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嚴建兵
玉米和大豆是我國“飼料糧之王”,其中玉米是最重要的能量源,豆粕是蛋白源。但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使得我國大豆的結構性進口戰略不確定性增強。3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嚴建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可考慮另辟新賽道,通過提高玉米中蛋白質含量來實現“一物兩用”。
嚴建兵帶領團隊調研后發現,發展高蛋白玉米實現大豆進口替代這一方案是可行的。在人類長期的選擇馴化過程中,把追求產量和淀粉作為首要目標,使得當前玉米蛋白質平均含量降為8%。但一些特殊玉米材料蛋白仍達15%,提升玉米蛋白質含量的瓶頸不是土壤中沒有足夠氮源,而是植株對氮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不夠。玉米氮利用效率有關的基因資源非常豐富,通過基因組育種方法提升氮利用效率可行。玉米已經成為中國播種面積最大和產量最高的作物,通過提高玉米蛋白含量提高總的飼料轉換率,沒有硬性面積推廣與作物結構調整的壓力。
嚴建兵認為,如果把玉米蛋白質含量從當前8%提高到13%,每年可以多提供1350萬噸蛋白,相當于3500萬噸大豆提供的蛋白,既從源頭上提高能量轉化與飼料轉換率,減少對大豆和豆粕的進口依賴。同時,還可以提高農民種植玉米的收益。據測算,玉米蛋白質含量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帶動玉米價格每噸提高50-80元。
嚴建兵建議:第一,加強研究,設立玉米蛋白提升研究重大專項。通過揭榜掛帥,開展有組織聯合科技攻關,以滿足畜禽生長的營養需求為出發點,以培育高蛋白玉米新品種為技術核心,構建包括種質資源創制、分子設計育種等在內的一個完整技術創新鏈,最終實現我國飼料“蛋白自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第二,做好品種審定和推廣應用相關政策配套。進一步完善審定標準,優化品質指標,加快審定過程,并大力做好突破性品種的宣傳展示和示范推廣,開辟高蛋白玉米審定“綠色通道”支持優質品種盡快審定轉化應用量產。第三,支持農業科研機構、種業企業、飼料和養殖企業組建新型產學研聯合體,創造新的產業形態。支持飼料和養殖龍頭企業向上游種植業延伸,通過資本驅動發展訂單種植、優質優價,調動種植戶積極性。支持農業科研機構、種業企業建成資源人才共享、投資與利益分配明確的產學研聯合體,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