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陜西鏟除3000余畝非法轉基因玉米 農戶將獲補償
 
  來源:
 
  京華時報訊(記者樊瑞馮華妹)近日,本報曾報道陜西榆林市靖邊縣出現大規模轉基因玉米遭強鏟之事(見9月21日A06版)。昨天,靖邊縣政府發布通報,8月時全縣對玉米制種田進行全面排查檢驗,確定轉基因玉米制種共計3630.9畝,依據相關規定,在8月31日已將轉基因玉米全部鏟除完畢。同時,靖邊縣公安機關已對涉案人員進行立案偵查,目前,經紀人劉某某已被刑事拘留。
 
  轉基因玉米全部鏟除完畢
 
  通報稱,8月9日,陜西省種子管理站到靖邊縣對玉米制種田進行抽查,經過對該縣紅墩界、黃蒿界兩鎮玉米制種地塊現場速測,發現在無證生產的制種戶中有285.99畝樣品呈陽性,立即送農業部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西安)進行復核鑒定,確定285.99畝制種田種植為轉基因玉米種子。
 
  隨后,省市縣農業部門組成應急處置工作組,對全縣玉米制種田進行全面排查檢驗,經過現場速測和最終5批次送檢,確定轉基因玉米制種共計3630.9畝。依據《種子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靖邊縣及時對已檢測確定的轉基因制種玉米進行鏟除,至8月31日已全部鏟除完畢。
 
  昨天下午,記者聯系到陜西省農業廳楊副廳長,其表示按照《種子法》規定,靖邊縣未經審批的制種玉米已經全部鏟除完畢。楊副廳長稱,此次靖邊農戶制種玉米被砍原因有二,一是違反了《種子法》規定,未經當地農業行政部門審批種植制種玉米;二是違反了《轉基因管理條例》,轉基因由國家嚴格控制的,對于轉基因,國家規定是“積極研究、慎重推進、嚴格管理”,國家允許經過審定的轉基因進口,但只是用于生產、加工環節。
 
  縣政府先行墊付賠償資金
 
  通報中,靖邊縣政府稱,要求各有關部門依法依規嚴厲打擊非法經營涉事企業、制種公司、農業經紀人,全力挽回對種植戶造成的經濟損失,并確定按1400元/畝進行補償。同時,靖邊縣公安機關已對涉案人員進行立案偵查,目前,經紀人劉某某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偵破中。
 
  對此處理決定,楊副廳長表示,在此次大規模轉基因玉米被砍事件中,盡管農戶對轉基因玉米并不知情,但客觀上從事了轉基因玉米種植,有違規性質。在農戶存在過錯的前提下,農業部門和當地政府充分考慮了農戶的承受能力,為照顧農戶利益,在該案件還在審理之中的情況下,由縣政府先行墊付賠償資金。之后,再根據案件處理情況,追究轉基因玉米種植組織者應承擔的相關責任,包括經濟責任。
 
  至于每畝1400元的補償標準,楊副廳長稱,這是靖邊縣政府綜合玉米種植和其他相似經濟作物收入而制定的,按照就高補償原則對農戶進行補償。因為農戶確實存在過錯,所以不能按照無過錯種植制種玉米的標準進行補償。
 
  對于目前農戶仍未拿到補償款的問題,楊副廳長說,因目前調查核實工作還在進行當中,所以給農戶的補償還未到位,“我們會最大限度挽回農戶的經濟損失,承諾絕不會落空。”
 
  此外,楊副廳長表示,這是陜西省農業廳第一次接到舉報,由農業部轉到陜西省農業廳處理此事。目前,該案件還在進一步調查中,公安部門正在追查種子來源,除被控制的劉某某外,還有一人在追查當中。

玉米被鏟,轉基因作物如何“轉身”
 
      來源:
 
      陜西玉米被鏟事件,應成為轉基因科普的一個契機,并思量如何合理合法提速轉基因作物的科學研究、品種審定、成果轉化以及配套法規建設。
 
      據報道,陜西省靖邊縣4000畝轉基因玉米,在即將成熟的時候被強制鏟除,原因是這些“制種玉米”父本中含轉基因成分。據了解,當地政府向農戶承諾每畝補償1400元,但村民認為補償太少。
 
      玉米豐收在望卻被鏟除,委實可惜。這一事件中沒有贏家——農民有損失,政府要補償,種子商人也難逃法網。如果一開始就卡住關口,不讓含轉基因成分玉米種流散開來,便不至于此。事前監管勝過事后鏟除,這道理重復一萬遍也不為過。
 
