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行業共識,共推種業振興!第十八屆全國種子雙交會在濟召開
原創 祖祎祎 現代種業
金秋十月,正值豐收季節。10月22-24日,第十三屆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暨第十八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與產品交易會(簡稱全國種子雙交會)在山東濟南開幕。本屆雙交會以“興種穩糧保安全,固本強基促振興”為主題,宣傳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農業農村部推進種業振興的工作部署,旨在凝聚行業共識,加快要素聚集,深化交流協作,廣泛發動種業行業及社會力量,全力以赴推進種業振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魏啟文主持開幕式,農業農村部張桃林副部長講話并宣布開幕,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李猛、濟南市副市長呂濤致辭。

張桃林在致辭中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種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種業振興錨定“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及2035年遠景目標,明確了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總目標。目前,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實現了種業振興的穩步開局。
張桃林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三農”工作的重點是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首要任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重點是抓住種子和耕地這兩個要害。種業振興的重點任務是在資源保護利用上下功夫,加快打牢發展基礎;在創新攻關上下功夫,加快補齊種業短板;在企業培育上下功夫,加快壯大產業主體;在基地建設上下功夫,加快提升供種能力;在監管執法上下功夫,凈化種業市場環境。
張桃林要求,要充分認識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的特殊重要性,落實屬地責任、主體責任,堅持上下聯動、部門協調、多方參與,努力形成齊抓共管、共同推進、全國一盤棋的生動局面。地方黨委政府要強化組織領導,種業科研人員要勇攀科技高峰,種業企業要敢于沖鋒陷陣,種業管理部門要抓好政策創制和落實,社會組織機構要攜手共進。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
李猛在致辭中表示,山東省多次對種業改革創新進行部署,全面推動現代種業振興。下一步,山東省將盡快研究制定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緊緊圍繞“種子”這個要害,集中資源力量、集中攻關突破,在資源保護、育種創新、企業培育、基地建設、市場監管和良種推廣上狠下功夫,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盡快實現種業強省目標。

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李猛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魏啟文

濟南市副市長呂濤
推進種業振興信息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和全國農技中心各種業處室負責人全面解讀種業管理工作新政策新動態,介紹了資源利用、品種創新、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和市場凈化等方面工作新舉措,品種區試管理和推廣、種子質量監督檢驗、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全國種子市場供需等情況。


本屆雙交會主題突出、特色鮮明,亮點紛呈,包含種子價值提升研討會、蔬菜種業論壇、生物育種產業化論壇、推進種業振興信息發布會、第三屆中國農資(種藥肥)優秀經銷商大會等多個論壇活動,為業內了解種業法規制度、解讀種業政策、引領產業方向、交流種業信息、推廣種業成果搭建了重要平臺。



本屆雙交會設有室內展區1.7萬平方米,358家企業參展,千余家企業、2萬余名種業從業者參會,重點打造優秀經銷商大會,邀請來自黃淮海、東華北的基層經銷商、區域經銷商等專業觀眾與種業企業深度對接品種市場需求和農民購種愛好。

本屆雙交會由農業農村部批準,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中國種子協會、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和濟南市人民政府主辦。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張興旺司長、二級巡視員謝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劉信副主任,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中國種子協會、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濟南市人民政府、濟南市農業農村局等單位領導,各省(區、市)種子站與種業處負責人出席開幕式并參加了有關活動。
種業振興權威信息發布

種業振興信息發布會由全國農技中心副主任劉信主持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植物新品種保護處處長張新明就《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進展》作主旨報告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植物新品種保護處處長張新明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植物新品種權總申請量41716件,總授權量達16508件。以往授權品種中,大田作物品種多,園藝經濟作物少;相似品種多,突破性品種少。這些現象從根本上反映出,我國作物育種發展不平衡、原始創新積極性不高、品種競爭力不足等問題。
2021年7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二)》,此次新的品種權司法解釋具有擴展保護范圍、提升保護力度、降低維權難度、完善法律制度、規范鑒定程序五大亮點。2021年起,種子法修改相關工作啟動,旨在擴大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權利保護范圍,延伸保護環節,提高保護水平,用制度導向激發原始創新活力。修改主要涉及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延長保護鏈條、擴大舉證范圍等方面的內容。下一步,將開展《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及配套規章修訂、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相關司法解釋、開展維權打假行動,加大對品種創新保護力度。

