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丨河南設立30億元規模種業基金,世界農業中心成立,成都出臺“種十條”,各省有何新動作?
農財網種業寶典 2022-09-01
河南首只省級種業發展基金正式設立 投資總規模將達30億元;
重慶部署中央財政緊急下達的11.58億元涉農抗旱救災資金;
世界農業中心在黑龍江揭牌成立;
浙江整合21家國有企業資產組建,組建種業集團;
成都出臺種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 ;
湖北認定首批27個省級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
湖南總投資9955萬元開建林木種質資源“方舟” 。
……
近期,各地種業有何新動態?
河南:設立首只省級種業發展基金,投資總規模將達30億元
8月3日,為推進種業科技創新,建設現代種業強省,河南省財政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發起設立河南現代種業發展基金(以下簡稱“基金”),并于近日下達一期財政出資部分2.5億元。
這標志著河南省首只種業發展基金正式設立。
據悉,基金遵循“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滾動發展”原則,通過統籌整合相關涉農資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設立,分三期進行,每期基金投資規模10億元(其中:財政出資2.5億元,募集社會資金2.5億元,基金設立后通過投貸聯動等方式撬動金融資本5億元),三期投資總規模將達到30億元。
基金聚焦河南省現代種業產業發展,重點投資育種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經營規模較大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在基因育種、核心種群選育和生物技術創新推廣等方面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種業企業和創新團隊,推動種業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重慶:11.58億元中央抗旱救災資金,將用于解決農村飲水問題及保障秋糧生產
8月31日,記者從全市中央涉農救災資金使用專題調度會上了解到,財政部近日緊急下達重慶涉農抗旱救災資金11.58億元,這筆資金將重點用于解決重慶市農村飲水問題以及保障秋糧生產。
中央下達的農業生產救災資金,主要用于受災農戶購買燃油、農藥、種子等農業生產恢復所需物資;同時,對噴施葉面肥、調節劑、抗逆劑、殺菌殺蟲劑等提高農作物抗旱性的混合藥劑給予補助,以及用于晚秋馬鈴薯、秋菜的增種補種等方面。
據了解,在中央撥付的涉農抗旱救災資金中,水利抗旱救災資金9.9億元。這筆資金將以區縣受旱受災情況為基礎,重點解決農村飲水問題,并兼顧農業灌溉用水。
黑龍江:世界農業中心在哈爾濱揭牌成立
8月29日,“世界農業中心”在原國際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揭牌。大北農全球總部正式落戶“世界農業中心”,同時引入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黑土研究院、國際農業經濟研究中心、國際農業智庫等多個國際性機構,并將在此建成一年一度世界農業經濟論壇的永久會址。

據介紹,“世界農業中心”(原國際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成于2015年,建筑有49層、高216.8米,雄踞松花江北岸,冠絕黑龍江大地,是“一帶一路”北方樞紐哈爾濱市地標性建筑,是全球農業領域第一高樓。
中心應黑龍江打造國際農業科技創新高地而生,是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落實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建設“八大經濟區”和實施“十大工程”的重要舉措。建成以來,中心以開放的胸懷、優質的服務、高端的設施為黑龍江匯集了大量國內外農業尖端資源,是黑龍江農業遞向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浙江:整合21家國有企業資產組建,成立種業集團
8月18日,浙江省種業集團在省人民大會堂正式揭牌成立。該集團注冊資本10億元,由省屬唯一涉農企業省農村發展集團有限公司100%出資。成立儀式上,省種業集團與中國水稻研究所、省農科院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浙江種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培育了“甬優”系列雜交稻、“浙油”系列油菜、羅氏沼蝦等一系列生產性能好、市場認可度高的新品種。目前,全省主要農作物、重要畜禽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水產優質種苗覆蓋率達90%以上。此番整合21家國有企業資產組建省種業集團,實現了種業發展的“資源集中、資本集聚、技術集成”,為進一步達成“特色品種大省、現代種業強省”的奮斗目標提供強有力支撐。
省種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李永平表示,育種創新是種業發展的基礎,目前,集團正在積極籌措組建企業級種業研究院,不斷加強與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從數字化育種、生物育種等方面全面提升核心技術。同時,重視落實科研成果轉化、生產推廣、市場拓展。

