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大事件丨甘肅、廣東、安徽、海南、黑龍江等地有啥新動作?
農財網種業寶典
黑龍江2022年大豆種植面積將增1000萬畝
安徽立案32起,排查“三無”麥種8.6萬公斤
海南推動制種保險創新發展
廣東省畜禽種質資源庫揭牌
北京平谷多舉措打造農業中國芯
廣西特色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見實效
浙江鎖定水稻和旱糧產業,品種選育提速
青海成立種業聯盟,推動高原種業發展
福建雜交水稻制種三項指標居全國第一
內蒙古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98%
河北大力推進種業“校企合作”……
最近,各地種業有何新進展?

1、甘肅
啟動玉米制種科技強種行動
甘肅省日前出臺振興河西國家玉米繁育制種基地實施方案,整合科技資源,促進玉米種質資源高質量發展。按照方案,甘肅力爭到2025年實現引進玉米優異種質資源200份以上,創制玉米優異新種質200份,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20億元以上,在全國玉米主產區的播種面積達5%以上。據統計,截至2020年,甘肅省玉米制種面積達129.6萬畝,產種5.46億公斤,分別占全國總面積和總產量的55.6%和59.7%。
甘肅省科技廳介紹,當前甘肅玉米制種產業還存在育種創新能力弱、突破性品種少、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根據方案,甘肅將重點引進玉米優異種質資源,應用超低溫等新技術對特異種質資源進行復份保存,支撐種質資源供種分發需要。甘肅將持續加強技術攻關,在玉米育種、玉米繁育、農田土壤(耕地)保育等方面,努力建立起全產業鏈創新發展模式,促進玉米制種產業高質量發展。
甘肅還將組建甘肅玉米種業研究院、甘肅省玉米育種研究中心、基因編輯生物育種省級重點實驗室等平臺,構建完善的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在雜交玉米新品種真實性委托鑒定、玉米分子遺傳機理、基因組學等領域加大科研創新力度,力爭在玉米基因編輯育種技術上產出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創制一批具有市場價值的新品種。

甘肅張掖,農戶正在晾曬制種玉米。
2、黑龍江
糧食總產達1573.54億斤,連續十一年位居全國首位;2022年將增加大豆種植面積1000萬畝
2021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大力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黑龍江省是全國優質大豆的主產區,也是重要的大豆生產和供給基地,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首位。記者從黑龍江省有關部門了解到,為優化種植結構,增強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2022年黑龍江省將增加大豆種植面積1000萬畝。
當前正值東北新季大豆購銷期,大豆上市后,價格呈現高開高走之勢。黑龍江省巴彥縣興隆鎮種糧大戶孫波2021年種了2000畝大豆,收獲的大豆在院子里堆成了“小山”。孫波說,大豆價格從剛上市時的每斤2元7角多漲到了現在的每斤3元左右。黑龍江省海倫市有“中國優質大豆之鄉”之稱,海倫市糧食局局長陳英健表示,2021年海倫市大豆面積245萬畝,大豆價格高開高走有利于農民增收,讓農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提高了2022年種植大豆積極性。

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2021年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21年黑龍江糧食總產創歷史新高,達到1573.54億斤,占全國的11.5%,新增糧食產量65.34億斤,占全國增量的24.47%。糧食總產連續十一年位居全國首位。
2021年,黑龍江通過高質量備耕保農資、高標準春播奪全苗、精細化夏管促升級、高效率抗災搶豐收,糧食生產喜獲十八連豐,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1826.95萬畝,占全國的12.37%,較上年增加169.35萬畝,全國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增量的13.07%在黑龍江。
據悉,黑龍江大力發展專用型玉米,實施大豆振興計劃,發展高蛋白高油大豆種植,擴大適口性好的粳稻種植。叫響五常大米等知名品牌,建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累計培育具有影響力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30個。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充分挖掘糧食單產潛力,推廣糧食作物栽培技術模式2.01億畝次,農業主體技術到位率穩定在95%以上。
3、安徽
已立案32起,排查“三無”麥種8.6萬多公斤
今年9月,媒體刊發調查報道《“李鬼”擠掉“李逵” “三無”種子亂了市場坑了農民——產糧大縣種子市場亂象調查》《全鏈條監管讓“三無”種子無處藏身》,引發社會關注。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及時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三無”麥種排查和農作物種子市場專項整治行動,截至11月底,共排查“三無”麥種86747公斤,已立案32起。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處長胡濤向記者表示,針對報道中提到的安徽省部分縣(區)種子市場“三無”麥種問題,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有關部門嚴格執法,重拳出擊。為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維護農民切身利益,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決定自今年9月起在全省開展農作物種子市場專項整治行動。
