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不該暫時遺忘袁隆平?
網文回顧
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
1、水稻的研發是非常特殊的。 我們寫過格列衛,醫藥基本都是在實驗室完成的, 但是水稻的研發完全不是“實驗室到臨床”, 幾乎就是完全以“農田”為基礎。
不是說在實驗室里隨便就能搞出來的, 這點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 你要有成就,必須下田。
這也是很多幾十歲的老專家依然下田的重要原因(當然,責任心也是很重要的)
2、可能會毀你們三觀的。 沒有一個水稻品種能夠全國通殺。 真的,這個和醫藥什么的完全不一樣。 水稻技術發展至今,天氣和土地的因素依然非常重要。
水稻的品種具有明顯的地方性, 這個稻你家種可以大豐收,我家種就死翹翹, 所以我們的標題不是亂寫的。
今天這篇文章很戲劇化, 其實我們上周就要寫了, 在動筆之前我們辦公室4個人都在查資料。 我們的本意是寫袁隆平老爺子
因為在我們大家的心里, 他就是當代神農啊。
我們有飯吃都是靠他, 他養活了大半個中國啊。 很多網友和我的想法一樣的
我們懷著極其崇敬的心情打算寫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 但是我們4個人查了整整一天數據后碰頭開會。 大家都面面相覷, 發現事情和我們預想的大相徑庭?
為了求證,我們4個人都談了各自的意見, 發現我們的結論相同。 所以在考慮良久之后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文章的目的很明確,喝水不忘掘井人,吃米更不能忘記種米人。
讓大家知道是誰真正給了我們米飯吃, 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神農。
很 多人可能想問,難道不是袁老爺子?
還真不是……我們寫文章要有數據。 看一下這個網站,估計沒多少人知道 國家的水稻數據中心。
目前整個中國栽培水稻, 就是我們吃進嘴里的大米基本上都是來自這些品種, 可能圖太小,我們局部取前幾位放大點看看。

很遺憾的告訴大家, 我們目前吃的大米沒有幾個是袁老爺子的產品。
這是真的……
這點恐怕大家都沒想到吧……
我們也沒想到……我們以為現在吃的大米品種起碼一半是袁老爺子的。
事實上并不是……袁老爺子有數據可查的品種只有這幾個
這大都沒有大規模種植, 我們甚至還查了老爺子的公司的一些育種, 同樣遺憾,大沒都大面積種植。
我們可以這么說,基本上我們沒多少人吃過老爺子的米。
是不是和我們大家想的不大一樣?
這不該是這樣呀!
和我們預期的相差甚遠!
然后我們不得不從頭開始查詢, 因為我們抱著一絲希望。 哪怕這些品種不是袁老爺子的, 是運用了袁老爺子的技術呢?
但是結果又讓我們很失望…… 不過也讓我們更加驚醒的看到: 原來我們現在吃進嘴里的大米竟然有那么多的故事? 幾乎下面每個提到的人都能單獨寫一個故事。
但是限于篇幅,我們只能概述一下, 大家覺得袁隆平老爺子有什么外號? 中國水稻之父?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連詞典都這么說。
我們特別去問了幾位農業學的粉絲, 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原來雜交水稻根本不是袁隆平的發明啊。
中國真正的水稻之父,堪稱奠定了水稻這一門學科的另有其人。
我們10個人里面10個人不知道他的名字, 真心是不應該,他叫 丁穎 。

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后來的稻學分類, 是 中國真正意義上第一位水稻專家。
丁老爺子1888年出生,1964年去世, 畢生都在研究水稻和水稻雜交,
也是目前學術界唯一沒有爭議的“中國水稻之父”或者“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因為他真正意義上開創了中國的很多個第一。
1926年第一次在廣州發現了野生稻, 隨后一生都在從事水稻的雜交育種研究。
1930年就育成了讓當時很多中國人都能吃飽飯的“千粒穗”

這個有多牛?
要知道,世界上公認的水稻之父是一個美國人 名字叫做Henry M. Beachell(1906-2006)

是他 第一次在1963年完成了第一個雜交水稻的育種 , 臺灣+菲律賓,就是后來著名的IR8 。
當時拯救了東南亞的很多發展中國家, 被稱為奇跡稻之父(這個不是雜交水稻哦,是常規稻,只不過用了雜交育種技術)
丁老爺子其實比他更早。 后續的很多成果其實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論上, 可惜我們沒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
甚至同年代的美國的育種專家瓊斯的名氣都比丁老爺子響。
瓊斯和丁穎是同時代人, 他1926年也開創了世界水稻雜交的理論先河。
我們的丁穎也在這個時候發現了野生稻。 可惜啊可惜,現在整個中國估計都沒人知道這位真正的“稻神”。
說到可惜的“稻神”還有一位大家也不知道, 他的名字叫 管相桓 (1909年-1966年)。
丁穎的名字一萬人里面可能還有一個人知道, 管老爺子的名字10萬人里面都不會有人知道。

