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粒機收 田頭賣糧
《 》( 2015年10月19日 08 版)
編者按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曾經寄托了無數農民對豐收的期盼。如今,在“工錢”越來越高的農田里,能夠直接收下“萬顆籽”,徹底告別“掰棒子”、“剝皮子”、“脫粒子”式的玉米收獲方式,成了農民們新的愿望。
玉米收獲季,本報記者分赴河南、山西,現場直擊玉米籽粒機收,跟蹤關注那些在玉米全程機械化最后一環上做文章的種企。
請看詳細報道——
![]() 制圖:王澎 |
像收小麥一樣省事 范亞旭本報記者張培奇 10月9日,在河南省滎陽市廣武鎮軍張村玉米試驗田內,晚收的玉米棒子已經撐開了玉米皮,一臺玉米籽粒收割機在地里來回穿梭,地頭的一臺大型玉米烘干設備正在緊張運行。這是在河南省農業廳組織對玉米全程機械化籽粒收割備選玉米品種進行實打驗收的現場一幕。 目前,我國玉米生產發展的瓶頸在于籽粒收獲,能否實現玉米機械籽粒收割的關鍵點是品種的選擇。“適于全程機械化生產的玉米品種要求具有早熟脫水快、堅稈硬軸、抗病廣適、易脫落、站稈力強、脫落率低的特征。”河南省種子站研究員鄧士政介紹。 除了適宜機收的種子以外,農業機械補貼增加,農民對于玉米全程機械化的期望,讓玉米機收的勢頭比較旺盛。“對玉米品種要進行水分率、雜質率、破籽率等測試,選擇出脫水快、灌漿快、熟而不倒的品種才適宜機械籽收,之后還要配套烘干設備,這樣農民機收才踏實。”河南省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副站長劉小文說。 “推廣玉米機械籽粒收割測產超過鄭單958對照值601公斤/畝以上,破籽率在10%以內的品種共十個,其中迪卡667破籽率只有3.2%,水分含量27.25%,這個品種是最接近機收標準。”國家玉米區域技術創新中心主任、黃淮海區域栽培專家李潮海宣布實打驗收的結果。 |
李潮海介紹,通過測產驗收還得出破籽率與水份存在非絕對的關系,同時,與品種的脫粒性狀有很大關系,這就要對機收標準進行更加全面地考慮。
一直以來河南省在玉米育種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鄧士政說,籽粒機收品種結合當地氣候條件、生產種植方式等來選育、品種率先全國,隨著配套的機械完善3-5年機收可以逐漸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普及。
河南省農業廳種植業處長湯其林介紹,河南省玉米收獲的比較早,一般離真正成熟提前一周多的時間,這一項就損失10%的產量,而機收要求玉米晚收相對就增加了產量,其次機收可以隨收隨播,種植周期短可以保墑,最重要的是減少了勞動力、節約成本。玉米發展一要增加種植密度,二要攻破機收難關,此次召開的現場會對玉米機收具有引領性和方向性的作用。
|
宇玉30:一棵都沒倒 本報記者李竟涵 “9月30日晚上刮大風,陣風七八級,好多樹都被刮倒了,我擔心得一晚上沒睡,天一亮就趕緊去田里看,結果我種的‘宇玉30’。”10月10日上午,在河南省孟州市城伯鎮子昌村的玉米地里,孟州市麥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勝利告訴記者。 扛過一場大風,他的口氣里又多了幾分劫后余生般的喜悅和自豪:“看我這一穗穗玉米長得又勻又齊,就像一個個清秀的美人。”在秋日陽光照耀下,一株株金黃的玉米緊密排列,果穗朝下低垂,等待收割。記者拿起一穗玉米仔細觀察,明顯比其他品種更為細長,果穗長度也基本相同。 經過山東農業大學、河南省農業廳、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測產,實收面積1.78畝,籽粒鮮重1016.4公斤,含水率26.1%,破損率5.7%,折算14%含水率后實際畝產為870.9公斤。 機收玉米品種將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卻也帶來了新的難題,就是如何抗倒伏。