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補貼落在“源頭”上
《》( 2015年10月12日 05 版)
編者按
素有“地下蘋果”、“第二面包”之稱的馬鈴薯在我國已有400多年的種植歷史。目前,我國約有馬鈴薯種植面積8000多萬畝,平均產量只有每畝1200公斤,而世界馬鈴薯生產領先國家的平均畝產在3000公斤以上。
脫毒種薯的推廣種植是我國提升馬鈴薯產量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目前,脫毒種薯生產已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原原種(微型薯)已達45億粒,實際生產20億粒左右,但目前優質種薯的覆蓋率僅為35%左右,大部分農戶還在使用自留種。
本期《業界聚焦》帶您走近馬鈴薯的“源頭”——脫毒種薯。
|
政府的支點在種薯補貼 本報記者馬玉吳晉斌 距離馬鈴薯早熟品種收獲還有一個月,山西嵐縣惠珍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會珍已開始東奔西走為合作社的種薯找“婆家”。 與當地建福馬鈴薯千畝種植合作社這個大客戶談好購買意向后,王會珍又找到了縣農業局經管部門,希望政府今年繼續以補貼農民購買種薯差價的形式采購他的種薯。 從市場轉向政府,王會珍也是根據馬鈴薯種薯價高賣難這一現狀做出的應變。 作為山西第三大農作物,馬鈴薯播種面積年均在300萬畝以上。種薯繁育是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基礎環節,從源頭上影響著馬鈴薯的生產和供應,是馬鈴薯商品性和品牌化的“根子”。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形成這一現象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馬鈴薯脫毒技術的高投入決定了原種的高成本,而對于引入這一技術,制種企業目前望塵莫及。二是種植農民面對商品種薯超出價格預期,傾向選用自留種。 技術壁壘下的高成本 從2008年合作社成立到目前,王會珍的合作社社員達300戶,馬鈴薯原種種植發展到1000畝,一級種薯3000畝。 “合作社種植了四五個品種的一級種薯,成熟后平均一斤賣1.1元。”王會珍說,“這樣的價格也是根據原種的價格來定,合作社沒有育苗的技術,只能從上游的康農公司購買種苗,在此基礎上進行繁育。”在原種種薯的定價上,王會珍沒有太多的話語權。 作為上游的康農薯業公司以繁育、生產種薯為主。公司種薯的生產方式是,先從外引進農科院等科研單位生產出的脫毒苗,然后在脫毒苗上切段繁育、組培進行微型薯生產和原種繁育,通過脫毒種薯基地進一步擴繁,收獲原種和一級脫毒種薯。 “像康農一樣的制種企業,從組培室、病毒檢測線、網棚、繁育基地到貯藏窖等基礎設施就需要大量投入。種薯成本不僅要考慮公司的繁育、生產環節,更關鍵的是擴繁之前脫毒苗的購買成本問題。”康農薯業公司生產顧問崔月明說,“由于馬鈴薯種苗的脫毒技術要求高,大多企業沒有這樣的能力來自行脫毒,只能購買引進。一般四五十株的脫毒種苗就需要2000元。” 作為種薯產業的第一道程序,為脫毒技術這一短板所支付的高投入成為康農這樣的制種企業不得不核算的成本。 “馬鈴薯脫毒基礎苗需3年時間經過多道脫毒培養程序,而每次檢測1種病毒需150元,1個種芽檢測6種病毒和1種類病毒需要1050元。”山西農業種子總站工作人員介紹。種薯的高成本自然決定了它的高價格。 針對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成本高的問題,2010年,山西實行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補貼,培育了28個種薯企業,補貼資金直接補給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所產種薯大多以低價或免費方式輸送給下一級繁種和商品薯種植戶。 以康農薯業為例,不僅享受繁育一粒微型薯補貼1毛、繁育一畝一級種薯補貼100元的良種補貼,公司每年還獲得20萬元的技術支持和10萬元左右的獎勵。 