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袁隆平:不朽的功勛,有趣的靈魂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2021年5月24日 江娜
盡管離別往生是生命必然的歸宿,但這個初夏,一位老人的離去還是引發了無數人的悲痛、不舍與懷念。5月22日13時07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下午,眾多群眾自發走上街頭送別袁隆平,他們前往醫院門口獻花,有的還獻上袁隆平一生魂牽夢縈的水稻來表達哀思;他們聚集在道路兩側目送靈車緩緩經過,一聲聲“袁爺爺,一路走好”,道不盡離殤;而此刻的網絡上,更是無數的緬懷、無數的悼念、無數的致哀……
這是一位什么樣的老人,能贏得億萬人景仰?而我們所景仰的,又是什么呢?
有人稱他為“東方稻神”,沒錯,這就是袁隆平一生最卓越、最值得景仰的成就。
他當然是一名頂尖的科學家,但他的貢獻已經不能僅僅用科研水平來衡量,更重要的是,他的科研所面對的是最廣泛的人群,要解決的是最基本的吃飽肚子問題,而他的成就,也是最基礎、最不可替代的。正是他,培育出的高產雜交稻,讓久困于饑餓的人們端穩了飯碗,告別了痛苦。從1976年到1987年,中國的雜交水稻累計增產1億噸以上,每年增產的稻谷可以養活6000多萬人。不但如此,他的雜交稻還走出國門,在菲律賓、馬來西亞等30多個國家開花結實,也為世界減少饑餓點亮了希望。
吃上飽飯,這曾經對中國人近乎圖騰一樣的追尋,在今日中國成為現實,以袁隆平為代表的農業科學家,居功至偉。袁隆平也因此得到黨和國家的崇高褒獎,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向袁隆平頒授“共和國勛章”。會后,袁隆平告訴記者:“總書記問我,有什么進展?我說,我們正在向1200公斤畝產沖刺!”“我是很激動的,但是還要繼續努力,繼續奮斗!”
如今,盡管我們早已經邁過了溫飽線,吃上一碗米飯是最平常不過的事,但即便是再富足的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孩子,也依然從小會被教育:碗里的米飯不能剩,不要浪費!這是對糧食的珍惜、對大自然的敬畏,也是對千千萬萬為中國人吃飽飯窮其畢生精力的科學家以及農民的感恩。
從今天起,讓我們認真吃完碗里的每一粒米飯。這,也許是對這位老人最深沉的告慰。
袁隆平為人所景仰的,還有他身上鮮明的科學家精神,永不放棄、永不停歇、永無止境。
他是水稻雜交育種的開創者。所謂開創,就是勇于挑戰當時幾乎被認為是“真理”的主流理論,在巖壁上鑿開一扇門、從荊棘中踩出一條路來。
他是一生都不曾停下腳步的奮斗者。功成名就后,最愛去的地方依舊是他的稻田;生命中最后一個“南繁季”依舊不曾缺席,像候鳥一樣飛到海南育種基地;耄耋之年,依舊不懼挑戰,懷揣“灘涂變良田”的夢想整裝啟航。
他也是不停挑戰生物極限的攀登者。關于科研的意義和價值,袁隆平曾有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表述。那是在2015年,那幾年國內糧食“三量齊增”,有些人認為糧食“多了”,甚至開始質疑科學追求極限高產的意義,認為“劃不來”。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當時專門就這個問題采訪了袁隆平。
他說,科研攻關和現實中劃不劃得來是兩碼事、兩個思路,不能用純經濟的思路去考慮問題。科研攻關在經濟上也許劃不來,但是它的科學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是一種技術儲備,一種可能性,也為大面積單產的不斷提高探索路徑。
最后,這位當時已經85歲的老人眼神堅定地對我們說:“追求高產更高產是個永恒的主題。目前我的超級稻攻關正在向每公頃16噸邁進,我很滿意但并不滿足,我還要向每公頃17噸、18噸繼續發起沖擊。”
總有些人,在不為人知之處替我們負重前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世界糧食形勢的動蕩再次給我們敲響警鐘,也再度警示我們回頭去看,莫忘歷史。而回頭瞬間,驀然看到袁隆平那并不高大的身影堅定前行,此情此景,叫人如何不淚目?