他牛在哪里?他創立了新中國第一個稻谷的種子庫、基因庫, 很多品質極其優良的種子都是他保存下來的, 也是 中國的水稻遺傳學之父 。
袁隆平是他的學生,很多知識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論上。 我們有多少人知道?
還有一位更是了不得,叫 趙連芳 (1894年4月2日-1968年5月7日), 也是堪稱大神級人物。

不說其他的,上面提到的那個神級的稻種IR8中混入的一個, 就是他培育出來的“低腳矮”品種。
有人可能會問,其他不管, 不是說袁老爺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嗎?
我們遺憾的告訴大家,并不是。 真正意義上中國第一位提高產量的是這位老先生, 他叫 黃耀祥 (1916.08.17一2004.2.22)。

可能我們都不知道, 過去的水稻都是高高大大的高桿 水稻最怕的是什么?
就是倒伏,正常的也會倒。 抽穗過重扛不住,或者風雨天一刮 一旦倒伏,就完蛋了。 以前我們收成低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水稻倒伏率很高。

黃老爺子破天荒的把中國的水稻矮化. 大大降低了水稻的倒伏率, 直接提高了產量, 所以他被稱為中國“ 半矮桿水稻之父 ”。
50年代育成世界上第一個秈稻矮桿良種 “廣場矮” , 比IR8還要早8年 。
水稻研究和其他不一樣, 醫藥研究可能一個理論成果就能載入史冊。
但是水稻不一樣,實際的成果更重要。
無論從理論還是成果,我們辦公室所有人均認為 黃老爺子的貢獻已經超過了袁隆平老爺子。
因為他開創了“從無到有”的過程, 世界級半矮桿專家美國的諾曼博格洛和黃老爺子幾乎同年完成這項技術。

黃老爺子當年這項技術就直接把廣東稻谷單產從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400公斤。
如果說其他幾位,比如丁穎等太早的話, 那么把黃耀祥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是絕對應該的。
事實上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名字?
可能我們在很多宣傳資料中, 看到是袁隆平老爺子提高了中國糧食產量
我們明確的告訴大家, 這種提法是非常錯誤的, 也是極度不科學的。
中國在70~80年代糧食產量突飛猛進靠的是什么?
不是袁隆平的研究成果, 而是我們的田地制度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 化肥的運用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農藥的運用減輕了病蟲害的侵擾, 農田水庫的修建減緩了過去靠天吃飯的現狀, 最后才是雜交育種的應用。

現在的輿論似乎把所有的功勞都歸功到袁老爺子一個人頭上, 這會讓中國很多的土地專家、化肥專家、農藥專家、水利專家都委屈。
科學不能這么算的, 中國糧食產量提升絕對是一個綜合的因素 。
每個項目我幾乎都能單獨寫一篇文章。 化肥之父范旭東,農藥之父沈寅初,包括我們寫過的百草枯之父李德軍, 農田水利專家劉竹溪等。
是那么多的專家和勞動者一起努力才有了整個中國糧食的豐收, 所以類似下面很多帖子其實是誤解了。
這種提法和宣傳顯然與事實不符, 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很多人其實都受到了誤解。
那么袁老爺子的成就在哪里?, 主要是一篇論文1966年《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這篇論文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 為我國三系水稻雜交指明了方向, 指明方向的意思是這個東西可以搞, 而不是教程,教大家怎么搞。
事實上類似的研究很久以前中國就開始了, 無論如何,這是袁老爺子應該有的功勞,不能抹殺, 袁老爺子本身踏實低調勤勞也是事實。
但是我們經過查詢,很遺憾,這僅僅只是一篇開端論文, 并沒有實際可操作的東西出現, 我們都知道,農業水稻研究是看成果的。
一項理論很難成為通用的一個東西, 那么是袁老爺子發明了三系雜交法嗎?
很遺憾,也不是。
1958年,日本東北大學得到了水稻雄性不育系;
1964年日本琉球大學實現了粳型稻的三系配套;
1968年,日本的新城長有還實現了雜交水稻的 “三系”配套;
可能有人會認為,袁老爺子的理論畢竟還是有用的呀。
這點沒問題,我們認為袁老爺子在中國的農業史上絕對可以留下一筆。
但是,這一筆目前顯然過重了。 他當年的成就后來甚至不是靠他自己完成的, 他的三系雜交只是一個理論,必須要找到實際的野生稻株才行。
那么袁隆平找到嗎?沒有。 是這位老爺子找到的,他叫 李必湖。
他1970年在海南找到了雄花敗育的第一株普通野生稻。 這株被稱為“野敗”,沒有他的發現, 袁老爺子的研究成果只能是一紙空文。
但是我們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 所以后世有很多人把李必湖稱為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一個是提理論,一個是搞實際, 哪個更加重要?
ok,可能有人會說不管誰找到的。 總是袁老爺子最后搞出來的對吧?
你們又錯了,即使找到了“野敗”,第一個把三系搞出來的也不是袁老爺子, 而是中國另外一位專家, 顏龍安 。

