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ge),讓創新之路更寬(kuan)闊
《 》( 2016年07月25日 05 版)
2013年,國辦印發“109號”文件,部署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工作,2014年農業部會同科技部、財政部選擇中國農科院和中國農大所屬的4個單位,啟動了試點工作,通過兩年實踐,在激發創新活力、加快成果轉化、促進人才流動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今天,本版為大家分享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農業大學種業權益改革試點工作的做法,以及北京市農業局和黑龍江省農科院促進種業創新和加快成果轉化的經驗。 ——編者
中(zhong)國農(nong)業科學(xue)院(yuan):
讓科(ke)研人員吃(chi)“定心丸”
種業改革試點工作是以提高科研人員權益分配比例為基礎,以激發創新活力、加快成果轉化、促進產業發展為目標,是科技成果產權制度創新的重點突破,是科研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創新的有益探索。
改革試點既要通過賦權讓利、多措并舉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又要防止職務腐敗。中國農業科學院狠抓制度建設,院、所兩個層面出臺了20多個制度,涉及成果報告、人員分類管理、收益分配、持股兼職等內容,形成了完備的議事程序和制度體系,確保改革平穩有序。改革試點就是要在科研成果產權分享制度上進行探索,明確成果權益是改革試點的關鍵環節。試點研究所認真梳理了近150項成果,通過規定程序對成果進行確權,使科研人員通過智力勞動獲得相應權利,讓科研人員吃了“定心丸”,打了“強心針”。科研成果能否順利轉化實施關系到改革試點工作的成敗。中國農業科學院不但重視成果產出,而且更重視成果轉化。試點研究所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轉化效率,提高轉化收益。
激發了試點研究所和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試點研究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研人員由“要我創新”轉變為“我要創新”,試點研究所基礎研究顯著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明顯提高,科技成果產出不斷提速,2015年3個試點研究所品種審定增長17項,同比增長23%;植物新品種權增長58項;發明專利增長20項,同比增長17%。
探索了多種激勵方式,促進了成果轉化。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動可以通過轉讓許可等方式直接獲得收益,也可以通過作價入股的方式獲得股權激勵。試點工作取得了激勵科研創新、促進成果轉化的雙重效果。2015年3個試點研究所轉化收入增加了801.19萬元,增長46%,有力地支撐了現代科研院所建設。
創新了科研人員分類管理機制,破解了持股兼職難題。根據職務等級、崗位職責的不同,劃分科研人員類型,制定了與之相對應的持股兼職制度,做到既鼓勵通過智力勞動獲得相應回報,又通過制度約束防止腐敗發生。通過制度創新,水稻所不僅解決了現任副所長通過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到企業持股問題,還讓已經退休多年的老副所長以科技成果完成人身份,享受了股權獎勵。
形成了一系列案例成果。在全面開展試點的基礎上,分別確定重點突破方向,作科所注重產權轉化和收益分配,蔬菜所結合育種人員到企業兼職,側重探索種子企業改制,水稻所重點落實持股政策。
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在16個與種業相關的研究所開展改革試點工作,制定總體方案,明確改革重點,建立工作臺賬,落實任務分工。建立種業基礎研究和公益性研究以國家穩定支持為主的科研管理新模式。加大優秀種業科技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助推種業人才盡快躋身國際種業科技領域前沿。制定有利于育種和成果轉化、優秀人才發展的評價標準,探索建立種業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加強種業基礎研究,構建從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生物育種技術研究,到重大新品種選育的現代育種創新鏈條,聯合全國種業科研單位,開展種業協同創新,培育一批適應我國現代農業生產轉型發展需要的農作物重大新品種。牽頭建立大型儀器設備、實驗基地、生物資源和信息文獻等種業共享信息平臺。加大與大型種企的合作力度,創新合作方式,努力構建以科研院校為主體的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相對分工、相互融合、“雙輪驅動”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
中國農業大(da)學:
多措(cuo)并舉推進種業科研
中國農業大學為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試點,成立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領導小組”和“國家玉米改良中心權益改革領導小組”,對全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及權益改革試點工作加強統籌領導及部門協作。
