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江婷
“820萬一次,820萬兩次,820萬元第三次,成交!”5月31日上午,202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科技成果專場拍賣會在武漢舉辦。8個春大豆新品種現場競拍,小小種子被拍賣出高高的身價,成交金額總計3000萬元。科技創新“點豆成金”,科技成果實現“紙變錢”。
企業二次求“娶”
“搶親”現場火熱
“中豆52是個十分優質的品種,它既高產又優質,畝產200公斤以上。”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楊中路如數家珍地介紹著8個新品種。
專家成果路演結束后,緊張的拍賣環節正式啟動,來自全國的10家企業現場競拍。
8個品種組成4個拍賣標的,每次競價階梯5萬元。“800萬、805萬、810萬……”中豆62和中豆52作為第一批拍賣的科技成果,起拍后,就有多家企業爭相競拍。最終安徽永民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拔得頭籌,以820萬的價格拍下這兩個大豆新品種。
這不是永民種業第一次和中油所“結親”。去年5月,永民種業就以1500萬的價格將中豆63拍下。“中豆63產量高品質好,供不應求,我們不用做太多宣傳推廣,種植戶就直接來采購,他們也實現了增收增益。”企業工作人員趙雷說。此次拍得的中豆62和中豆52將進一步豐富企業的大豆品種,在未來三到四年預計可以為該企業帶來一億元的利潤,同時也將助力長江中下游地區大豆產業發展。
第二輪競拍環節,氣氛更加激烈,多家企業競相出價。8個春大豆新品種以3000萬的總價成交。中國農業科學院與競拍成功的企業進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簽約。
精心培育12年
“好姑娘”找到“好人家”
看見團隊用汗水澆灌的成果一個個以高價拍賣出去,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南方大豆遺傳育種團隊首席周新安研究員非常欣慰,“我們農業科研人員為培育出耐高溫高濕大豆品種,經常大夏天正午,頂著太陽下地工作,非常辛苦。團隊育種骨干楊中路、陳海峰等專家都具有不怕吃苦做育種、努力鉆研新品種的育種人精神。”
今年60歲的周新安,已從事大豆研究工作近40年,他所帶領的南方大豆遺傳育種創新團隊是中油所唯一從事大豆研究的團隊。“我們所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收集資源,70年代后期開始雜交育種,一直延續到現在。單個品種的培育周期基本都需要12年左右,經過三代人的努力才取得今天的成績。”周新安表示,品種通過審定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后續的栽培技術等配套研究、示范推廣也需要跟上,才能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好姑娘也要找好人家,我們都是三好學生的話,科技轉化的效率就會更高。有實力又有影響力的公司,一起來做好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產業發展。”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長黃鳳洪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競爭后獲得種子,企業會更有動力。和錢相比,更重要的是找到好的合作伙伴。”他表示,“紙變錢”能更好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讓科學家有獲得感,激勵他們繼續做好科研攻關工作。
讓交易機會更多
交易成本更低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韓天富表示,大豆是植物蛋白、食用油脂和蛋白飼料的重要來源,在我國居民飲食消費和畜禽養殖中占有重要地位。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我國將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提升大豆育種能力、加速大豆種子商業化生產、推動大豆良種化、打贏種業翻身仗是關鍵。
“湖北是科教資源大省,也是農業大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至關重要。”湖北省科學技術廳二級巡視員吳月朗介紹,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堅持產學研協同創新,建設了湖北洪山實驗室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實施農業科技項目5000余項,產出了大批優秀農業科技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64項,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增長。以市場化手段將科技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等多元價值挖掘出來,是我省落實科技成果評價改革試點的具體實踐,將為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定價機制、提高科技創新資源市場化配置效率、促進科技成果與產業對接打開思路,實現“交易機會更多、交易成本更低、交易流程更快”。
簽約只是第一步,據悉,為了更好服務大豆產業發展,油料作物研究所專家團隊將會做好大豆繁種、種植栽培等農業科技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