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你(ni)狠”之后不是“蒜你(ni)完(wan)”
《 農民日報 》( 2017年05月15日 06 版)
張玲攝 編者按 近期,大蒜集中上市,多地蒜價跳水,由五一前的每斤10元跌至每斤兩元左右。有人將此戲稱為“蒜你狠”之后的“蒜你完”。近年來,許多農產品都遵循大年之后是小年的軌跡,去年蒜價高得離譜,有經驗的蒜農就預測今年蒜價會跌而沒有盲目擴種。其實,農作物種植有風險,只要研究市場規律、關注市場變化采取相應措施還是可以規避風險,降低損失的。比如安丘挖掘老品種的新動能、杞縣蒜農種植早熟品種、從江政府托底收購等都是不錯的做法。
安丘“兩河大蒜(suan)”:老品種挖出新(xin)動能(neng)
王海瑤本報記者呂兵兵
“進入四月下旬,蒜薹開始分化。盡管去年蒜價一直飆升,但村里大規模擴大種植面積的并不多。”4月17日,在山東省安丘市官莊鎮兩河村,村黨支部書記李建民告訴記者,“蒜價起起伏伏,咱老百姓都適應了,一般大年之后是小年,所以不會盲目擴種。而且,去年大蒜價格高,今年蒜種價格也跟著高,平常年頭2到3元一斤的蒜種,今年漲到5到7元,算下來一畝地的種子成本要比往年多一千多元。”
在安丘,“三辣”蔥姜蒜一直是這里的優勢蔬菜產業。安丘大蒜看“兩河”,安丘“兩河大蒜”是響當當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去年,大蒜價格一路走高,今年種植形勢如何?記者來到安丘市官莊鎮的兩河大蒜示范園區一探究竟。
本土老品種占絕對優勢
安丘兩河大蒜是個老品種,種植始于清代初年,主要分紅皮、白皮兩個品類。由于長期精選優育、改良種植技術,加上土地肥沃,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高,冬夏溫差大,兩河大蒜個大,皮薄,色白,瓣齊,味香辣,汁粘稠,具有強烈的殺菌解毒、消濕祛瘟功效。
“兩河大蒜示范園區去年種植面積為2.6萬畝,今年略有增加,約為3萬畝。所產蒜頭多為‘四六瓣’,就是我們所說的白皮蒜,去年蒜薹畝產約2000斤,蒜頭畝均產量約1500公斤。”安丘市農業局蔬菜站站長張中華介紹說。
另據記者了解,山東比較有名的金鄉大蒜和蒼山大蒜,同樣是本土老品種唱主角。金鄉大蒜目前主推“金蒜3號”“金蒜4號”,都是本地傳統品種,特點是蒜頭大、形狀周正、分內外兩層,畝產干蒜一般在2500斤左右。蒼山大蒜也是主推“四六瓣”這一本土品種,特點是盛產蒜薹,蒜農可靠蒜薹和蒜頭收獲兩季。
蒜種雖是“老的辣”,但老品種也有繞不開的危機。近年來,受土傳病害、連作障礙、留種方式等影響,老品種的質量和純度有所下降,開始影響產量。“咱這里種蒜多是農民自行留種,質量很難保證。而且,主產區都是多年重復種植,種質純度也會下降。”張中華說。
張中華介紹,近年來,為了加強老品種保護,安丘采取了針對性舉措。一是組織傳統老品種的專業化選種和推廣。二是指導農民主動剔除病種,及時購買優質良種。三是強化技術研發,一方面對老品種進行提純復壯或脫毒處理,另一方面不斷進行品種優化,提高老品種的抗逆性。
三舉措挖掘增收新動能
在安丘源清田食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一頭新鮮生蒜帶皮在發酵箱里發酵60到90天后,就制成了發酵黑蒜。黑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較高,味道酸甜,食后無蒜臭,是普通大蒜所不具備的。更重要的,經過這道工序,一頭大蒜的國內售價可達10元,出口售價可達15元,增值近10倍。
該公司總經理王秀枝介紹,依托安丘“兩河大蒜”的品牌優勢,公司著力在標準化生產和精深加工兩個方向發力。已建自屬基地1000畝,與合作社等規模化種植主體簽訂原料種植合同基地5000多畝;投資1億元建成保鮮大蒜和黑大蒜加工生產線,年出口大蒜5000噸,出口創匯近700萬美元。
安丘市農業局局長王忠學介紹,安丘挖掘兩河大蒜增收新動能,主要推進了三項舉措。
優質安全是新動能。安丘參照美國、日本、歐盟等地的農業操作規范,制定了大蒜、生姜等33個出口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和200多個生產標準,從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到窖藏保鮮,都有嚴格的標準,形成了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業標準化體系。同時,推行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二維碼追溯制度。全市102處基層社區檢測站全部高標準配備了檢測設備,搭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監管平臺和市級二維碼追溯平臺,為安丘產出入市的每一個單位農產品貼上質量安全的“身份證”。
