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稻種業發展歷程研究
原創 鄧偉 張新明 中國種業 2022-10-28
倉廩實、天下安。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不僅解決了百姓吃飽飯的問題,而且正從吃飽向吃好轉變。2021年糧食總產量達到68285萬t,比1978年翻了一番多;2021年單產達到387kg/667m²,比1978年增長了1.2倍;人均占有量增加了150kg以上,到2021年增加到了470kg以上,人均占有量高于國際的400kg安全線水平,糧食生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功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種子是糧食生產的芯片,我國種業發展勢頭良好,“十三五”期間,種子市值年均1200億元左右,穩定保持世界第二大種子市場地位。我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95%,其中水稻、小麥、大豆、油菜生產用種均為自主選育,棉花自主選育面積占比達98%以上,玉米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由85%提高到90%,蔬菜由80%提高到87%,基本做到了“中國人飯碗里主裝中國糧”“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水稻是我國重要口糧作物,據統計,我國約60%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水稻在保障糧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生產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本文通過系統分析水稻生產現狀和水稻品種發展情況,總結中國水稻發展呈現的特點,同時根據水稻發展的情況,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水稻研究提供思路。
1
水稻的起源
1.1中國是水稻的起源地
亞洲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20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發現7000年前稻作遺址,在當時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遺存;此外,1988年在湖南蠡縣又發現彭頭山稻作遺址,距今9100年;1995年發現的湖南道縣玉蟾巖稻作遺址距今14000年;江西萬年仙人洞稻作遺址距今14000年。現代生物信息學研究也表明,大約在8200~13500年前長江流域即出現了最早的栽培稻。分子數據研究表明,水稻馴化的時間可以追溯到約8200~13500年前,這一研究與我國考古情況一致,即水稻首先在中國長江流域被馴化。
1.2水稻孕育了中華文明
宋朝是稻影響經濟、人口增長的分界點,宋以后稻已超越粟、麥成為五谷之首,因為稻谷成為主食,宋朝人口急劇增加,到清朝末年達到了4億。民間流傳“水稻熟,天下足”,這也促使各級官吏特別重視產稻地區的收成。唐朝“安史之亂”以后,南方比較安定,中唐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水稻大幅增產對南方經濟發展起了主導作用。明清時期,整個國家的經濟幾乎完全依賴于長江以南地區的錢糧賦稅。明代宋應星在其著作《天工開物》(1637年)一書中說:“現在全國的糧食,稻占十分之七,大小麥、谷子、黍等共占十分之三”。可以看出水稻在當時具有重要的地位。
1.3水稻向世界傳播
公元前2-3世紀,我國江南“渡來人”將當時的先進技術,包括耕種水稻、制作鐵質工具等,從九州由西往東向日本全國傳播,大約在公元前2-7世紀傳到日本本州,現在日本稻字“イネ”音源于我國古越稻字的音“依緩”。日本國旗上的白色代表的就是大米的顏色,說明稻米在日本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歷史意義。根據研究,印度以至東南亞其他國家和歐洲的水稻也是源于中國,其途徑是從云南西部、西南部到西藏東南部的高山峽谷地區傳入印度、緬甸、泰國、老撾的。公元前300多年,到印度的亞歷山大探險家把水稻傳入希臘及周邊地中海,再傳遍歐洲并帶入北非。美洲大陸發現后,稻隨歐洲殖民者傳入,巴西是葡萄牙人傳入,美洲中部和南部是西班牙傳入,1609年比利時人將水稻引入了美國弗吉尼亞,路易斯安那州把水稻作為非常重要的作物,至今仍保留了最大和最古老的Crowley國際水稻節。
2
中國水稻生產
2020年FAO數據顯示,中國水稻面積占世界18.3%,總產占世界的28%。2003年以來,全國水稻總體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表1)。從總產看,2011年以來連續11年穩定在2億t以上;2018-2019年受結構性調整的影響,總產略減;2021年水稻總產達到歷史最高產量21285萬t,比2003年增產5219萬t,增幅達到32%。

從面積看(圖1),2020年水稻面積3007.55萬hm²(2021年2992.13萬hm²),比2003年擴大356.76萬hm²,增幅13.5%。從單產看(圖1),2019年首次突破470kg/667m²(7059.0kg/hm²)水平。2021年水稻單產474.2kg/667m²,創歷史新高。