“從實時調度情況看,安徽省各地種子市場專項整治取得一定成效。”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三級調研員陳劍華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截至11月底,安徽省共出動執法人員16822人次、執法車輛3635輛次,印發宣傳材料3.8萬份,檢查市場1287個、經營門店16974家,入戶倒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176個、農戶26.87萬家。
與此同時,安徽省“三無”麥種案件查處工作進展順利。截至11月底,共排查“三無”麥種86747公斤,已立案32起。移送公安機關8起,拘留2人、提請逮捕3人。已立案案件累計沒收違法所得15.645萬元,沒收種子15208.95公斤,罰款215.465萬元,吊銷生產經營許可證1家。
據介紹,此次種子市場專項整治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地方政府高位推動;相關部門通力配合;反應迅速靠前指揮;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切實維護群眾利益。“三無”種子來源不明、品種不實,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和生產風險,有關市、縣采取置換的方式,將農戶家中發現的“三無”種子調換為合法品種,切實維護了農民合法利益。
“除了在種業監管執法方面取得成效外,安徽省在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和基地建設等方面也取得積極成效。”胡濤介紹說,截至目前,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已收集5872份,鑒定資源3300份(次)。安排省級財政專項資金2430萬元,聚焦農業生產重大問題和市場需求,探索推行“揭榜掛帥”機制,鼓勵種業企業與科研院校整合育種資源,重點圍繞水稻、小麥等4個作物新品種和5個主要畜禽新品種(配套系)良種選育,開展育種聯合攻關。
4、海南
推動制種保險創新發展
日前,海南省農業農村廳與人保財險海南省分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產業發展壯大、開展重點領域研究等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
在促進產業發展壯大方面,雙方將共同穩步推動海南生豬、水稻等政策性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增品。以建設南繁硅谷打好種業翻身仗為中心,推動水稻、水產苗種、椰子苗木等制種保險創新發展。圍繞現代化農業主體培育及需求,“三棵樹”(橡膠、檳榔、椰子)、熱帶水果等重點熱帶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創新開發和推廣指數保險、收入保險、氣象指數保險、涉農保險、一攬子綜合保險。

海南的南繁育制種科研基地。
5、廣東
省畜禽種質資源庫揭牌,助推畜禽種業高質量發展
12月23日,依托華南農業大學建設的廣東省畜禽種質資源庫舉行揭牌儀式,標志著廣東省級畜禽種質資源庫正式投入運行。
廣東歷來重視種業的發展,對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尤其重視。2018年,“廣東省畜禽地方品種保護與開發利用提升工程”項目獲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批準立項,依托華南農業大學建設畜禽種質資源庫,總投資5000萬元。
揭牌儀式上,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斌偉指出,華南農業大學在農作物種質資源和畜禽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及開發上具有人才聚集、成果豐碩的優勢。學校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省農業農村廳的關心指導下,將建設好種質資源庫作為全省種質資源傳承好、發展好的關鍵之舉和長遠之計,做實做細做好種質資源庫的運行管理,確保資源應保盡保、安全可控,全力服務廣東省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種業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助推廣東省畜禽種業高質量發展,并以此為基礎努力建成國家區域性畜禽基因庫。
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豬創新團隊首席專家、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吳珍芳表示,通過項目實施,現已建成國內一流、現代化、智能化的畜禽遺傳物質保存實驗室,實現對《廣東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2017年)中20個畜禽地方品種的多方法整體保存全覆蓋,構建了可持續有效保種的畜禽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培育出多個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商業化地方畜禽新品種、新配套系,打造了一支從事畜禽種質資源保存和利用的高水平人才隊伍。
據了解,廣東省畜禽種質資源庫總占地面積1831平方米,其中樣本庫區757平方米,管理與展示區1074平方米。樣本庫區是資源庫的核心,現已保存省內外45個畜禽品種近10萬份遺傳物質,計劃未來5年內保存華南地區以及國內代表性地方畜禽遺傳資源20萬份以上。通過開放共享,資源庫可為全省科研單位及種業企業提供遺傳物質保存與恢復、保種和育種技術、遺傳材料、表型與基因型數據等全方位服務。
此外,資源庫配套研發了一套智能化管理系統,包含樣本庫管理系統、實驗室管理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物聯網管理系統、對外信息展示網站、大數據大屏展示6個子系統,實現了資源庫與省內保種場、核心育種場的數據開放和資源共享,促進了廣東省畜禽種質資源保存常態化的技術和業務交流。

廣東省畜禽種質資源庫在華南農業大學揭牌。
6、北京平谷
