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響強強聯合的大門
《 農民日報 》( 2017年08月07日 05 版)
編者按:
近年來,農業發展環境的不斷變化對種業發展提出了許多新挑戰。一方面,好品種不斷涌現,種企數量眾多,想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越發艱難;另一方面,市場需求更加多元,單一的品種已經不能滿足消費需求,品種研發和推廣模式有待創新。總的來看,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單打獨斗已經不能適應種業發展的新要求。今年以來,多地相繼成立了種業聯盟,通過打通科企合作通道,形成地區種業抱團發展的新模式,為種業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寧夏組團維護“寧字頭”小麥制種優勢
本報記者莫志超張國鳳
寧夏素有“塞上江南”之稱,黃河水自西向北流經的四個主要地級市,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在主要農作物中,小麥可以算是寧夏的一張名片。目前,寧夏自治區內的小麥播種面積達到198萬畝,而從小麥種植中成長起來的小麥制種業,更是將寧夏的品種源源不斷地輸出。據統計,包括我國新疆、內蒙古、甘肅等地以及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在內的區域,寧夏小麥品種的年播種面積在500萬畝以上,累計推廣面積則在1.2億畝左右。
歷經五次更新換代——
優質品種卻遭遇市場危機
市場優勢來源于雄厚的科研實力。近年來,寧夏小麥已經歷了5次品種更新換代,自治區種植的小麥品種100%為自育的新品種。其中,“寧春4號”的整體表現尤其突出。“這個品種屬于中強筋小麥,米質優,特別適合做西北人愛吃的面條,是寧夏小麥的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林科學院科研處處長劉煒表示。
但是,隨著推廣面積的不斷擴大,問題也隨之而來。“目前市場上從事種子生產的企業過多,原種來源不清,卻都打著寧夏的旗號,甚至以良種充當原種賣,以糧食充當種子賣,影響了寧夏小麥品種的聲譽,也威脅到農民的用種安全。”寧夏回族自治區原種場黨委書記常學文告訴記者。
中衛市種子公司小麥種子的年生產能力在100萬斤左右,不論是其主銷內蒙古的紅粒小麥品種“寧春4號”還是主銷新疆的白粒小麥品種“寧春16號”,由于都抓住了當地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反響一直不錯。對于市場不規范帶來的影響,公司總經理王平深有體會:“甘肅、內蒙古、新疆等地每年對于小麥種子的需求大約是8000萬斤,但是從正規渠道流經的寧夏小麥種子只有400萬斤,遠低于寧夏小麥品種實際的市場占有率。”
變單打獨斗為抱團發展——
“五統一”促進企業相互學習
有了高質量的種子,卻因為市場因素而無法讓品種優勢最大程度地發揮,寧夏的小麥制種產業遇到了發展瓶頸。“既然‘單打獨斗’改變不了市場環境,不如嘗試聯合起來,‘抱團發展’。”常學文表示。
正是在這樣的思路下,今年,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原種場發起,寧夏科泰種業有限公司、中衛市種子公司等5家小麥種子生產企業參與的寧夏農作物種業聯盟正式成立。據了解,聯盟通過從寧夏農作物研究所和永寧縣農作物種子繁育所兩家育種單位購買已通過寧夏審定的9個春小麥主要品種的生產經營權,實現小麥良種統一生產、統一質量、統一品牌、統一經營、統一聘請律師團隊的“五統一”。
“聯盟的成立相當于為寧夏的小麥品種提供了認證,從聯盟企業走出的產品都可以追溯到正規的品種源頭。”常學文說。在聯盟的支持下,企業可以把精力從購買原種更多地向生產推廣上轉移,種植戶也可以更放心的種植“寧字頭”小麥。據統計,聯盟首批6家單位的總注冊資本達1.5億元,年銷售小麥種子1000萬公斤。
據了解,通過聘請寧夏當地專門從事知識產權案件代理的執業律師,聯盟將對涉及植物新品種權、專利等知識產權侵權以及不正當競爭等侵犯聯盟成員利益的行為提供法律服務。
不僅是產品有了保障,聯盟內的企業也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每家企業都有各自擅長的品種類型和市場區域,資源在聯盟內都是共享的,通過定期學習和統一質量標準,可以促進企業盡快補足短板。”聯盟成員之一,寧夏登海萬連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馮補紅向記者表示。
成果轉化反哺科研——
把19.5億元產值優勢發揮到最大
“實際上,規范市場只是聯盟成立的初步目標,更長遠的影響在于對品種科研的促進。”常學文表示。