目前,康農薯業公司原種面積2萬畝,一級種薯面積達20萬畝,年生產脫毒苗500萬株,脫毒微型薯1000萬粒,滿足了嵐縣周邊的用種需求。 “技術成本加上生產成本、土地等基礎設施投入,讓種薯企業投入增多、負擔加重。為此,全國各主產省區都成立了脫毒種苗中心來完成此項工作,但都存在經費困難。”山西農業種子總站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政府一方面應該將馬鈴薯脫毒及基礎苗繁育列入專項經費,降低制種成本,培育種薯產業。一方面加大繁種補貼力度,試行政府采購方式供給各級種薯,尤其是微型薯的采購,減輕企業和合作社經濟負擔。” 補貼成農戶訴求 種薯的價高帶來的直接影響是,種植戶對馬鈴薯品種更新換代的積極性受挫,這反過來也成為王會珍遭遇銷售難題的一個因素。“既要面對原種的購買高價,又要面對農民的冷遇,自己受的就是夾板氣。”他說。 “一級種薯的價格要1塊多,每畝需要100到125公斤種薯,種薯費要300-400元,20多畝地下來就超過6000元。如果沒趕上好氣候,產量沒上去,價格還是地頭價的4毛,很多農戶只能放棄購買一級種薯,采用二級、三級種,還有的農戶干脆用起了自留種。”嵐縣河口鄉河口村村民王玉珍說,農民最在意的還是收入和產出這筆賬。 采訪中記者發現,像王玉珍這樣的農民在嵐縣還有很多。嵐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種薯的購買者也多為貧困戶,為了降低投入成本,農民傾向選擇成本最小的自留種或者二、三級種。 在王會珍看來,農民的這種做法直接導致兩個不好的結果,“對種薯品種的棄用會直接影響到制種合作社和企業的發展,一些合作社社員就會把種薯以商品薯來出售,造成種薯的浪費。”他說。 另一個后果是,自留種薯往往種質退化、抗病蟲害的能力減弱,造成商品薯品質、產量降低的同時也會降低土地的生產力,農民也極容易陷入貧困的死循環。 在種薯銷售上,王會珍還是傾向于政府補一半的價格、農民再以一半的價格購買。“這樣下來,新品種的使用、地膜覆蓋、病蟲害防治技術才能跟上。”他說。 像嵐縣一樣,山西馬鈴薯種植區域基本上都在貧困地區,農民對種薯投入成本的權重使得脫毒種薯的推廣方式一部分停留在通過種薯戶自留及擴散、以商品薯換購脫毒種薯上,馬鈴薯制種產業發展受阻的同時,也制約了種植和流通環節的良性互動。 “解決農民用種這一問題,建立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推廣體系,眼下最現實的路徑是將脫毒種薯列入良種補貼范圍,對種植者實行脫毒種薯補貼,每畝補貼不低于100元,可通過政府采購等方式,以1/3或50%的比例逐步擴廣補貼范圍,讓種植戶直接受益,及時更換種薯,調動良種的使用積極性。”山西農業廳種子總站的專家這樣建議。
|
貴州威寧馬鈴薯收購忙
金秋時節,被譽為“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的貴州省威寧自治縣迎來馬鈴薯收獲季,在該縣雙龍鎮高山村一家馬鈴薯收購點,幾名工人正在分裝馬鈴薯,一片繁忙的秋收景象,許多馬鈴薯收購點開始大量收購。 今年,威寧自治縣種植馬鈴薯165萬畝,預計總產量在280萬噸以上,總產值超過35億元。圖為該縣雙龍鎮高山村一家馬鈴薯收購點繁忙的景象。劉軍林攝 安定區 100萬畝馬鈴薯實現脫毒種薯全覆蓋 通訊員陳永剛本報記者王澎 時下雖然已是馬鈴薯收獲季節,但是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種子站副站長胡漢民總會抽時間驅車去自己負責的馬鈴薯新品種試驗基地,詳細觀察記錄一系列試驗品種的長勢長相等。 “馬鈴薯要增產,良種是關鍵。”胡漢民告訴記者,定西市安定區馬鈴薯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00萬畝左右。2015年,該區馬鈴薯脫毒種薯面積達到100萬畝,其中一級種覆蓋率達到85%。 近年來,安定區從農技、種子等部門抽調技術骨干成立了馬鈴薯新品種創新課題組,開展新品種引進篩選和示范推廣工作,先后引進國內外馬鈴薯新品種(系)60多個,成功篩選出了十多個優質高產品種并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并積極扶持培育種薯生產企業,全區現有種薯生產企業17家,其中具有基礎種薯生產資質企業13家,占甘肅省43家的30.2%,每年微型薯生產能力可達4.5億粒。