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shi)農(nong)業(ye)的“芯片”,是(shi)糧(liang)食安全(quan)的根基(ji)。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預測,2030年全(quan)球(qiu)(qiu)(qiu)人口將達到85億,生(sheng)產(chan)力(li)的提(ti)高是(shi)養活不斷增(zeng)(zeng)長的全(quan)球(qiu)(qiu)(qiu)人口的關(guan)鍵。預計2030年全(quan)球(qiu)(qiu)(qiu)作物產(chan)量的增(zeng)(zeng)長中(zhong),87%來自(zi)單(dan)產(chan)增(zeng)(zeng)長,6%來自(zi)擴大土(tu)地(di)利用,7%來自(zi)種(zhong)植(zhi)強度增(zeng)(zeng)加。未(wei)來,農(nong)產(chan)品產(chan)量的提(ti)升(sheng)主要靠創(chuang)新,這其中(zhong)最重要的就是(shi)種(zhong)業(ye)的創(chuang)新。
在需求的帶動下,全球種業規模將持續擴大。根據市場研究機構——聯合市場研究的預測,2031年全球種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053億美元,2022~2031年復合年增長率為4.5%。其中,亞太地區的份額最大。相對于常規種子,轉基因種子的復合年(nian)增長率更高(gao),將達到4.9%。
從種業(ye)發(fa)展(zhan)趨勢上(shang)看,未來全球(qiu)種業(ye)將呈現(xian)以(yi)下五大特(te)征:
第一,企業是種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國際種業巨頭對種業的研發投入規模大、投入強度高。
國際種業排名前三的企業分別是拜耳、科迪華、先正達,2021年三者的收入分別高達440.8億歐元(其中農業202.1億歐元)、282億美元、156.5億美元,2021年的研發費用分別高達54.1億歐元(其中農業24.3億歐元)、15.3億美元、11.9億美元,研發投入強度分別為12.3%(其中農業為12%)、5.4%、7.6%。中國本土種業公司與國(guo)際(ji)巨(ju)頭在(zai)收(shou)入(ru)(ru)(ru)和研(yan)發(fa)投(tou)入(ru)(ru)(ru)上差距很大。中國(guo)最(zui)大的種(zhong)業(ye)公司隆平高科2021年收(shou)入(ru)(ru)(ru)為(wei)35.03億(yi)(yi)元人民幣,研(yan)發(fa)費用為(wei)2.1億(yi)(yi)元,研(yan)發(fa)投(tou)入(ru)(ru)(ru)強(qiang)度為(wei)5.9%。
第二,種業育種手段更加注重生物技術,以及生物技術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的結合。
國(guo)際一流(liu)種(zhong)(zhong)業已開(kai)始進入生物(wu)育種(zhong)(zhong)4.0時(shi)代(dai),而中國(guo)種(zhong)(zhong)業仍在由傳統雜交育種(zhong)(zhong)2.0時(shi)代(dai)過渡到分子育種(zhong)(zhong)的3.0時(shi)代(dai)。生物(wu)育種(zhong)(zhong)4.0時(shi)代(dai)更加(jia)注(zhu)重利(li)用大數據和人工智(zhi)能技術提供(gong)高(gao)(gao)效、高(gao)(gao)產(chan)、綜合的育種(zhong)(zhong)方(fang)案。
第三,育種的目標不僅是增產,還要尋找與健康營養、生物多樣性、資源環境可持續等方面的多贏。
在健康營養(yang)方面,在育種(zhong)時可(ke)以把鋅(xin)、鐵、維生素(su)(su)等營養(yang)素(su)(su)加進(jin)去,同時滿足不(bu)同消(xiao)費(fei)者需求(qiu),特(te)別是(shi)一些特(te)殊疾病群體,包括(kuo)糖尿(niao)病人(ren)等的需求(qiu)。
在生物多樣性方面,在注重主要作物育種的同時,注重被忽視和未被充分利用作物的育種,后者對保持生物多樣性、擴大食物來源、保護資源環境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三種主要作物(玉米、小麥和水稻)為人類提供了約50%的蛋白和熱量的需求,世界上95%的食品供應來自于30個植物(wu)物(wu)種。與之形成強(qiang)烈(lie)對比的(de)是,據估(gu)計當今世(shi)界上大約有7500種植物(wu)是可(ke)食(shi)的(de),它們在食(shi)物(wu)供(gong)給和生(sheng)態保護方面都具有巨大的(de)潛力。
在(zai)資源環境(jing)可持(chi)續方面,要通過品種改良來幫助減少(shao)農(nong)業用水(shui)、用地(di)、用肥、用藥,以更(geng)(geng)少(shao)的(de)資源獲得(de)更(geng)(geng)多的(de)農(nong)產品增長,從而減少(shao)農(nong)業食物系(xi)統對資源環境(jing)的(de)負面影響。
