食、加工和特色馬鈴薯品種,也真切感受到了馬鈴薯種植技術的改進。從最初粗放耕種到如今覆膜栽培、精準滴灌等各類技術廣泛應用,諸多客觀的限制性因素被科學的種植技術所化解。而且馬鈴薯的病蟲害防治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更優良的品種、更好的種植技術,讓馬鈴薯可以有機會告別缺水少肥‘靠天收’的境況,那馬鈴薯一定會更好。”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目前,我國馬鈴薯年度總產量已經從2010年的8077.7萬噸增加到2022年的9649.0萬噸。更為關鍵的是,總產量增加的背后并不是簡單依靠種植面積的擴張,而是單產水平的節節攀升。2022年,我國馬鈴薯單產已達到1.38噸/畝,相比2010年增加近30%。
在今年6月澳大利亞阿德萊德舉辦的第十二屆世界馬鈴薯大會上,主辦方向金黎平頒發了“世界馬鈴薯產業杰出貢獻獎”,以表彰她對中國乃至世界馬鈴薯產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在今年6月舉辦的第十二屆世界馬鈴薯大會上,主辦方向金黎平頒發“世界馬鈴薯產業杰出貢獻獎”。
金黎平很高興,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認可,也高興自己參與并見證了馬鈴薯產業多年來的巨大變化。更讓她高興的是,她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獨當一面,為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孜孜以求。她覺得身上的擔子可以一點點卸下來了,她可以有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去做我喜歡的事情。當然,很多事我的確不喜歡,但是我從來都沒有懈怠過。”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姚金楠
名家簡介:
金黎平,1963年出生,浙江東陽人。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會長、農業農村部薯類作物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馬鈴薯遺傳育種、脫毒種薯繁育研究。先后培育了30多個鮮食、加工、特色馬鈴薯品種,其中中薯3號、中薯5號、中薯27、中薯早35等品種在中國廣泛種植。在2024年舉辦的第十二屆世界馬鈴薯大會上,金黎平獲“世界馬鈴薯產業杰出貢獻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