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成:創新生物育種技術,可以有所為有所不為丨新年問大咖
原創 農財君 農財網種業寶典 2023-01-20

我國轉基因產業化走過一條漫長路,如今,這條路迎來重要節點。新一批轉基因安全證書發出,轉基因大豆、玉米品種審定標準印發,產業化“從0到1”的突破即將實現。
漫漫長路,以“趕路人”之姿不畏挑戰前行者有之,做產業革新推動者有之。正是他們的不懈堅持,我國生物育種技術和產業化的發展得以更穩更快推進。
農財網種業寶典連續七年“問大咖”成為給種業人奉上的新年例牌年菜,廣受熱評,特向提供豐富精神營養的行業大咖致敬!在2023來臨之際,以“趕路人·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為主題,《新年問大咖》與您共同開啟新一年的種業智慧之旅。
本期特邀嘉賓,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杭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志成。
他是我國轉基因技術公認的引領者
30余年扎根生物技術,加入浙江大學,投身國內轉基因研發
他勇于挑戰“無人區”,突破國外專利壟斷
自主研發的瑞豐125、浙大瑞豐8、nCX-1玉米,CAL16大豆等多個轉化體通過國家安全審批,被稱為“開創性進展”
為推動產業化應用,2009年,他創辦杭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為我國農業生物技術領導者,目前與多家科研單位、龍頭種企達成合作
他說,以生物技術防治害蟲、雜草,提高農作物產量潛力,路還有很長,但這是他值得投入全部精力去探索奮斗的事業
Q:回顧2022,您在忙什么?有什么新嘗試?最開心的幾件事是什么?
沈志成:生物育種技術的目標是提高農作物產量,同時盡可能降低農藥、化肥、勞動力的投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這樣的育種目標,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非常多并且難度大。
我們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生物技術防治害蟲、雜草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潛力。當然,我們今天研究的技術可能10年以后才能夠產業化,并且絕大部分創新研發工作都是探索性的,或者說是幾乎沒有正向結果的。所以,2022年我們最開心的事是,研發的新一代耐除草劑玉米“nCX-1”獲得了安全證書。
這次轉化體采用了我們自主發掘的新型耐除草劑基因,對草甘膦、煙嘧磺隆和啶嘧磺隆等多種除草劑具有耐受性,顯著區別于目前國內外已經產業化的耐除草劑玉米。
Q:2022年,您切身感受到生物育種,尤其是轉基因領域有哪些變化?談談您印象深刻的一些事情。
沈志成:2022年我們感受到了政府、研究機構和種業企業對生物育種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全社會在生物育種領域的研發投入規模顯著增加了。特別是種業企業,2022年都在生物育種領域行動了。
轉基因玉米和大豆的產業化已經大勢所趨,人們關心的是如何產業化而不再是是否產業化。今后以轉基因技術為基礎的生物育種將成為現代育種的一種關鍵技術被廣泛使用。
Q:瑞豐生物多個轉基因產品獲得安全證書,是科研主力軍。在發掘基因,提升國內研發實力,應對國際競爭中,您有什么經驗建議可分享?
沈志成:生物育種企業存在的價值,在于探索新技術、研發創新性產品,提供比現有技術更優的解決方案。因此,無論從服務農業農村,還是應對國際競爭來說,我們必須針對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進一步加強研發投入。
一是我們必須承擔風險。獲得一個具有商業價值的新基因或者新技術是非常不容易的,投入風險往往比較大。
二是我們可以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資源降低風險。在團隊具有技術優勢和研發經驗的領域做長期努力。
此外,我國無論是性狀研發企業還是種子企業,規模和盈利能力都還比較小,應該在創新研發上盡可能發揮產學研結合的優勢。這些年來,我們瑞豐生物團隊與浙江大學的合作得到了浙江大學的大力支持,還是比較有成效的。

“瑞豐125”田間抗蟲表現。



瑞豐生物團隊。
Q: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健康發展,您對種子企業、科研單位、管理機構等分別有什么建議?
沈志成:轉基因玉米和大豆的產業化是我國生物種業發展的新事物,也是我國種業現代化的里程碑。通過推廣生物育種產品提高我國玉米和大豆的生產力,提高農民收入是種子企業、科研單位和管理機構的共同責任和任務。
管理機構可根據轉基因品種的特點和規律修訂相關的法規和制度,使之更加適用于轉基因新品種的研發和推廣應用。例如,利用農作物內源基因的轉基因材料的安全評價我們建議可以進一步簡化。
同時,種子企業和科研單位必須嚴格按照相關的法規和制度開展研發和產業化。
Q:2023年,您期待瑞豐生物與產業分別有什么突破?
沈志成:瑞豐生物是一家發掘新基因和新技術的創新公司,在國投創益等投資公司的支持下,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進行創新和探索,只管努力耕耘,不需要考慮短期的收獲。
當然,我們仍然希望2023年能夠在研發新一代聚合多基因的抗蟲、耐除草劑和高產性狀的轉基因玉米取得實質性進展。我們預期2023年將是一個轉基因玉米和大豆產業化的關鍵性時間節點。
Q:您預測未來5年,生物育種領域最大的挑戰和風口在哪里?
沈志成:未來5年將是我國轉基因玉米和大豆全面實現產業化推廣的5年,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外的經驗表明,全面實現生物育種產業化,可以為農業和種業創造巨大價值。這些價值的實現反過來將極大地推動生物育種的創新和進步。
在生物育種技術上我們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提供能夠穩定大幅度提高產量并且增加農民收入的轉基因玉米和大豆新品種。在推廣上的挑戰是有效減緩害蟲抗性發展、雜草抗性發展,確保轉基因技術可持續長期使用。
記者丨葉鳳林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