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棉短缺 低等棉過剩
本報記者 李 禾 國產棉庫存量已高達1000多萬噸,但今年4—9月僅消費了近236萬噸。“即使不生產不進口,庫存棉花也夠我國紡織企業用一年。”在28日召開的國家棉花產業聯盟成立大會上,聯盟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說,我國每年花260億元補貼棉花生產,卻面臨“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困局。
李付廣認為,紡織企業不愿用國產棉并非崇洋媚外,而是國產棉的生產與需求嚴重脫節,“高等級棉嚴重短缺,低等級棉嚴重過剩”。
“臨時收儲政策是棉花品質下降的‘催化劑’。”李付廣分析道,國產棉品質再差也有國家要,因此農民重產量、輕品質。例如,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棉花生產、采收是全程機械化,過程中人都不允許進入。可在我國,生產時不注意清潔化,棉田不僅能進人,雞鴨鵝等都隨便出入,機器收棉時各種毛發、雜質都摻雜其中。棉花從生產到紡織品上市,產業鏈條長,市場管理和調節存在政出多門、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等機制性問題。“如推廣品種的就只管推廣,結果收一車棉花,里面可能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品種,纖維長度、強度參差不齊,加上雜質多,紡織企業無法直接使用。”國產棉纖維強度通常比美國、澳大利亞的差,于是,成了紡織企業默認的“劣質棉”。
“歐美客戶一聽說產品原料使用的是國產棉,就一律拒絕。”無錫一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曄珺無奈地說。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表示,我國棉花產業已到了“警戒線”。種植業成本“地板”不斷抬升,農產品價格“天花板”不斷下壓,生產受到“雙重擠壓”。
“我們通過成立國家棉花產業聯盟,聯合棉花科研機構、植棉地方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棉花收購加工和流通、紡織服裝企業等,打通科研—生產—加工—流通—紡織等全產業鏈,提高棉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陳萌山說。
“聯盟中的紡織企業想要什么樣的棉花,可以向新疆生產兵團等提出,我們就根據需求來提供或研發品種。以訂單式生產新模式推進優質 棉新品種區域化布局,解決生產與需求脫節的難題。”中國農科院棉花所副所長張西嶺說。(科技日報北京11月28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