品牌營銷是新動能。安丘推進大蒜品牌建設與升級發展,一是以供銷社為龍頭成立線上線下農產品營銷推廣平臺,通過安丘農產品電商產業園、品牌農產品網上商城和展示展銷中心全方位推介大蒜等優質農產品,實現優質優價。二是繼續叫響“出口農產品、安丘原產地”品牌,做強出口農業,發揮年出口創匯超過200萬美元的農業龍頭企業優勢,把更多的大蒜換成美元。
精深加工是新動能。依托產業優勢,安丘目前從事大蒜精深加工的企業已有15家,加工產品包括黑大蒜、保險大蒜、脫水蒜片、糖醋蒜頭、蒜精、蒜泥、蒜蓉等多個產品,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
從江香(xiang)蒜:政府(fu)托底價(jia)格(ge)穩
顧文超
從江香蒜是貴州從江縣東部低海拔鄉鎮特有的地方優良品種,在特定的生態條件下種植,形成了獨特的風味,蒜苗、蒜薹、蒜瓣均是當地人喜食的上好食材。從江香蒜的發芽溫度在15℃-20℃,播種期在9月20-30日為宜。4月份從江香蒜進入收獲期,今年的香蒜價格穩定在每公斤20元左右。其實,從江香蒜價格一直波動不大,這得益于政府大扶貧戰略的政策扶持,“基地+集散地+市場”、“基地+合作社+市場”、“基地+大戶+市場”等模式保證了香蒜的銷售渠道。同時,如果當年香蒜市場不景氣,政府將按市場售價的50%統一收購加工銷售,這樣的兜底措施基本保障了從江香蒜市場的穩定,也保護了農戶種植香蒜的積極性。
近年來,當地農戶按照從江縣委、縣政府“精、大、特”的發展要求,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做強、做大“香蒜”特色產業。從江縣的香蒜種植主要集中在貫洞鎮、洛香鎮,2016年共種植香蒜約3100畝,畝均收千斤以上,每畝香蒜能為老百姓帶來近萬元的收入,這也成了當地貧困百姓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2017年從江縣將加快無公害綠色蔬菜產業化開發進程,在貫洞、洛香等鄉鎮建成優質香蒜基地1萬畝。
從江香蒜歷史悠久,具有個頭大、色澤鮮亮、肉實多汁、香辣味濃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享譽黔、桂、湘三省邊界。由于“香蒜”氨基酸含量豐富,鈣、鎂、磷、鐵等元素含量遠高于其他大蒜,近年來有不少省外的消費者慕名購買,為了進一步擴大從江香蒜的知名度,縣委、縣政府從資金支持、技術指導、項目支撐、產業組織帶動等各方面大力發展香蒜產業,2016年,香蒜產量為1500余噸,現在正逢香蒜大量上市,走進洛香鎮能明顯感到蒜香彌漫在整個侗寨。
杞縣種蒜大戶(hu):用早熟品(pin)種抵御跌價風險
本報記者張培奇范亞旭
“還有30多畝大蒜沒有刨,今天下雨了先歇一天,等明天天晴后就開始挖,5天之內全部挖完,好在最后這些大蒜被客戶預定了,不用擔心銷售的事兒了。”5月3日,當一些普通蒜農還在糾結如何抽蒜薹時,河南杞縣五里河鄉曹崗村的種蒜大戶趙紅濤已經把自家的200多畝大蒜先銷了出去。
今年42歲的趙紅濤有著20多年的種蒜經驗,為了提高大蒜的種植效益,他成立了杞縣紅濤大蒜種植專業合作社,把經營范圍擴展到大蒜和蒜薹的儲藏、收購、加工等領域。“去年后期大蒜價格高得離譜,當時就感覺到今年蒜薹、大蒜的價格可能會下跌,經過再三思考后選擇了種‘新豐’、‘寒豐’早熟品種。”趙紅濤說,“好在今年的大蒜長勢還不錯,畝產3000斤左右,一畝能掙兩三千塊錢。”對此收益趙紅濤還算滿意。
杞縣是河南省的大蒜種植大縣,今年因種植面積、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杞縣蒜薹集中上市,一時間出現蒜農來不及抽蒜薹,蒜薹價格暴跌等情況。對于趙紅濤來說,今年他把握的時機則比較好,為了不影響大蒜生長,他也采取了緊急措施。“前期看到蒜薹價格那么低,就直接白給人家了,誰愿意抽,誰來抽。”趙紅濤說,因為當時蒜薹還未集中上市,收獲蒜薹的勞動力也比較多,很快就把地里的蒜薹抽完了。
由于2016年大蒜價格上漲,當地許多農戶增加了大蒜的種植面積。趙紅濤分析,種植面積的增加需要更多抽蒜薹的人手,加上蒜薹的收獲期比較集中,蒜薹價格暴跌后,還真是個麻煩事。“一個人一天只能抽半畝多地,如果按照前兩天幾毛錢一斤的價格,蒜農再去抽蒜薹肯定不劃算。”趙紅濤說。
據了解,杞縣常年種植大蒜面積在70萬畝左右,正常年份蒜薹收購價格在1.5元左右。而今年蒜薹的市場收購價格只在0.2-0.6元/斤徘徊,如果蒜農花錢請人來抽蒜薹肯定賠錢。為了躲避風險,趙紅濤今年也不再儲藏蒜薹。“現在蒜薹價格下跌,儲藏也掙不了幾個錢,本來租好的冷庫,看到這行情后也轉給別人了。”現在他只是幫助客戶收購蒜薹從中賺取一些差價,“前兩天剛收了30多噸發往新疆了”。
對于當前蒜薹滯銷問題,杞縣相關職能部門也及時采取措施。“先后出臺了扶持政策,對冷藏企業收購蒜薹進行補貼,調動收儲企業積極性;動員縣內蒜商收購蒜薹,通過電商銷售平臺等多種渠道,將蒜薹銷往各地蔬菜市場;動員杞縣本地經紀人聯系外地客商來杞縣收購蒜薹;對于貧困戶,政府出資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等。”杞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