從各省的水稻種植情況看(圖2、圖3),2021年湖南水稻種植面積397.11萬hm²,排名第一,緊隨其后的黑龍江種植面積為386.74萬hm²,江西種植面積為341.92萬hm²。產量排名基本與種植面積一致,但單產水平卻不同,可以看到,排名第一的是新疆,單產9406.5kg/hm²;天津排名第二,單產9355.5kg/hm²,單產在7500kg/hm²(500kg/667m²)的省(區、市)有江蘇、山東、湖北、上海、吉林、遼寧、寧夏、四川、河南和黑龍江。湖南種植面積最大,單產6756kg/hm²,排在上述省份之后。


3
水稻品種發展情況
種子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水稻穩產增產,離不開良種的支撐。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水稻品種選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3.1 水稻育種發展的5個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來,根據不同階段的育種目標、育種目的和社會的需求,可以將水稻育種發展分為5個階段。
第1個階段:20世紀40-50年代,我國以收集種質資源為主。1949-1959年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范圍的農家品種的調查征集,共收集稻種資源57647份,綜合評選出一批優良地方品種和早期的常規改良品種。例如,早秈稻:蓮塘早、南特號、廣場13,中秈稻:勝利秈、萬利秈、中農4號,晚秈稻:浙場9號、黃禾子,晚粳稻:老來青、新太湖青。
第2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高稈變矮稈時期。品種改良工作受到高稈品種的限制,于是1950年代中期開始水稻矮稈育種,其標志性事件有:1955年廣西農家品種矮仔占(1941年從南洋引進)的推廣;1956年洪群英、洪春利在南特號大田中發現株高僅70cm的矮稈變異株,并命名矮腳南特;1956年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黃耀祥團隊從廣西引種矮仔占并開展育種工作,用系統育種方法選育出矮仔占4號,并以此為親本與高稈品種廣場13雜交,于1959年培育出第1個以雜交育種方法育成的矮稈品種廣場矮。矮稈品種的優點就是解決了由于密植、重肥和自然災害引起的倒伏減產問題,大幅提高了稻谷單產水平。
第3個階段:20世紀60-70年代,三系雜交稻的起步選育。1964年袁隆平等科學家開始探索不育系選育;1966年袁隆平先生在《科學通報》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論文,開啟了雜交水稻的研究;1970年李必湖在三亞一個農場的水溝旁發現了一株野生的雄花敗育株,袁隆平將其命名為野敗。1972年冬顏龍安育成二九矮1號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并開始向全國提供不育系種子。1973年篩選到恢復系IR24,我國秈型雜交水稻實現了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國第一個強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水稻,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75年制種技術初步成功;1976年雜交稻開始大面積推廣。
第4個階段:20世紀80-90年代以來,兩系雜交稻培育階段。1981年石明松提出兩用核不育系概念,劃時代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由此開端。兩系雜交稻的雜種優勢表現及機理與三系雜交稻一樣,都是利用兩個遺傳組成不同的親本雜交產生雜交一代種子,在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兩系雜交稻最大的優點,就是雄性不育系(母本)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父本)之間不存在恢保關系,可以自由組配,水稻的資源利用更廣。標志性品種是兩優培九,由江蘇省農科院鄒江石培育,1999年首次審定,2002年推廣面積達到82.53萬hm²。
第5個階段:21世紀,以分子育種推動水稻品種更新換代成為時代主題。1996年農業部啟動“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20年間,水稻育種經歷了從傳統田間地頭的雜交育種到現代實驗室的分子育種,并且隨著更高密度水稻基因芯片的成功研制,農作物育種正在發生從傳統的“經驗育種”向“精確育種”的革命性變革。2012年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該基因芯片將大幅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準確性,有助提高育種效率,杜絕假種子危害。分子育種不僅能縮短育種周期,更可以做到精準育種。
3.2 植物新品種保護
?3.2.1 農業植物新品種權的情況
植物新品種是指經過人工培育或者對發現野生植物加以開發,具備新穎性、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并有適當命名的植物品種。我國1997年頒布《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1999年正式受理農業植物新品種權的申請,截至2021年底,共受理植物品種權申請51437件,其中國內申請48342件、國外申請3095件;授權19726件,其中國內18474件、國外1252件。2017-2021年的申請量分別為3842件、4854件、7082件、7913件、9721件,連續5年位居UPOV成員第一。大田作物申請量最多,共受理申請39646件,占總申請量的77.08%,其中申請量排名前三的依次是玉米16568件、水稻12838件、普通小麥3499件。
?3.2.2 水稻品種權申請情況
1999-2021年水稻申請量占總申請量的24.96%,其中,國內申請12811件,占水稻總申請量的99.79%,國外申請27件。
從申請人性質來看(表2),國內企業是主要的申請主體,共受理國內企業申請5745件,比國內科研多118件。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個人申請量逐年增加,1999-2021年共受理申請349件,其中2017-2021年受理210件,占國內個人申請的60.17%。此外,國外申請量較少,分別受理日本申請22件、德國申請3件以及韓國申請2件。