可能大家難以理解, 這個事情難道不是一個研究所開始的嘛?
大家又錯了,研究雜交水稻不是研究藥片, 這個幾乎是全國動員的,動員了幾千位科研人員一起搞, 正式名字叫做“大協作”, 中國雜交水稻其實是大協作的成果。
比如和“野敗”同樣牛的還有朱英國院士的“紅蓮”和“馬協”。 意義在哪里?如果全國只有“野敗”,那么萬一出問題, 我們全部死翹翹,他的發現讓整個中國的糧食安全得到了保證, 所有的業內人士都認為他的成就至少不會低于袁隆平。
而我們有多少人知道呢?
這位偉大的一直奮斗在農田直到人生最后一刻的朱院士

說白了,袁老爺子理論的最大影響力是確定了這個事情可以干。
但是具體干成了,卻不是袁老爺子,而是這位顏龍安。
1972年冬,顏龍安育成“二九矮1號”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并開始向全國提供不育系種子。
而袁隆平則比顏龍安晚了將近一年,在1973年秋天才育成“二九南1號”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
所以我們 很多人也把顏龍安稱為中國真正的三系雜交水稻之父。

可能又有人會說, 不管了,袁老爺子提了,后面也搞出來了,應該也算是他的。
很可惜,大家又錯了。
當初袁老爺子搞出來的三系雜交水稻產量是上去了, 但是抗病能力很弱,很難實際大面積推廣。
這個時候另外一個大神出現了。
這個大神做的東西就是現在我們吃進嘴里的大米, 這位大神叫 謝華安 。

還記得一開始貼的數據嗎?

目前實際種植可以吃到我們嘴里的, 排名前幾位的就是謝華安的成就, 而袁老爺子的成就幾乎沒有應用的。
這點可能很多人都要跌破眼鏡了吧。 如果按照目前市場的分類。 是不是謝華安才能稱為“神農”?
因我們大部分人吃的都是他研發的大米啊。 可能有人不服氣,袁老爺子不是還有超級稻嗎?
對此,網易新聞曾經做過一個專題, 具體內容我們不貼了,不合適, 大家可以自己看看。

大家可能經常會被袁老爺子那些畝產900斤,1000斤的新聞刷屏吧。 每條都很振奮人心, 但是查詢下來, 這些東西的實際意義并不大。
網易新聞的這個專題的解釋基本靠譜。 我 只說一點,我國目前早就過了溫飽的階段, 全國人民吃飽是沒問題的。 可能很多人為袁隆平辯解說, 怕超級稻再難吃,總比沒得吃好餓死吧?
事實上目前中國的人均糧食產量已經遠遠擺脫“餓死”的程度了。
真的,我沒有瞎說, 事實上全國的超級稻目前登記的有131個
很多還不是雜交稻,都是常規稻。 袁老爺子的超級稻只有4個.
也就是說,超級稻不管是否適用, 我們全國的科研人員都在搞, 并不是袁老爺子一個人的成就。
但是我們現在提到超級稻,能想到的只有袁隆平, 這顯然是對其他科研工作者極大的不尊重。
甚至可以說是褻瀆和侮辱。
而上面提的是更為先進的兩系, 某些方面比袁老爺子的三系更為先進, 那么兩系總該是袁老爺子的成就吧?
很可惜,也不是,兩系的成就要提到另外一個專家, 石明松(1938-1989,意外觸電身亡)。

前面大家也應該看到了, 中國雜交水稻成就公認有三個。
一個就是開始提到的黃耀祥的矮化,這是他自己搞出來的。
一個就是袁隆平的三系,這不是他一個人搞出來的。
第三個就是更為先進的二系,這是石明松自己搞出來的。
而且我們查到,袁老爺子認為自己的超級稻比日本的越光米還要好。 真的,不是我們瞎說,這是老爺子自己說的。
對這點,我們非常的不認同。
我們甚至不想去反駁老爺子的觀點, 雜交稻的口感只要就我們目前吃的真的是比較一般, 和日本的越光米比起來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不知道老爺子是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
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常吃到的, 比如著名的五常大米,“稻花香”等。 大家知道是什么品種嗎?
不是人工的雜交稻,是自然雜交的常規稻!

