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旱作區大豆穩產是優勢,然而種植比較效益低制約了產業發展,怎樣更好地發揮種大豆的優勢?
“豆”志,需要精準政策點燃
《 》( 2016年05月16日 03 版)
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地,種植和消費歷史悠久。然而近年來,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擴大。《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提出,要因地制宜開展糧豆輪作,適當恢復大豆種植面積。《農業部關于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也提出,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比2015年增加400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135公斤,比2015年提高15公斤。面積從哪增?產量怎么提?請看山西、四川等地的做法。 ——編者
本報記者吳晉斌
山西不僅是我國大豆的傳統優勢種植區,而且是大豆生產的“三高”區——油脂和蛋白質含量高,產量高。
近七年,山西的大豆播種面積在291萬畝到304萬畝區間波動,產量基本維持在35萬噸左右,而歷史上的最高種植面積也就是500萬畝左右。記者調查表明,無論從種植面積、品種支撐、栽培技術、優質優價等方面,山西大豆可挖掘潛力都很大。那么,潛力到現實有多遠?
需要有精準的政策去重新點燃大豆生產的激情。“你得讓農民算過賬來。”山西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劉學義說。
增產量不僅能扛過卡脖子旱,穩產還要變高產
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日照充分,全年實際日照時數2200~3000小時,是華北地區光能資源高值區,較同緯度的華北平原多10~20千卡;溫度資源質量高,全省年平均氣溫在4~14℃之間,10℃以上的積溫2200~4500℃,具有種植大豆的良好自然條件,適宜不同熟期大豆生長,收獲季節日溫差較大,有利于大豆特殊的高能量積累要求。
據山西省種子總站統計,人稱“西北大豆王”的劉學義育出的品種推廣面積占山西大豆種植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山西省大豆實際種植面積在450萬畝左右,現在林下套種的沒有納入統計口徑。”劉學義說。除了輪作區,在丘陵溝壑干旱區也可以種植抗旱的品種,發展高產大豆。此外,太行山和呂梁山1500萬畝的干鮮果經濟林里也有套種大豆的空間。
然而與此同時存在大豆種植比較效益低下問題,由于政策支持不足,科技研發、良種繁育、技術推廣等關鍵環節缺少支撐,大豆產業很難實現良種良法規模化發展。
以種植方式為例,呂梁山里的晉西黃土丘陵溝壑及殘垣區人均土地多,氣候干旱,只有大豆可以扛過卡脖子旱,因為穩產而成為多數農民的種植選擇。但是不少農民種植方式落后,抓不住科學的播種收獲時機,“和刀耕火種也差不了多少,廣種薄收。”劉學義介紹。
而在太行山上,黃淮海大豆主產區之一晉城市澤州縣采取麥豆輪作,35萬畝夏大豆采用防纏繞大豆免耕覆秸播種技術,基本上可以實現全程機械化。“正常年份產量150公斤到175公斤,高產地塊可達到200公斤,差一點的年景也能有100公斤。”晉城市農技推廣站站長常慶忠說。
提品質種優質優價大豆,效益不比玉米低
“如果要完全實現大豆自給自足,以現在的生產水平,全國需要拿出6億畝耕地。”劉學義說。“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徑是必須的,可以發展優質優價大豆,從追求數量到量質并重。”
山西地形南北狹長,北高南低,氣候生態類型復雜,大豆生態型多樣化,從南到北幾乎囊括了我國黃河一線至黑龍江的各種熟期和栽培類型。
山西在大豆種質資源研究方面也位于全國前列,先后搜集保存大豆種質資源1905份、野生大豆420份,創新大豆種質300余份。該省多年來已經選育出一批不同生態類型的大豆新品種,其中國審品種占全國的9%。沁水縣端氏鎮的復播大豆,連片種植400畝的優質大豆加工品種“晉豆25號”,獲得過153公斤的最高單產。臨縣兔坂鎮農技員高新明種植“晉豆21號”25畝,平均畝產150公斤,成為晉西黃土丘陵區的樣板。
目前山西注重發展優質優價大豆,有機大豆、小粒大豆和39克菜用大豆、牧草大豆、芽用豆的發展已經初具雛形,其比較效益和種植玉米已經沒有明顯差距,全省有機大豆認證面積已經有20萬畝。
據介紹,在韓日市場上,百粒重十克以下的大豆價格都在每斤七八元左右,而這一品類正成為山西大力發展的一個方向;菜用大豆俗稱毛豆,農民地頭畝收益可達5000元左右;牧草大豆的畝產量達1.8噸~3.4噸,收益可達1000元左右,在豫西和江西的產量和收益更高。
轉習慣告別粗放經營,綠色高產栽培要舍得投入
提高國產大豆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是差異化發展的另一個方向。這需要政府在品種選育、綠色高產栽培技術等方面精準出手,靠科技支撐補齊短板。
種子是綠色增產的核心競爭力,良種繁育補貼必不可少。以山西為例,300萬畝甚至450萬畝的大豆需要4000萬斤以上的種子。然而大豆種子利潤相對較低,種子公司不愿經銷;科研單位研發的優良品種無力轉化為實際生產;農民連年種植同一品種,難免出現退化。