從個人或機構申請量來看(表3),申請量排名前15名(有兩個并列第6名,共16家單位)的申請人共申請了4406件,占水稻總申請量的34.32%,其中排名前3位的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申請了472件;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請了400件;中國水稻研究所申請了395件。

3.3 審定品種的情況
?3.3.1 五大主要農作物審定情況
近年來,隨著種業企業的發展壯大,市場規模與監管難度不斷增加,對農作物品種準入制度、產權保護、執法監督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底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并于2016年正式施行,2016年修訂版《種子法》第十五、十九、九十二條明確規定,我國對主要農作物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實行審定制度,在主要農作物推廣之前應當通過國家級或省級審定,并且申請審定的品種應當符合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要求。通過國家級審定的品種可以在全國適宜的生態區域推廣,通過省級審定的品種可以在本行政區內適宜的生態區域推廣。根據2016年修訂版《種子法》的立法精神,2016年原農業部頒布了新版《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其中允許認定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施行品種審定的“綠色通道”,同一生態區內省際引種簡化為備案制管理。新的審定辦法標志著我國農作物品種管理向市場化方向邁出重要的一步。
2020年玉米、水稻、小麥、大豆、棉花五大主要農作物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品種數5203個。其中,玉米審定的品種數量最多,共通過審定2562個;水稻排名第二,共審定1866個品種;小麥審定370個品種,大豆審定325個品種,棉花共審定80個品種(表4)。

從各省情況來看(表4),通過五大農作物審定品種數量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黑龍江審定了356個品種,廣西審定了336個品種,遼寧審定了322個品種。
?3.3.2 水稻審定情況
從2016-2021年審定的情況來看(表5),水稻審定品種逐年增加,2016年通過國家審定的品種66個,2021年國審品種677個,增加了611個,比2016年增長了10倍。優質水稻品種數量增長速度也比較快,2021年國審水稻品種達到國家或行業標準優質2級及以上的品種數量已達到367個,品種的整體優質率為54.2%,約是2016年的4.5倍。

從2020年各省情況來看(表4、圖4),審定數量最多的是廣西,共審定235個品種;審定數量在100個以上的分別是黑龍江140個、安徽105個、湖南103個。

3.4 水稻引種備案
從引種備案情況來看(表6),2020年全國共引種備案主要農作物3603個。其中水稻643個、玉米2618個、小麥194個、大豆108個、棉花40個。水稻引種數量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江西121個、安徽58個、河南58個、湖北49個、廣西42個(表6)。

3.5 水稻主推品種情況
從推廣面積來看(表7),2017-2020年推廣面積10萬畝(6667hm²)以上的雜交水稻品種維持在449~523個,常規水稻品種維持在300個左右。

2020年推廣面積在10萬畝(6667hm²)以上的雜交水稻品種共有460個,推廣總面積15761萬畝(1050.7萬hm²)。前10位的品種為晶兩優華占、晶兩優534、隆兩優華占、泰優390、晶兩優1377、隆兩優534、宜香優2115、晶兩優1212、野香優莉絲和C兩優華占(表8),累計推廣面積為3046萬畝(203.1萬hm²),占10萬畝以上雜交水稻品種推廣總面積的19.3%。前5位雜交水稻推廣面積占比為11.8%,比上年降低了0.7個百分點。