和二系的發明人石明松相比, 另外一位發明人就更委屈了。
大家近期都看到過袁老爺子的“海水稻”, 是不是超級牛? 所有人都興奮死了吧.
甚至在迪拜沙漠都成功了。 (迪拜這個事情我們不便細說)
很多網友都激動死了、 紛紛表示贊嘆:
我們是不是都認為袁老爺子首次成功在海里種植了水稻? 抱歉,這個事情大家又錯了, 而且錯的離譜。
中國第一個搞“海水稻”的不是袁隆平, 而是一個叫陳日勝的老人,1986年就發現了。

而且即使陳日勝也不敢把這個叫做“海水稻”, 只能稱為耐鹽堿水稻,因為根本不可能直接種海里的。
是的,你沒看錯,袁隆平的海水稻目前根本不具備在海里生長的條件。

說起來大家可能要吐血, 這個海水稻是海水用淡水沖淡種植的。
真的,別笑,真的是這樣。
鹽度沖淡到0.6%,而真實的海水鹽度呢? 3-3.5%。
而另外一個一直想說的問題就是 產量。

不管是海水稻還是以前的那些雜交稻, 老爺子的量總是很驚人的, 但是這些真的沒有意義。
為何?這些都是試驗田的量產, 拿海水稻為例,甚至只是小范圍的產量的換算, 袁老爺子的很多產量數據有點類似安卓旗艦機皇的每一次“刷分”, 都是在極端完美條件下不計成本的產量。
事實上到農民手上真的能有一半左右就了不起了, 這也是袁老爺子很多的品種沒有吃到我們嘴里的根本原因。

其實我們全文是想讓大家更多的了解中國的水稻發展史, 我們吃了那么多年的大米,總得感恩一下這些幕后的人吧。
收集完我們發現,袁隆平的影子幾乎出現在水稻發展的任何角落, 他的光輝把其他所有科學家都掩蓋掉了, 所以全文看起來一直在擺脫袁老爺子的影響, 我們可沒有去黑袁老爺子啊。
我們不知道中國的水稻宣傳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好像袁老爺子養活了整個中國, 水稻就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這個真的是不對的, 已經有數據表明, 口感更好的常規稻的種植面積已經漸漸趕上了雜交稻。

而雜交水稻的推廣面積在連年減少, 其中市場歡迎度也有重要影響。 “米好不好吃”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第一選擇 否則也不會有人千山萬水從日本買米回來了。