“美國的大豆也是常規品種拿補貼,種子繁育體系不健全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大問題。”劉學義說。“不需要年年更換品種,這樣投入就不會很大。可以四年一輪換,逐年分期更換規模化種植區的品種。”山西一位資深種業專家說。
“我活了80歲,頭一次見到一株大豆上長400個豆莢。”山西省臨縣兔坂鎮李家山村一位老人說。這是通過晉西黃土丘陵區旱作大豆栽培技術實現的,旱作大豆畝產可達150公斤。
良種配良法,是大豆增產的第二個核心要素。但是到目前為止,山西在大豆栽培技術上的成果使用率不到60%。近年來在澤州試驗推廣的防纏繞大豆免耕覆秸播種技術,不僅節省人工成本70到80元,還可以實現一穴雙株,密植度達3.5~4萬株,最高地塊畝產可達200公斤。
所以,在綠色高產栽培技術上舍得投入,幫助農民改變粗放經營,形成高投入高產出的種植習慣,應成為政府出手的第二個關鍵節點。
干旱是山西種植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卡脖子旱成為玉米等糧食作物的一道坎。大豆抗旱能力強,不絕收成為旱作區發展大豆產業的優勢,在不絕收前提下實現高產的主要技術攻關節點是將無效降雨變為有效降雨。
近年來,山西在大豆產業上試驗示范了地膜覆蓋技術,平均可增產50%,最高畝產可達306公斤,但目前推廣的主要制約因素在農民的成本核算和土地的面源污染上。
“可以學習甘肅等地的經驗,建立塑料廠,讓農民拿舊地膜換新地膜,降低成本的同時還能減輕白色污染。”山西省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楊軍說。
除此之外,植保問題也不容忽視。“由于常年使用小麥除草劑,土壤中存在殘留,大豆產量也會受到影響,我們這里前兩年曾出現大豆不結籽的情況,也可能有除草劑的原因。”山西省河津市技術推廣站站長曹建明說。
|
大豆產業發展知多少 總體思路是什么? 以滿足國內食用大豆需求、構建合理輪作制度為目標,堅持市場導向,強化政策扶持,推進科技創新,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大豆生產穩定發展,形成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錯位競爭、相互補充的格局,探索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目標任務有哪些? 一是擴大面積。力爭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比2015年增加4000萬畝。 二是提高單產。力爭到2020年大豆平均畝產達到135公斤,比2015年提高15公斤。 三是提高品質。力爭到2020年食用大豆蛋白質含量提高2個百分點,榨油大豆含油率提高1個百分點。 四是提高效益。通過加快科技創新、經營體制創新、加大政策扶持,實現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 種植結構咋調整? 糧豆輪作、恢復面積。因地制宜開展糧豆輪作,在東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輪作模式,在黃淮海地區推廣玉米大豆輪作、麥豆一年兩熟或玉米大豆間套作,適當恢復大豆種植面積。 改善品質、提高效益。根據我國居民的飲食習慣和大豆市場供求現狀,東北地區擴大優質食用大豆面積,穩定油用大豆面積。黃淮海地區以優質高蛋白食用大豆為重點,適當恢復面積。加快科技創新、加大政策扶持,推進經營體制創新,實現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實現國產大豆與國外高油大豆的錯位競爭,滿足國民對健康植物蛋白的消費需求。 ——摘編自《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農業部關于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 |
發展大豆生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滿足國內食用消費 國產大豆仍是食用大豆的主體,應當保持國內大豆生產的穩定,滿足居民對植物蛋白的需求。 實現用地養地結合 推行大豆與玉米輪作倒茬,做到用地養地結合,可實現資源節約、永續發展。 優化調整種植結構 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面積,改種大豆等,既能化解玉米過剩庫存,又增加產需缺口較大的大豆供應。 保護種質資源和傳統產區農民利益 大豆適宜區特別是東北冷涼區幾百萬農民的生計主要靠種植大豆,事關同步實現小康社會目標。 數說 40克 大豆是植物蛋白的重要來源,每100克大豆含蛋白質40克左右,是小麥的3.6倍、玉米的4.2倍、大米的5倍,是牛肉的2倍、豬肉的3倍。 8公斤 大豆是豆科作物,具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田間試驗測定,1畝大豆可固氮8公斤左右,相當于施用18公斤尿素。 8000萬噸 近年來,受比較效益下降、進口沖擊等影響,大豆生產出現下滑,產需缺口擴大,去年有8000多萬噸進口量。 80% 進口大豆主要是滿足飼用豆粕需要,也彌補食用植物油的缺口。國產大豆仍是食用大豆的主體,其中80%多加工成豆制品、調味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