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2023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二)


——基于中國農業企業500強的調查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
郭蕓蕓 王景偉 韓昕儒 王振東   2023年12月27日


  

  【卷首語】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廣大農業企業全面貫徹落實擴大內需、調整結構、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風險的要求,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堅實基礎,持續彰顯出蓬勃發展的生命力、勇于奉獻的使命擔當和初心如故的家國情懷。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2023年2月,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提出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隊伍,支持龍頭企業在縣域布局原料基地和加工產能,發展一批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近年來,我國農業企業穩步發展,呈現出數量質量雙向提升,產業韌性不斷增強,在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特征。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農業企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已經成為促進鄉村產業融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關鍵力量。

  《2023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二)——基于中國農業企業500強的調查》由農民日報社《202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評價》課題組發布。該報告基于中國農業企業500強(以下簡稱“500強企業”)相關數據,綜合分析農業企業的經營情況、科技創新情況、聯農帶農情況和履行社會責任等情況,對中國農業企業的頭部企業進行整體畫像,為農業產業政策制定和社會各界觀察農業企業提供參考和窗口。

  基本情況

  分析報告主要圍繞銷售額在11億元以上的500強農業企業進行分析。從整體情況來看,500強企業在經營狀況、管理現代化、科技研發、聯農帶農、促進就業等方面表現出了明顯進步。

  500強企業的總收入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民營企業占比最高。從營業收入看,2022年,500強企業的營業收入為57573.69億元;企業平均營業收入達到115.15億元,較2021年增長11.21%(未剔除通脹因素)。從企業所有權性質看,全國500強農業企業中,民營企業有332家,占總數的66.40%;國有企業116家,占總數的23.20%;外資企業25家,占總數的5.00%;合資企業19家,占總數的3.80%;其他類型企業8家,占總數的1.60%。

  (一)空間分布

  500強企業在地理分布上呈現東部地區領先、西部地區迅速崛起、中部地區穩步發展、東北地區積極跟進的局面。在500強企業中,東部地區281家,占比為56.20%;西部地區76家,占總數的15.20%;中部地區72家,占總數的14.40%;東北地區71家,占總數的14.20%。從省份分布情況來看,山東、黑龍江和安徽三省相對突出,分別以161家、43家和28家的數量位列前三,合計占總數的46.40%。超過20家的省份還包括廣東(25家)、江蘇(24家)、四川(23家)、遼寧(22家)和北京(21家)。

  政府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保持增長態勢,通過減免稅費和財政補貼,不斷降低企業成本。2022年500強企業得到的稅費減免額相較2021年增長了209.10%,達到了企均1.30億元的高水平;在財政補貼方面,2022年500強企業獲得的財政補貼額比2021年增長15.32%,企均財政補貼額達到了7224.20萬元。各省均出臺了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2022年—2024年,山東省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每年建設10個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先行縣,支持先行縣圍繞糧油、果蔬、畜禽、水產等主導產業,開展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設備升級、模式創新,建設農產品加工業副產物綜合利用設施設備,重點培育壯大一批農業龍頭企業。黑龍江省出臺《黑龍江省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對2022年以來開工建設并納入《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品指導目錄》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符合投資標準的,按照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額給予10%補貼;對研發投入100萬元以上且履行統計填報義務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按照企業上年度研發投入存量和增量部分給予不同比例補助。江蘇省在農業龍頭企業上市、資金獎補、普惠金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對于總部注冊地在江蘇的農業龍頭企業,在主板上市、新三板掛牌的,省財政分別給予300萬元、40萬元的獎勵,在江蘇股權交易中心掛牌的,省財政給予20萬元普惠金融補助。

圖1 500強企業區域分布

  (二)行業特征

  500強的企業呈現多元化分布的格局,食品加工行業的企業數量相對較多。從細分行業來看,食品類、農產品流通類和畜牧養殖類的500強企業數量占比分別為24.60%、15.30%和14.80%;糧油生產類企業占13.60%,飼料生產類企業占8.90%。從各行業的成本費用利潤率和資產負債率來看,飲料和酒類、其他特色產業和農業投入品行業的成本費用利潤率相對較高,分別為18.82%、15.58%和11.35%,全部500強企業的平均成本費用利潤率為7.81%。農業社會化服務類、農產品流通類、飼料生產類行業的資產負債率相對較高,分別為68.70%、57.71%和56.79%,全部500強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為46.36%。

圖2 500強企業行業分布(單位:家)

