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三夏大忙時,今年哪些品種在市場上廣受歡迎,請看本報記者從一線發回的報道——
夏收夏種 這些品種很(hen)露(lu)臉(lian)
《 》( 2016年06月27日 07 版)

臨豐3號:撐起旱地小麥半邊天
本報記者吳晉斌
今年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段店鄉口子里村村民們的旱地小麥喜獲豐收,最高畝產可達到300公斤。這些地塊是臨汾市農技推廣站的1000畝示范田,主要用于推廣一個叫做臨豐3號的旱地小麥品種。
臨豐3號是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旱地小麥育種研究室以晉麥47號為母本、臨豐546為父本進行雜交,經10年系統選育而成。該品種于2004年8月通過山西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臨豐3號”(臨旱536)。品種適宜在晉南麥區、晉城盆地、黃淮麥區旱地種植。
山西省十年九旱,近50%的小麥種植在旱地。旱地豐則夏糧豐已經是山西小麥人的共識。
近年來,旱地小麥生產推廣種植的品種,雖然高產但其籽粒蛋白質含量及加工品質難以滿足人民生活和食品加工業的需要,所以在選育抗逆高產品種的同時,必須重視對優質性狀的同步選擇。
由此,抗旱高產穩產成為山西旱作小麥新品種選育的方向。臨豐3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脫穎而出的。目前它是山西省旱地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最高年份曾占到全省旱地小麥面積的60%以上。
臨豐3號屬于中早熟小麥,抗寒耐凍,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株高75~80厘米,穗長方形,穗層整齊,穗粒數35~40粒。長芒、白殼、白粒、角質,千粒重40~45克。具有抗干熱風、耐旱、落黃好等特點。經農業部品質測試中心(北京)測試,其品質達國家優質強筋標準(GB/T17892-99),粗蛋白15.26%、濕面筋32.7%、干面筋10.9%、沉降值52.2ml、吸水率64.4%,品種明顯優于目前大面積種植的旱地品種晉麥47號。
經山西省農科院植物保護所鑒定,臨豐3號對條種29、30號小種及條銹混合菌、葉銹混合菌及白粉病表現中度感病,嚴重度不高。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田間鑒定,臨豐3號輕感條銹病、輕感葉銹病、中抗白粉病,低抗根腐病、免疫吸漿蟲。
其產量表現也不錯,2002~2004年參加山西省南部旱地區域試驗,2年平均畝產307.4公斤,比對照晉麥47號(275.4公斤)增產11.6%;2003~2004年參加山西省南部旱地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達308.8公斤,比對照晉麥47號(272.0公斤)增產13.5%。區試和生產試驗在旱作品種中都位居第一位;在晉南候馬、曲沃、運城等地高產示范中,平均畝產可達358.6~468.3公斤。
該品種由于集抗旱、優質、高產于一身,在生產示范中深受麥農認可,也受到了農業技術部門的肯定,連續多年被確定為國家及山西省小麥良種補貼主推品種,2009年獲得植物新品種保護權,2010年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幾年來,臨豐3號在山西省及周邊省份累計推廣面積達2000余萬畝。
潯油8號、潯油9號:大幅提高雙低油菜覆蓋率
本報記者文洪瑛
日前,記者采訪今年江西油菜夏收情況,據江西省糧油局副局長蔣新華介紹,全省油菜已經收獲完畢,受多雨低溫影響,今年油菜產量有所降低,但一些優質品種表現穩定,比如潯油8號、潯油9號,這兩個品種是九江油菜的主打品種,九江是油菜主產區,產量占全省四分之一左右。
江西九江農業科學院農藝師曹國軍告訴記者,潯油8號是九江農業科學院和貴州省油菜研究所利用隱性核不育系501與恢復系168配組育成的“雙低”(低硫甙、低芥酸)甘藍型油菜新品種,2007年經江西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豐產、穩產、適應性、抗逆性均較好;潯油9號是九江農業科學院用不育系K-6A與恢復系N22配組而成的高油份“雙低”甘藍型油菜新品種,2011年經江西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株型較緊湊,分枝勻生,部位低,莢果層較厚,商品籽雜黃色,黃籽率90%以上,抗性好,產量和含油量高。
九江農業科學院以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九江綜合試驗站、江西省油菜產業技術體系贛北片綜合試驗推廣站以及江西省九江農業科學院工作站為依托,主動與中國農科院油料所、華中農大、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對接,積極參與江西省科技創新聯盟協同創新項目,將優質高產新品種、輕簡高效新技術、綠色防控新舉措進行組裝集成,形成了早地以油菜加棉花或玉米、大豆模式,水田以油菜加早稻加晚稻、油菜加一季稻等多種種植模式,在贛東北及臨省周邊地區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深得農業部門和農民的認可,兩品種推廣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現已成為贛東北及湖北、安徽地區主推品種。
