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財網種業寶典 2023-12-03
玉米是我國生產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約占糧食種植總面積的35%;大豆則長期依賴進口,進口依存度超過80%。二者轉基因品種商業化有著重大意義。
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進行了近四十年,通過初審的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中,轉基因性狀集中于抗蟲和耐除草劑,轉化體所有者(即轉基因性狀來源方)主要為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杭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北京糧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轉基因種子商用的落地還有多遠?種業賽道應做好哪些準備?
01
超億噸大豆、玉米年進口近700億美元
我國雖是糧食大國,但在糧食上,每年大豆、玉米累計進口量超1億噸,其中大豆的對外依存度甚至超過80%。
進口糧食主要的消耗量來自飼料。豬料是我國飼料需求中的最大頭,玉米、大豆又在其中占比最大,玉米在飼料中的占比達到60%-65%,其次是豆粕占比為20%左右。近年來,我國食物消費結構中肉類、奶類等畜產品快速增長,帶動了飼料糧需求不斷增加。
然而我國玉米、大豆的產能卻始終處于較低水平。與糧食出口大國美國相比,我國大豆單產平均水平在130公斤左右,而美國的大豆單產平均是240公斤;我國玉米單產420公斤,美國的玉米單產770公斤。2022年國內大豆消費量為產量的近六倍,消費量高達11993.34 萬噸,產量卻只有2036.06萬噸,自給率僅為16.98%;2022年我國玉米產量為27353.90 萬噸,消費量為28814.49 萬噸,也相差近1500萬噸。
因此我國玉米、大豆長期存在較大的供需缺口,每年要花費數百億美元,從美國、巴西以及烏克蘭等地區購買。去年全年我國進口糧食14687.2萬噸,其中包括大豆9108.1萬噸,玉米2062萬噸,據智研咨詢統計,二者進口額累計花費超過680億美元,其中玉米進口金額約為71億美元,大豆約為612億美元。

圖:大豆國內外價差 圖片來源:農業農村部網站

圖:玉米國內外價差 圖片來源:農業農村部網站
進口糧食便宜量大,一方面得益于當地的農業補貼、規模化、機械化程度高,但更重要的是種子的“基因優勢”。
目前,轉基因性狀主要圍繞抗病蟲害和抗除草劑等研究展開。雜草、病蟲害,以及對應的殺蟲劑、除草劑都會對作物本身的產量、質量產生不利影響。以大豆為例,除草劑落在大豆葉片上會造成葉片變黃、變形及葉片數量減少,除草劑滲入到土壤中也會破壞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群共生環境,影響大豆植株的發育。
而通過轉基因技術將抗病蟲、抗除草劑的性狀疊加到優良的大豆、玉米品種身上,便能夠幫助種子“逆天改命”,使種子不怕病蟲害和除草劑,從而降低除草、除蟲成本,同時顯著提高作物的產量。
以美國為例,根據USDA數據,2006年美國轉基因HT耐除草劑大豆相比非轉基因大豆單產高出12.32%;2010年美國轉基因IR抗蟲玉米相比2010 年同期美國非轉基因玉米單產高出19.97%。


02
種業商戰,早已打響
當前,以轉基因為代表的生物育種是育種領域的革命性技術,是必須搶占的新領域新賽道。
農業轉基因技術在增加作物產量、減少病蟲草害損失、減少化學殺蟲劑使用、節省人工成本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農業農村部指出,轉基因技術研發我國并沒有缺席,在20世紀80年代啟動的863高技術研究和20世紀90年代啟動的973基礎研究中早有部署、持續跟蹤。從試點看,轉基因玉米大豆抗蟲耐除草劑性狀表現突出,對草地貪夜蛾等鱗翅目害蟲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除草效果在95%以上;轉基因玉米大豆可增產5.6%-11.6%。
在推動試點的同時,相關部門根據《種子法》《食品安全法》《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嚴格監管,依法打擊制種、售種、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非法行為,落實產品標識管理制度,確保產業化應用規范有序。
大北農集團常務副總裁劉石在中國種子大會報告中表示:“如果生物育種技術商業化,玉米產業直接收益每年將增加500億元-800億元人民幣,在玉米總供給不變情況下,可節約耕地近6000萬畝。”
1986年3月開始實施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為我國轉基因大業拉開了序幕。玉米、大豆作為飼料作物、油料作物,對養殖、食品行業影響重大,因此備受重視。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三十多年中,政府推出的大豆、玉米相關的轉基因文件超過30份。