2020年推廣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常規稻品種有292個,推廣總面積14649萬畝(976.6萬hm²)。前10位品種為綏粳27、龍粳31、南粳9108、黃華占、綏粳18、中嘉早17、湘早秈45號、淮稻5號、龍慶稻8和南粳5055(表8),累計推廣面積為4691萬畝(312.7萬hm²),占10萬畝以上品種推廣總面積的32%。前5位常規稻推廣面積占比為21.2%,比上年降低了4.2個百分點。
從審定年份來看,前10位常規稻品種中有4個品種是2010年以前審定的,4個品種是2011-2015年審定的,可見常規稻良種的生命周期較長。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不斷提升,推廣品種大多都申請了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如表8所示,2020年推廣面積排名前10位的雜交稻和常規稻品種中,均有9個品種申請了品種保護。
4
總結與討論
4.1 總結
?4.1.1 水稻總產將保持基本穩定
我國從2011年到2021年,水稻總產已連續11年穩定在2億t以上,為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滿足了60%人口的口糧需求,但受種植面積、品種、自然環境等的影響,水稻總產量持續增長難度較大。
?4.1.2 水稻品種數量迅速增加
近年來,水稻品種權的申請量和通過審定的品種數量都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1999-2021年水稻品種權的申請量12838件,其中2021年受理申請2150件;2016-2021年水稻通過審定的品種也在逐年增加,2021年比2016年通過國家審定的品種增長了10倍。
?4.1.3 水稻品種實現了100%自主選育
從品種權來看,1999-2021年國內申請12811件,占水稻總申請量的99.79%。從推廣的品種來看,2017-2020年推廣面積10萬畝(6667hm²)排前10位的品種都是自主選育品種。農業農村部也表示,水稻品種已實現了100%自主選育。
?4.1.4 水稻良種生命周期長
一方面,從2017-2020年推廣面積10萬畝(6667hm²)排前10位的品種來看,近4年的排名品種幾乎沒有大的更新,特別是綏粳18、龍粳31、中嘉早17、黃華占、南粳9108、淮稻5號6個常規稻品種成為了“常勝將軍”。另一方面,2020年通過國審的品種有574個,優質率達到了46.0%,2021年通過國審的品種有677個,優質率達到了54.2%,這些優質水稻品種為什么沒有更新換代,取代老品種呢?本文認為,一是老品種品質好。經過多年的實踐,農民信任老品種的品質,認準老品種的品牌,不愿意嘗試新品種;二是種企沒有大面積宣傳新品種。為順應農民的需求,種子企業主推品質較好的老品種,某些新品種甚至并未入市。
4.2 討論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種業強則農業強。本文認為,加快水稻育種創新發展,做到中國糧主用中國種,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稻品種,保障糧食安全生產,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著手考慮。
?4.2.1 促推良種“問世”
培育一個優良品種一般需要8~10年,甚至更久,其成果凝聚了育種者大量的智力創新性活動,為了促進優良品種問世,應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要在制度上給予“創新”以保護。盡管2015年修訂的《種子法》新增“新品種保護”專章,填補了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律制度空白;2021年修改的《種子法》新增“實質性派生品種(實質性派生品種與原始品種非常相似,僅在一兩個位點上有區別,并且某些改變甚至是無關緊要的,簡稱EDV,據了解,全國推廣面積位居前列的兩系雜交稻品種,母本基本來源于Y58S、廣占63S,父本多來源于揚稻6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著原始育種創新。但目前制度上仍然存在較多問題:《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沒有上升為專門法,保護力度弱;EDV制度相關實施細則并未出臺,導致部分種業人仍持觀望態度;保護期限短,與一些良種生命周期長不匹配,造成權利人沒有真正從良種得到實惠;農民特權規定不明確,導致一些非農民主體打著“農民特權”的旗號侵權。建議:一是將《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與《專利法》上升為同一法律位階,提高全社會的認識,以嚴保護、強保護的姿態保障良種權利人的利益。二是在2021年修改的《種子法》基礎上,盡快出臺關于EDV的實施辦法,提振育種人的信心,推動培育更多突破性品種,為水稻種質資源注入新生命,增添更多育種材料。三是延長保護期限,使權利人得到更多實惠,增添權利人的積極性。四是規范農民的權利,保障權利人的權益,使上到上市企業,下到農民朋友都遵守法律法規,共同維護良種權利人的利益。
