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元年如何應對商業推廣大考 - 市場的期待與質疑
智種網NOVOSEED 2024-02-14
以下文章來源于35斗 ,作者孫丹
2023年12月25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37個轉基因玉米品種和10個轉基因大豆品種獲得生產經營許可證,共涉及26家企業。
生產經營許可證是轉基因種子邁向市場的最后一道關卡。這為行業釋放了一個振奮人心的信號:轉基因玉米和大豆可以開啟商業化種植了。
故此,2023年也被業內稱為我國轉基因商業化的元年。
然而,一半期盼,一半質疑。
產業端的火熱背后,是消費端的聲聲質疑。重新審視轉基因,消弭學界與民眾之間的認知鴻溝,可能是行業接下來一年將要正視的關鍵問題。
01 產業端:2億公頃面積+218億美元市場,全球轉基因產業化已成規模
轉基因,即科學家利用工程技術將一種生物的一個或多個基因轉移到另外一種生物體內,從而讓后一種生物獲得新的性狀。
從人類社會的育種史來看,依靠天然雜交和人工雜交來改良品種,都有碰運氣的情況。
而轉基因的出現,大大降低了這種隨機性。
根據IHS Markit,2021年全球商業轉基因種子銷售總額約為218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11.6%。盡管只有19%的作物面積,但其市場規模占比已經高達46%。

數據來源:IHS Markit
根據 AgbioInvestor的GM Monitor的初步分析表明,2023年全球轉基因作物面積達到了 2.0626億公頃(包括政府提供的種子和農民保存的種子),同比增長 1.9%。
從品種結構來看,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是主要的轉基因種植作物,全球種植面積分別為1.0089億公頃、6928萬公頃、2408萬公頃、1021萬公頃,分別占總面積的48.91%、33.59%、11.67%、4.95%。

數據來源:AgbioInvestor
反觀國內,自1986年我國啟動實施“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以來,轉基因生物技術就被列入了國家發展重點。
20世紀90年代,國內棉鈴蟲災害爆發。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聯合全國上中下游單位協同攻關,于1998年培育第一個轉單價基因抗蟲棉中棉所29,于2002年培育了我國第一個雙價轉基因抗蟲棉中棉所41,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轉基因抗蟲棉的國家,打敗國外抗蟲棉壟斷。

轉基因棉花 *由文心大模型3.5生成
2009年,農業部批準發放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及其雜交種“Bt汕優63”生產應用的安全證書,這是國內轉基因糧食作物研究的關鍵開端。
2022年,國內轉基因玉米、大豆產業化應用試點進展順利。同年,拜耳作物科學、科迪華、巴斯夫等生產的21項轉基因作物獲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進口)批準。
我國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發展路線,是從非食用到間接食用再到食用。也就是說,首先發展非食用的經濟作物,其次是飼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最后才是食用作物。目前,轉基因玉米和大豆主要用于飼料和加工原料,正處于路線的第二階段。
轉基因研究在產業端的欣欣向榮,發端于國家對糧食安全、農業安全的高度重視,也離不開大量種企對優良品種培育的孜孜追求。
通過此次放開的轉基因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名單可見,北京聯創種業有限公司、北京豐度高科種業有限公司、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創種科技有限公司等26家種企早已深度布局轉基因育種。

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
從國家的高度關注到商業化的正式開啟,以基因編輯、轉基因為代表的新時代生物育種技術迎來政策利好,這意味著我國生物育種產業化邁出了更堅實一步。
對于這些種企而言,現在正是全力以赴、勇往直前的關鍵時刻。
02 消費端:食品安全+技術倫理+信息透明,公眾憂慮不斷
正如轉基因的科學研究在我國由來已久,民間對此的熱議也從未停歇。
其中最為典型的案例莫屬如下:
2013年,崔永元與方舟子因微博轉基因之爭論起,崔永元離開央視自費50萬赴美調查轉基因,雙方互掐轉為罵戰,崔永元稱方舟子借科普名義騙人,方舟子反質疑崔永元公益盈利動機。
雙方鬧上法庭互稱對方惡意訴訟,互相訴賠。最終法院宣判雙方均為名譽侵權,互賠4.5萬元相互道歉結束。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同樣的,國外對轉基因的討論也出現了較大分歧。
2015年皮尤輿情中心與世界最大綜合科學組織美國科學促進會聯合發布的民意調查報告顯示,88%的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以科研工作者為主的科學界人士)認為食用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而美國普通公眾中則有57%認為轉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
諸如此類,很多人圍繞轉基因話題展開了無休止的爭論,那么,他們爭論的焦點究竟是什么?總結起來,食品安全、技術倫理、信息透明可能是其中的核心議題。
首先,關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始終是爭論的焦點。消費者和部分專家擔心,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改造的作物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未知影響。這些擔憂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轉基因作物中引入的外源基因是否會在人體內引發不良反應?二是轉基因生物經過遺傳修飾后生產的食物是否可能含有新的過敏原或毒性物質?三是長期食用轉基因食品是否存在潛在的風險,如影響腸道微生物平衡、導致慢性疾病等?
此外,還有對轉基因作物對環境安全性的影響,例如是否會通過花粉傳播與非轉基因植物雜交從而改變野生種群結構,或者對抗生素標記基因的選擇壓力可能導致抗生素抗性的增加。
其次是對轉基因技術的倫理爭辯。在倫理層面,轉基因技術的應用也引發了深刻的哲學和社會學討論。這包括但不限于:

轉基因大豆 *由文心大模型3.5生成
人類是否有權利任意修改自然界的基因組成?我們能否確保這些修改只限于提高產量、增強抗逆性和改善營養價值等“有益”目的,而不至于滑向未知的道德灰色地帶?
另外,轉基因作物對傳統農業生態系統的潛在沖擊,以及對農民種子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影響,都是倫理爭議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后,關于轉基因產品信息公開和消費者知情權保障的問題同樣備受關注。
2013年美國羅格斯大學進行的調研表明,54%的受訪者對轉基因食品知之甚少,其中,25%說他們從未聽說過轉基因食品。
許多消費者呼吁政府和企業應確保轉基因食品在市場上有明確標識,以便消費者根據個人信仰、健康考慮和環保理念作出知情選擇。
同時,一部分批評者認為當前轉基因技術研發過程中的數據公開程度不足,不利于公眾監督和技術審查,因此要求提高科研數據透明度,建立更為公正透明的產品審批和監管機制。

一名請愿者呼吁標注轉基因成分 來源:wikipedia.org
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認知隔閡的關鍵原因之一。主流媒體及學術界對轉基因的科學討論和正確科普,始終到達不了民間輿論場,造成官方和民間輿論場關于轉基因話題的討論出現近乎割裂的狀態。
03 對策與趨勢:如何正確消弭業界與公眾的轉基因認知鴻溝?
綜合前文所述,國內轉基因的科學研究與產業化應用已經走到了前端的位置,但是公眾對此的接受度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關于轉基因技術的爭論涵蓋了多個維度,從科學實證到倫理、價值判斷,再到公共政策制定和社會公平正義,每一項議題都深刻地觸及了人類社會對未來糧食生產和消費模式的根本思考。
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科學技術上的進步和完善,更離不開法律制度的健全、倫理規范的構建,以及公眾教育和溝通的有效推進。
技術變革與政策完善一直都在穩步推進中,眼下階段,更為關鍵的可能是后者。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科研處處長、研究員王友華曾介紹道,應用轉基因技術研發抗病、抗蟲的新品種,旨在確保作物高產穩產,減少農藥施用和環境污染;培育耐除草劑的新品種可實現免耕、提高除草效率和降低人力成本;培育養分高效利用的新品種,有望提升肥料利用率;研發抗旱和耐鹽堿的新品種則能夠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拓展鹽堿地的可利用范圍。

轉基因大豆在田間成熟期的豆莢 來源:圖蟲創意
作為人類育種史上誕生的一種新技術,轉基因的底層邏輯應當為每一位可能接觸到其相關產品的人所全面認識,從而才能給予民眾充分且自由的選擇機會。
也只有這樣,才能減少諸如“美國人不吃轉基因食品,生產出來都賣給中國人”、“轉基因大豆毀掉了阿根廷農業”、“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圣女果、紫薯、彩椒等都是轉基因品種”等謠言的傳播。
就企業而言,轉基因種子的市場化推廣需要嚴格按照審批流程、生產規范來逐步進行,通過行業自律讓消費者“放心”。
2023年5月,農業農村部科教司發布的《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是如何進行安全評價的?》文章指出:國內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分階段安全評價管理制度,按過程分為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申請安全證書5個階段。研發單位向農業農村部提出申請,經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安全性評價合格并審批后,才能獲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中科院許智宏院士也曾在相關科普講壇上表示,“轉基因農作物評定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嚴格的對農作物品種的評定,不僅要通過食品安全評價,還要通過環境安全評價等。”
對于國家相關部委和政府而言,做好轉基因行業的安全審查和監督評價尤為重要,這是建立公眾對轉基因種子信任的基礎。
面對2024年的“大考”,轉基因企業、科研單位不僅要在科技創新上持續突破,更要注重增強行業與社會各層面的對話交流,逐步縮小業界與公眾在轉基因問題上的認識差距,構建起一個基于科學共識和社會責任的信任框架。
唯有如此,在科學研究和民眾信任的雙重推動下,才能實現轉基因產業健康穩定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