      從法理上看,此次的鏟除行為名正言順——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種子法》明確規定,“轉基因植物品種的選育、試驗、審定和推廣應當進行安全性評價,并采取嚴格的安全控制措施”。同時,我國批準安全證書的轉基因作物雖然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但只有棉花和番木瓜允許商業化種植。基于此,當地農民種植轉基因玉米種確實不合法,起碼不合規,政府強行鏟除無可厚非。
 
      只是,鏟除是一種方式,但未必是唯一的方式。轉基因玉米種沒有“出生證”,不等于它們一定有危害。相關專家也表示,市場上流出的轉基因玉米品種應是安全的,是經過國內外機構的安全評價的,民眾不必過于擔心安全問題。既然可能是安全的,是否可以先對玉米進行安全檢測,進而考慮損失更小的處理方式呢?
 
      跳開榆林事件,我們更需要追問的是,一方面無需擔心安全,一方面又因為未獲批只能“藏在深閨”,如何化解這對矛盾?首先當然要從制度層面審視轉基因作物的發展,進而在研究、評估以及法規建設等方面加速前進。有報道稱,全美在2010-2011生產年度,總共生產了約338751千噸谷用玉米粒,其中約73%是轉基因玉米。可見,轉基因玉米也并非洪水猛獸。
 
      其實,我們的相關研究并不滯后。就在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轉基因重大專項“總工程師”萬建民透露,在轉基因技術體系方面(包括技術和育種),中國處于世界第二的水平,落后于美國。如何將技術優勢轉變為資源優勢,最終轉化為現實的收成,需要輿論與科學家實現“和解”,更需要職能部門依法穩步推進。
 
      目前,農業部對轉基因作物所持的態度是:積極研究、慎重推廣、依法依規、加強監管。與此相對應的是,社會上對轉基因的較深誤解。這與專業知識欠缺有關,也與信息不對稱有關。為此,應從尊重公民的知情權入手,在法律軌道內適時推進安全、技術成熟的轉基因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從這個角度說,陜西玉米被鏟事件,應成為轉基因科普的一個契機,并思量如何合理合法提速轉基因作物的科學研究、品種審定、成果轉化以及配套法規建設。
 
      本報特約評論員王石川

為何刻意放大“鏟除轉基因玉米”的悲情?
 
  來源:
 
  9月10日,陜西榆林靖邊縣的農田里,74歲的村民張春梅(化名)望著地里橫七豎八被砍倒的玉米,痛哭流涕。60多畝制種玉米,眼看要收獲時,在8月底被當地政府部門告知,必須強制鏟除,原因是制種玉米父本含轉基因成分。與張春梅有著相同經歷的農戶還有很多。知情人透露,當地遭強制鏟除的玉米已有4000多畝。(9月21日《京華時報》)
 
  這則新聞,被無限放大了。各家商業網站都放在了很顯眼的位置,而且都用了一個極富眼淚化的標題《農民種植的4000畝轉基因玉米遭政府強鏟》。有了“政府”二字,有了“強鏟”二字,似乎很有挑逗力、感染力。可是,有人似乎忘記了一個事實,這些轉基因玉米屬于非法種植。
 
  這次非法種植很嚴重。其一,數量驚人,這一個季節就種植了4000多畝。其二,范圍很廣,涉及不少村莊。其三,是作為種子種植的,有關收購公司收購之后,要作為種子銷售,這意味著如果不鏟除,這些轉基因玉米就會在下一個耕種季節變成更多轉基因玉米,被送到人們的嘴巴里。
 
  這起新聞事件一出,立即就有一位所謂的專家站出來說話了:雖然種植不合法,但是都是安全的。這話我聽著就不舒服。國家為何不讓商業化種植?考慮的就是安全,就是可能存在隱患。這種考慮是對的,無論轉基因玉米有多好,在不能完全證實其安全性能時候,都不能進行商業化種植。當然,專家對于轉基因玉米的認知一定高于民眾。問題是,你能保證這些轉基因玉米都安全嗎?就是在專家隊伍里也是有爭論的吧!如此安全,拿回家讓你家人嘗嘗?
 
  還有一位專家也說了,轉基因玉米是個大產業,如果推廣種植,效益相當可觀。我想問一問這位專家,是錢重要還是健康重要?有一個事實是不得不承認的。目前國內只有一兩個轉基因玉米品種拿到了安全證書,但是還沒有拿到商業化種植的審定證書。為了確保安全,即使是對科研種植要求也十分嚴格,需要“與普通作物隔離”,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不讓轉基因可能存在的危害侵害其他作物。目前除了科研種植之外,凡是在農村大量種植的轉基因玉米都是違法的。而且是存在安全隱患的。作為主管部門鏟除4000畝非法種植的轉基因玉米何錯之有?
 