其次,在執法上維護“創新”的權益。權利人可以通過行政和司法途徑尋求維權幫助,但目前存在取證難、鑒定難、執法人員的專業能力參差不齊等問題,導致維權人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建議一是加強執法人員的培訓,提高執法人員的專業水平。使執法人員不僅能快速識別侵權物和侵權行為,而且能有效解決糾紛,種業圈子小,通過調解方式解決糾紛既能減少雙方的損失,也為日后友好合作打下基礎。二是公布一批鑒定機構。水稻作物具有生物學特征,一般是一年一熟或兩熟,有可能過了3~4個月就無法取證,取證后還應盡快找到合法的鑒定機構才能完成取證,因此建議司法部門能夠公開一批具有鑒定資質的機構,以便權利人能快速鑒定并取證。三是依法處置侵權行為,使權利人得到應有的保障。實踐中,為息事寧人,部分執法人員草草了事,懲罰力度弱,導致維權花費比賠償數額還要高,因此建議根據2021年修改的《種子法》中,對于故意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的,情節嚴重的,確定1~5倍的賠償數額,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侵權行為的性質和情節給予五百萬元以下賠償。
再次,在社會上營造“創新”的氛圍。一是加強社會面的培訓,提高全社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轉變社會人員從“要我知曉”到“我要知曉”,轉變科研人員從“要我創新”到“我要創新”,轉變從業人員從“無動于衷”到“共同維護”的意識,營造尊重知識產權的良好環境。二是鼓勵育種創新的活動,各省可根據情況對貢獻較大的企事業單位給予嘉獎和項目支持,比如湖南是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黑龍江緊隨其后,水稻種植大省應專門針對水稻的新材料、突破性品種給予適當的嘉獎,以此鼓勵優良品種的栽培和育種。三是發揮社會力量,比如發揮水稻相關協會的力量,共同為提高水稻品質出謀劃策,發揮期刊的作用,傳播水稻行業的知識,發揮水稻良種聯合攻關組的作用,助推好品種出世。
最后,在方向上指導“創新”。展望未來一百年,水稻育種技術創新重點是從現代水稻品種、古老品種農家品種、野生稻及遠緣種中挖掘新基因,通過現代物理和化學技術,采用分子育種技術培育新型水稻品種,解決水稻產業發展問題,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來看。一是C4提高水稻生產力。根據研究表明,與C3植物相比,C4植物在提高生產力、高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上更為有效,其光合速率提高1倍,氮素需求降低40%,水分利用率提高1倍,光合生產能力提高50%。如果C4水稻在現有基礎上的光合生產力提高50%,稻谷產量可提高25%,在全國水稻種植面積3000萬hm²不變的基礎上,全年可增產稻谷500多億kg,此外還能減少溫室效應。二是固氮水稻降低稻田氮肥施用量。通過培育固氮水稻降低稻田氮肥施用量,減輕稻農成本,減少環境污染,是水稻育種的另一個方向。三是耐鹽堿水稻(海水稻)保障糧食安全。我國鹽堿地分布在17個省份,如果能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將水稻的近緣種、遠緣種中的高耐鹽堿基因導入到水稻中,培育中度以上耐鹽堿水稻并大力推廣,將緩解鹽堿地的種植壓力,保障水稻產量。四是耐旱水稻(沙漠稻)解決水資源不足問題。北方耕地占全國3/5,但水資源不足全國1/5,如果能培育出耐旱水稻,并結合栽培技術(鋪設隔水層等),在沙漠中種植水稻,就能在水資源嚴重不足的地方提高水稻產量。五是一系雜交稻降低制種成本。無論是三系法還是兩系法雜交稻,育種家必須每年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制種工作,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如何生產出不需要年年制種的雜交水稻種子,其中利用無融合生殖特性研發一系雜交水稻被稱為是最有可能的技術途徑。
?4.2.2 促推良種“入市”
首先,提高知識產權意識,確保優良品種得到法律保護。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在我國建立已有20多年,隨著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知識產權戰略的不斷深入,社會各界已經對品種保護有了深入的了解,但部分老育種家埋頭做科研卻忘了申請保護,導致部分品種喪失新穎性或不符合授權條件被駁回申請,本文認為,社會各界不僅要提高對品種保護的認識,更要采取相關行動向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提交保護申請,只有申請了保護,獲得了權利才有資格進行維權,才能實現品種的價值,帶給權利人經濟效益。
