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時節,我市近郊一處水稻田迎來豐收季。(周建平 攝))
畝產1024.13公斤!本月11日,我省衢州江山石門鎮泉塘村超級稻百畝示范方測產結果公布。
這一數字打破塵封4年的紀錄,創造了浙江省單季晚稻畝產新紀錄。
2012年,寧波鄞州區洞橋鎮百梁橋村種糧大戶許躍進的百畝方最高畝產達1014.3公斤,并以百畝方均產963.65公斤創全國紀錄。
此次不僅單產創新高,百畝方平均畝產也從963.65公斤提高到了970.7公斤。
高產的實現,離不開一位“功臣”——由我市科研人員自主選育的超級稻品種“甬優12”。
屢添新丁,“甬優”家族不斷壯大
水稻在經過矮化育種和雜交水稻兩次育種革命以后,單產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水稻單產水平未有大的突破,亟須在育種手段、育種技術和栽培技術等方面進行創新,并實現突破。
這其中,除了為人熟知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馬榮榮為首席專家的我市水稻高產攻關創新團隊同樣引人注目。
早在30多年前,馬榮榮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育種道路——粳稻雜交和以此為基礎的秈粳雜交。
2000年,雜交粳稻“甬優1號”誕生,成為我省第一個比照增產10%以上的粳稻品種,當年就在全省推廣種植20萬畝。
之后,馬榮榮團隊又開始研究水稻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
2006年,“甬優6號”參加評審,專家們一致認定,這就是秈粳雜交稻。而在這之前,秈稻和粳稻因分屬水稻的兩個亞種,雜交難度大,秈粳雜交稻項目一直被公認為世界性難題。
在推廣第一代秈粳雜交水稻甬優6號的過程中,馬榮榮聽到有農民抱怨,“產量的確比以前的種子高,可秸稈太高,除蟲打藥很不方便。”還有一些農戶向他反映:“稻葉太厚了,收割的時候,一不小心手就被葉刺劃破了。”
于是,馬榮榮再對雜交水稻的母本、父本重新組合,進行改良,一個個優良的秈粳雜交稻品種不斷問世,株高變矮了、葉片變薄了、熟相更好了……其中甬優12、甬優15、甬優538又相繼被認定為超級稻,至今甬優系列秈粳雜交超級稻已有4個。
近年來,“甬優”家族又新添甬優2640、甬優1540、甬優7850等具有超高產潛力、綜合性狀更優、適應范圍更廣的新組合,為長江中下游稻區超級稻推廣提供了更多的品種選擇余地。
據統計,自甬優1號育成至今,我市水稻高產攻關創新團隊已育成并通過省級鑒(審)定的粳型不育系23個,育成39個甬優系列雜交水稻新組合通過62項次審定,其中國家審定8個組合;12個品種獲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權證書,形成了雜交粳稻、雜交糯稻、秈粳雜交水稻三大系列。
秈粳雜交系列化組合,破解了水稻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直接有效利用的世界性難題。

(洪茜茜/制圖)
屢創高產,“金種子”迸發大能量
一顆優質水稻種子,從開始篩選到最后交由農戶種植,至少需要17年時間。可見,高產的突破,實屬不易。
在突破超級稻育種的同時,我市探索創新超級稻高產技術體系研究,并取得重大進展。從2009年起,我市把全市的種子、栽培、植保、土肥、農機等部門的技術骨干組織起來,成立了水稻產業創新與服務團隊,開展超級稻栽培技術協作攻關,市財政一直對攻關項目予以支持。
“這些年我們對超級稻的研究,好比創作精品那樣精細,如哪一天播種插秧、施肥、灌水放水,都根據當時的氣候變化嚴格操作。”鄞州區農技服務站一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以往高產稻,最怕倒伏,這幾年在推廣甬優系列過程中,曾多次遇到強臺風襲擊,由于我們采取了多項技術手段,保證超級稻擁有很強的抗倒伏能力。”
65歲的林德陽是今年浙江省單季晚稻畝產新紀錄創造者。他是當地鄉鎮的退休農技員,3年前被基地承包人聘請種植“甬優12”。“品種好,管理到位,加上當地優越的土壤條件和水系環境,不高產才怪呢。”
經過技術人員共同努力,甬優系列超級稻生產技術體系逐漸完善,增產潛力得以充分挖掘,單產屢破紀錄。
以秈粳雜交超級稻甬優12來說,百畝示范方平均產量2009年為738.1公斤,2010年提高到842.1公斤,2011年達到912.7公斤,2012年經省農業廳組織的全國水稻專家驗收,平均畝產為963.65公斤,創全國水稻百畝方平均畝產之最。
與此同時,我市單季晚稻單產也隨之快速提高,在超級稻大面積推廣之前的5年,平均畝產為441公斤,2011年提高到505公斤,2015年達到535公斤,今年預計達到558公斤,再創歷史紀錄。
隨著品種不斷優化,秈粳雜交水稻迅速跳出浙江,走向全國。“甬優”系列水稻已在江蘇、福建、江西、安徽、湖北、廣西、廣東等地廣泛種植。
去年,甬優系列雜交水稻在省外高產攻關中捷報頻傳,甬優2640在江蘇興化最高畝產為1017.7公斤,百畝方均產987.8公斤,創江蘇省水稻機插高產新紀錄;甬優1538在江西鄱陽百畝方均產922.5公斤,創江西省水稻高產紀錄;甬優538在湖南龍山和辰溪兩個縣百畝方實割均產分別達到994.8公斤和973公斤;甬優1540在安徽白湖農場百畝方實割均產1020.5公斤,創全國水稻機插高產新紀錄。