中國人能吃飯靠的一代一代的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是廣大沒有名氣的基層工作者日復一日的跋山涉水尋找新的育種, 是廣大沒有名氣的基層科研人員年復一年在田間不屑工作, 不僅僅是農業,其他相關行業也是居功至偉, 這也是我們標題這樣寫的原因。
打個比方,推動中國糧食這部大車如果有1000個人, 那么袁隆平只是其中一個,并不是現在媒體報道的仿佛擎天柱一般。
袁老爺子的貢獻不容忽視, 但是放在整個中國農業的大海里也只是滄海一粟。
所以,今天大家 請暫時遺忘袁隆平幾分鐘, 把目光投向更多不知名的水稻科研人員和那么多基層工作人員, 我們應該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中國如果真的有給我們飯吃的“神農”, 那么他們才是!
科技日報:我們應該遺忘袁隆平嗎?
科技日報記者俞慧友
近日,一篇公號文章《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讓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獲得了一波“新流量”。
文章努力想說明這樣幾個問題: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實;“給我們米飯吃”的人,除了袁隆平還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度放大”,應該被“暫時遺忘”,把“舞臺”留給其他科學家。
那么,事實是否如其所言,袁隆平憑什么成了“雜交水稻之父”?我們應該遺忘袁隆平嗎?
“雜交”的水稻
不都是“雜交稻”
“利用不育系培育雜交水稻并非我國首創,但最早在生產上實現這一技術的是中國。而這一技術能在中國變成‘生產力’和糧食,關鍵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農科院研究員朱啟升如此向科技日報記者評價。
按水稻品種育成是否直接利用了“雜種優勢”,水稻可分為“常規稻”和“雜交稻”。
“‘雜交’只是一種交配方式和手段,既可用于常規稻育種,也能用于雜交稻育種。判斷一個品種是常規稻還是雜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雜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雜種優勢’。”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家鄧啟云說。
簡言之,“雜交”出來的,不都是“雜交稻”。比如,我國杰出稻作學家丁穎、黃耀祥兩位老先生,在水稻育種中,通過品種“雜交”選育出了優良常規稻。美國人Henry Beachell通過“雜交”,培育了常規稻“IR8”。這與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完全是兩碼事。
鄧啟云介紹,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水稻“雜種優勢”現象的科學家。在選育常規稻的過程中,袁隆平發現了一個“鶴立雞群”的優良植株,他以為是自然突變,將其收集來做新常規稻品種育種。種出來的結果,讓他大失所望:該植株后代群體產生了嚴重分離。不過,由此,袁隆平根據孟德爾遺傳學里的遺傳規律,推測該植株的“植株高大、產量超群”表現,是“雜種優勢”。
三系雜交水稻育種
最偉大的貢獻是“思想”
“三系雜交育種最偉大的貢獻,是解決了‘思想問題’。他用自己的研究結果告訴大家,雜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揚州大學教授潘學彪說。
“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是當時業界權威的傳統認知,幾乎無人質疑。袁隆平發現水稻具雜種優勢的現象后,執著的研究和尋求證據。最終,他在一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文章里,為世界雜交水稻發展定了“調”:雜交水稻研究值得做。
“袁隆平院士開啟了我國水稻育種雜種優勢利用的序幕。”《科學通報》編審彭斌評價。這篇跨越水稻育種“禁區”的成果和論文,奠定了我國雜交水稻育種與產業迅猛發展的基礎。
雜種優勢是自然界普遍現象,但要在生產上利用水稻雜種優勢則絕非易事。袁隆平團隊經過8年“折騰”,才將其一一攻克。
潘學彪介紹,袁隆平得出“自花授粉作物有雜種優勢”的方向性判斷后,才有人跟進嘗試做雜交育種和親本選育試驗。初期結論顯示,在高產栽培條件下,雜交種產量不如親本產量高,但雜種適應性強,在中低產田明顯增產,且抗病性也更強。“這就是雜種優勢。”他說。
此后,通過技術改進,我國實現了雜交稻稻谷產量大幅提高并應用于大面積生產。
讓業界對袁隆平佩服的,還有他的敏銳洞察力、超強組織力和堅定執行力。“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后成立‘全國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76年我國就實現了三系配套大規模制種。不到六年時間,在國際上都尤為驚人。”潘學彪說。
