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金種子”脫穎而出
——國家玉米新品種核心展示示范觀摩暨品種試驗培訓班側記
2023年9月20日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祖祎祎

國家玉米新品種核心展示示范觀摩暨品種試驗培訓班觀摩活動現場。
眼下,玉米豐收在望。在廣袤的東北大地上,金黃的玉米田連綿成片,長勢喜人。
為貫徹中央種業振興決策部署,落實全國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工作安排,展示推介我國玉米品種創新最新成果,9月8日,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簡稱全國農技中心)在吉林省公主嶺市舉辦國家玉米新品種核心展示示范觀摩暨品種試驗培訓班。活動現場,共展示優良玉米新品種305個,分別包含新品種核心展示、種植密度對比展示、高產競賽展示、區域性集中展示等不同區塊,展示觀摩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玉米新品種試驗推廣、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經營等450余位業內人士。
“本次活動,是我國玉米品種最新創新成果的一次大檢閱、大比武。”全國農技中心副主任劉信表示,希望通過展示評價與示范觀摩,讓一批批“金種子”脫穎而出,把突破性優良新品種送進億萬農民家。
新優品種田間“比武”
吉林地處享譽世界的“黃金玉米帶”,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這里成為玉米新品種展示評價、示范推介的重要平臺。
活動當天,在公主嶺市劉房子街道灣溝村的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里人頭攢動。步入田間,一行行排列整齊的玉米植株挺拔直立,仿佛列隊整齊的士兵,等待人們的檢閱。
在玉米新品種核心展示區,吉林省種子管理總站楊洪明告訴記者,區域內共展出來自20個企業的25個品種,均為近3年審定和部分進入生產試驗的優良品種。在宣傳推介過程中,展示田間設置了品種標牌。在關鍵農時季節,組織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觀摩開放日活動,除展示推介外,還對示范品種進行了考察鑒評及產量初測。
“此次主要從綜合表現、耐密抗倒、抗病穩產等方面開展評價,初評來看,一批品種表現十分突出。”楊洪明表示,展示品種代表了東華北區玉米品種選育水平和發展方向,將在推動我國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據介紹,今年,全國農技中心在東華北春玉米區,吉林、遼寧、內蒙古3省區設置7個核心展示點,進行區域新品種聯合展示宣傳。創立了“全國品種全國比”的工作理念,建立了品種“大浪淘沙”機制,有力推動了品種更新換代,為農民打造最可信賴的“看禾選種”展示平臺。
把優良品種遴選出來
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強調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按照“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取得重大突破”的總體安排,農業農村部部署實施了種業振興五大行動。
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核心是創新,關鍵在品種。
“開展新品種展示評價,是遴選推介優良品種的有效手段,是指導服務農民科學選種的重要平臺,是實施品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一環,也是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單產水平的重要舉措。”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品種管理處處長陶偉國表示。
近年來,各級種業管理部門共同打造農民選用良種、企業營銷良種、管理部門推介良種的共享服務平臺。在全國范圍已建成了由120個國家展示基地和1300多個地方展示點構成的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網絡,線上線下觀摩人數近千萬人次,每年遴選推出一批綜合性狀表現突出的好品種,部分品種已納入了2023年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切實促進好品種、大品種脫穎而出。
陶偉國表示,下一步,有關部門將堅持全國一體化謀劃設計,加快完善空間布局合理、覆蓋作物種類齊全、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網絡,優化品種篩選評價標準方法,加大優良品種宣傳推介,盡快將增產潛力轉化為現實產量。“各地要充分利用共享服務平臺,系統篩選評價優良品種,輻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推動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邁上新臺階。”
要注重綜合性狀均衡發展
今年,農業農村部啟動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在穩定面積的基礎上,力爭進一步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能力。那育種環節的下一步方向在哪里?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景瑞指出,實現大面積單產提升,將對品種的綜合性狀提出更高要求。“比如抗倒、抗旱、耐澇、耐密等特性,缺一不可。此外,基礎性狀過關,農藝性狀也絕不能拖后腿。”要做到這些,需要加強種質資源的利用及改造,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在各項優異性狀間達到平衡,才能充分發揮產量潛力。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作物,是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中國農科院作物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新海指出,下一步,要提高良種對玉米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需健全種業發展政策,加強玉米育種的基礎源頭創新、工程化技術、原創種質創制和高產耐密宜機收新品種培育,才能有力支撐我國高水平玉米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實現玉米產能大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