中國農業大學大力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建設,制定了《國家玉米改良中心權益比例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科研人員分類細則》、《科研成果權屬確定實施細則》等政策文件,對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的科研人員采取分類管理的方式,普通科研人員既可以通過成果轉化取得收益,經批準也可以到相關企業兼職并取酬,也可以通過成果作價投資的方式取得股權;部分處級領導可以通過成果轉化取得收益,經批準也可以到相關企業兼職,經批準也可以成果作價投資的方式取得股權;校級領導只可以通過成果轉化取得收益,不能到企業兼職和通過成果轉化取得股權。科技成果以技術轉讓或許可方式進行轉化的收益,15%歸學校所有,15%歸學院和玉米中心所有,30%作為成果完成人的科研經費,40%作為成果完成人的報酬。科技成果轉化后形成的股權,25%歸學校所有,25%歸學院和玉米中心所有,50%歸成果完成人所有。
為了保證在試點過程中“確保基礎研究優勢不減弱、確保綜合研究實力不斷增強”的工作目標,中國農業大學在促進科研人員大力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及應用性研究的同時,進一步引導和鼓勵科研人員做大項目、寫大論文、出大成果,調動科研人員開展基礎性研究的工作熱情,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潛力和創造活力。試點工作開展以來,玉米中心共發表SCI論文38篇,包括在NatureGenetics等國際頂尖刊物發表文章,授權發明專利5項,審定新品種3個,在玉米種業基礎研究方面不僅沒有減弱,還由于權益改革試點工作的開展使研究領域、研究內容進一步擴展,形成了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工作的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局面。
2015年,中國農業大學共有23項科技成果實現向市場轉化,合同金額606萬元,比2014年增長近一倍。其中,國家玉米改良中心轉化兩項,金額80萬元。2016年截至目前,全校共轉化科技成果16項,合同金額5860萬元,其中玉米改良中心轉化項目3項,金額500萬元。近期學校正以賴錦盛教授的“擴繁植物雄性不育系的高效種子標記方法專利”作為技術投資,與國內綜合實力排名第一的種業龍頭企業,以及數家實力雄厚的種子企業合作,強強聯手、優勢互補,共同打造在研究、繁育、推廣等方面均具有國際水平的高科技種子企業。2016年全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金額預計將超過1億元。實施改革試點以來,科研人員向企業轉化科研成果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轉化項目數量成倍增長,科技含量高、實用性強、轉讓金額大的科研項目不斷涌現。科研人員開展研究的方向也開始向應用性和實用性轉移。
北京市農業局:
現代種(zhong)業創新(xin)成果豐碩
北京市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系列文件精神,按照農業部統一部署,于2015年底已基本完成科研單位與所屬種業企業的脫鉤改制工作。
北京京研益農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改制成立了職工與管理層入資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其中北京農科院占股40%、職工和育種家團隊占股60%,科研人員按照工齡、職稱、貢獻等確定股份系數進行現金出資。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探索種業發展新機制,共同投資成立中種雜交小麥種業(北京)有限公司,中種和北京農科院占股80%,科研人員以知識產權和現金投資占股20%。
該兩個種業企業的改制,從制度上確立了科研人員一方面保留原有科研事業單位的身份,另一方面在企業兼職持股;從而在機制上保障了研發人員的權益,實現了股權激勵。公司改制后,企業增強了創新活力。京研益農改制后,研發積極性不斷增強,銷售收入突出,成為全國蔬菜種子行業的領軍企業。雜交小麥公司改制以后育種速度提高3倍,先后選育出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強優勢組合50份,在運行模式上實現了向商業化育種的轉型,也不斷得到國際種業界的認可。
“十二五”期間,北京現代種業創新成果豐碩,每年選育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數量約占全國的10%,申請新品種保護數量占全國14%。自2009年起,每年的北京種子大會組織開展農作物品種拍賣活動,共拍賣玉米、小麥、蔬菜三個作物種類60余個品種,累計交易額約1億元。近幾年的實踐,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種業創新成果的轉化,而且也打通了轉讓渠道,促進了陽光運作,避免了私下交易。北京市農科院選育的“京科968”玉米品種,由中種、德農等5家種業企業組建聯合體共同開發推廣,去年推廣面積達到1600萬畝,近3年累計推廣3200萬畝,成為目前全國第三大玉米品種。
北京市近年來加強國內外種業高端人才引進培養,將種業人才納入到了國家“千人計劃”、北京“海聚工程”、中關村“高聚工程”等人才計劃,支持企業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和領軍人物。建設了通州國際種業園區,通過落實中關村人才系列政策、舉辦種業發展交流論壇等多種措施,打造人才聚集洼地和人才發展高地。組建了國際種業和“中玉金標記”兩個國際一流的現代作物分子育種技術服務平臺,一方面利用世界尖端生物技術為企業開展高通量分子育種提供服務,同時也實現了全球種業高端人才的聚集。
黑(hei)龍江省農科(ke)院(yuan):
解放思想謀求合(he)作共贏