“有的機收品種產量高,但種密了容易倒,種得稀又影響產量,‘宇玉30’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子昌村農民倪天平今年種了20多畝“宇玉30”,還在推薦周圍村民種,“不用特殊管理就有1600斤的畝產,有了實際感受咱們才能說這個話。”“不僅要高產,穩產也很重要。如果不抗倒伏,產量再高也沒用。”對張勝利來說,“宇玉30”更吸引他的優點也是穩產。 秋樂種業市場部經理徐曉琨說:“9月份的全國種子雙交會我們也有一片展示田,當時遇上強對流天氣,刮了兩次大風,還下了一場冰雹,都沒什么損失。而且成熟的果穗倒掛,也能防止積存雨水,玉米脫水快,有利于機收。”秋樂種業總經理李繼軍介紹,這個品種是他們和山東一家企業合作,用了八年時間選育出來的,2014年通過國審,今年就已經成為企業的主打品種之一。 眼下國內玉米市場不景氣,價格大幅下降,嚴重影響到農民收益和種植積極性。中國種子協會會長李立秋說:“進口低價玉米的沖擊是一個重要原因,低價是因為成本低。我國玉米要想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品種是第一位的。有了增密度、抗倒伏、硬度高的好品種,才能實行機械化,降低成本,讓農民在同等條件下獲得更多產量和收益。”未來機收玉米的選育方向如何?李立秋說:“一是要向粒收方向攻關。另外,只有簡化種植管理、適合機械化,才能更好地推廣。” 聯創808:測產就測農民種的地 本報記者李國龍 10月6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大虹橋鄉西劉村的一塊玉米地,經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河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測產,農民梁兆星種植的4.4畝玉米新品種“聯創808”畝產折合干籽1543.3斤,籽粒水分26.3%、籽粒破碎率7.5%。他興奮地說:“我用的是老辦法,沒有進行特別管理,就獲得了這個產量”。 在這塊地的周圍種滿了藥材,記者問他為什么不和別人一樣種藥材,他告訴記者:“種藥材管理起來麻煩,自己年紀大了,但地還得種,無意間聽經銷商說這個品種能夠直接收粒,就種了這個品種。” 順著玉米籽粒收割機割過的玉米茬,記者還能清晰看到沒有腐爛的本版制圖麥茬子李飛,地的南頭還有一個小:房子,地的中間偏東的畦田壩附近還有一個直徑1~2米水泥堆起的水井防護罩。 費這么大勁,邀請了這么多專家,找一塊示范田來測產,效果應該會更好,也更好組織,為什么要在這塊地里測產呢?北京聯創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義波說:“示范基地里的玉米經過精細管理,精心呵護的玉米產量自然會高,但這樣的產量不能代表農民地里的產量。” “要找一塊真真正農民種的地測產。”王義波說,“這塊地并沒有在種植前安排,而是在召開現場觀摩會前期,通過經銷商隨機找到的。” 我國農業是在“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下生存的,據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研究員謝瑞芝介紹,玉米生產尤為嚴重,實現節本增效的全程機械化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技術途徑,目前,我國玉米的機械化水平僅有60%左右,主要的瓶頸是在收獲環節,收獲環節只有50%的機械化水平,其中80%以上是穗收,20%左右能實現粒收,收粒比收穗節省100元,比人工收節省200元。 8月11日,農業部發布《關于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的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均達到80%以上,玉米機收、烘干等薄弱環節的機械應用難題作為重點突破方向之一。 據王義波介紹,聯創種業在不斷推出適宜機械籽粒直收玉米品種的同時,將推動經銷商種藥肥種管收一體化,快速控股優秀經銷商,2015年對經銷商獎勵玉米割臺120臺,大規模推動粒收發展。 |
