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象!一份種子上百個套牌 中國種業翻身仗要先過這一關
來源:第一財經 作者: 馬紀朝
“看到沒,這就是套牌!”剛走進安徽省太和縣的一家農資店,李鑫就提醒記者注意角落里堆放著的幾袋印著“連麥2號”的小麥種子,他打開袋子,用手抓起一把種子,一番仔細端詳后對身旁的記者悄聲說,這個所謂的“連麥2號”,袋子里裝的其實是“百農207”小麥種子。
“套牌,已經是(種子)行業里公開的秘密。”作為在農資行業摸爬滾打10多年的專業人士,李鑫說,諸如此類的“套牌”,在整個種子界,已經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但作為一般的消費者(農戶),很難從種類繁多的種子中分辨出套牌種子與正品種子的區別。
所謂“套牌”,即該種子的整套審定文件等證照類手續都是自己的,但是袋子里面裝的,卻是其他品種的種子。“就跟抱養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孩子不是你的,但你給他穿上你買的花衣裳,給他打扮、起名兒、報戶口,就成了你的孩子了。” 李鑫說。
這些“司空見慣”的套牌種子,正在嚴重危害中國種業的良性發展,某種程度上是在“遏制”中國種業的翻身之戰。
被(bei)套牌(pai)的(de)種(zhong)子
作為在農資行業摸爬滾打10多年的專業人士,李鑫最早關注到種子套牌,是在2004年。當時,他的一個朋友,成為了“農大108”雜交玉米品種的河南總代理。
農大108是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選育、研制的一款玉米品種,在鄭單958出現之前,它曾是當時國內種植面積最大的玉米品種。
李鑫的這位朋友成為“農大108”的河南總代后,很快發現,市場上到處都是侵權、套牌的假“農大108”,這些假種子,要么是未經允許,私自去繁殖,要么是干脆直接把“農大108”裝入別的品種包裝袋內銷售,他的這位朋友想要維權,但發現取證特別困難,于是,他便找到當時在工商系統具有一定人脈關系的李鑫,希望能在他的斡旋下,先由當地工商局執法大隊將這些假種子查處,然后再走司法程序獲取賠償。
而此時的李鑫,也震驚于整個種子行業層出不窮的套牌現象,他從中發現商機,即專門幫助種子公司、科研院所去識別、打假套牌種子,并收取服務費。
在此后10多年的打假中,李鑫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看一眼包裝,就能發現貓膩,抓起一把種子,就能識別出真正的種子品牌,一些人甚至將他稱為“農資界的王海”。
上文提及的“百農207”,便是近年來在黃淮海地區銷售較廣的一個小麥品種。
百農207是河南科技學院選育的一個半冬性優質中筋小麥品種,因抗災能力強、廣適優質、穩產高產等特點,于2014年前后通過國家審定與植物新品種授權。
此后,河南華冠種業有限公司(下稱“華冠種業”)等公司分別與河南科技學院簽訂《小麥品種百農207區域推廣合作協議》,并按約繳納品種權使用費后,獲得了在一定區域內獨家經銷百農207的原種生產銷售工作。
由于百農207廣受農戶歡迎,一些未能獲得授權的公司,便念起了“套牌”的歪經。
2019年9月,華冠種業發現,在位于安徽省太和縣的程振剛農資經營店內,由周口億欣種業有限公司(下稱“億欣種業”)出品、標注為“連麥2號”的小麥種子,有些可疑。隨后,該公司將公證購買的“連麥2號”小麥種送到河南華誠農業質量檢測有限公司進行檢測。2019年11月10日,華誠出具的檢測報告證實,“連麥2號”確系侵權“百農207”。之后,華冠種業分別將億欣種業以及程振剛農資經營店同時告上法庭。
2020年7月,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為,“百農207”植物新品種權現處于保護期限內,為有效法律狀態,依法應予保護。被告億欣種業、程振剛農資經營店分別因侵害植物新品種權,被判處賠償華冠種業經濟損失20萬元、3萬元。
第一財經記者查詢發現,河南群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江蘇省大華種業集團有限公司、河南省坔育種業有限公司、河南恒豐種業有限公司等公司,也都分別因為涉嫌侵害“百農207”的植物新品種權,被華冠種業告上法庭。
“這個品種,目前是很牛的一個(小麥)品種,”太和縣的小麥種植大戶梁先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即便是現在,你到豫東、豫北、皖北、蘇北走一圈,仍會發現,大部分袋子里裝的都是百農207,但外包裝上卻是其他另外的成百上千個品種。
套牌嚴重(zhong)危害種業發展(zhan)
數據顯示,自從品種審定制度推出以后,全國已經審定通過3萬多個種子品種,但真正經過市場檢驗并在市場可以流通的品種,卻為數甚少。批量涌現的審定證書以及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檢疫證明等相關手續證照,有的淪為套牌種子的工具。
聯合信用評級有限公司曾在一份《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信用跟蹤評級報告》中稱,中國持證種子企業超過 7000 家,90%的企業沒有品種研發能力,鑒于一個新品種的成功選育,需要七、八年甚至近十年的時間,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非常高,大多數沒有研發實力的企業都“只買不研”。初步測算,國內玉米和水稻疑似“套牌”品種能占到 90%左右。
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主任李登海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曾表示,要打種業翻身仗,首先要改變部分種業企業熱衷仿制的現象。李登海分析,中國現在有持證種業企業7200多家,真正有原始創新能力的不多。有的種業企業把已推廣的良種稍微改變一下性狀,就當作新品種推廣,造成市場上種子同質化育種現象嚴重。