03
性狀育種協同,多家企業沿產業鏈布局
從市場結構來看,我國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較少,行業集中度低,市場還有著很大的開發空間。2019年美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 45.33%,而我國占比僅為 2.68%。2020年我國種業市場CR5僅為12%,而海外可達到52%。
我國轉基因技術應用的作物較少,若應用至玉米,中國種業的市場空間將得到大幅的提升。2019年我國玉米的種植面積為6.3億畝,雜交玉米種子價格較低,約為56元/畝,若以美國一畝地玉米種子價格110元測算,我國轉基因玉米的終端市場收入空間達693億元,若出廠價按照65%的終端價,市場空間為450億元。

由于種植面積較小,業內預測的轉基因大豆市場規模要小一些,我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大豆播種面積為1.54億畝,大豆種子的銷售規模預計不超過85億元。
其中,我國玉米、大豆的性狀市場更是在經歷從無到有的階段。企業自主研發的轉基因性狀可以申請專利,并授權給制種企業收取專利使用費。按照國外慣例,性狀授權費用按單畝收費,一般在8-10元/畝之間,據測算玉米種子的性狀市場規模最高可達58億,大豆種子不超過14億元。
轉基因種子產業鏈分為上游性狀公司,中游種子公司,以及下游經銷商等。性狀公司研發新的抗蟲、抗除草劑、高產等新的性狀,除上海交大、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外,企業的主要參與者包括隆平高科及其子公司、大北農、先正達等等。中游制種公司則參與性狀與植株的整合、種子的商業化生產等,主要參與者有荃銀高科、登海種業、豐樂種業等等。

圖:轉基因種子產業鏈 制圖:鈦媒體APP
性狀企業與制種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由于目標性狀需要導入種子,制成轉基因種子才可表達,并進行后續的檢驗、審定等,因此性狀公司往往也會有制種業務,制種企業也會拓展育種業務或者與性狀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研發新品種。實現性狀、品種的協同發展也有利于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搶占市場份額。
如性狀公司大北農合作的種企有130多家,大北農與種子公司在轉基因方面主要是采用性狀許可收費的商業模式,按實際面積來收費,采取增益共享、獨家優惠等方式來吸引種子企業。同時,公司還通過種子+植保產品套餐的形式供客戶選擇。
隆平高科此前在2022年半年度報告中提到,針對生物技術板塊,目前公司在轉基因玉米研發、基因編輯水稻、各作物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形成了成熟穩定的研發布局。
其中,在玉米轉基因創新前端,公司布局杭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海南綠谷生物育種有限公司等生物技術平臺協同推進性狀開發,后端以玉米科學院、聯創種業為主推進品種轉育。此外,隆平高科種業科學院生物技術團隊通過運用基因編輯、性狀標記開發等技術,在水稻資源創制、全基因組選擇育種創新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育種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已基本實現關鍵信息線上管理,將進一步加快智能育種技術突破與應用。
在性狀育種方面,業內跑得較快的企業也是大北農和隆平高科。
此前,農業農村部公布37個轉基因玉米品種、14個轉基因大豆品種通過品種審定初審并予以公式。從性狀看,大北農通過初審性狀22個、杭州瑞豐9個、中國農大4個、先正達2個,大北農占比60%。從品種看,隆平高科通過初審品種8個、先正達4個、大北農3個、登海種業2個、豐樂種業1個,有5個應用大北農性狀,占比約36%。
而從品種所屬公司來看,通過初審的轉基因玉米品種中,隆平高科及其子公司、中國種子集團、大北農及其子公司、登海種業分別占8個、4個、3個和2個;轉基因大豆品種中,大北農占5個。

圖源:浙商證券研究所

不過轉基因種子是個前期投入巨大、風險很高的行業,從研發到上市要經歷漫長的過程,理想情況下需要 5-8 年時間,而且據中研網數據,轉基因種子從研發早期到通過一系列試驗、進行監管登記大概需要1.36億美元的成本。

雖然轉基因種子行業發展空間很大,但是具體推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資源支持,推廣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經驗積累,因此,行業的技術和產業鏈壁壘較高,未來玉米、大豆轉基因種子商業化落地后,種子行業依舊將保持“強者恒強”的局面,并且行業CR5將持續提升。
在政策、科研院所以及企業的多方努力下,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和商業化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作為關乎民生的基礎產業,行業走的每一步都需要更加堅實,而只有經過反復論證的前進才能走得更加長遠,對于種業行業的變革,我們都在車上。
來源丨農資寶典、農業農村部、鈦媒體、東方證券、前瞻經濟學人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