2015年4月,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種業管辦分離、事企脫鉤要求,結合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下屬黑龍江省龍科種業集團有限公司內在發展需要,經省政府批準,今年4月以1.2億元標的價轉讓49.05%的國有股權給北京大北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省農科院及所屬3家分院(所)保留50.95%的股權,實現了股份多元化,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完成了董、監、高的成員選聘工作,聘請職業經理人為集團總經理,負責集團運營,全面完成了事企脫鉤。
結合國家一系列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措施與政策及黑龍江省有關實施辦法和意見,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修訂完善了《黑龍江省農科院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對科技人員獎勵與報酬提取比例由過去的“天棚”最高不超過35%提高到“地板”最低不低于50%,進一步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和熱情。近期,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又出臺了相關辦法,支持具有成果轉化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離崗領辦創辦科技成果轉化類企業和領導干部及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任職,為科研人員向種子企業有效流動提供了政策保障,解決了廣大科技人員的后顧之憂。
為規范種業科技成果轉化行為,推動黑龍江省育種要素向種業企業合理流動,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正在籌建黑龍江省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中心將完全按照企業化運營管理,開展有關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展示、測試、評估、分析及培訓工作,籌建方案已獲批,正在辦理有關工商注冊手續。同時,將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及分布在黑龍江省不同農業生態區的分院(研究所)現有基地,建立系統的種業科技成果推介展示基地,推動科研成果有效轉化。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與俄羅斯猶太州政府簽訂了“共建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比羅比詹分院的意向協議”,雙方決定在俄羅斯猶太州設立黑龍江省農科院比羅比詹分院和黑龍江省龍科遠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屆時,將以比羅比詹分院和龍科遠東公司為載體,以猶太州為核心,輻射帶動俄羅斯遠東地區農業發展。
改革,讓創新(xin)之路更寬闊
王澎
科技興農,種業為先。種業作為農業的基礎產業,其對農業的支撐作用不言而喻,同時種業也是農業領域中科技含量最高的細分領域之一。激發種業的創新活力,對于我國農業發展至關重要。
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目的是生產應用,科研和生產“兩張皮”的問題,一直是我國種業科研領域的痼疾。當前,我國農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迫切需要“心系田間”、“貼近市場”的種業科研成果來支撐。優質高產和高附加值的新品種可以解決農業效益偏低的問題;適宜機械作業、輕簡栽培的新品種可以解決農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肥水高效利用的新品種可以解決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這些都是種業科研的重要方向。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新一輪種業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生物工程、基因編輯、智能信息、自動化技術等前沿學科和高新技術,正逐漸在種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精確改造更加高效便捷,定向育種成為現實,種業科技已進入全新時代。這些高新技術要更快更好地應用到種業科研的全領域內,不僅僅是育種研發,還要應用到制種生產,以及田間管理和推廣銷售,種業科研領域的改革正是這些高新技術與種業結合的新契機。
與此同時,跨國種業巨頭兼并重組接連不斷,整合步伐明顯加快,競爭日益激烈,來自國際的壓力不容小覷。然而,當前我國80%的種子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80%的種業科技人員主要集中在科研單位。種業科研體制改革是民族種業應對國際挑戰的必由之路,通過科研領域的改革來提升種業的競爭力,從而實現從傳統種業向現代種業跨越、從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邁進。
中國農科院和中國農大所屬的4個試點單位是種業科研體制改革的“試驗田”,而這些經歷試點的科研人員和管理者們,是種業科研體制改革的“先行者”,他們的不斷積累和探索,為面向全國范圍的改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除署名外根據全國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工作視頻會議發言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