2015年,該區建立馬鈴薯原種擴繁基地6000畝、一級種生產基地6萬畝,可生產原種1.5萬噸、一級種10萬噸,除滿足該區100萬畝馬鈴薯一級種全覆蓋用種需求外,部分將銷往國內外其它馬鈴薯主產區。 為了推動馬鈴薯脫毒種薯的推廣應用,安定區每年整合1000萬元左右的資金,在摸清農戶對品種和數量需求的基礎上,由區政府與種薯企業簽訂種薯生產合同。按照“農戶出資一半,政府補貼一半”的補貼機制,加大對種植農戶的補貼力度。并組織實施“微型薯補貼入戶”和“一畝種子田”兩大工程,創新對經營主體和分散種植戶的補貼方式,將一級種直接推廣到千家萬戶,由農戶自種自擴,切實解決了馬鈴薯脫毒種薯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目前,該區已培育30畝以上種植大戶233個,輻射帶動19個鄉鎮建立500畝以上一級種薯核心示范區23個,示范面積達2.5萬畝。 各級脫毒種薯的生產 脫毒苗是各級種薯生產的基礎。而各級脫毒種薯的生產,都還必須經過一定的過程。脫毒苗已把各種病毒脫凈,在脫毒種薯繼代擴繁過程中,還必須采取各種有效方法,防止病毒的再侵染,不然就前功盡棄了。主要措施是與毒源隔離,不讓傳毒媒介與它接觸。毒源有未脫毒的馬鈴薯,茄科植物和煙草等,傳毒媒介有蚜蟲(特別是桃蚜)、跳甲、浮塵子和粉虱等。 脫毒原原種生產在氣溫相對較低的地方建造溫室或防蟲網棚,用脫毒苗和微型種薯做繁殖材料,進行脫毒原原種生產。生產中要嚴格去雜、去劣、去病株。這樣生產出的塊莖,叫脫毒原原種,按代數算是一代(或稱當代)。 脫毒原種生產在高海拔、高緯度、低溫度和風速大的地域,與毒源作物有一定距離作為隔離區,使傳毒媒介相對少一些,并由于風速大而使傳毒媒介落不下,同時定期噴灑殺蟲藥劑。用原原種做繁殖材料,并嚴格去雜去劣去病株。這樣生產出來的塊莖,叫做脫毒原種,按代數算是一代。以上原原種、原種稱為基礎種薯。 脫毒一級種薯生產在海拔和緯度相對較高、風速較大、氣候冷涼、與毒源作物有隔離條件、傳毒媒介少的地方,用原種做繁殖材料,進行種薯生產。在生長季節打藥防蚜,去雜去劣去病株。這樣生產出來的塊莖,叫做脫毒一級種薯,按代數算是二代。 脫毒二、三級種薯生產在地勢較高、風速較大、比較冷涼、有一定隔離條件的地塊,用脫毒一級種薯或二級種薯做繁殖材料,進行種薯生產。在生產中要及時打藥滅蚜,去雜去劣去病株。這樣生產出來的塊莖,叫做脫毒二級種薯或脫毒三級種薯,按代數算分別是三代和四代。 各地補貼政策 甘肅 原種生產繼續扶持甘肅省原種生產,從源頭上提高種薯質量。補貼標準800元/畝,補貼規模6萬畝,補貼資金4800萬元。 脫毒一級種薯核心示范區扶持脫毒一級種薯核心示范區建設,探索脫毒一級種薯推廣機制。補貼標準150元/畝,補貼規模6萬畝,補貼資金900萬元。 新品種選育繼續扶持4家單位進行加工型新品種選育,篩選適合甘肅省加工產業需求的品種。補貼40萬元/單位,補貼資金160萬元。 新品種及脫毒種薯展示示范繼續扶持馬鈴薯新品種及脫毒種薯展示示范,不斷提高農戶的認識和使用新品種及高級別脫毒種薯的主動性。補貼標準3萬元/個,補貼規模50個,補貼資金150萬元。 脫毒種薯質量檢測和市場監管扶持1個省級、4個區域及重點縣(區)級馬鈴薯種薯質量檢測中心開展馬鈴薯種薯質量檢測及市場監管工作,根據工作量及量化考核結果,采取以“以獎代補”方式進行扶持。補貼資金200萬元。 項目管理用于省級脫毒種薯生產與推廣的監督落實、量化考核等工作,由相關單位申請,根據實際工作開展情況審核撥付,安排資金20萬元。吉林: 符合條件的脫毒種薯生產企業或單位及受委托訂單生產的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都屬于吉林省脫毒種薯擴繁生產的補貼對象。吉林省2015年補貼面積5萬畝,每畝補貼標準100元。馬鈴薯脫毒種薯擴繁補貼采取直補方式,將補貼資金直接撥付給生產企業或單位、專業合作社等。吉林省各地縣(市)財政局或鄉鎮財政所依據補貼清冊向補貼對象兌付補貼資金,對農民和種植大戶通過“一卡通”形式直接發放,或向受委托擴繁的企業領取脫毒種薯擴繁補貼資金(以企業供種合同憑據為證)。此項工作在10月20日前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