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省小麥已陸續進入返青拔節期,受去冬今春降雨偏多、冬前播種量大等因素影響,部分田塊紋枯病發病早、發生程度重。隨著氣溫逐步回升,小麥苗情轉化、群體增大,紋枯病即將進入發病盛期,發生程度還將加重。各地要加強監測調查,強化技術指導,科學組織防控,為奪取夏糧豐產豐收奠定基礎。
一、發生概況
3月初各地調查,全省平均病株率2.4%,輕于上年同期的3.7%;全省發病面積達544.3萬畝,較2月中旬增加379.3萬畝,全省大部分地區紋枯病發病情況與上年同期相當,但沿淮、沿海、里下河的部分地區發生程度明顯重于上年同期。
徐州調查,全市病田率34.3%,平均病株率5.8%、最高病株率達100%,低于去年同期的7.3%;其中,旱茬麥病田率44.9%,病株率8.6%;稻茬麥病田率23.3%,病株率2.9%。連云港調查,平均病株率0.7%,最高27%,低于上年同期。宿遷調查,平均病株率2.1%,最高病株率37%,低于去年同期的4.1%。淮安調查,平均病株率11.5%、最高達100%,高于去年同期的10.9%。鹽城大面積普查,全市平均病田率為29.7%,高于去年同期的15.3%,平均病株率1.8%,高于去年同期0.7%。揚州調查,平均病株率2.5%,高于去年同期的1.1%,其中邗江病田率達47.4%,平均病株率6.3%。泰州調查,平均病株率1.2%,高于去年同期的0.7%。南通調查,平均病株率1.1%,高于去年同期的0.4%。鎮江調查,平均病株率0.9%,低于去年同期1.4%。無錫調查,平均病株率3.6%,最高病株率18%,低于去年同期的6.4%,市域間發生不平衡性大,江陰平均病株率6.5%,宜興病田率達55%,平均病株率0.6%。蘇州、常州、南京等地零星見病,平均病株率均低于0.5%。
二、防治意見
隨著氣溫回升,小麥生長量加大,田間郁閉程度增加,紋枯病將進入水平擴展和侵莖危害盛期。各地要強化監測預警、強化宣傳指導、及時組織防治,切實提高紋枯病防治的覆蓋率和有效性。
1、強化監測預警。各地要根據測報規范要求,做好系統調查與大田普查相結合,準確掌握紋枯病發生發展動態,及時報送發生信息,適時發布預報信息,為準確指導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2、強化宣傳指導。各地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以及12316、農技耘、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及時發布小麥紋枯病發生防治信息,提高宣傳覆蓋率;加強紋枯病對小麥結實率和千粒重隱性危害的宣傳,切實提高群眾防治的主動性;在防治關鍵時期,要組織廣大技術人員深入基層一線,加強對不同類型田塊開展分類指導,提高技術到位率。
3、科學開展防治。要合理運用清溝理墑降漬、科學運籌肥料等措施,控制群體數量、降低田間濕度,增強植株抗逆性,創造不利于紋枯病發生發展的致病條件。要因地制宜開展防治,對病株率達5%的田塊,及時開展化學防治;對病株率20%以上的重發田塊,7-10天后開展二次防治。要用足藥量和水量,于早晨露水未干時或傍晚對準麥苗基部施藥,畝用水量不低于40kg。防治藥劑可選用噻呋酰胺、戊唑醇、氟環唑、苯醚甲環唑、井岡霉素、己唑醇等單劑及其復配劑,并注意輪換用藥。
(來源:江蘇省植保植檢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