第四,種子要更具氣候適應性。
根據(ju)聯合(he)國政(zheng)府間氣(qi)(qi)候(hou)變(bian)化(hua)專門(men)委(wei)員會(IPCC)最新報告,最近的(de)氣(qi)(qi)候(hou)變(bian)化(hua)程度(du)是(shi)(shi)前(qian)所未(wei)有的(de)。從未(wei)來20年的(de)平均溫度(du)變(bian)化(hua)預估來看,全球(qiu)升溫預計將達到或(huo)超過1.5℃。氣(qi)(qi)候(hou)變(bian)化(hua)是(shi)(shi)未(wei)來食物系(xi)統面(mian)臨的(de)最重大的(de)風險,提升種子的(de)氣(qi)(qi)候(hou)耐受性是(shi)(shi)應對氣(qi)(qi)候(hou)變(bian)化(hua)的(de)關鍵。種業(ye)部門(men)可(ke)以(yi)通(tong)過開(kai)發更能抵抗(kang)干旱和其(qi)他氣(qi)(qi)候(hou)變(bian)化(hua)癥狀的(de)、更能捕(bu)獲(huo)碳(tan)的(de)作物來幫助農民適應氣(qi)(qi)候(hou)變(bian)化(hua)。
第五,種子的韌性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一方(fang)面(mian),在綜合考慮環境(jing)、健康、社(she)會(hui)和經濟等多(duo)方(fang)面(mian)因素(su)的(de)(de)(de)(de)情況下,通過向(xiang)農民提供(gong)(gong)充(chong)足(zu)的(de)(de)(de)(de)、多(duo)樣化的(de)(de)(de)(de)、適合當地的(de)(de)(de)(de)、改良的(de)(de)(de)(de)、高質(zhi)量的(de)(de)(de)(de)品種(zhong)(zhong),來促(cu)進食物(wu)和營養(yang)安全(quan),同(tong)時開(kai)發(fa)具有更長產(chan)品保質(zhi)期的(de)(de)(de)(de)種(zhong)(zhong)子(zi)來減少食物(wu)浪費;另一方(fang)面(mian),穩定(ding)全(quan)球(qiu)種(zhong)(zhong)子(zi)供(gong)(gong)應(ying)鏈(lian),保持全(quan)球(qiu)種(zhong)(zhong)子(zi)市場(chang)運轉,避(bi)免全(quan)球(qiu)種(zhong)(zhong)子(zi)市場(chang)受到類似新冠肺(fei)炎疫情、俄烏沖(chong)突等危(wei)機的(de)(de)(de)(de)沖(chong)擊。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de)種(zhong)業(ye)市場,農(nong)作物(wu)和畜(chu)禽(qin)種(zhong)業(ye)市場規模接近6000億元,良(liang)種(zhong)對糧食增產和畜(chu)牧業(ye)的(de)貢(gong)獻(xian)率分(fen)別達到45%和40%,優良(liang)品(pin)種(zhong)推廣率逾96%。
借鑒全(quan)球種業發展的經驗和趨勢,中國在未來種業方面應(ying)注意以下(xia)三點(dian):
首先,在保障主糧品種優勢的前提下,加強對蔬菜、水果以及畜禽種質資源的研發。
中國在水稻、小麥等作物種子方面在世界居于領先地位,但玉米、大豆等種(zhong)子(zi)技術與發達國(guo)家有(you)不(bu)小的差距;少數蔬(shu)菜品種(zhong)還不(bu)能很好滿足(zu)市場(chang)的多樣化(hua)需求,一些蔬(shu)菜品種(zhong)仍需進(jin)口;畜牧業(ye)種(zhong)業(ye)與世(shi)界先進(jin)水(shui)(shui)平相比整體差距顯著。隨著人民生(sheng)活水(shui)(shui)平的提高和(he)食物(wu)消費結構的升(sheng)級(ji),人們對(dui)豆類、動物(wu)蛋(dan)白、堅果、新鮮蔬(shu)菜和(he)水(shui)(shui)果的需求還將進(jin)一步(bu)上升(sheng)。
其次,培育優質種業企業,提升育種科技能力。
中國(guo)種(zhong)業(ye)企業(ye)目前有6000~7000家,雖然數(shu)量多,但(dan)明(ming)顯存在分布(bu)分散、缺(que)乏大型種(zhong)業(ye)集團、種(zhong)業(ye)研發(fa)能力不足等(deng)短板。未來需要充分利(li)用中國(guo)在數(shu)字產業(ye)上的優勢,通過人工(gong)智能、大數(shu)據、合(he)成生物技(ji)術等(deng)加快育種(zhong)速度,用超前的思路(lu)來開(kai)發(fa)引領(ling)全球的育種(zhong)技(ji)術和種(zhong)子。
最后,提升種子的多目標功能性,實現農產品產量、營養健康、資源環境可持續、氣候變化、包容性、韌性的多贏。同時,加強種業國際合作,特別是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磋商組織等組建的種業聯盟的合作,維護全球種業市場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