近5年來,兩個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700多萬畝,平均每畝增產14.8公斤,增產率10.4%,累計增產1億公斤,產生直接經濟效益4億多元;平均每畝省工節本50多元,累計省工節本3.5億元;推廣“油、菜兩用”種植面積累計3萬多畝,在油菜籽不減產的情況下,每畝增收菜苔150公斤,累計增收450萬元。
潯油8號、潯油9號的推廣應用,有效地解決了贛北地區油菜品種“多、雜、亂”現象,據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九江綜合試驗站“油菜生產現狀調查”統計,贛北地區低硫甙、低芥酸油菜覆蓋率已由推廣前的65%提高到了97%,贛北油菜種植優質化率和冬種覆蓋率顯著提高,農民種植油菜的積極性高漲,油菜產業持續發展勢頭良好。
南粳5055:好(hao)口感征(zheng)服種(zhong)糧大戶(hu)
鄭鋼本報記者李文博
“現在是插秧的高峰期,我們已經完成近80%了,今年我全部選用的是南粳5055。”江蘇省句容市的種植大戶何小峰介紹,他流轉了1300畝土地,從三年前的一小部分,到今年全部,南粳5055徹底征服了何小峰。
“去年的時候,水稻不好賣,但我的卻很搶手,因為品質好,被大米加工企業加價一毛五分搶走了呢,所以今年全部改用了這個品種。”
南粳5055是由江蘇省農科院與江蘇紅旗種業公司采用聚合育種技術、聯合研發的水稻新品種,經10年選育,2011年通過江蘇省品種審定。該品種被種糧大戶一致稱贊,尤其是它的口感好,大家愛吃,才能好賣。
紅旗種業副總經理査聯群介紹,南粳5055穩產性好,大面積實驗后畝產均在600公斤以上,增產潛力大,被農業部認定為超級稻品種。而且米質口感好,被評為全國“優質食味粳米”,“這是它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南通市通州區的管永華也選擇了這個品種,“能賣出去,賣個好價錢,我們種起來才有底氣。而且它的抗病性不錯,在去年稻頸瘟發生嚴重的時候,南粳5055的發病率卻是非常的低。四年前在通州區種植南粳5055的農戶還很少,今年周邊70%左右的人選擇了這個品種。”
南粳5055將高產、多抗和優良食味特性結合于一體,創新性地解決了“高產不優質”和“優質難高產”的難題,實現了優質水稻育種的新突破。在2014年,南粳5055以其極佳的口感被評為“江蘇省最好吃的大米”,贏得種植戶、消費者及稻米加工企業的一致好評。
南粳5055株型緊湊,分蘗力較強,每畝有效穗20.4萬,每穗實粒數121粒,結實率91.4%,千粒重24.7克,是一個具有很多特色的品種,其種植過程也需要精心管護。一般遵循“前重、中穩、后補”原則,早施分蘗肥,拔節期穩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后期看苗補施穗肥。為了保持該品種的優質食味,宜少施氮肥,多施有機肥。水漿管理上掌握前期淺水勤灌促進早發,中期分次輕擱,強稈壯根,后期干濕交替,活熟到老。
“這樣精心管護,長出好吃的大米,老百姓多付幾分錢,也是樂意的,最主要的是,稻子好賣,忙了一季,只為能換個好收成。”何小峰說。
中早39、湘早秈32:取代種(zhong)性較差老品種(zhong)
本版繪圖:焦海洋 本報記者楊娟
“種糧大戶既看重產量,也注重稻谷的質量,所以,在品種選擇時,我們主要推介高產品種,同時,也引導他們種植鎘低積累的品種。”6月22日,湖南省漢壽縣農業局糧油站站長鄧龍飛告訴記者。
水稻是漢壽縣最大的農業主導產業,漢壽是2011年獲得國務院表彰的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多次被評為湖南省糧食生產標兵縣。為確保糧食生產更高產高效,今年年初,漢壽縣農業局就向全縣農民發出了早稻主推品種,建議農戶根據自然條件和種植習慣選擇湘早秈24號、湘早秈32號、中嘉早17、中嘉早18、中早39和陸兩優211等一批高產、超高產、低吸鎘品種,逐步取代部分退化、混雜嚴重、種性較差的老品種,促進早稻當家品種的及時更新換代。
正值早稻齊穗時期,大南湖鄉蔣家山村種糧大戶張昌元看著田間長勢良好的中早39,笑著對記者說:“你瞧,這穗層多整齊,這個品種我已經連續種了3年,第一年試種了100來畝,第二年擴種至400畝,今年我又擴大到了500多畝。”
“我主要看重的是它的高產性和抗病性。”張昌元說,中早39作為超級早稻品種,結實率高,產量有600公斤/畝以上,根莖粗壯,抗倒伏性好。
“不過,中早39在播種前必須要做好種子消毒,不然容易導致惡苗病,造成禾苗不結穗、甚至死亡。”張昌元坦言,自己第一年種植中早39時,忽視了這一關鍵環節,禾苗生了惡苗病,引起減產。
張昌元種植的另一個主要品種是湘早秈32號,面積有200多畝。“這是一個中熟偏早的品種,產量每畝有450~500公斤,全生育期比中早39短3~5天,這對我搶種晚稻十分有利。此外,這個品種具有低鎘吸收的屬性,對于稻米質量安全有利,所以,我也連續種了3年了。”張昌元告訴記者。
“漢壽位于洞庭湖畔,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承擔著糧食安全的重大責任。為了讓糧食生產品質更有保障,我們通過辦點示范、大戶帶動、培訓和宣傳,為農戶推薦早稻品種,目前全縣種植湘早秈45號、湘早秈32號、中嘉早17面積約有10余萬畝。”鄧龍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