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南繁這一年——有多少辛苦,就能走多遠

《 》( 2016年02月29日   06 版)

 
     南繁基地,在祖國的海南島,有著不可替代的光和熱,被稱為農作物育種的“加速器”。也正因為如此,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育種家、育種人、南繁工人。

    從1959年至今的50多年,一代代南繁人在這里科研、生產、生活,選育出了無數良種,同時留下了一個個精彩的南繁故事。——編者

   

①王元東在察看玉米葉片長勢。郭少雅攝

    ②張如養在觀察育種材料性狀。羅水嬌攝

    ③張朝陽在西瓜棚看瓜。江娜攝

    ④李萍在水稻制種田除弱勢苗。賈贛萍攝

   

 ⑤收獲時節,院子里晾曬的育種材料。郭少雅攝

 

王元東:因禍得福,發現抗銹病基因

    本報記者郭少雅

    正月十五,河南現代種業公司董事長王麗紅從海南省三亞市區驅車趕往位于崖城區南濱農場北京農林科學院的南繁育種基地。車子的后備箱里,是一早就備下的海魚、土雞等年貨。“不出十五都是年,每年春節,我都要找機會來海南,去育種基地跟奮斗在育種一線的這些科研工作者過個年。沒有他們的科研成果,哪有我們企業的好效益,農民的好收成。”

    車子進入基地剛剛停穩,北京農林科學院的玉米研究中心王元東研究員和他的助手張華生就興沖沖地迎出來,要帶王麗紅去看看基地里的“新成果”。

    “試驗成功了!”王元東手中扶著兩個相鄰地塊中的兩株玉米向王麗紅和記者展示,兩株栽種環境完全一致的玉米,一棵葉片布滿黃銹色,稈莖已完全枯黃,結出的玉米穗色澤暗淡,用手一摁,多是癟粒。另外一株,雖然下方葉片也開始出現黃銹色,但上方葉片完全沒有受到影響,呈現出青枝綠葉、果穗籽粒飽滿,色澤明亮。“今年南繁基地玉米銹病普遍重發,而這個品種的玉米在遭遇南方銹病感染后,會將病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不染病的葉片持續進行光合作用,保證產量。這就是具備抗銹基因的玉米品種在連續陰雨天氣下的優秀表現。”王元東告訴記者。

    玉米銹病是一種玉米生產中的主要病害。“2015年黃淮海夏玉米區大發生,我們河南的玉米也都感銹病了,對玉米產量影響可大了,這種病害最讓農民頭疼。”在黃淮海夏玉米區經營玉米、小麥種子多年的王麗紅告訴記者,“玉米一旦染病,葉片很快變黃枯萎,失去了光合作用能力,果穗自然沒了營養來源,產量大打折扣。近些年,本來只在南部地區發生的玉米銹病有了北移的趨勢,危害很大。”

    去年海南地區受強冷空氣影響,連續陰雨低溫,銹病肆虐。“可就是因為極端氣候發生,恰恰加快了基地對抗銹品種的研發步伐。”王元東說,下一步,就是要將這些抗銹病的優良性狀,通過分子育種技術,快速導入到骨干自交系和主推品種上,讓好品種好上加好。

    王麗紅告訴記者,去年,光河南現代種業公司就推廣了近1500萬畝北京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研發的品種,包括京科968、京單58、MC703、MC278等,這些品種都具有高產穩產、多抗廣適等優點,得到生產的檢驗和認可,很受農民歡迎,農民搶著要。“如果這些品種再增添上抗銹病的優勢,那真是離‘零缺陷’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行走在北京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的育種基地里,可以看到今年海南的極端冷害天氣給育種工作帶來的損失。癟粒、禿頭、黃葉等情況多發,一邊收玉米育種材料一邊做標記的張華生說,“今年試驗過程中的很多種子來年恐怕不能用了,籽粒太差,會影響下一步的育種觀察。”

    然而,張華生對此并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沮喪,因禍得福,篩選出的抗銹品種將會大大加速玉米抗銹品種的研發。“如果順利的話,跟河南現代種業合作開發的玉米抗銹品種明年就可以研發成功,最快2017年就可以在生產中應用,農民手里就有了抗銹病的好種子了。”張華生說,“試驗中的損失頂多就是多花一些經費,多搭一些人力和時間,可如果有弱點的種子到了農民手里,可能就會讓農民損失一年的好收成。”

種業人,到南繁去!

    江娜

    海南,在成為冬季熱門的旅游圣地之前,它就已經是種業人心中的“育種圣地”;在處處椰林樹影、水清沙幼的南國風情背后,種業人眼里看到的是難得的溫光資源、冬季可以成熟一季的氣候條件;在星級酒店林立、海鮮盛宴遍布的度假氛圍里,種業人吃住在南繁基地的,遠離家人一待就是幾個月。

    一年又一年,南繁這片熱土吸引著育種人候鳥一樣來來回回。這片遠離內陸的海島一年四季萬物生長,特別是冬季,內陸地區冰雪覆蓋時,這里仍然能成熟一季作物。一年就多加出一季,聽上去好像沒什么了不起,但科研是一環扣一環不容中斷的,特別是露天進行的農業科研,不比工業實驗室一年365天都可以用,到了冬季作物沒法再種,要中斷幾個月,對育種人來說真是心癢難耐。所幸,我們有南繁,也正是因為如此,南繁成了一代又一代育種人心里的“育種圣地”。

    在南繁農田里,你能見到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種業界大腕。袁隆平80多歲高齡,仍然經常到南繁基地,和科研人員一塊下田,他說:“雜交水稻一半功勞歸南繁。”李登海每年都是海南南濱農場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育種人,在南繁播一季玉米,收了正好趕上回山東夏播,幾乎是無縫對接。也許這正是袁隆平之所以成為袁隆平,李登海之所以成為李登海最本質的原因吧。