“這些年來,我們與育種團隊配合,先后解決了推廣中的兩大技術難題。”市種子公司經理王曉燕說,目前許多地方甬優系列秈粳雜交稻種植大戶畝產有750公斤至800公斤,比普通稻增產約三成。
數據顯示,今年,甬優系列雜交水稻推廣面積達450萬畝,增產糧食3.6億公斤。2000年至今,累計推廣面積達到3175萬畝,增產糧食25.3億公斤,創造社會經濟效益67億元。
高產穩產,還有不少短板要補
在中國,有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耕地被大量占用和稻米需求量不斷增加的矛盾還將加劇。
據悉,2015年,我省糧食播種面積有1900余萬畝,創近六年來新高,總產保持在75億公斤以上。然而,糧食總自給率不到40%,供需缺口仍大。糧食生產依然是現代農業發展中的軟肋、短板。
近年來,我市立足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已經具備了較為穩固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全年播種面積穩定在200萬畝左右,總產約80萬噸。但是,我市糧食生產還面臨諸多問題。
種糧比較效益偏低。雖然糧食補貼政策力度不斷加大,但種糧的比較效益仍較低。據調查,目前我市每畝的種糧效益為200元—300元,僅為經濟作物效益的五分之一,也遠低于其他農業主導產業的效益。
規模化程度不夠高。當前我市糧食生產仍以千家萬戶經營為主。受“惜地”情結加重以及土地質量、水利條件等影響,農戶不愿置換土地,土地流轉難度越來越大。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除了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產量成為今后發展糧食生產的主要路徑。
“實現糧食高產穩產是項系統工程。”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些年來,在重視良種培育開發的同時,我市還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讓“金種子”產生更大的效益。
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能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關鍵在推廣。一方面,要通過深入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主攻糧食單產。另一方面,不斷完善技術標準和技術操作規程,逐年擴大高產品種和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范圍。今年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等活動,鼓勵各地建立水稻優質高產示范方,進一步發揮糧食生產功能區的科技帶動作用。
據悉,鄞州區已連續五年創造12項浙江省農業吉尼斯紀錄,兩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該區相繼建立水稻原種繁育基地、水稻全程機械化服務示范基地、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區等八大高新技術示范區域。這為獲得高產奠定了基礎。
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相關人士認為,水稻百畝方均產超過900公斤已不少見,但要突破1000公斤仍是一個難關。
甬優系列秈粳雜交水稻 發展大事記
2003年 第一個以粳稻不育系為母本、以秈稻恢復系為父本配組的雜交晚稻甬優4號育成。
2005年 第一個由專家組確認的秈粳雜交稻甬優6號誕生,通過浙江省審定。
2006年 甬優6號被農業部確認為超級稻推廣品種,成為我國第一個秈粳雜交超級稻推廣品種。
2008年 甬優9號通過國家審定,成為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秈粳雜交晚稻。
2010年 株型更優的秈粳雜交稻甬優12通過浙江省審定。
2011年 甬優12被農業部確認為秈粳雜交超級稻推廣品種。
2012年 第一個秈粳雜交中稻甬優15通過浙江省審定。
2013年 甬優15被農業部確認為秈粳雜交超級稻推廣品種;
矮稈型秈粳雜交晚稻甬優538和特早熟秈粳雜交稻甬優2640等通過浙江省審定,秈粳雜交稻的適應性大幅拓寬。
2014年 優形優質矮稈秈粳雜交稻甬優1540等通過浙江省品種審定。
2015年 甬優1540通過國家審定,推廣范圍拓寬到江蘇、上海、湖北等地區;甬優538被農業部確認為秈粳雜交超級稻推廣品種。
據寧波日報 原稿標題:《“甬優”超級稻是怎樣煉成的》 原稿作者:陸永法 孫吉晶 編輯:段瓊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