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這是黨中央基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結合世情國情糧情新變化、把握未來食物發展新趨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從食物需求側來看,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消費需求是吃飽肚子,在此基礎上才能追求“吃得更好”或者“吃得健康”。大宗糧食作物的安全供給是大食物觀的核心基礎,沒有大宗糧食作物的安全供給,大食物觀就是“空中樓閣”。
我國有14億多人口,每天要消耗約70萬噸糧食、9.8萬噸食用油、192萬噸蔬菜和23萬噸肉。預測到2035年,我國玉米、大豆消費總量分別將比2020年增長16%和9%,肉類、禽蛋、奶制品、水產品的消費量預計分別增長24.7%、10.4%、32.6%和10.0%。因此,在貫徹落實大食物觀的實踐中,必須把確保糧食持續穩定供給作為首要任務。
與此同時,食物生產涉及千家萬戶的“米袋子”“菜籃子”“油罐子”和“肉壇子”,食物供給的最高目標就是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美味佳肴和健康長壽的各種需要。
目前,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食物營養結構發生了改變,每日能量、脂肪、蛋白質和動物性蛋白的總攝入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每日動物性脂肪、動物性蛋白的攝入量仍然低于發達國家。為此,我們必須全方位、多途徑開發多元化食物資源,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過去多年,我一直從事與玉米相關的科技創新工作。
玉米是我國當前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種業市值最高的糧食作物,僅籽粒用玉米年種植面積就在6.5億畝左右、總產量2.7億噸以上。玉米用于直接口糧的占比很小(僅為5%左右),但玉米是所有配方飼料中的主要原料。例如,65%以上的籽粒玉米都用作飼料,同時優質的玉米秸稈為牛、羊等草食牲畜提供了基礎飼料。可以說,玉米是名副其實的“飼料之王”,有力地保障了畜牧養殖業的飼料安全。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大米、白面等直接口糧的消費比例逐年下降,動物蛋白的消費比例不斷增加,這推動了我國畜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對玉米的剛性需求也越來越大。在我國耕地有限的情況下,需要持續推進相關科學技術的創新工作,特別是要培育優良新品種,不斷提升我國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帶領科研團隊成員育成的、通過國家審定并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的玉米新品種有100多個,累計推廣應用種植面積超過4億畝,增產糧食200多億公斤。特別是我們團隊創新培育的玉米新品種“京科968”,它已經成為我國當前春播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因“京科968”具有產量高、品質優、綠色經濟和節本增效等突出優勢,深受廣大農戶喜愛,僅在內蒙古通遼市,連續多年種植面積就在千萬畝以上。今后,我和科研團隊成員將選育出更多、更高產、更優質的新品種,為國家糧食增產提質、為農民增收作出新的貢獻。
除此之外,我國鮮食玉米產業發展迅速,種植面積約2500萬畝,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鮮食玉米生產國和消費國。
鮮食玉米是在玉米乳熟末期采摘棒穗、用于加工或直接食用的玉米。相較普通玉米,它含糖量更高、更為香甜軟糯,其生長周期在80天到100天。作為玉米產業中的專用類型,鮮食玉米既有主食的屬性,能夠提供淀粉、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又具有果蔬類農產品的屬性,含有較多的可溶性氨基酸、糖分、礦物質、維生素等物質,特別是還具有含量較多的膳食纖維。作為一種營養均衡的健康食品,鮮食玉米得到了越來越多現代消費者的青睞。
鮮食糯玉米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玉米類型,也是我國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我和團隊成員創新育成的“京科糯2000”,成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范圍最廣的鮮食玉米品種,累計種植面積已經超過了一億畝。目前,“京科糯2000”的種子及其產品已經出口到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僅在越南連續多年種植面積就在百萬畝以上。
“甜加糯”是我國科技人員自主創新選育出的鮮食糯玉米品種。我和科研團隊成員育成并大面積推廣種植的高葉酸“甜加糯”新型鮮食玉米品種“農科糯336”“農科玉368”,既好種、好吃,又實現了營養強化,被遴選為“中國農業農村十項重大新產品”之一。
下一步,我和科研團隊成員將立足崗位、持續創新,培育出更多新型鮮食玉米品種,讓具有中國特色的鮮食玉米品種走向全球更多的國家和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