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朱海洋
春耕生產在即,正是農民購買農資產品的高峰期。今春,農資價格是否上漲?農資“觸電”在農村是否叫座?日前,記者前往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一探究竟,發現無論種植大戶還是農資銷售商,都表達了“精細化服務方是未來農資經營正道”的觀點。
豐惠鎮后山村種糧大戶許士祥今年流轉了700畝土地,他一直種植雙季稻,每年需購化肥近70噸。但由于今年每袋化肥的價格上漲了10塊錢,老許仍在觀望,希望價格有所回落。近幾年,上虞力推有機肥應用。許士祥對此卻“不太感冒”,“現在豬糞、沼液少,運輸成本也高,施用起來費人工不說,肥效也比不上化肥。再加上種糧比較效益低下,種種成本扛不起啊。”
但記者采訪發現,水果種植戶用有機肥的越來越多了。地處丁宅鎮的大通農場,共規劃有800畝地,分兩期建設,第一期200畝已種下獼猴桃、草莓、藍莓、火龍果等近10種特色水果。總經理胡友娣告訴記者,現在來農場采摘的消費者看重產品的綠色、生態種植,因此,農場在減少傳統化肥施用量的同時,逐漸用有機肥來替代。在農藥方面,則通過生物農藥、高效低毒農藥、物理防控,實現減量化。
農資價格往往由市場供需結構來決定。在農村,大戶購買農資,往往要么通過就近的農資經銷店,要么由肥料、農藥生產企業直接銷售。盡管后者由于減少了中間環節,在價格上更優惠,但許多大戶更偏向于經銷店這一渠道。許士祥和胡友娣均坦言,主要還是看服務跟進以及后續的質量保障。
“廠家直銷的產品,本地往往不會經銷,否則就會擾亂價格體系。大戶與經銷店常年合作,質量保障和服務跟進是我們的優勢。”百官供銷社大地農資莊稼醫院負責人介紹,每年其門店銷售的農資總量約2000噸。
記者了解到,目前,上虞供銷合作總社旗下的農業生產資料有限責任公司,在全區共設有近200家連鎖門店,近段時間,每天動用11輛農資配送專用車,將農用薄膜、肥料、農藥等農資送貨上門。
對于當前農資市場的競爭形勢,上虞農資公司總經理梁建中認為,隨著農資經營放開,整個市場進入微利時代,未來如何增加競爭力,只能從服務升級入手,讓農戶真正享受品牌好、質量高、價格低、送貨快的一流服務,以此獲得農資銷售的話語權。
“經過前期篩選調整,我們引進并強化60多個國內外農資著名品牌的總經銷權或總代理權。”梁建中告訴記者,上虞農業主導產業眾多,針對這一特點,現在公司越來越注重個性化的農資服務,減少常規化肥品種,加大高端復合肥的引進和推廣力度。比如,根據種植大戶的喜好,引進了水稻專用肥、竹筍專用肥,楊梅有了“量身定制”的用藥用肥方案。
在上虞,幾乎每位種植大戶都有專門的農資服務聯系卡,有啥需求一個電話便送貨上門,還可提供個性化服務。
記者采訪發現,農資電商在大戶中似乎并不叫座。原因很簡單,主要受制于物流運輸和服務品質。“萬一農資質量不好,造成產量和產品受損,怎么辦?”成了普遍擔憂。去年,上虞農資公司在淘寶平臺上開了兩家網店;同時整合各方資源,以供銷系統農資經營服務網絡及“中農在線”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為依托,選擇了24家所屬網店進行線上試運行。這兩大平臺去年總共實現銷售額200多萬元,盡管相比整個公司6000多萬元的農資銷售總額,“觸電”初效并不顯著,但在梁建中看來,未來線上線下相結合是必然的銷售趨勢,不過,歸根到底還在于如何跟進精細化的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