多措并舉打造農業中國芯
2022年,平谷將建設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打造農業中國芯。為實現這一目標,該區將加快創新要素聚集、打造種業發展高地、夯實科創環境基礎、加速發展現代農業,奮力譜寫平谷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根據平谷區政府工作報告,平谷將全力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動出臺北京市推進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任務清單和十條政策,同時深化“金三角”模式,建設農業科技成果技術轉化中心、國家(平谷)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和長期院士(專家)工作站。
為助力種業振興,平谷將研究制定該區種業振興三年行動計劃,推進種質資源保護開發、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畜禽種源企業培育、繁育測試體系建設和新品種推廣展示示范,逐步打造立足北京、輻射全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種業高地,助力建設“種業之都”。同時,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畜禽種業)產業園通過驗收。做好地方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推進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基因庫等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平臺建設。加強育種核心技術協同創新,搭建奶牛、生豬全國聯合育種網絡,推動國家小麥設計重大科技設施平臺、分子設計育種前沿科學中心、數字種質中心等項目落地建設。
為打造農業科技創新策源中心,平谷將加快京瓦中心奶業、果業、溫室園藝等分中心建設,做好持續運營保障,推進二期科研總部創新中心建設。打造國家級農業交流合作平臺,舉辦世界農業科技大會、國際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家禽種業科技創新大會,爭取中國北京種業大會、中國農民豐收節承辦權。
2022年,平谷區還將啟動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加快建設“博士農場”和科技小院總部,農業科技特派員實現村級全覆蓋。深化“互聯網+大桃”,推進“未來果園”聯合創新平臺等項目,推廣“智慧農場”等農業數字化場景應用,建設數字農業聯合創新中心。升級改造溫室大棚等農業設施,實施地力提升等六大工程,建設千畝有機蔬菜等五個千畝特色農業園。
7、廣西
特色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見實效
2018年3月,廣西農業農村廳率先在全國組織開展省(自治區、直轄市)級特色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行動,首輪2018-2021年先行啟動實施水稻、玉米、蔬菜、香蕉、甘蔗5類優勢特色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其中甘蔗聯合攻關與農業農村部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共建。
攻關開展以來,廣西農業農村廳牽頭成立良種聯合攻關協調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并組織72家(次)科研單位、種子企業和85名(次)人員組成聯合攻關體。制定印發《廣西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方案》,將培育優質綠色水稻、鮮食專用和糧飼兼用型玉米、特色瓜果蔬菜、優質高抗香蕉、高產高糖和強宿根型甘蔗品種等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列為良種聯合攻關的核心目標。積極整合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西創新團隊和骨干企業力量等資源,探索種質資源共享機制。三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
創新培育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四年來聯合攻關體成員單位通過國家和自治區審定的水稻和玉米品種共375個。在優質稻品種創新方面,156個品種通過廣西審定,米質達到部標1、2、3級的占比73.7%,位居全國各省前列。其中30個水稻品種獲得品種權保護;在玉米品種創新方面,通過國家審定47個、廣西審定172個,15個品種獲得品種權保護。四年來攻關體成員單位還獲得農業農村部登記的非主要農作物品種79個,其中蔬菜類39個、香蕉7個、甘蔗33個,獲得品種權的蔬菜品種2個、香蕉品種1個、甘蔗品種6個。
發掘創制出一批高價值的育種中間材料。四年來聯合攻關體成員單位創制高產、優質、抗稻瘟病、耐鹽堿等水稻中間育種材料近1050份;鑒定普通、鮮食、特用玉米優異種質材料28份;引進、收集國內外蔬菜種質資源4070份,創制辣椒、番茄、苦瓜等蔬菜育種中間材料2000余份;發掘或創制香蕉新種質1000多份;收集甘蔗及近緣屬野生資源1000多份,至2020年底甘蔗資源圃資源保存量2891份。
展示推介了一批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優新品種。通過搭建品種展示評價平臺,每年舉辦桂南、桂北兩個“看禾選種”大會、中國(南寧)鮮食玉米大會、中國(廣西)-東盟蔬菜新品種大會等現場觀摩活動,組織開展特色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優良品種和苗頭組合展示、評價、篩選、推介。四年來共向社會推介優良水稻品種237個、普通玉米88個、鮮食玉米99個、蔬菜品種434個。此外,組織推薦水稻聯合體成員單位優良品種參加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活動,其中廣西農業科學院、廣西綠海種業有限公司選育的6個雜交稻、常規稻品種先后獲得首屆、第二屆、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