其次,要打擊種業知識產權侵權現象。“以前侵權嚴重到什么程度?有一個品種,同時有143家公司貼著自己的標簽在市場售賣。”李登海介紹,企業要花很大精力維權,這對辛辛苦苦搞科研的種業企業“太不公平”。
面對種子“套牌”現象,各地也都曾先后出擊,不斷加大對種子行業違法、違規問題的打擊力度。
2021年3月31日,農業農村部就表示,為嚴厲打擊侵權套牌、制售假劣種子等違法行為,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將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為期2個月的春季農作物種子市場檢查,嚴查種子套牌侵權、未審先推、種子質量低劣、真實性不符合、檔案不健全、備案不完整等問題。
種子“套牌”導致的嚴重危害,也正在逐步深化。
第一個問題,便是導致種子行業的育種能力嚴重不足。由于種子培育周期長、投入大,很多種子企業寧愿去“套牌”,也不愿去搞種子的研發、培育。其中最典型的例證便是鄭單958。
“這個品種確實是整個玉米種子界的大單品,也是當年河南農科院的王牌,但鄭單958之后,國內再也沒有一個能像鄭單958這樣拿得出手的品種,整個玉米界,至少有一半都在套牌958。”李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由此導致的第二個問題,是整個種子市場更加碎片化,大量社會資源被內耗浪費掉。
“整個市場的蛋糕,本來就那么大,很多套牌又到處打著新品種的旗號,誘導農民去種植,市場看起來眼花繚亂,結果卻導致市場被嚴重割裂,真正投入大量精力研發出來的新品種,反而不容易被市場接受,難以從市場中脫穎而出。”
李鑫也指出,對于整個種子產業而言,套牌是一個表面化的問題,它其實是整個行業監管出現嚴重問題的一個客觀反應。其中既有有關職能部門的失職、瀆職,更有既得利益集團尾大不掉的問題。“種子套牌,其實是種子市場監管的一面鏡子,照出了市場中的許多不堪。”
如何斬斷背后(hou)利益(yi)鏈(lian)?
套牌種子的病灶在何在?為什么套牌現象會愈演愈烈?
“市場上之所以有這么多套牌種子,首先是有人給他們頒發了合法的品種審定證書。”他說,以前的假種子,是“假品牌、假包裝、假手續”的假種子,但后來,隨著種業經營風險日益加大,已經很少有人敢賣這種“三假”種子。現在市場上所謂的假種子,大多是“套牌種子”,這些種子有品種審定證書等合法的手續,即便被抓,也大多是以侵害植物新品種權,被處以經濟賠償,很少涉及刑事處罰。
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種業對民營企業開放,上級主管部門為了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開始在全國推行品種審定制度,每年通過審定的種子品種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數據造假,賄賂專家等各種違法亂象也隨之產生。
2015年9月,《財經》雜志以《種業腐敗上下貫通: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一年打點費數億》為題,揭露了存在于全國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的腐敗現象。該文稱,僅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一年的“打點”費,就高達達數億元之巨,形成了一條根深蒂固又隱藏無形的利益鏈。
“就像企業的借殼上市,如果市場上沒那么‘殼’,你怎么去借?如果市場上沒那么多經過審定的種子,又怎么會出現這么多套牌種子?”
李鑫認為,很多不該被審定通過的品種最終通過了審定,獲得了合法的牌照,但種子是特殊行業,如果你真的拿著這些品種去市場銷售,一旦出事,就可能造成大面積農作物減產、絕收。因此,即便一些公司拿到了這些種子的授權,也不敢把這些種子賣到市場,而是會主動選擇“借船出海”,即到市場上去“偷”一些穩定性強、抗病性好、產量過得去的品種去繁殖、培育,經營套牌種子。
品牌審定亂象還曾引發“種性”錯亂。中部某省的一個小麥品種,在省級部門被審定為“春性”的小麥品種,到了國家級審定的時候,卻又被審定為“冬性”小麥品種。從生產實踐中發現,這個小麥品種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冬性品種。最終,由于“種性”混亂,2017年,該品種在中部某省西南地區推廣種植時,因遭遇連綿陰雨,導致當地該品種小麥大面積減產。
那么,該如何改進這種亂象?李鑫建議,一個是改革現有的“品種審定制度”為新品種備案制度,不再對新品種進行品種審定,而是強制要求科研單位或經營者到農業部門進行種子備案,即將該品種的生長期、抗病、抗旱、抗寒、產量、適宜種植區域等要素指標全部進行備案。
李鑫的另一個建議,是要求種子上市銷售之前,經營者必須向管理部門提交擬上市經營的品種種子的DNA真實性的檢驗報告;未提交報告者,一律不準上市銷售,以徹底封堵“套牌”種子的上市銷售路徑。
“對種子的監管,要從過去重品種審定、重種子經營生產許可,全面轉向向品種的真實性監管。” 李鑫表示,種子好不好,既不是專家說了算的,也不是政府部門說了算的, 最終,還是要由市場來決定。一旦抓住了品種的真實性這個“牛鼻子”,那么“套牌”種子的問題也就有解了。
在今年3月份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也直言:種業本身作為一種產業,大量的套牌、大量的小企業對這個產品生態帶來了不好的影響,我們現在非常著急怎么樣對種業這個產業進行調整,進行整合,提高它的集中度,提高競爭的規范化。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