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開達的人生關鍵詞:水稻、南繁
周開達 農財網種業寶典
為理想,勤奮自強初心不改
敢為人先,不怕困苦赴南繁
搞科研,當農民,披星戴月
烈日炎炎,心更堅,成果現。
他育出的岡、D型系列不育系及系列水稻,
創造的“光敏不育系生態育種方法和技術”,
是我國水稻事業發展史上濃墨重彩一筆。
他便是秈亞種內品種間雜交第一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開達

1933年,周開達出生在重慶江津縣(原四川省江津縣)先鋒鄉一個耕讀農家。少年時代農民忍饑挨餓的情景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從懂事的那一天起,他就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培育出高產再高產的水稻,使人們每天都能吃上白米飯。
帶著這樣的心愿,初中畢業他便上了江津農校。1953年,他從江津農校畢業時,報紙上的一則關于湖南一位勞模種雙季稻獲豐收的簡短消息,開啟了他搞水稻研究的智慧之門。
那時,他既沒錢,又無學習資料與經驗,于是就親自犁田耙地,播種插秧,挑糞施肥,精心培育,在實踐中獲真知。幾經挫折也毫不氣餒,憑著濃厚的興趣和頑強的探索精神闖過了第一關,秋后果真收獲了一批谷穗長、籽粒較多的稻子。這一小小的試驗,使他看到了科學所帶來的生產力。
秈亞種內品種間雜交第一人
1956年,周開達考上四川大學農學院(四川農業大學的前身),并于1960年畢業 后選擇留在了學校,組織上沒有安排他搞水稻研究,他就在家中用盆栽種,自行研究。
1965年被正式調入水稻室后,他如魚得水,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一事業中。
1964年, 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開展雜交稻育種的消息在水稻界引起了高度的關注。適逢四川農學院水稻研究室主任李實賁教授從非洲援外歸來,在他的支持下,周開達開始了雜交水稻育種研究。
20世紀60年代,雖然雜交水稻研究受到全國重視,但如何利用雜種優勢卻沒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鑒。
對于雜交水稻育種來說,首先要突破“自花植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經過長期水稻育種實踐的周開達及同事們堅信水稻具有雜種優勢, 因為品種間雜交F1無論從生長勢和產量均比其雙親好;其次就是如何利用雜種優勢,生產用種不可能采用人工去雄來生產,因此必須采用雄性不育的方法來實現大面積生產雜交種子。
與李實賁一同回國的,還有他帶的一些來自西非馬里, 原產于非洲的稻種。
1965年,周開達利用從西非引進的晚秈良種Gambiaka Kokum與矮腳南特號雜交。1969年,在該組合F4 的系統群中,出現了一個穎花細長、花藥瘦小畸形、花粉高度不育的G11株系。
1971年,在其F6又分離出類似的G20株系,通過秈稻和粳稻品種測交,獲得完全保持和完全恢復的保持系和恢復系,并于1972年實現三系配套,分別育成二九矮七號A和朝陽1號A等不育系,通過大量測配,育成系列岡型雜交稻,如岡朝23、岡朝24和岡矮1號等,并于1977年開始大面積應用推廣。
采用這種方法,周開達利用原產圭亞那的晚秈良種Dissi D52/37衍生系中的高不育株,與長江流域的早秈良種雜交核置換育成D型不育系,成功培育出D型雜交稻, 如D汕A、D297A和D優63等。現在,岡、D型雜交稻已是我國主推品種,每年推廣面積近5000萬畝,在我國水稻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995年周開達院士考察原重慶市作物研究所水稻南繁育種基地時與全體南繁隊員合影
由周開達創立的“秈亞種內品種間雜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方法”已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并得到廣泛應用,于1988年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
這是一次沒有成功先例的嘗試,也是一次冒險。在此之前,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曾做過10多年的研究,幾經周折而以失敗告終。國內水稻界也有人持懷疑和否定態度,“走秈亞種內品種間雜交的道路,只有失敗的記錄,沒有成功的先例”。
面對壓力,周開達知難而上。他對同事們說:“我們就是要把手中的東西搞清楚,即使10年都搞不出來,也要將取得的教訓留給別人!”
在南繁,一邊搞科研,一邊當農民
那是一段難忘的歲月!
為了加快育種進程,周開達一年中分別在雅安、南寧和海南島種三季水稻。
為了趕時間,甚至連泡種都是在火車上進行。一到目的地,他就馬不停蹄地開始播種。當時條件艱苦異常,交通不便,要轉多次車并乘船渡海才能到達試驗地,途中時間將近1周。
行李、鍋碗瓢盆都是自己帶,住的是農民家簡陋的房子,頭頂蚊蟲飛,地上老鼠叫,床板下面甚至還長出了長長的霉。當時條件極差,沒有經費,一切 都得靠自己,犁田、挑糞、栽種、觀察、收割,沒有一樣可以省略,可以說是一邊搞科研,一邊當農民。
在那樣一個年代,周開達和他的同事們憑著對科學事業的摯愛, 一直堅持進行水稻研究。