全國農技中心種子檢驗處處長金石橋就《全國農作物品種DNA指紋庫公共平臺建設與應用》作主旨報告
全國農技中心種子檢驗處處長金石橋指出,DNA指紋檢測是現代種業發展與管理的重要技術手段,DNA指紋庫是檢測的基礎。目前,全國統一的農作物品種DNA指紋庫公共平臺初步建成。各作物制標建庫正分步完成,公共平臺軟硬件配置已經到位,應用系統完成運行測試,三大糧食作物DNA指紋數據已基本整合入庫。新時期內,其將在打擊假冒侵權、保護育種創新、輔助科研育種、了解品種指紋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全國農技中心品種區試處處長王玉璽就《品種區試管理及三大主糧品種試驗審定動向》作主旨報告
全國農技中心品種區試處處長王玉璽指出, “十三五”時期試驗渠道放開后,水稻、小麥、玉米審定品種數量大幅增加。從品種推廣應用情況來看,雜交稻和玉小麥種更新換代快,“大品種”推廣面積占比逐年下降。玉米品種更新換代較慢,但千萬級品種增加2個,100-500萬畝數量及推廣面積占比總體呈現增長趨勢。
強化品種區試管理,是為糧食安全提供高質量種源保障的基礎。下一階段,將著重健全區試制度、明確管理職責,嚴把品種試驗科學設計、試驗方案備案審批、品種試驗過程監督“三道關”,強化試驗主體資質、品種條件、試驗數據監管,確保審定試驗質量。同時,通過新審定標準的執行,預計審定品種數量總體可減少40-50%,品種水平將明顯提升,同質化問題有望得到有效解決。