廣西連續多年舉辦“看禾選種”大會,助力優良品種推廣。
加快推廣了一批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優良品種。優良品種持續創新加快了廣西特色農作物品種的更新換代。初步統計,2020年全區米質達3級以上優質稻品種推廣面積超1400萬畝、占全區水稻種植面積的53%以上,2021年超1680萬畝、占全區水稻種植面積的65%以上,全區鮮食玉米面積超100萬畝,天貴糯932區內外種植面積66.7萬畝。新登記并獲品種權的抗枯萎病香蕉品種“桂蕉9號”示范推廣面積超5萬畝。2019年、2020年、2021年“桂糖42號”連續兩年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單一甘蔗品種,年種植面積超400萬畝。
下一步,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將加大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共建力度,同時加大自治區本級良種聯合攻關專項資金安排,進一步加強政科企、產學研協作機制,充分挖掘優異種質資源和功能基因,加快現代育種技術應用,全面提升育種創新水平,組織實施新一輪廣西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
8、浙江
鎖定水稻和旱糧兩大戰略產業,新品種選育協作攻關再提速
日前,浙江四部門共同印發《浙江省“十四五”農業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總體實施方案》,對新品種選育協作攻關再提速。未來五年內,通過科技強農,一批新品種有望在田間綻放,實現現代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在重點領域上,浙江鎖定水稻和旱糧兩大戰略產業,以及蔬菜、果品、茶樹、畜禽、水產等十大農業主導產業。具體任務則包括:構建完善種質資源庫,夯實品種研發創新基礎條件;加強前沿性育種技術研究,提高育種效率;選育一批優良新品種,加快品種更新換代;完善新品種相關配套技術體系,加快示范推廣;建立種業人才培養機制,加強梯隊建設;加強現代種業企業培育,提升創新能力。

浙江發展節水抗旱稻,讓山地變糧倉。
據悉,過去五年中,浙江總共育成新品種(組合)388個,其中國家審(鑒)定33個、省審(認)定266個。與此同時,一大批選育品種成為全國或各省市的農業主推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3000余萬畝,并且涌現出“雜交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國紹Ⅰ號蛋鴨新品種”等一大批重大標志性成果。
浙江提出,今后將創新財政科研經費支持方式,通過采取“前啟動+后補助”模式,賦予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所謂“前啟動”,即穩定支持科研院所開展公益性、基礎性、前瞻性和探索性研究,而“后補助”則對育種團隊在育種理論、育種材料、育種技術和突破性新品種選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給予獎勵性科研經費補助。
據了解,結合全省農業主導產業發展需求,接下來,浙江將組建12個育種協作組,實行“牽頭單位+首席專家”負責制,集聚整合全省優勢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推廣部門和種業企業聯合攻關,合力布局項目課題。
按計劃,到2025年,浙江將收集保存各類種質資源4000份以上,鑒定挖掘與優良性狀相關基因200個以上,創制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育種新材料(品系)600份以上,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和技術標準(規程)160項以上,育成各類動植物新品種(品系)200個以上,并且建立新品種繁育基地80個以上,省內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2500萬畝以上,培育扶持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種業企業20~30家。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還明確提出,將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推動全省優良品種自主研發能力和良種覆蓋率顯著提高,其中水稻、水產等自主育成品種省內覆蓋率分別達99%和60%以上,水稻育種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部分旱糧、蔬菜、水產等育種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9、青海
成立種業聯盟,推動高原種業高質量發展
日前,青海省種業聯盟成立大會在青海省西寧市召開,大會投票通過了《青海省種業聯盟章程》《青海省種業聯盟會費標準及管理辦法》等文件,并選舉產生聯盟理事長單位、理事長及理事單位。聯盟成立對推進青海省種業科技創新、轉化、推廣、應用進程,帶動產業科技進步,全面提升青海省種業的整體水平和影響力有積極作用。
據了解,青海省種業聯盟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農牧”發展理念,充分發揮青藏高原資源優勢,提升種業質量效益和保障水平,加強高原特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推動高原種業高質量發展。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青海省種業聯盟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蔡有華介紹,種業聯盟將支持科研院所開展種業應用性研究,鼓勵種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和新品種培育,開展牦牛、青稞、藏羊、油菜、馬鈴薯聯合育種攻關,培育高原特色優良品種,不斷完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種業南繁基地,建設一批農作物良繁基地、核心種畜禽場,推動良種生產基地提檔升級。