其次,發揮審定制度的優勢,篩選好品種。目前審定的品種出現了“井噴”式增長,甚至“爆炸”式增長,2021年國審水稻品種677個,比2016年增加了611個,審定品種出現了“多、亂、雜”的現象,增加了農民選擇品種的難度,為了發揮審定制度優勢,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一是加大綠色通道實施力度。國家和省級層面都應當加快推進綠色通道制度,拓寬試驗渠道、縮短試驗年限,從根本上解決品種參試難、審定難問題,推動良種又快又好地拿到入市證書。二是完善品種撤銷機制。對存在不可克服的嚴重缺陷的品種,審定委員會將進一步加強跟蹤力度,及時撤銷,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三是推進引種備案工作。各地要加快建立同一適宜生態區省際間品種試驗數據共享互認機制,進一步簡化引種備案要求,優化引種程序,最大限度地滿足品種適宜種植區與企業育種目標區的有機結合。四是跟蹤并評價審定品種。建議以市場“綜合考核”作依據,篩選好品種。品種在推廣前,應將通過審定的品種在不同生產條件、耕作制度、栽培措施等生產實踐中進行更多點次測評,以市場“綜合考試成績”作為取舍依據,從中篩選出種性最安全、適應性最好、最符合生產要求的品種。
最后,激發市場活力,培養一批科研能力強、品種運用轉化能力強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目前企業育種規模小、能力弱,科研院校育種為課題式“小作坊”,不能全面系統深度鑒定、發掘、創新,更多的是模仿式、低水平重復育種,并且企業規模小,推廣銷售范圍和能力受限,不能有效地培育一個好品種,并有效地進行運用轉化推廣,因此支持建立大規模商業化育種體系和種業企業,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加大推廣力度,將優良品種播撒在稻田里,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4.2.3 促推良種“面世”
水稻作為原產我國的作物,幾百年前,古代中國向東南亞、西亞、歐洲、非洲、美洲傳播稻作農耕技術、作物種子,在傳播的過程中,水稻不僅給世界帶去了新的活力,帶來了人口的繁衍,而且中國稻文化也影響著當地的文化,比如,日本國旗上的白色代表的就是大米的顏色,美國路易斯安那的Crowley自1937年起舉辦國際水稻節,是該州最大和最古老的農業節日,稻的西方語言源自印度語,印度的泰米爾語稱稻為arishi,傳給阿刺伯人成為arruzz或uruzz,希臘人據阿刺伯語成為oruza(稻屬的學名oryza源于此)。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大力發展水稻生產,保障了糧食的有效供給,有力地粉碎了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經濟的封鎖和預言,我國水稻生產能力得到了世界的認同;20世紀50年代我國選育出矮稈水稻良種,比國際稻IR8的育成早了10年,是世界范圍內“綠色革命”的發源地;20世紀70年代我國率先在世界上實現了雜交水稻三系配套,不僅為改革開放后溫飽的解決提供了科技基礎,雜交水稻也不斷輸出國外,為世界解決了糧食危機問題,其被西方國家稱為“東方魔稻”。如今,水稻總產已連續11年穩定在2億t以上,滿足了60%人口的口糧需求,我們牢牢端穩了自己的飯碗。此外,我國新品種保護申請量2017-2021年已連續5年位居UPOV成員首位,中國站在了世界新品種保護舞臺中央,國內水稻新品種申請量更是達到了12811件,占水稻總申請量的99.79%,中國水稻民族品種在不斷向前沖,相信不久的未來,民族品種將從大起來到強起來發展。水稻肩負著良種造福世人的使命,我國應加快科研育種創新,促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稻品種“走出去”,并將中國勤勞的、自立自強的、助弱濟困的、舍身取義的稻作文化精神傳承下來,傳遍世界各地,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而努力奮斗,再創輝煌。(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中國水稻種業發展歷程研究》
※作者:鄧偉 張新明
※單位: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
※刊于《中國種業》2022年第11期1-10頁 轉載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