袁隆平是令人景仰的,也是讓人樂于親近的,這源自他樸素而真誠的人格魅力。喊出“袁爺爺,一路走好”的想必大多是“90后”生人了,在網絡上,用袁隆平頭像做的表情包很受歡迎,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他們的喜愛。
的確,他值得這樣的喜愛。他低調樸素,筆者幾次采訪,印象中他總是穿著半舊的西服、格子襯衫,臉色黝黑,不拘小節;他謙和友善,身邊的同事、學生、朋友能說出很多這樣的故事;他還幽默豁達,時不時地冒出“我也是‘90后’”這樣的金句,被稱為“老頑童”“梗王”“國民爺爺”……
就是這樣一個擁有彪炳史冊的成就、立下不朽的功勛,同時又有著“有趣的靈魂”、受到跨年齡段人們喜愛的老人,離我們而去了。讓我們再一次緬懷他的生平、感恩他的貢獻,并帶著他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繼續奮斗前行!
袁隆平千古!
“每當風吹過稻田,我們就會想起您”
三束水稻 寄托哀思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娟
5月22日13時07分,湖南長沙,細雨凄切,天地同悲。
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與世長辭,享年91歲。
“住院期間,水稻一直是他最大的掛念”
16時許,當載有袁老遺體的靈車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緩緩駛出時,長沙已是萬人空巷。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市民,自發排起長隊,跟著靈車,一路追隨。
22日16時20分許,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門口,靈車已經遠去,前來送行的市民卻越來越多。除了獻上鮮花,還有人特別擺上三束水稻告慰袁老。水稻的根上沾滿了泥,帶著袁老最熟悉的土地的味道。
袁老一生與水稻為伴,哪天不下田就不自在。直到今年年初,他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這次到三亞,由于腿腳不便,他就在住所,每天在顯微鏡下觀察第三代雜交水稻種子,做詳細記錄。
“住院期間,水稻一直是他最大的掛念,每天都要問我們天氣怎么樣、溫度多少度。他自己身體那么不好,還在關心試驗田里的水稻好不好。”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醫務人員流著淚回憶道。
16時50分,雨越下越大,靈車駛進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這是袁隆平生前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家人想讓他最后再看一看他畢生鐘愛的雜交稻、再走一走那條走了無數次的通往試驗田的路。
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子里,袁老生前的同事、自發趕來的市民、湖南農業大學的師生們,早早地在風雨中等候,揮著淚與他告別。靈車在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子里繞行一周后,緩緩駛離,經過之處,所有車輛鳴笛致哀,沿途市民高喊送別口號,追了一路又一路,送了一程又一程。
17時28分,袁老的遺體抵達長沙明陽山殯儀館。此時的明陽山,已經聚滿了從長沙各地、三湘四水趕來的前來送別的人。
“我們會珍惜每一粒糧食”
更多不能趕赴現場的人們,在全國各地、以各種形式追憶袁老、寄托哀思。
雪峰山下,原來的湖南安江農校,袁老大學畢業后工作的第一站,如今正在打造安江農校紀念園。“很遺憾,沒能等到這一天。”園區工作人員覃皓告訴記者,計劃于今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的“雜交水稻發源地紀念館”,本想邀請袁老親自揭牌并宣布開館,沒想到袁老突然走了。
“福祉佑萬民,心總寄蒼生。一日三餐,米香彌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
“我好像與他有一面之緣,在課本上,在飯桌上,在人間里,往后您永遠存于我們的心里!”