  就因為轉基因玉米要收獲了,就因為農民哭了,就該讓我們這些老百姓吃這些沒有安全保障的轉基因玉米?是非法種植戶的那點利益重要,還是全國老百姓的舌尖安全重要?再說了,當地政府不是沒有盡力,是按照一畝地1400元的價格進行了補償的,做到了仁至義盡。違法種植轉基因玉米本身就是不對的,作為種子種植更是囂張的表現,有些專家,有些媒體就別拿著不是當理說了。
 
  我倒是認為,鏟除4000畝轉基因玉米的政府是有當擔的,是有作為的,是值得各地效仿的。如果說,農民有什么損失的話,那也是法律意識淡薄惹的禍,在這個過程中,非法種植戶并非完全無辜。別放大“政府鏟除轉基因玉米”的悲情。(中國臺灣網網友:郝冬梅)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央廣時評】還“躺槍”的轉基因一個公平
 
    來源: (北京) 
 
    央廣評論員 羅厚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被舉報造假,轉基因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轉基因有毒有害不能搞”、“轉基因不安全”等等議論再次洶涌而來。16-09-22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然而在這件事情上,轉基因卻是不折不扣的無辜“躺槍”。在一片喧囂聲中,幾個最基本的事實被選擇性的無視。
 
    最明顯的事實是,這個試驗室并不是在有關轉基因的檢測或是實驗中造假,而是涉嫌資質認定造假。舉報稱,試驗室為了獲得資質認定證書,“趕作業”式的檔案造假。
 
    相當多的報道,直接把這條消息冠以“國家轉基因檢測中心涉嫌造假”的標題,讓人對轉基因徒增不安。事實上,目前有轉基因檢測資質的機構,農業部就有四十多個,而這個被舉報的試驗室還沒有接到過國家級的基因檢測任務,也沒有對外出具過檢測報告。
 
    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也絕不會允許造假。目前農業部已派調查組進駐調查,相信會給公眾一個滿意的答復。
 
    轉基因是一項尖端技術,也是各國科技競爭的主要領域。但對轉基因的質疑和爭議一直相當激烈。不久前,110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發出聯名信,呼吁承認權威科學機構和監管機構的研究成果,讓農業生產者有機會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工具。事實上,世界各國和科學界對轉基因的研究和運用都十分審慎,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能被確認的由轉基因食品導致的健康問題案例。我國對轉基因的態度和做法也十分明確,那就是積極研究堅持創新,慎重推廣確保安全。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普通人對一些專業領域的問題是很難做出判斷的,尊重絕大多數和公認權威的專業人士的意見,才是理性的選擇。什么都不信,堅決將轉基因妖魔化,其實是另外一種迷信。討論是必須的,但要基于事實,而不能基于感覺,漫罵和回避,顯然都是不理性的。正是科技的不斷創新和進步,讓人類文明滾滾向前,對待科學,也需拿出科學的態度。
 
轉基因非法種植頻發 農業部官員稱管不到責任人

    來源:(上海) 
 
    對轉基因主管部門——農業部,不論挺轉派,還是反轉派,都頗有微詞。最近查獲的轉基因作物非法種植現象,以及“按下葫蘆浮起瓢”的轉基因謠言和非理性言論,在一部分人看來,官方的權威正在遭受挑戰。
 
    可是這種愈加尷尬的角色背后,是中國不得不直面的現實。
 
    比如,監管及執法的困難。在國內,轉基因監管體系橫向來看,包含12個職能部門,盡管有部級聯席會議統籌協調,但難以避免發生監管不及時不到位的情況。而在執法過程中,甚至出現“個別企業采用非法手段進行試驗”,“一些違規公司和個人,以各種形式逃避或者采取活動阻撓”的情況。
 
    日前,在全國媒體記者轉基因研修班上,農業部科教司轉基因生物安全與知識產權處處長林祥明也無奈地表示,“現在只是通過農業執法部門的工作人員天天在田間查,如果不從根本上加以制止的話,恐怕難以為繼。”林祥明所在的這一部門的職能包括轉基因安全管理。
 
    他提到,對于轉基因研發單位的監管最為重要。目前國內查獲的零散擴散事件都和研發單位有關。國外之所以監管嚴格,在于美國只有幾家大公司在研發轉基因技術,投入數億美元,承擔全部風險管理工作,負責處理到底。而且國外規模化經營的優勢,也讓監管變得相對容易一些。
 
    監管研發單位最為重要
 
    問:最近有媒體報道,新疆、黑龍江出現違法的種植的現象,會不會有科研機構通過環境釋放這一環節流入到市場呢?
 