圖3 各行業平均成本費用利潤率

圖4 各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

  經營狀況

  (一)經營向好盈利穩健,規模優勢更為明顯

  500強企業經營情況向好,整體實現扭虧為盈。2022年,500強企業的資產總額達到37471.23億元;平均每家企業擁有80.41億元的資產,同比增長10.52%。此外,500強企業的2022年平均總資產周轉率高達144.97%,顯示出良好的資產運營效率。其中,主營業務收入平均為84.37億元,主營產品市場占有率達到20.01%。更為重要的是,從盈利狀況來看,500強企業2022年的平均凈利潤達到2.46億元,相比2021年的-6.67億元,成功實現扭虧為盈。這一轉變不僅體現了企業經營管理的有效性,也預示著農業行業的良好發展趨勢。

  500強企業的行業集中度仍然較高,頭部企業地位明顯。從資產總額的角度來看,2022年資產總額排名前十的企業在全部500強企業中的占比34.15%,盡管比2021年下降4.37個百分點,但仍顯示出較高的集中度。此外,超過七成的500強企業資產總額低于50億元,超過八成的500強企業資產總額低于100億元,僅有40家企業資產總額超過200億元,這說明在資產規模上,大部分500強企業相對較小。從營業收入的角度來看,2022年營業收入排名前十的企業在全部500強企業中的占比為34.72%,比2021年上升了4.61個百分點,表明頭部企業在營業收入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擴大。營業收入低于50億元的企業占比達到61.00%,而營業收入超過200億元的企業占比僅為11.40%,這顯示出500強企業在營業收入規模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從凈利潤的角度來看,2022年凈利潤排名前十的企業在全部500強企業中的占比高達48.33%,前二十名企業占比為62.79%,前三十名企業占比為70.33%。這意味著少數頭部企業在凈利潤方面占據了絕對優勢,而其余470家企業的凈利潤總和僅占全部500強企業的不到三成。可見,在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等方面,少數大型企業占據了顯著優勢。大部分企業在規模和盈利能力有待提高,在培育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超級企業”之外,也需注意區域產業均衡發展,合理構建農業企業發展梯隊、優化農業企業發展環境,促進其高質量發展。

  行業間盈利能力存在較大差距,飲料和酒類行業凈利潤較高,糧油、水產行業凈利潤較低。2022年,飲料和酒類行業的500強企業的平均凈利潤為6.02億元,在所有11個行業中高居榜首。緊隨其后的是其他特色行業和奶業行業,其平均凈利潤分別為4.78億元和4.16億元,位列第二和第三。相比之下,農產品流通、糧油和農業社會化服務行業的盈利能力相對較弱。這三個行業的500強企業平均凈利潤分別為1.56億元、1.10億元和1.07億元,排名較為靠后。尤其是農業社會化服務行業,其平均凈利潤僅為飲料和酒類行業的18%,顯示出行業間盈利能力的巨大差距。

  (二)企業發展質量穩步提升,黨建融合保障有力

  500強企業管理制度的現代化程度穩步提高,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持續融合,為企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股權結構方面,2022年500強企業前五大股東平均持股比率為89.20%,較2021年和2020年分別下降了0.04個百分點和0.38個百分點。在董事會構成方面,獨立董事人數占董事會總人數的平均比重逐年上升,由2020年的56.22%和2021年的56.63%上升到2022年的56.82%。獨立董事作為企業外部的專業人士,能夠對企業經營過程進行客觀、獨立的監督,進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值得一提的是,500強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的過程中,不斷加強黨的領導。2022年,500強企業董事會監事會中黨員的平均比例為69.16%,相比于2021年和2020年分別增加了0.05個百分點和0.17個百分點。這表明500強企業堅持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相結合,充分發揮黨組織在企業治理中的領導作用,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大多數500強企業堅持實施企業質量管理制度。在2022年,500強企業中,有437家企業建立了質量管理制度,占比達到了87.40%,這一比例與2021年基本持平。從地區分布來看,東部地區農業企業對質量管理最為重視,建立企業質量管理制度的企業比重最高,達到了88.97%。東北地區緊隨其后,比重為88.73%。