“袁隆平爺爺,您說您是‘90后’,您還要做‘百零后’,怎么您就這樣走了?不敢不愿相信,您在最后的日子還忙碌在三亞水稻基地。我們愛您,我們會珍惜每一粒糧食,做一顆有用的種子。”
“袁爺爺睡著了,夢里有一片稻田,水稻比高粱還高,稻穗比玉米還大,田中坐著一位戴著草帽的青年,嘴里叼著稻穗,眼神專注著遠方……”
“大樹雖倒,濃蔭滿地”
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后,湖南省農科院、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同事,湖南農業系統的干部、農大學子、農民等一時間陷入無限的思念與哀痛之中。
“大樹雖倒,濃蔭滿地。祝老爺子一路走好。”5月22日13點43分,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鄧啟云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接到記者電話時,鄧啟云的聲音哽咽,情緒十分低落。他告訴記者,作為多年深受袁隆平院士教誨的弟子,失去這樣的一位良師益友,心情萬分悲痛。
鄧啟云說,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先行者和總設計師,他帶領團隊不斷攻關,走向了科學的高峰,讓我國雜交水稻技術一直遙遙領先世界。鄧啟云回憶,今年3月7日,他在三亞南繁基地看望袁老師時,老師囑咐他,一定要抓住雜交水稻基礎理論技術研究的前沿,同時做好產業化推廣。
“老師走了,囑咐言猶在耳,我們要努力扛起袁老師的旗幟,把雜交水稻事業發揚光大,培育出產量更高、品質更佳、賣相更好、賣價更高,讓農民兄弟更受歡迎的新品種,才是對恩師最好的報答,也是對自己最好的證明。”鄧啟云表示。
“讀初中時,在村里的高產示范田里,第一次真正見到袁隆平院士。他黝黑的臉,個子不高,清瘦的身軀蹲在田里,雙手不時摸一摸泥土、捻一捻稻穗,我很難想象,這小身軀下卻藏著震撼世界的力量,從此我對農業產生好奇;進入湖南農業大學后,在一次國際稻作論壇中,他以一口流利的英文神采飛揚地向世界‘推銷’雜交稻,再次讓我振奮,從此下定決心從事農業科研。”即將攻讀湖南農業大學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方向的博士祝海竣感念。
“我們都是袁老的小娃娃,他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祝海竣說,袁老一心為農的精神必將指引農大學子為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袁老還有很多遍布各地的“農民學生”,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的農民禹和坪就是其中之一。“在一次超級稻觀摩會上,袁老主動和我握手,當時我一身泥水。”禹和坪回憶道,后來我要了袁老的手機號,遇到難題,就給他打電話。
禹和坪按照袁老指定的超級稻種和專用肥,實施良種、良法、良田、良肥配套種植,堅持發展超級富硒稻種植,種出的稻米口感好、品質佳,效益連年增加。
“你種的稻米很好吃!”想起袁隆平院士曾經給他的鼓勵,禹和坪淚眼婆娑……
要做一粒好種子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曹茸 蘆曉春 祖祎祎
小滿剛過,南方的早稻即將拔節孕穗,東北大地也開始了繁忙的插秧季,而在病危之際還在關心稻子長勢的袁隆平,卻再也看不到新一季的豐收了。
噩耗傳來,種業界一片哀悼,點點滴滴,音容宛在,他是同行眼中的領路人,他是育種人心中的良師益友,他是“學生的天”、是“育人的大家”。采訪中,記者聽到了哽咽和不舍,更感受到了種業人的決心:致敬和學習他永不停歇、勇攀高峰的育種家精神,傳承與發揚他追求高產、造福人類的“種子夢”,為繼續做大做強民族種業作出貢獻。
他的科學成就永留青史
作為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袁隆平是一名偉大的育種家,他在科研育種上的真知灼見,令同行肅然起敬。
“從科學領域來講,一直以來,袁老都非常有遠見!”從事水稻育種30多年的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式華激動地說:“無論是20世紀60年代初啟動雜交水稻研究,從三系發展到兩系,再向一系雜交水稻發展,還是亞種間遠緣雜交等技術的研究和規劃,以現在來看,都非常具有前瞻性。”
在程式華看來,袁隆平是一位良師益友。“1996年啟動超級稻攻關項目以來,我擔任項目驗收組組長,多次和袁老共事,每次到雜交水稻中心參觀、學習,他都會親自陪我們到田間地頭走走,探討交流,對我們開展工作有很多啟發。”
在雜交稻育種這條偉大征程上,袁隆平作為領路人,他一直熱心幫助同行,不斷把這項事業做大。
“袁老在工作上的關心和支持,一直激勵、鼓舞著我。”回首近50年育種生涯里與袁老的接觸和交流,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無比動容。
“根據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論,1980年培育出恢復系‘明恢63’,81年培育出了‘汕優63’。我把品種試驗結果交給袁老師看,向他尋求明年參加全國試驗的意見,他認真看過后,說‘好,有潛力’,這份肯定給了我將‘汕優63’向全國推廣的決心。”回憶當時袁老的神情和語氣,謝華安記憶猶新。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袁隆平的雜交理論不僅開創了水稻育種的新境界,也為其他作物的雜種優勢利用作出了杰出貢獻。