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李平解釋,受歷史環境因素影響,我國當時與國際科技界基本為“零交流”。袁隆平院士的原創性發現,在于開創了雜交水稻學科和雜交水稻產業。
“袁先生是雜交稻研究領域的‘旗手’和戰略家。在他思想指引下,科研工作者才知道怎么去尋找和創造不育、保持、恢復系等材料,進而培育雜交稻組合。”朱啟升說。
雜交稻迅速推廣
有“群眾基礎”
“大家現在說雜交稻難吃,可當時雜交稻的品質是非常受農民歡迎。”潘學彪說。他回憶,當時煮出來的常規稻米,必須趁熱才能盛飯。米飯涼了,即便鍋鏟斷了,也不太能將米飯盛出。“可見當時常規稻米有多硬。”
與之相比,袁隆平率團隊研發的雜交秈稻品種,不僅種植適應性寬、抗性好,口味也比當時常規稻米品種好,并且高產。據《中國農業科學》等論文數據,上世紀70~80年代在同等肥力水平條件下種植雜交水稻與常規稻,雜交稻比普通常規稻產量增產幅度在20%以上。這成為了三系雜交稻在短時期得到大面積推廣的“群眾基礎”。
“在超級雜交稻研發起步階段,我們尤為關注如何提高產量,解決溫飽問題。現在,在袁先生帶領下,我們著力研發既高產又優質的超級稻,并已得到實現。超級稻不好吃,只是幾十年前的‘印記’。”鄧啟起云說。
兩系法雜交育種
袁隆平依然是“操盤手”
“雜交水稻發展過程中每一次的轉型升級,都與袁隆平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李平說。
我國兩系雜交稻育種,離不開光溫敏和溫敏不育材料的發現。我國發現的首個光溫敏不育材料,是湖北石明松教授的農墾58S。袁隆平團隊成員羅孝和,通過雜交轉育農墾58S,育成了我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兩系秈型不育系培矮64S。因此業界認為,石明松為兩系雜交稻育種做出了原創性貢獻,袁隆平團隊則將這一原創性材料轉變為了生產上實用品種。
袁隆平還有一項杰出貢獻,就是他“保住了”兩系雜交育種,這種現下的主流育種技術。在袁隆平領銜全國兩系法育種不到兩年,就遇到了一個特大“坎兒”:1989年夏季前,業界普遍認為兩系不育系育種只受光敏影響。不過,1989年夏季的一場異常低溫,導致了兩系不育系材料不穩定,造成了全國兩系育種大面積失敗。
一時間,科研屆普遍“唱衰”兩系育種。這一研究,甚至一度被國家和科研人員放棄。袁隆平頂住高壓,積極帶領大家尋找大面積制種失敗的原因。通過重新研究兩系不育系的光溫敏特性,建立了確保制種安全的“光溫敏核不育系繁殖程序”,使兩系法“起死回生”,最終從研究走向了生產應用。
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種
不一定沒有“袁氏基因”
根據“國家水稻數據中心”數據,我國推廣面積前三的雜交組合品種“汕優63”、“汕優64”和“威優64”,都為三系雜交稻。這三大品種的親本,都來源于“野敗”。
“野敗”(野生稻雄性敗育株)為何物?它是袁隆平團隊首次在海南發現并原創性利用其與栽培稻雜交、回交獲得的第一個三系不育系。至今,“野敗”仍被國內外雜交水稻公司廣泛應用于三系育種。
日本科學家更早研究雄性不育系問題,并通過秈稻和粳稻雜交創造了“包臺型”不育系。不過,這些不育系因存在花粉敗育不徹底、“保持系”保持能力不完全等問題,而沒有良好的應用價值。
為解決這一重大問題,袁隆平思考并提出了“利用野生稻和栽培稻雜交創制出不育系”的思路。1970年,袁隆平的學生和助手李必湖,在海南三亞發現了野敗原始不育株。利用它,袁隆平實現了他的思路,進一步育成了敗育徹底的實用型“野敗型細胞質”不育系。
1972年,袁隆平向全國攻關組所有成員單位發放了“野敗”材料,共同選育“三系”強優勢組合。利用“野敗”,袁隆平育成了我國首個野敗型不育系“二九南1號A”和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從我國“三系”雜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來源來看,“野敗”來源的不育系占絕對主導地位。
袁隆平團隊研發的品種,在市面上也不“罕見”。團隊研發的Y58S系列雜交水稻品種,連續三年每年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成為當時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系。Y兩優系列品種,截至目前累計推廣達2.5億畝以上。
“不過,市民在超市買到的,一般為復配米,即不是由某個單一水稻品種加工成的大米。因此,會產生沒吃過超級稻,特別是袁隆平團隊超級稻品種的誤會。”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俊說。
值得一提的還有,袁隆平在1999年聯合發起設立的隆平高科,現也已成為了具世界競爭力的國際化種業公司。去年,已成功進入全球種業十強。
來源:科技日報
網文“暫時遺忘袁隆平”引發熱議 《科技日報》撰文回應多個具體技術問題