    林祥明:正如我之前說過的,研發單位的監管是最重要的。目前所有的擴散事件都和研發單位有關。有些是研發單位刻意為之,甚至從國外盜種,目的是為了追求個人商業利益。比如,國外市場上銷售的農作物、農場種植的作物,拿到國內來制種,通過技術手段就可以套取親本。正常來講,這是不允許通關的,但要在海量的進出關客流中搜查,也是有困難的。還有一些人本身就是在美國的種子公司就職,更有條件直接把親本帶回國內進行繁育。
 
    問:國外在轉基因監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林祥明:國外的轉基因監管之所以做得比較好,在于美國只有幾家大公司在研發轉基因技術,投入往往是幾千萬美元,甚至上億美元。這樣,公司就相當于將轉基因的風險管理工作全部都承擔了下來。如果出現風險,引起的污染事件等,都要負責處理到底。因此,國外的監管要嚴格得多。當然,在外國他們的優勢在于規模化經營,比如美國不允許出現60公頃(900畝)以下的農場,但是國內60公頃差不多就是一個生產大隊。規模化經營的模式更有利于監管。
 
    問:有沒有民間層面的通道,舉報非法種植轉基因作物的情況呢?
 
    林祥明:目前通道是有的,農業部專門開通舉報郵箱(gmojubao@agri.gov.cn)這個渠道歡迎公眾積極舉報轉基因違法違規案件。
 
    對于轉基因作物,也有簡單的判斷標準,比如轉基因油菜,地里一定是沒有什么雜草的,只有油菜。而非轉基因油菜,地里一定是油菜和草并存,如果農民足夠勤勞的話,那么旁邊一定放置的有鏟除的雜草。還有,抗蟲玉米就看不到害蟲,葉子也沒有蟲咬過的洞,非轉基因玉米就看的很清楚。
 
    為什么不吃兩三代?
 
    問:對于轉基因的安全性,反對者的聲音集中在需要人體試驗,而且吃兩三代才能驗證。為什么不做這樣的試驗?
 
    林祥明:首先,做所有的試驗,都要求在同一個境況下做,參加實驗的人必須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下生存,那么這樣既不合理,也是倫理道德不允許的。第二,人是有感情的,經常和其他的人相互接觸,就不能保證穩定性。還有就是人不可能只吃一種東西。所以,對人進行試驗既不符合倫理也沒有辦法進行科學設計。
 
    問:但是,既然安全證書已經發放,比如轉基因大豆,而且人類也已經吃了20年,這不是變相的試驗嗎?
 
    林祥明:如果要這樣說,也大體能說得通。當然,前面做的很多試驗,以及通過轉基因商業化20年來的事實,都證明了轉基因的安全性。
 
    農業部執法處境的尷尬
 
    問:關于有人私下進行轉基因研究的情況,官方有進行過調查嗎?是否有調查結果出來呢?
 
    林祥明:按照國內目前的科研實力,除了幾家大公司以外,其它的公司都有待提升。其中有個別企業,采用非法手段進行試驗,農業部已經盯上了幾家,但是農業部門的行政執法力度還是不夠,不能對責任人采取人身措施,只能對產品采取措施,最近查的一些違規公司和個人,他們還在以各種形式逃避或者采取活動阻撓,這導致執法非常的困難。
 
    問:在轉基因標識方面,是否會進行調整?
 
    林祥明:關于標識問題,我們一直在和國務院法制辦以及其他部門商量,但這個問題不是簡單的問題。按照法規規定,如果標識改動的話,還需要修改法規,不過這已經提上了日程,會盡快做。下一階段,有關部門的重要工作是想辦法在標識上有所突破。
 
    問:目前品種審定的作物品種沒有主糧,其中是否存在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呢?
 