    在南繁農田里,你能看到一些年輕的育種人。像去年春節,筆者在南繁基地見到的王闖,才剛剛畢業,到單位報到沒多久就到了南繁,已經待了3個月,春節期間又主動留守,沒有回家過年。對年輕人來說,南繁雖苦,卻是快速成長的好路子。3個月時間,在研究所也許還在熟悉情況階段,而在南繁,跟蹤一個作物周期,一切都得自己動手做,很快就掌握了完整的育種流程。

    在南繁農田里,你能看到很多籍籍無名的南繁工人。春節期間,留守南繁最多的,其實是南繁工人。育種是個技術活,比如玉米,要在柱頭長出指頭大時套袋、授粉,把雄花粉一株一株沾到雌花上,所以育種工人很多要從本省帶過來,受到一些大專家特別信任的,還會成為專家的固定助手。這些人,雖然在領獎臺上,在功勞簿上沒有名字,但也不能被忘記,他們一張張黧黑的臉是南繁榮光最好的見證。
 



張如養:花六年嘗到“甜頭”

    本報記者繆翼

     去年10月26日到南繁,12月26日回老家結婚,今年1月2日為了授粉又匆匆趕回南繁,接受記者采訪時正忙著收獲育種材料,預計至少要忙到3月15日才能回家和新婚妻子團圓。北京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張如養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在南繁基地“蹲守”,轉眼已經第6年。

    “南繁苦、南繁累、南繁寂寞,但我還是喜歡這里。”和當初見到張如養時一樣,他還是那么積極樂觀。

    前三年讀研究生,要說真正接觸育種,是張如養參加工作的這三年。他高興地告訴記者,經過3年6代育種,他選育的玉米材料得到了進一步提煉,看到了苗頭。“玉米向前邁了一大步,這下體會到了育種樂趣,很有成就感。”張如養說,“3月份將收獲的材料帶回北方觀察表現,優中選優,10月份再來南繁進一步檢驗,到時希望能出成果。”

    在南繁最大的收獲是什么?“隨時能得到前輩育種家的指導,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對育種實踐太重要,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張如養的回答和上次接受采訪時一樣,并且更加堅定。前兩年沒有配出組合,都還在選育自交系的階段,去年開始配出一些組合,慢慢體會出育種思路對于實踐的指導意義。“同一個材料,給不同的人,由于育種策略不一樣,成果可能大不同。”

李萍:異地制種心里也踏實

    本報記者繆翼

    江西省萍鄉市種植大戶賈贛萍在南繁有3000多畝制種田,雇了100多名南繁工人,李萍就是其中之一。“這已經是我連續第八年跟著賈經理來南繁制種了。”李萍有別于其他海南本地制種工人,他也是萍鄉人,“我們萍鄉制種農民近萬人,這些年每年有很多人都會來南繁。”

    提起這么多年來的制種感受,李萍告訴記者:“其實我們農民想法很簡單,就是找個能掙錢的事兒干。”據了解,萍鄉有著悠久的制種歷史,如今,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已經成為萍鄉農業的支柱產業之一,李萍周圍的親戚朋友絕大多數都是制種工人。“賈經理在萍鄉老家還有2000多畝制種田,回去了跟著他一樣有活兒干、有錢掙,我們就知足。”

    制種工人的收入跟產量是息息相關的。“每年10月底到次年5月底6月初在南繁制種,每月5000來塊錢的收入,基本是固定的。其余時間在老家,收入也上下差不多。”賈贛萍與隆平高科、江西天涯種業、北京金色農華等公司都有合作訂單,這讓李萍他們這些制種工人,無論在家鄉還是背井離鄉,心里都更踏實。

    “海南本地的工人我們也用,但要說‘順手’,還得是咱老家人。”賈贛萍與大家同吃同住同干活兒,“鄉親們跟著我大老遠跑來南繁基地,決不能虧待了大家,有錢一起賺。”

趙松濤、張朝陽:雖然辛苦卻樂在其中

    本報記者江娜

    也許每一個南繁人心里,都有一個記憶深刻的南繁故事。春節期間,記者來到江蘇省南繁中心,與留守南繁的育種家共度除夕。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讓育種家更感性,他們講起了自己最難忘的故事。

    “水稻授粉要在穎殼張開的一個星期左右時間里,把每個稻穗的每個稻粒,剪掉上面三分之一,好讓花粉進去。多了不行,會剪到花柱;少了也不行,花粉進不去。”說這話的是江蘇農科種業研究所的趙松濤,很難想象這樣一位五大三粗的男性,像繡花一樣捏著稻穗,一下一下剪稻殼的景象。“總共一個多星期時間要全部剪完,天黑了我們就用桶連泥帶稻提十幾株,拿回房間對著燈剪,剪得眼睛看東西都重影。”

    江蘇省徐淮地區淮陰農科所的張朝陽最難忘的,是去年那場低溫陰雨。因為缺乏光照,一個個翠綠翠綠的西瓜眼看著蔫了。連續兩個多星期沒出太陽,露天的西瓜都死得差不多了。“那時候,真叫難受啊。”除夕當天,他又和往常一樣,一早就來到地里的西瓜棚看瓜。過年回不去,家人特地趕來陪他過年,妻子在低矮破舊的棚子里剁餡包包子,三歲的孩子跟著他在地里撒歡,張朝陽依然在地里觀察他的西瓜。“搞育種就是這樣,經過這樣的天氣,哪株還活著,那是自然選育后留下的寶貴資源。”

 
分享到: 微信 復制網址 QQ好友 QQ空間
 
 
0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