袁隆平在篩選秧苗(資料圖)
近日,一篇“請暫時遺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網上被大量轉發并引起很多人的討論。這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以下簡稱《遺忘》)的文章,呼吁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國內大規模種植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發現過程等資料,也被一些人認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分夸大,掩蓋了其他科學家的光芒。
隨著這個話題社會關注度的提高,《科技日報》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了《我們應該遺忘袁隆平嗎?》一文,詳細介紹了雜交技術與雜交水稻的區別以及袁隆平在學術界的貢獻,并解答了消費者比較關心的問題:為什么市場的貨架上看不到袁隆平的超級稻。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稱號是否名不副實?
在《遺忘》一文中,作者對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提出了質疑。
“我們特別去問了幾位農業學的粉絲,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原來‘雜交水稻’根本不是袁隆平的發明啊。中國真正的水稻之父,堪稱奠定了水稻這一門學科的另有其人。”在《遺忘》中,作者以此為引,介紹了許多在水稻育種領域做出過杰出貢獻,卻不為大眾所了解的科研工作者,如國內最早培育出“雜交水稻”的農學家丁穎、1963年就完成了第一個“雜交水稻”育種的美國科學家Henry M. Beachell。
針對這種說法,多位農業和育種專家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進行了解釋。
幾位專家解釋說,《遺忘》中提及的丁毅和Henry M. Beachell培育的“雜交水稻”,通俗來講并不是“雜交稻”,只是使用了“雜交”的手段選育的常規稻,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判斷一個品種是常規稻還是雜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雜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雜種優勢’。”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家鄧啟云介紹說,上世紀60年代,袁隆平在一次選育常規稻的過程中,第一個發現了水稻的“雜種優勢”現象。自此,中國才開始大規模研究雜交水稻。
“利用不育系培育雜交水稻并非我國首創,但最早在生產上實現這一技術的是中國。而這一技術能在中國變成‘生產力’和糧食,關鍵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農科院研究員朱啟升說。
大面積種植的水稻
和袁隆平沒有關系?
為了寫好文章,《遺忘》的作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也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國內實際用于大面積種植的水稻品種,鮮有袁隆平團隊的產品。
文章提到,中國稻作史上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是“汕優63”,也被稱之為“雜交水稻之母”,但這一品種卻并不是出自袁隆平,而是由著名農學家謝華安所培育。
“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種,卻未必沒有‘袁氏基因’。”針對這個問題,《科技日報》的文章給出了這樣的解答:根據“國家水稻數據中心”數據,目前我國推廣面積前三的雜交組合品種“汕優63”、“汕優64”和“威優64”,都是三系雜交稻。而這三個品種的親本,都來源于袁隆平團隊最早發現的“野敗”。
資料顯示,1970年,時任袁隆平助手的李必湖在海南島南紅農場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后被命名為“野敗”。“野敗”的出現,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選育、三系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開了突破口,至今仍被國內外雜交水稻公司廣泛應用于三系育種。1972年,袁隆平向全國攻關組所有成員單位發放了“野敗”材料,共同選育“三系”強優勢組合,從我國“三系”雜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來源來看,“野敗”來源的不育系占絕對主導地位。
袁隆平超級稻產品
市場貨架為何沒有?
不少讀者心中也會產生疑惑:為什么袁隆平的超級稻名聲在外,卻很少出現在市場的貨架上。
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俊介紹,市民在超市買到的大米,一般都是“復配米”,即不是由某個單一水稻加工成的大米,“因此,會產生沒吃過超級稻,特別是袁隆平團隊超級稻品種的誤會”。
從銷售方面來說,超級稻也并非沒有市場競爭力。據《科技日報》報道,袁隆平團隊研發的Y58S系列雜交水稻品種,已經連續三年每年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Y兩優系列品種,截至目前累計推廣達2.5億畝以上。“袁隆平在1999年聯合發起設立的隆平高科,現也已成為了具世界競爭力的國際化種業公司。去年,已成功進入全球種業十強”。
記者手記
“遺忘袁隆平”之爭 本人或許毫不在意
兩篇文章先后出爐,對于一些具體問題的相互“應和”,引發了人們對“是否需要暫時遺忘袁隆平”的討論。
有人認為,農業的進步、產量的提高,與化肥、育種、種植方式等諸多因素都有關系,每個領域都有無數科研工作者辛苦奮斗,將功勞全部歸于一人,確實不太公平。但也有人覺得,袁隆平作為領頭人,對雜交水稻的研發、推廣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他稱贊并不意味著抹殺其他人的功績,甚至有利于雜交水稻的發展。