    林祥明:政府對于轉基因產業化有明確的路線圖,按照非食用、間接食用和食用三個步驟進行。所以對有些作物,盡管前期已經頒發安全證書,但還是要按照既定的路線圖推進。目前來看,路線圖還到不了食用階段。而且頒發安全證書和品種審定沒有必然關系。頒發安全證書只意味著通過了安全評價,認為這一產品是安全的,當然安全證書是進行商業化的前提。至于,往后能不能商業化,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考慮。

缺錢、缺人、產業化程度低 中美轉基因科研實力差距大

    來源: (上海) 
 
    轉基因重大產品產業化,是“十三五”期間中國要推進的工作之一。但從橫向對比來看,中國的科研實力跟國外仍然存在相當差距。
 
    日前,在全國媒體記者轉基因報道研修班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轉基因重大專項”總工程師萬建民稱,當前,中國在轉基因原始創新能力、研究能力處于第一方隊相對偏后的位置,可能超越了日本,接近歐盟,但是跟美國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以1980-2014年批準轉基因專利數為例,美國以6023項位列第一,占全部授權專利的44.0%,中國為2812項(20.5%)位居第二,但是數量明顯少于美國。不過,跟為列第三的日本(10.5%)已經存在較為明顯的領先優勢。
 
    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所研究員黃大昉提到,我國轉基因水稻、玉米、棉花這些作物上,水稻和玉米的抗蟲性狀等方面的轉基因研發和產業化的準備上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他認為,這是可以和跨國公司相抗衡的。但是也應該承認,我國的整體水平跟美國存在差距,特別是在產業化的推進上,中國是滯后的。
 
    在產業化方面,中國存在的不足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資金投入的不足。
 
    農業生物領域科學家張世平稱,跟國際跨國公司相比,中國的劣勢很明顯。因為他們起步很早,前幾年的專利都壟斷在前六家跨國公司手中,而且他們的科研資金、人才投入非常充足。還有,跨國企業長期在全球各國布局。
 
    以先正達為例,公司每天的預算都有2000萬,在科研的長期積累和資金支持方面,中國肯定處于劣勢。因為中國的轉基因重大專項中央政府投入只有100多億,而且是13年的總預算,再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只有200多億。頂多是先正達這一家公司一千天的預算。
 
    二是知識產權保護起步較晚,專利申請方面的人才奇缺。
 
    萬建民稱,過去所有的育種專家都希望把培育的品種或者基因無償提供出來,認為這是對社會的貢獻。如今來看,假如沒有知識產權保護,那么重大的成果就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因此必須由市場機制來推動這些成果的使用。這就使得科學家的知識產權的意識越來越強。
 
    令人遺憾的是,在跟國際接軌的同時,外國會以知識產權保護對中國施壓。
 
    當前,中國在國際上受保護的專利數量并不多。而且中國的專利水平保護低,范圍小。不過,同樣的專利,如果讓專業人士來申請的話,專利所覆蓋的范圍會更廣,這樣讓其它人侵犯專利的范圍就更小。正是因為這方面的人才缺乏,導致我國申請的時候往往只申請一方面,很多方面都丟了。
 
    萬建民提到,國外跨國公司的法規部門都有大量的專家從事轉基因產業化方面的法規研究。目前的人才引進政策中,沒有將這方面的人才納入。
 
    三是生物育種產業化程度低。
 
    跟國外研發體系以企業為主體不同的是,中國目前主要的研究力量集中在大學和科研院所,但是他們的研究成果與市場需求是脫節的。萬建民提到,這些科學家不是以盈利為目的進行研究,是以個人的貢獻來考慮的,對市場需求的了解跟公司相比存在差距。
 
    林祥明更是直言,科學家不能太任性,不能過分按照個人興趣去做科研。他認為,如果在市場中沒有產生價值,即使很多東西處于領先,但是并沒有意義。以目前已經頒發安全證書的7種作物為例,除了4個證書尚在有效以外,其中有3個已經作廢了,在實踐過程中也沒有商業化。
 
    盡管存在不足,但是中國本土企業也有自身的優勢。
 
    張世平認為,跨國企業涉及的研究領域很廣泛,但是國內企業可以將研究方向收窄。同時,開發出針對本土市場、環境的產品。比如,在中國,亞洲玉米、東方黏蟲是對國產玉米危害較大的蟲害。那么國內企業開發出對應產品,將會很快占有市場,而且還能擁有相應專利。此外,國內成本較低也是優勢之一。
 
    在未來轉基因技術產業化的過程中,萬建民認為,阻力首先來源于產品本身,即是否有好的產品,能夠打敗國外、能夠打敗傳統的產品,其次才是社會能不能接受,再然后才是國家對轉基因采取的政策。
 
分享到: 微信 復制網址 QQ好友 QQ空間
 
 
0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