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鞏愛岐說,青海省種業聯盟是推動要素聚合、技術集成,信息共享、人才技術交流的平臺,是青海打好種業翻身仗、推進種業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
據了解,青海省在種質資源保存、品種選育和示范推廣等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截至目前,圍繞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馬鈴薯等特色優勢,已征集農作物種質資源860余份,搶救性收集870份植物種質資源和5000份優良牧草種質資源,在建成國家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復份庫中保存作物種質資源43.6萬份。
10、福建
三項指標全國首位,穩居全國雜交水稻制種第一大省位置
福建是全國雜交水稻制種大省強省,2021年,福建全省雜交水稻制種收獲面積達35.8萬畝,生產種子7600萬公斤,平均畝產212公斤,三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滿足了全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25%以上用種需求,穩居全國雜交水稻制種第一大省位置。
近年來,福建高度重視種業創新發展,2017年啟動第三輪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2017-2020年),2021年實施“十四五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2021-2025年)”,以加快新品種推廣步伐。據統計,2021年,福建選用高產、優質、綠色新品種150個,建立農作物高產、優質、綠色新品種省級展示示范片點539個,面積達10.9萬畝,展示示范新品種近2900個(次)。
在聯合育種攻關方面,省種子站收集作物種質資源700多份,鑒定篩選出一批優質、抗病種質資源;通過分子標記、基因編輯等育種新技術,創制了一批優異種質資源材料;育成了一批優異新品種,野香優669、金薯22、雪甜232等45個新品種應用于生產。在種質資源普查與征集工作方面,74個普查縣已完成三個年份(1956年、1981年、2014年)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全省已征集農作物種質資源3987份。
11、河北
大力推進種業“校企合作”
奮進新時代,展現新種業。12月22日,河北省舉辦大力推進種業“校企合作”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種子經營單位200余人參加了會議。現場,河北兆育種業集團有限公司與浙江大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兆育種業與浙江大學正式簽約合作,就現代生物育種建立全面深入的戰略合作,標志著校企雙方正式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攜手,充分發揮各自在種業創新、現代生物育種等方面的優勢,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原則,強強聯合,共同探索創新,深入開展合作,實現互惠共贏,為推進玉米轉基因產業化進程做出積極貢獻。
據了解,兆育種業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擁有完整的研發、繁育、推廣及服務體系。20多年來,兆育種業育成單品種種植面積超1千萬畝玉米品種6個,育成單品種種植面積超500萬畝品種10個。

河北舉辦“校企合作”活動現場。
12、內蒙古
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8%
內蒙古自治區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種質資源,在保障國家種業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內蒙古種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畜禽良種化率達到95%以上,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技術、規模、生產能力居全國第一,大豆制種面積居全國第三,玉米制種面積排在全國前五。自主培育向日葵品種在科研水平、市場份額及品牌價值等方面全國領先,市場占有率超過三分之一,自主培育西紅柿系列品種占全國市場份額的十分之一。
據介紹,內蒙古是全國培育牛羊品種最多的省區,現有國家級核心育種場11家,牛羊品種數量和供種能力均居全國首位,已具備年提供20萬只種羊和1000萬劑優質牛凍精的能力。培育國內排名100名以內的乳肉兼用西門塔爾種公牛達到26頭,居全國首位。奶牛種業產銷全國占有率第一。
目前,內蒙古累計征集農作物種質資源3416份,畜禽普查總體進展順利,全區鄉鎮普查填報率達80%。組織確定了第一批14家自治區級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其中3家作物資源庫、2個畜禽基因庫、1個微生物資源庫、8家自治區級保種場。現有蒙古牛、蘇尼特羊等7家國家級畜禽保種場和3個保護區。
2021年,內蒙古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185個,其中高淀粉玉米品種98個、高產玉米品種35個。登記非主要農作物品種71個,其中三瑞9號向日葵品種2021年推廣面積在50萬畝左右,雜交谷子“兩優中谷2”畝產達1000斤,較常規品種增產10%左右。
此外,目前內蒙古已建設自治區種業重點實驗室7家,在土默特左旗引進水稻育種專家,建立種質資源庫,應用分子生物技術選育黃河中上游耐鹽堿水稻品種,培育的耐鹽堿水稻品種“金黃香三號”,表現出較好適應性和綜合抗性。組建成立農作物、畜禽和飼草等14個種業創新專家團隊。建成7個國家級玉米、大豆、馬鈴薯、雜糧雜豆良種繁育基地,察右前旗、四子王旗、牙克石市建設標準化種薯基地40萬畝,年生產原原種1.6億粒、生產原種和一級種37萬噸,選育新品種7個。建成11個國家級核心育種場、5家種公牛站。
來源丨農財君綜合整理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