《遺忘》一文的作者也坦承:“袁老爺子的貢獻不容忽視,但是放在整個中國農業的大海里也只是滄海一粟。所以,今天大家請暫時遺忘袁隆平幾分鐘,把目光投向更多不知名的水稻科研人員和那么多基層工作人員。我們應該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一名自稱水稻育種的從業人員留言說:“其實吧,我們搞水稻的自己說這個事挺少的,覺得沒必要爭,反倒有時候覺得有袁老爺子在前面擋著,我們更好研究。我擔心的是,如果大家都不認可袁老爺子了,那大家還支持我們研究水稻嗎?”
北京青年報記者近年來曾多次聯系袁隆平團隊,試圖對袁隆平進行采訪,但都被對方婉言謝絕。這次關于“遺忘”的討論,雖然外界各種聲音很多,但是袁隆平和過去一樣選擇了沉默,或許他本人并不太關心這種爭論吧。(記者 孔令晗)
來源: 北京青年報
“遺忘袁隆平”背后的“爆款邏輯”
近日,一篇公號文章《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讓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獲得了一波“新流量”。文章努力想說明這樣幾個問題: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實;“給我們米飯吃”的人,除了袁隆平還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度放大”,應該被“暫時遺忘”,把“舞臺”留給其他科學家。(8月12日《科技日報》)
這篇號召大家“遺忘袁隆平”的文章,如自媒體運營者所愿,很快就成了閱讀量10萬+的爆款文章。但是當公號運營者得意洋洋的宣布這一成績的時候,或許也意味著當下自媒體的“爆款邏輯”又一次被坐實。而這種邏輯的背后,則充斥著種種令人不安的問題,比如嘩眾取寵;比如標題黨;比如為了流量不顧其他等等。如果這種現象不能得到遏制與規范,那么自媒體時代的自媒體生態,將進一步受到破壞,真相、良知、公信等等,都將離我們越來越遠。
當這篇自媒體文章成為爆款的同時,也受到了主流權威媒體以及相關專家學者的一致質疑與批評。首先來說袁隆平的成就問題。其一,利用不育系培育雜交水稻并非我國首創,但最早在生產上實現這一技術的是中國。而這一技術能在中國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和億萬百姓飯碗里的糧食,關鍵人物就是袁隆平。其二,袁隆平雖然每天像一位農民一樣在田間勞作,但是他畢竟不是一位種地的農民,而是一位科學家,而科學家最偉大的貢獻,在于思想。袁隆平的三系雜交育種最偉大的貢獻,是解決了“思想問題”。他用自己的研究結果告訴大家,雜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正是從這個時候,我們才開始了真正的雜交水稻的研究。這意味著,其他科學家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袁隆平的理論基礎之上的。
其三,即便從“吃飯”的角度來看,根據“國家水稻數據中心”數據,我國推廣面積前三的雜交組合品種“汕優63”、“汕優64”和“威優64”,都為三系雜交稻。這三大品種的親本,都來源于“野敗”。“野敗”(野生稻雄性敗育株)為何物?它是袁隆平團隊首次在海南發現并原創性利用其與栽培稻雜交、回交獲得的第一個三系不育系。所以說,全國農民種植的也許不是袁隆直接培育的品種,但是這不代表這些品種里沒有“袁氏基因”。
我們當然可以記住其他科學家的名字,感念于他們的貢獻,但是這并非是以“遺忘袁隆平”為代價的,何況袁隆平的存在,也沒有妨礙這些科學家的科學研究與個人發展,公號把兩者置于對立位置,反而有挑撥離間之嫌了。自媒體時代的網友,也應該多些理性,少些跟風,多些自己的思考與求證,不要人云亦云,讓自己的情緒被別人左右,最終成為了別人追求10萬+,然后變現的工具。
來源:東方網作者:苑廣闊
認識給我們米飯吃的科學家,也不能忘了袁隆平
對袁隆平的尊敬,并不妨礙我們對其他科學家的尊重。
這兩天,某公眾號的一篇《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意料之外地火了起來。文章里聲稱袁隆平的光輝把其他科學家都掩蓋掉了,其成就被“過度放大”,應該被“暫時遺忘”,把“舞臺”留給其他科學家。
本就是無謂之比,卻入戲太深,言之鑿鑿地好似在為其他科學家鳴不平,深究起來,不過又是套路。
每隔一段時間,此類制造對立,混淆是非的論調就會重現。從“姚貝娜之死,張萬年之殤”到“黃曉明PK屠呦呦:一生的努力不敵一場秀”,再到這次的“暫時遺忘袁隆平,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總有人喜歡將本不沖突的事情強行拉到一起制造話題,卻還能屢試不爽地收割一撥智商粉。
三年前屠呦呦和黃曉明的PK,科研工作者和藝人被放到了輿論的擂臺之上,圈子不同也硬拿來比較。這一次,把袁隆平和其他科學家兩相對比,圈子倒是同一個,只不過袁隆平代替黃曉明被推向了對立面。
文章乍一看以為是在科普,通讀下來卻彌漫著一股毒雞湯的味道,屬于典型的一捧一踩邏輯。作者在下筆之前就戴上了有色眼鏡。認為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實,證據就是我們吃的大米沒有幾個是袁隆平的產品,但不容忽視的是袁隆平在1999年聯合發起設立的隆平高科,目前已經是國家化種業公司,即使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種,不一定沒有“袁氏基因”。
又說袁隆平沒有發明雜交水稻的育種,但業內公認其理論思想指引了雜交水稻的發展,他的研究告訴了同行雜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已然奠定了我國雜交水稻育種與產業迅猛發展的基礎,被譽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無可厚非。
眾所周知,科學研究不可能是一人之力,眾人齊心才能推動一門學科的發展,而被推上臺面的往往只是少數代表。袁隆平自己也常說“雜交水稻并非我一個人的成績,而是整個科研團體的成就”。
然而這類文章只是聽其所聽,見其所見,兀自布道,不見客觀,無視理性。用所謂的大量資料,堆砌華而不實的觀點,貌似有理有據,實則偷換概念,試圖把大眾帶偏。
其實,對袁隆平的尊敬,并不妨礙我們對其他科學家的尊重。應當明確社會價值的高低并不能僅以公眾關注度來衡量,無論是袁隆平還是其他給我們米飯吃的科學家,他們的貢獻都不會因關注度的高低而被泯滅。
我們應該認識那些給我們米飯吃的科學家——丁穎、管相桓、趙連芳、黃耀祥等,他們為水稻事業做出的貢獻青史可載,絕不會無人問津。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暫時遺忘袁隆平。
讓我們暫時遺忘袁隆平來認識其他給我們米飯吃的人,這是什么思維?我們又不是金魚,大腦只有幾秒的記憶,自然容得下那些給我們米飯吃的科學家,也記得住袁隆平。
□范娜娜(大學生)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