四川:成都出臺種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
8月16日,成都出臺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措施,謀求通過兩年努力,在種業十個方面形成核心能力和競爭力。
成都種業“十條”圍繞著創新展開,措施重點落足于種質資源保護、科創空間、核心團隊、協同創新、保險補貼、成果轉化、種業會展、種業集團、用地指標、西部種業聯盟等10個方面,形成了種業的產業鏈和生態圈。
在種業“芯片”研發端,成都搭建種質資源大數據平臺,吸引在蓉農業科研院所和大型育種研發企業參與工作;創立種業科創空間,爭取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分子育種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創新研發平臺于此布局;鼓勵在蓉種業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共建創新平臺,對新獲批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給予1000萬元支持。
成都完善雜交水稻、玉米、油菜及蔬菜制種保險政策;鼓勵種業企業在蓉建設種子(種苗)繁育基地,推進各類育制種基地建設。
成都提出加快組建成都種業集團,支持種業企業上市融資。
在用地政策方面,成都鼓勵區(市)縣將國土空間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的建設用地指標用于支持種業發展,推動種業產業向園區集聚;對新落戶天府現代種業園和中國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的企業、研發機構和科企聯合體,租用種業標準化廠房的,成都將分別給予一定金額的租金補貼。
在金融支持方面,成都鼓勵引導在蓉金融機構通過開發種業信貸產品等方式扶持種業發展,推動種業知識產權、合同訂單等無形資產納入抵押對象;對成功在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上市的企業,成都將追加補貼200萬元。對全球種業20強或中國種業10強企業在蓉設立總部或區域總部的,給予300萬元一次性獎勵。
在高端種業人才引育方面,對入選“蓉漂計劃”的種業頂尖創新團隊,給予最高500萬元支持,對種業領域產業領軍人才給予30萬元資助。
湖北:認定首批27個省級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
8月31日,湖北省種業創新推進現場會在仙桃市舉辦。武漢市蔡甸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竹山縣種子管理局、黃岡市種子站等27家單位被認定為省級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范評價基地。武穴市種子管理局和襄州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被認定為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

未來,這些基地將成為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篩選、試驗鑒定、展示示范、宣傳推廣的重要載體,承擔國家、省級新品種展示示范任務,服務農業生產選好種、用好種。
各地還搭建“看禾選種”平臺,布局“蝦稻”、再生稻、夏玉米、鮮食玉米等品種展示,打通良種推廣“最后一公里”。去年以來,共有85個市縣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新品種集中觀摩推介活動,有力推進一大批優良品種的推廣應用,湖北省水稻品種優質率達78%,直播稻、蝦稻、再生稻等高效生產模式應用穩步推進。
湖南:總投資9955萬元,開建林木種質資源“方舟”
8月27日,國家林木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湖南分庫正式啟動建設,為保護我國林木種質資源多樣性添上重要一環。
省林業局介紹,該建設項目總投資9955萬元,計劃于2022年12月實現主體封頂,于2023年10月投入使用,建成后中長期最大容量可保存70萬份林草種質資源,并具備種質資源鑒定保存、開發利用、種質資源共享、人才培養與技術培訓和科普宣教五大功能。
根據國家林草局規劃布局,國家林木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需要建設1座主庫、6處分庫,湖南分庫正是6處分庫之一,用于收集保存我國南方地區林草種質資源,是完善提升全國林草種質資源保存體系水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來源丨河南新聞廣播、重慶日報、浙江日報、湖北日報、四川日報、湖南省人民政府網等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