華美1號:試驗中鎖定粒收目標 本報記者王澎李國龍 整個十月中上旬,“華美1號”玉米品種成了恒基利馬格蘭種業有限公司的焦點。 晉北雁門關外,朔州市懷仁縣河頭鄉王莊村的農民胡一生,今年種了6畝玉米,這6畝玉米是恒基利馬格蘭種業有限公司提供的“華美1號”玉米品種,目前正在參加生產試驗。 10月15日,胡一生的玉米田里熱鬧非凡,山西省農業廳、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山西省農科院現代農業研究中心、太原市種子管理站、太原市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組成測產驗收組,對胡一生的6畝“華美1號”玉米單交種進行機械化粒收。 該驗收地塊在4月25日播種,地膜覆蓋,種植密度5556株/畝。用“中收-新疆-6”小麥收割機配“沃德”玉米割臺進行粒收,實收面積1.306畝,籽粒鮮重1682.5公斤,用PM8188水份測定儀測定籽粒含水量為24.5%,按國家貯糧標準含水量14%折合實際畝產1133.4公斤/畝,籽粒破損率4.4%,落粒率0.254%。 胡一生對于自己玉米地今年的產量相當滿意,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整個種植過程從翻耕鋪膜播種,到施肥打藥澆水,再到最后的籽粒機收,每畝地的投入成本在660元左右。“我的玉米一斤糧大概賣到0.8元左右,這樣算來,每畝地能的收入在1100到1200元之間。” 玉米機械粒收之后,可以極大地節約勞動力。為胡一生收割的農機手使用的是改裝之后的小麥收割機,他告訴記者:“通過機械粒收收獲玉米,一畝地一般只需要15分鐘,每臺機器每天可以收獲30多畝,每畝地收取農民80元錢,刨去機器折舊、人工費用和油費,每畝地能收入30多元錢。” 玉米籽粒收獲不但省時省力,而且可以在田間地頭直接賣糧。“現在的農民大都怕麻煩,都愿意直收籽粒后直接賣糧。”祁縣富源玉米貿易公司董事長李革非告訴記者,“我們公司收購玉米籽粒后直接烘干入庫儲存,比原來收棒子節省了大量中間環節,平均每畝地可以節省人工費用150元左右。對農民而言,籽粒機收之后,玉米桿被粉碎還田后,通過打捆機打捆回收,農民每畝地賣秸稈還可以收入150到180元。”據了解,回收的玉米桿一部分用作飼料,還有一部分用來發電。 在胡一生的玉米田測產前一周,恒基利馬格蘭種業有限公司和禹州市新大州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河南禹州舉行粒收玉米發展趨勢及難點研討會。 上午,在河南省禹州市鈞臺街道辦事處花園村五組的150畝地里,專家們對“華美1號”品種進行了現場考察,0.98畝實打驗收,畝產干籽1749斤,下午該品種的選育目標就成為了探討的熱點話題。 “試驗密度超過5500株時,與其他品種相比,這個品種的產量和后期脫水就表現出了優勢。”河南農業大學教授李潮海說。 山東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郭慶法也表示,抗倒、耐密、矮稈是這個品種的突出特點,一種育種目標的發展總要有品種先開路。 黃淮海地區小麥-玉米輪作,在玉米機械粒收發展的大趨勢下,要求玉米收獲時含水量盡量低,要么是研發早熟玉米品種,而早熟與高產又有矛盾,還是要小麥給玉米讓路嗎,要是“讓”會不會又影響小麥的產量? 河南科技學院教授歐行奇選育品種就瞄準了這個難點:“我們選育的品種現在可以解決小麥晚播不高產的問題,實現晚播穩產或高產,這樣就可以為玉米后期成熟脫水留下更長的時間。” “機手的作業水平對產量也有很大的影響,換個機手就會發生多處缺苗的情況。”既做種子代理,同時還是種植大戶的王新洲說出了自己對農機手作業水平的困惑。 “機械播種中,如果機器和機手不一樣,后期的產量可能會相差10%,特別是現在的玉米籽粒收割機,機器調節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籽粒的破碎率。”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東興進一步分析了這個問題,他回答說,這不僅僅是找一個好機手的問題,收獲機代表國家農業工業機械水平,收獲機的研發還有待提高,還得需要3~5年的時間才會出來性能更好的機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