“從生物學上看,雜交水稻與雜交小麥就像親兄弟。”作為國內雜交小麥科研育種的領軍者,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昌平就受益于袁隆平的親自指導,“他是我們的導師,自任北京市農科院雜交小麥中心科學顧問以來,他親自指導十余年,使我國雜交小麥躍居國際領先。”
如今,北京雜交小麥已走向“一帶一路”,開始造福世界。“我們將永記袁老的教誨,立足自主創新,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解決人類饑餓難題作出更大貢獻。”
他的夢想照亮種業前行
袁隆平的離世對中國乃至世界科學界、農業界都是巨大損失,但他的光芒將永遠照耀著育種人砥礪前進。
“他對水稻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一生在不斷追求水稻高產,達到一個目標,他沒有說就歇歇吧,而是馬上制訂下一個目標。”在中國種子協會會長張延秋看來,這是一種永不停歇、永不止步的科研精神。
其實,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已經高齡的袁隆平為何不停下腳步歇一歇。2019年,袁隆平深情講述:“科學探索無止境,在這條漫長而又艱辛的路上,我一直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為了這兩個夢,誰搞雜交水稻他都支持,他都高興。”張延秋告訴記者,袁隆平生前特別關注種子企業,“只要是為了雜交水稻發展,需要他做的,都會幫著去做。”
田冰川對此深有體會。2017年,他聯合動植物種業領域20余家龍頭企業創辦國科農研院,并在京設立公益性的種業工坊。為此,他特去拜訪請教袁隆平。
“他了解情況后,深加勉勵,慨然支持,說中國種業不要工坊,要創新,要走向未來。他親筆題寫了‘種業創新展館’的名字。”回憶起來,田冰川仍十分激動。
2019年后,田冰川來到長沙擔任華智生物總裁,攜團隊再度拜訪,袁隆平親筆題寫“國家水稻分子育種中心”。如今這十個大字矗立于企業園區主樓之前,鼓舞著企業前進和創新。
他的薪火將永續相傳
在袁隆平生前最后的日子里,他念念不忘的還是雜交水稻事業,希望弟子們把雜交水稻事業發展好,把雜交水稻推廣好。
猶召是隆平高科的一位“80后”科研育種人員,自2010年畢業以來就長期在公司的南繁育種基地工作。袁隆平去世的當天,猶召正在三亞水稻田間做科研,“袁老師就是我們的天,他走了,感覺天塌了,內心很悲痛。”
猶召說自己是被袁老深深影響的年輕一代。“我在四川農業大學最開始學習的專業是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當時被袁老的‘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所吸引,所以大二就換了專業,學習種子科學與工程。”猶召告訴記者,袁老師不僅是科研育種的“大家”,更是育人的“大家”,他告訴我們,“做育種心要沉下來,根要扎下去”“下田看稻家常便飯,勤于思考靈感閃現”,讓我們受益匪淺。
傳承,是種業界以及青年一代緬懷袁隆平最特別的方式。“袁老的夢就是我們所有人的夢,我們要把袁老的事業繼承好傳承好,繼續照亮稻田,圓夢稻田。”
“我們將牢記袁先生的教誨和遺愿,全力投入水稻育種創新,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吉林省松原糧食集團水稻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長寶蒙權表示,近期將建設松嫩兩江流域水稻種質資源庫,全力加快優質粳稻育種步伐。
“執著奮進、不斷創新、團結協作是隆平精神的內核。”荃銀高科總經理張琴表示,“作為企業來講,創新是立足之本,未來我們要發揚隆平精神,加大科研投入,加強科企合作,在育種創新上不斷進取,繼承袁老種業報國富民的遺志,打造大國農業的‘中國芯’。”
袁隆平曾說過,“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他走了,卻將糧食的種子、創新與奮斗的“種子”留給了后來人。
每當風吹過稻田,我們就會想起您……

2013年8月19日,袁隆平在廣西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聯德村袁隆平超級稻第四期攻關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長情況。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2018年11月2日,參加全球農業南南高層合作論壇的代表考察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戴軍 攝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吳礫星
5月22日下午袁隆平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噩耗傳出,全國悲慟。在長沙湘雅醫院附近,上千民眾冒雨自發聚集于路邊致悼。人群中有手捧鮮花的學生,有背著孩子的老人,也有眾多上班族和外賣小哥、快遞員停車駐足。