今年,聯盟一次性購買品種的生產經營權共花費185萬元,由6家單位共同集資。在聯盟運行以后,各家企業每年向聯盟購買原種,而從良種的銷售價格中,將提取每公斤2毛錢的聯盟運行經費。“包括日常的溝通、協調及維權在內,聯盟年運行費用預計在30萬元左右,企業盡管要為此額外負擔成本,但通過聯盟的促進帶動,種子的銷售收入將比過去大幅提高。”常學文說。
“過去,新品種大多由科研單位自行選育、自行推廣,推廣速度慢,品種回報率不高,挫傷了一部分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在談及品種轉化的問題時,劉煒告訴記者。而在聯盟成立之后,這樣的狀況將得到改善。未來,在聯盟的基礎上,將搭建起寧夏農作物品種權交易平臺,科研機構直面企業,加快聯盟成員間的合作交流,促進新品種在最短時間內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科研機構向聯盟企業轉讓新品種,聯盟再通過銷售提成反哺科研,可以實現寧夏小麥種業的抱團發展。”劉煒認為。據了解,近年來,寧夏小麥品種呈現出抗性好、品質優、熟期早的新方向。“寧夏雖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但‘一季有余、兩季不足’始終是土地單產難以提高的瓶頸,通過小麥提早成熟,可以為下茬作物搶出時間,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劉煒表示。依托聯盟的運轉,企業將為科研機構的品種選育提供更多市場支撐。
據統計,2015年寧夏全部農作物制種面積達60.7萬畝,生產良種4.4億公斤,產值19.5億元,擁有農作物種子生產企業42家,產銷一條龍、育繁推一體化的格局初步形成。未來,在小麥運轉機制基礎上,種業聯盟還將把范圍擴展到玉米、水稻等其他主要農作物,并探索蔬菜品種的運轉模式,進一步保持寧夏農作物制種的優勢地位。
廣州種業“發動機”多了個強引擎
本報記者付偉鄭可歡
廣州是我國種業起步較早的地區之一,也是國內蔬菜、花卉、畜禽、觀賞魚等種子種苗的重要集散中心。今年3月,伴隨著廣州種業聯盟破土而出,廣州種業“發動機”又多了一個強勁引擎。
廣州種業聯盟旨在聯合國內外高端科研機構及種企搭建平臺,以實現種業科技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快速孵化,初期由55所高校、17個商會、170家種企共同組成。
成立種業聯盟,是廣州著眼種業發展現狀與趨勢作出的一項戰略選擇。經過多年的發展,盡管廣州在國內種業界的地位已經趨于穩固,種企數目也在成倍增加,但在體量優勢的背后,供種保障能力偏弱、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種企競爭層次較低等因素的掣肘效應日益明顯。
2016年10月以來,《廣州國際種業中心建設規劃(2016-2025)》《廣州國際種業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關于加快廣州國際種業中心建設若干意見》等文件先后出臺,提出用10年左右的時間,將廣州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種業產業高端要素吸附器和輻射源。正是在這樣的政策背景和發展藍圖之下,廣州種業聯盟應運而生。
按照規劃,廣州國際種業中心建設將突出總部聚集、研發創新、成果轉化、會展交易、文化交流五大功能定位,采取“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模式,通過重點工程和示范項目帶動,衍生相關產業鏈,推動種業集群發展,形成涵蓋種植、畜牧、水產業,總產值達5000億元的大種業產業集群。成立種業聯盟,正是廣州組建大種業集群所打出的組合拳之一。
廣州種業聯盟主要由廣州及其周邊地區有關涉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種業商會和種企組成。不同于一般的行業協會,廣州種業聯盟從誕生之日起便表現出強烈的創新指向。打通種子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瓶頸,推動整合市場需求引導研發方向,用抱團創新為產業集群發展壯大“點睛”,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聯盟成員通過簽訂技術創新契約書,讓資源統籌、縱向聯合、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同擔的聯盟紅利與創新動力不斷釋放。
按照約定共同分享知識產權,制定、修訂產業技術規程和產品標準,對于廣州種業聯盟建設來說,這既是亮點,也是靈魂。通過實施技術合作,聯盟成員將共同解決種質資源收集利用、品種選育與改良、種子種苗生產和加工、新品種推廣、種業產業經濟與政策研究等領域的共性、核心、關鍵技術問題,組織并實現聯盟單位間創新資源的合理分配、創新實踐的科學分工、創新環節的合理銜接。