  (三)研發投入快速增長,科技創新亟需加強

  500強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呈快速增長趨勢,但研發投入強度仍有待提升。2022年,500強企業在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總額達到了666.25億元;平均每家企業的投入金額為1.34億元,較2021年增長了153.59%。這一增長表明500強企業正在加強科技創新和研發工作,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盡管500強企業的研發投入總額有所增長,但其占營業收入總額的比例僅為1.59%,與全國規模以上企業2.71%的科技研發投入強度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這表明500強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強度有待進一步提升,以更好地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另外,500強企業之間的科研投入存在不均衡。研發投入排名前十的企業科技推廣與研發投入額共計442.87億元,占500強企業科技推廣與研發投入總額的66.47%。這意味著少數企業的研發投入占比較大,而大部分企業的研發投入相對較少。分行業看,農業投入品行業和其他特色產業的研發投入相對較高,企均研發投入分別達到16.05億元和14.34億元。科技創新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農業企業在向現代化企業發展的路上仍然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研發投入力度,研發效率和創新水平。同時,囿于農業企業自身發展的局限性,社會各界也應給予農業企業科技創新更多的支持和關注,共同為其高質量轉型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四)電商交易增勢明顯,地區差異有待平衡

  500強企業在電子商務交易方面的表現呈現積極態勢,企業覆蓋面持續提高,但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2022年,有超過半數的500強企業運用了電子商務進行交易,實現了數量和交易額的明顯增長。2022年采用電子商務交易的500強企業數量為254家,占比達到了50.80%。在交易額方面,2022年500強企業平均每家企業的電子商務交易額為4.70億元,較2021年增長了42.51%。這表明電子商務在500強企業中的普及率不斷提高,交易規模也在迅速擴大。500強企業電子商務交易總額最多的省份依次為河南、北京、廣東、山東和安徽,這些省份占500強企業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的81.62%。這表明電子商務交易額相對集中在少數省份,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為了促進農業電子商務的全面發展,應鼓勵和支持各地區農業企業積極參與電子商務交易,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和競爭力。

  (五)設施農業發展迅速,品牌建設仍需加強

  設施農業是現代化農業的重要標志,農業企業中奶業和畜牧業設施農業發展領先于其他行業。2022年底,500強企業平均設施農業資產規模達到5.94億元,較2021年的5.14億元增長了15.50%。在各行業中,奶業行業的設施農業資產規模最大,平均每家企業擁有18.32億元的資產;其次是畜牧行業,平均每家企業擁有13.36億元的資產;水產行業和食品行業的設施農業資產規模相近,分別為6.92億元和7.38億元。從區域分布來看,西部地區的設施農業資產規模最大,平均每家企業擁有9.56億元的資產,這可能與該地區奶業和畜牧業的相對集中有關。相比之下,東北地區的設施農業資產規模最低,平均每家企業僅為0.87億元,這可能與該地區氣候寒冷、設施農業成本較高有關。未來,需要針對不同行業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促進設施農業的均衡發展和全面提升。

  500強企業中品牌建設和廣告投入實現穩定增長,但行業差異較大。2022年,500強企業平均每家企業在品牌建設與廣告上的投入為2841.51萬元,較2021年增長了5.84%。然而,這些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僅為0.34%,較2021年下降了0.11個百分點。有可能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降低成本的行為選擇。在各行業中,飲料和酒類行業的500強企業在品牌建設與廣告上的投入最大,平均每家企業達到了2.02億元,位居所有行業之首。奶業和食品行業緊隨其后,平均每家企業的投入分別為0.71億元和0.45億元,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三。相比之下,糧油、畜牧和農業社會化服務行業的品牌建設與廣告投入較低,平均每家企業的投入分別為0.13億元、0.12億元和0.07億元,排名相對靠后。品牌建設與廣告投入最多與最少行業之間的差距超過28倍。各行業應根據自身特點和市場需求,制定合理的品牌建設和廣告投入策略。

  履行社會責任情況

  (一)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聯農帶農能力增強

  500強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聯農帶農能力不斷增強。2022年,339家500強企業采用了合同聯結方式,平均每家企業帶動6.83萬戶農戶;239家企業選擇了合作聯結方式,平均每家企業帶動1.93萬戶農戶。相比之下,采用股份合作聯結方式的企業有66家,平均每家企業帶動601.89戶農戶。從聯農帶農形式來看,采用合同聯結方式的500強企業數量最多,且平均每家企業帶動的農戶數量也最多;采用合作聯結方式的500強企業帶動農戶數量增長最快;盡管股份合作聯結方式在帶動農戶數量上相對較少,但仍保持穩定增長。從帶農增收金額來看,2022年500強企業平均每家企業帶農增收金額達到了6.28億元,比2021年增長了6.89%。