△周開達院士與南繁隊員下田前合影
搞科研比當農民種田更辛苦!每年7、8月,是天氣最熱的時候,也恰恰是他們搞水稻育種工作最忙的時候。
每天早上,當人們還在夢鄉,他們就得去農場的試驗田中,一株一株地進行人工去雄;上午,驕陽似火,卻正是水稻揚花的時候, 他們必須冒著酷暑爭分奪秒授粉。當人們躲在屋里抱怨天氣太熱的時候,他們頂著烈日在田間授粉雜交;下午,還得忍受濕熱蹲在田間仔細觀察水稻的特征特性;抽穗開花前要一株一株地套隔離袋,揚花時要一穗一穗地觀察花粉,逐一記錄。
1分田1700多株,5分田8000多株,一畝田1.6萬多株,其工作之細、工作量 之大可想而知。最苦的是觀察花粉的工作都必須在正午太陽最為猛烈的時候進行。
一季試驗下來,周開達瘦了許多,全身曬得又黑又亮。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千辛萬苦,周開達和他的同事們一道,于70年代中期成功培育出穩定的岡、D型系列不育系,實現了他在雜交稻研究中的第一個夢想。
畢生求索,終得稻香飄四方
為了加速雜交稻產業化進程,1977年,在四川省有關部門支持下,周開達牽頭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民間科研成果推廣組織“四川岡、D型雜交稻協作組”,該組織由跨15個省份的100多個單位參加,為岡、D型雜交稻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87年,周開達領導的課題組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兩系法雜種優勢利用” 研究,經過深入研究和總結,在國內率先提出“利用生態育種法選育光溫敏兩用核不 育系”,解決了四川及長江上游地區兩系法雜種優勢利用的難題。
1989年,周開達為了探索固定雜種優勢的方法,開展了無融合生殖水稻研究,雖 未獲得成功,但發掘出大量的特異種質資源,其中的“基因型早代穩定”特異基因資 源成為雜種優勢利用新途徑的關鍵資源,為提高育種效率和秈粳雜種優勢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礎。
進入20世紀90年代,雜交水稻育種和生產研究處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周開達通 過大量實踐后,于1995年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新思路,即“亞種間重穗型雜 交稻育種”,以及配套栽培措施“重穗稀植”,使雜交水稻在用種量大幅減少,用工量大幅降低的情況下,產量能增加10%,高產的同時還實現了種植上的高效。
這個育種思路和方法已被水稻界廣泛接受和應用,成為指導西南及雜交中稻區水稻超高產育種的重要技術路線之一。

△周開達院士在田間工作
由于周開達在農業教育和科學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他先后被評為“國家有突 出貢獻的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四川省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獲得四川省首次重獎,1994年被評為四川省十大英才,1996年獲“何梁何利” 基金科技進步獎,1999年獲四川省科技杰出貢獻獎,人事部記一等功一次,同年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先后共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部省以上成果獎27項。每一個獎項,都凝聚著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每一個榮譽,都是對他幾十年來無私奉獻和勇于攀登、百折不饒精神的褒獎與總結。
正當周開達院士處于水稻科研事業巔峰的時候,2000年6月9日,他在北京出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時,因突發腦溢血倒在了學術講壇上。在與病魔搏斗了13年之后,他于2013年7月病逝。
雖然周開達院士離去了,但他創建的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仍然繼續著他未竟的事業,他的學生、他的學生的學生,仍然活躍在水稻田間、實驗室、學術講臺,為我國水稻科學事業、糧食安全而辛勤工作,并不斷取得新的業績。
來源丨《中國南繁60年》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