當靈車從湘雅醫院緩緩駛出,“袁爺爺,一路走好”的呼號頓然在風雨中自發響起,一路不絕于耳。當車隊經過長沙市芙蓉路等街道時,兩側樓群窗臺上人頭攢動,路邊萬民追送,滿城哀聲四起、車笛長鳴。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雜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范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叁優一號”,2020年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619.06公斤,全年畝產達1530.76公斤,實現了周年畝產稻谷3000斤的攻關目標。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的追求。為了實現這一宏愿,他長期致力于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等國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袁隆平院士生前曾多次接受農民日報社記者采訪,對農民日報社宣傳報道予以高度肯定,還曾獲得農民日報社與中國種子協會聯合推評的“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稱號。
在廣袤大地上接續奮斗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麗穎
在廣袤大地上接續奮斗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麗穎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舉國哀痛,農業科學家紛紛表達了沉痛的哀思和無盡的懷念。
“野生稻雜交稻超級稻,大國糧倉賴先生之力;三系法二系法一系法,世界目光仰先生之風。”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錢前撰寫悼念袁隆平的挽聯。
錢前是多年從事水稻育種的專家,他告訴記者,在年輕時就認識了袁隆平院士,接受過袁隆平老師的很多指點,“袁老師經常鼓勵我們創新,貴在創新是他的精神,也是他一輩子所做的事情。兩彈一星,雜交水稻,這是我們的大國基石,正是袁隆平這樣的前輩們付出的努力,使我們終于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他們的功績,將永留青史。”
全國優良食味粳稻育種的領軍人物、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才林說:“袁隆平院士每年都會去海南的南繁育種基地,我每年春節也都是在農科院在海南的基地度過的,30年來基本每年我們都要去拜訪他。”
2016年,王才林和其他人一起拜訪袁先生時,袁先生高興地說:“走,到試驗田去,我帶你們看我們剛剛搞出來的‘原子彈’。”袁先生的“原子彈”就是剛剛研發成功的第五代超級雜交稻“超優千號”,在三亞示范田表現莖稈粗壯、穗大粒多、結實率高,長勢十分喜人。
2017年,袁隆平團隊開始在全國組建耐鹽堿水稻聯合體,王才林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國家耐鹽堿水稻聯合體試驗方案的制定,每次見到袁隆平,近90歲高齡的他思路都很清晰,思維非常敏捷,相關的數字報出來根本不用想的,令人佩服。
王才林告訴記者,對于育種的科研人員來說,袁隆平就是“精神支柱”。
“有他在,糧食一定是高產的;有他在,糧食安全一定有保障的。”袁隆平先生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傳承他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敦本務實,敬業奉獻,培育更多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讓更多的人吃上最好吃的大米。
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所長楊永坤告訴記者,袁隆平院士生前非常關心和支持中麻所工作。2008年,中麻所成立50周年,袁隆平院士出席慶典并為研究所題詞:“發展優勢農產品,圖強麻類大產業”。
201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南方經濟作物研究中心在中麻所掛牌,袁隆平院士題寫“順作物而延伸領域,立南方以拓展空間”的賀詞。2018年,中麻所成立60周年,袁老又發來賀信,勉勵麻類科研工作者奮發圖強。楊永坤表示,中麻所職工將永遠銘記袁隆平院士的精神,為國家三農事業的發展和人民幸福生活不懈奮斗!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關義新多年來從事玉米育種研究,他說:“袁先生是我最為敬重的科學家,我們要學習袁先生一輩子以國家糧食安全為己任、奮斗一生的科研獻身精神。”
袁隆平院士雖離開了這片他深愛的熱土,但他的“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會一直激勵科研工作者前行,在廣袤的大地上接續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