廣州種業聯盟還將合力推動技術轉化和成果應用,吸引創業資本、風險投資等主體進入,同時積極協調成員之間關系以形成完整產業鏈條,維護成員合法權益以保護行業健康生態。同時,聯盟還將逐步組建農作物、畜禽、水產等三大領域分中心,以實現組織功能的精準發揮。
陜西創新聯盟為種業成果轉化搭平臺
本報記者肖力偉胡明寶
日前,陜西省科技廳召開陜西省種業科技創新成果發布會,共發布“西農20”“西農529”小麥新品種,“陜單609”“延科288”玉米新品種,“陜油28”油菜新品種,以及“秦豆2014”新品種等6項種業科技新成果。發布會上,四個小麥及一個西紅柿新品種現場進行了轉讓簽約。
近年來,陜西省科技廳通過實施主要糧油作物育種專項,成立陜西種業產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培育了80多個小麥、玉米、油菜優良品種,為陜西乃至全國糧食安全和糧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保證。在推動種業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通過整合陜西農作物種業相關學科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優勢企業的科技資源,先后建立了陜西小麥、玉米、油菜、馬鈴薯等4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重點解決陜西種業的共性技術問題,建立優良品種的培育、生產和推廣聯合體。5年來,陜西審定的品種中70%以上是由工程技術中心和種業聯盟單位培育而成。同時,全省建立了8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21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為促進成果轉化搭建了良好平臺。
據介紹,新發布的“西農20”畝產達到650公斤,“西農529”畝產也超500公斤,這兩項都是高產穩產、抗病抗倒、強筋優質的小麥新品種,為發展優質訂單小麥、保障供給側改革提供了品種基礎;玉米品種“陜單609”實現了連續3年在同一塊地畝產突破并穩定在1400公斤以上的高產紀錄,玉米品種“延科288”通過了國家西南、西北二大春播區域和陜西省夏播區審定,廣適性很好;油菜品種“陜油28”成為陜西省第一個審定的機收油菜品種,在推進油菜生產方式轉型、提高農民收益等方面將發揮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政策鏈接
改革完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形成和運行機制,按照自愿原則和市場機制,深化產學研、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的緊密合作,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到2020年,構建起以科研院校為主體的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相對分工、相互融合、“雙輪驅動”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為建設種業強國提供堅實支撐。——《農業部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擴大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
鼓勵“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整合現有育種力量和資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場化、產業化育種模式開展品種研發,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積極推進構建一批種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
新布局的國家和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種業產業化技術創新平臺,要優先向符合條件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傾斜;建立種子市場秩序行業評價機制,督促企業建立種子可追溯信息系統,完善全程可追溯管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國辦發〔2013〕10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