全國農技中心品種區試處副處長曾波就《2021年度水稻小麥玉米新品種核心展示信息發布》作主旨報告
全國農技中心品種區試處副處長曾波指出,為加大農作物優良新品種展示宣傳和示范推廣力度,加快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近年來,在糧食作物主要產區搭建全方位、高水平的新品種服務性展示網絡平臺,通過在各核心展示點的示范種植和區域聯合展示宣傳,推薦和跟蹤評價各試驗渠道的優良新品種。
目前,已在長江上游秈稻、長江中下游秈稻、黃淮海小麥、東華北春玉米、黃淮海夏玉米區等區域科學布局核心展示示范試點,通過公開征選核心展示示范品種、開展田間現場觀摩、全面客觀權威評價參展品種、核心展示示范品種評價意見,讓真正的好品種脫穎而出。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農作物種業處處長張冬曉介紹我國種子基地建設相關工作
種子基地是保障我國用種安全的基礎。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農作物種業處處長張冬曉指出,基地建設將突出重點物種,兼顧特色優勢與多樣。農作物國家級基地以糧為主,兼顧經濟作物,適當考慮特色作物。畜禽國家級基地以生豬、奶牛、肉羊、蛋雞、肉雞、水禽為重點,兼顧部分特色畜種。
建設目標在于提高產量質量與效益,著力夯實基礎條件,提升產業現代化水平,開展年度跟蹤評價,建立有進有出、動態調整的管理制度,力爭實現農作物種源保供能力70%-80%,畜禽種源保供能力75-80%的發展目標。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畜禽種業處孫雯介紹我國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相關工作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畜禽種業處孫雯指出,種質資源是開展優良品種選育的基礎,也是確保國家種源安全的關鍵資源。種質資源普查、收集、調查等工作的開展,挽救了一大批優異資源,極大地豐富了遺傳多樣性,增加了資源戰略儲備。目前,我國長期保存作物種質資源超過52萬份,位居世界前列。通過資源利用,我國創制了普冰小麥等一系列新種質,培育推廣了一大批突破性新品種,為“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提供了重要支撐。
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關于開展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的通知》,明確利用三年時間,攻堅完成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啟動并完成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和第一次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開展以來,新收集的種質資源675種,并發掘了梯田紅米、紅皮核桃等一批有重要價值的優異種質,同時,也增強了全民參與的積極性和種質資源保護意識。下一步,將全面完成普查任務、加快編目入庫,對收集到的新資源實施有效保護。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品種管理處處長陶偉國介紹我國品種管理相關工作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品種管理處處長陶偉國指出,2017年以來國家和省級品種審定委員會陸續修改了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細化了優質、綠色和專用等類型品種指標。4年來,創新主體活力有效激發,品種數量迅速增加,品種類型豐富多樣,“十二五”至“十三五”時期,審定品種數量的7814個上升至16877個。其中,綠色優質專用品種加快推出,企業逐步成為創新主體。
隨著品種“井噴”而出,同質化品種多、突破性品種少等現象逐步凸顯。針對這一問題,國家啟動了玉米、稻品種審定標準的修訂工作,分別在DNA指紋差異位點數、產量、抗性方面提高“門檻”,目前新標準已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實施。通過適當提高審定標準,將在減少入市品種數量的同時滿足市場需求,品種整體水平也將明顯提高。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市場監管處處長儲玉軍介紹我國種業市場監管相關工作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市場監管處處長儲玉軍指出,近年來,種子質量“低劣”問題基本解決,種子質量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套牌侵權、同質化、仿種子等問題逐步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據統計,從2016年到2020年,全國法院審結涉植物新品種糾紛案件從66件增加到252件,其中侵權糾紛案件占比超過80%。
市場凈化是種業振興行動的基礎保障,是全局中必須要下好的先手棋。近年來,為嚴厲打擊套牌侵權等種業市場違法行為,農業農村部加快推動修訂《種子法》《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今年5月,農業農村部與最高人民法院在京舉行工作會談并簽署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備忘錄,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緊密銜接。持續開展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保護種業知識產權專項整治行動,推動嚴格行政執法。力爭通過加快立法、強化司法、嚴格執法、加強品種管理、推進社會共治5項措施,全面凈化種業市場,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全國農技中心種業監測處處長邱軍
會上全國農技中心種業監測處處長邱軍分析了全國農作物種子供需形勢。報告指出,2021年全國雜交玉米落實制種272萬畝,相比于2011-2017年,仍處于歷史低位,2021年新產種子9.93億公斤,加上季末有效庫存4.77億公斤,下年度商品種子有效供給量約14.7億公,2022年大田玉米生產用種充足有余。預計明年春季種子市場結束后,玉米種子有效庫存將降至3億公斤,未來兩年的種子供需形勢將從整體過剩轉為總體平衡略有盈余。
2021年雜交水稻市場回暖,企業看好市場前景,降低單產預期,全國制種面積再次回到2016-2018年的水平。從類型看,雜交早稻、雜交中稻、雜交晚稻制種面積同比均大幅增長。整體看,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屬于豐收年,據初步統計,全國平均制種單產170公斤/畝,比去年增加31公斤/畝、增幅22.3%。2021年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制種單產較2020年實現雙增。供需形勢上看,2021年雜交水稻季末有效庫存約0.84億公斤,2022年雜交水稻商品種子有效供給量將超過3.5億公斤,預計2022年雜交水稻種子供應過剩的態勢將進一步加劇。
2021年全國大豆落實繁種451萬畝,比去年繁種收獲面積增加19萬畝、增幅5%。2022年大豆商品種子有效供應量超7.3億公斤,預計總需求量不足5億公斤,種子供應充足有余。
據初步調度,2022年常規稻商品種子有效供應量將超10億公斤,預計總需求量6.34億公斤,種子供應充足有保障。
2021年全國冬小麥繁種收獲1073萬畝,比去年增加64萬畝、增幅6%。據調度,盡管部分基地因災減產,但本季冬小麥繁種收獲仍超45億公斤,超出需種量近10億公斤,本季種子供應充足有余。受供求關系影響,黃淮冬麥區局部市場熱銷品種供應偏緊,種子價格同比增加10-15%,其余地區市場運行平穩,價格總體穩定。近期,河南、山東、河北等省部分地區受降雨影響,小麥播期推遲15-20天,需增加播種量,部分已購種農戶加購晚播麥種,市場上出現短暫的零售小高峰,預計這次購種小高峰將于11月上旬結束。
榜單發布
會上還發布了2020年度中國種業頭部企業名單和2020年度主要農作物前10大品種。














企業擔當
會上,山東登海、農發種業、先正達中國、九圣禾、大北農、荃銀高科、敦煌種業、山東圣豐、河北巡天等全國農作物種業頭部企業悉數亮相,競相展示企業新品種新技術。

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龍祥

中農發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種業部總經理、山東中農天泰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宋發軍

九圣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愛華

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琴

大北農集團北京創種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北京豐度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石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祖祎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