  500強企業高度重視聯結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2022年,我國500強企業中有267家與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進行了合作,占總數的53.40%,比2021年增加了7家;平均每家500強企業聯結的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數量為1594.27家,比2021年增長了1.30%。從不同行業來看,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投入品和飼料行業的平均聯結數量較高,分別為8754.29家、2601.95家和2280.40家。農業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增強,與其他產業經營主體融合趨勢不斷加快,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完善與各類經營主體的聯結機制,充分發揮了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中堅力量的作用。

  多數500強企業為經營主體提供社會化服務,不同行業在農業社會化服務方面的參與程度存在差異。2022年,500強企業中,有268家企業為合作社、家庭農場或合作農戶提供了社會化服務,占整體500強企業的53.60%,這一比例與2021年基本持平。從行業分布的角度來看,農業社會化服務、畜牧行業和水產行業的500強企業在為合作社、家庭農場或合作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方面具有較高的參與度,其比例分別高達70.00%、62.65%和62.50%。可見,大部分500強企業都積極參與了為合作社、家庭農場或合作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活動,這有助于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協同發展,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二)就業崗位數量增長,企業培訓力度增強

  500強企業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為社會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2022年,500強企業平均每家企業使用的季節性用工數量為1140.28人;總數高達56.44萬人,較2021年增長了12.07%。這表明農業企業在季節性生產活動中對勞動力的需求有所增加。從行業間的比較來看,水產行業的季節性用工需求最多,平均每家企業使用1447.80人。農產品流通行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行業緊隨其后,平均每家企業分別使用1222.62人和1093.79人。在季節性用工的工資福利方面,2022年500強企業平均每家企業支付的金額為4006.87萬元。其中,奶業行業平均每家企業支付的工資福利總金額高達4.43億元。畜牧行業緊隨其后,平均每家企業支付1.11億元。從培訓情況來看,500強企業在企業培訓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2022年,500強企業平均每家企業的年度培訓次數達到了712.64次,較2021年增長了74.82%。從行業層面來看,企業培訓次數最多的行業是飲料和酒類行業,平均每家企業的年度培訓次數達到了2985.11次;其次是奶業行業(2227.13次)和農產品流通行業(1789.94次)。

  (三)綠色生產投入加大,農產品采購穩健增長

  500強企業的綠色生產投入水平快速增長,農業投入品行業和西部地區表現最為突出。2022年,我國500強企業在綠色生產領域的投資平均達到0.96億元,與2021年相比增長了14.37%。在各行業的比較中,農業投入品行業表現最為突出,平均每家企業投入5.72億元,高居榜首。緊隨其后的是其他特色產業、奶業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行業,企業平均投入分別為3.39億元、1.85億元和1.57億元。從地域分布上看,西部地區企業在綠色生產方面的投入最多,平均每家企業投入1.31億元。

  500強企業在主要農產品采購方面呈現穩健增長態勢,推動農產品產業的整體發展。2022年,500強企業企均主要農產品采購金額達到33.88億元,相較于2021年的30.03億元增長了12.82%。這一增長反映了農業企業在農產品供應鏈上的活躍度和市場需求的提升。從行業層面分析,農產品流通行業在主要農產品采購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平均每家企業的采購金額為56.77億元。糧油行業和飼料行業緊隨其后,平均每家企業的采購金額分別為48.38億元和43.96億元。地區層面來看,中部地區的500強企業在主要農產品采購方面的規模最大,平均每家企業的采購金額為43.47億元。

  結語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廣大農業企業全面貫徹落實擴大內需、調整結構、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風險的要求,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要看到,農業企業在經營、管理、科技創新、帶農增收等領域仍存在提升空間。

  一是經營狀況持續改善,但面臨市場波動和成本壓力。要加大對農業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降低企業成本,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鼓勵企業加強市場調研和風險管理,提高市場預測和應對能力。

  二是管理現代化取得進步,但需進一步加強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引進先進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和決策水平。要加強對企業管理現代化的培訓和指導,推動企業實現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

  三是科技研發能力不斷提升,但需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要進一步增加科技研發投入,加強科研團隊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促進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保護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四是聯農帶農和促就業作用日益顯著,但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和合作模式。要繼續加強與農戶的合作,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應加強對聯農帶農政策的支持和監管力度,推動企業與農戶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

  (作者單位:郭蕓蕓 王振東 農民日報社;王景偉 北大荒研究院;韓昕儒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分享到: 微信 復制網址 QQ好友 QQ空間
 
 
0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