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雜谷”:向荒地要產量
《 》( 2015年09月28日 06 版)
編者按
在長達7000年的栽種史中,谷子被奉為五谷之首;在“小米加步槍”的家國史里,谷子與血脈興亡緊密相連。
如今,遠不止這些。由張家口市農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長趙治海牽頭培育而成的具有高產、節水、耐瘠、耐旱等諸多特性的“張雜谷”系列品種,在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之間就找到了很好的平衡點。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趙治海連續多年提出有關發展“張雜谷”的建議,目的就是讓“張雜谷”“熱”起來。
|
高產、節水、耐瘠—— 聽趙治海說“張雜谷” 本報記者繆翼 河北、山西、內蒙古……哪里有谷子,張家口市農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長趙治海就會出現在哪里。 時下,正是谷子收獲的季節,趙治海又上路了。他告訴記者,這一趟要去遼寧省朝陽市的實驗基地,在那里,他和其他相關研究人員共同選育的抗銹病苗頭品種熟了。“銹病是谷子生產中重要的流行性、毀滅性病害,病重地塊經常絕收。”趙治海肩上的擔子很重,“防治該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是利用抗銹品種。” 谷子的品種選育可謂是一個十分難啃的“硬骨頭”,趙治海為什么一啃就是30多年?并將“張雜谷”推廣到了全國14個省(區、市),累計推廣了1410萬畝。“別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我愿意嘗試,但前提是,這件事情必須是非常有意義的。” 趙治海所說的意義則在于:生態效益和國家糧食安全。 耐旱品種—— 增產卻不消耗地下水 張雜谷節水,按推廣2億畝計算,較其他旱地作物每年至少可節水200億立方米,生態效益顯著 華北、西北是目前我國缺水十分嚴重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如何在農作物產量不減與節水之間找到平衡點,是眼下亟需攻克的難題。 “‘張雜谷’系列品種,不用灌溉也能增產,同時幾乎不消耗地下水。”這一點讓趙治海十分得意,現在他們選育出的“張雜谷”耐旱性都非常好,“‘張雜谷’是一種給點水分就‘燦爛’的作物。” 趙治海給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試驗數據:在甘肅敦煌年降水39毫米、年蒸發量3200毫米地區,播前只澆80立方米水,此后可一生不灌溉,配合地膜覆蓋技術,“張雜谷”能達到畝產400公斤;在寧夏黃河灌區,種植“張雜谷”不用灌溉,畝產可達500公斤;在新疆和河北省黃驊市只要能種植棉花和葵花的鹽堿地上,試種“張雜谷”畝產可達400公斤~500公斤。 在接受采訪的前幾天,趙治海剛剛從山西省神池縣測產回來。“神池縣向來旱,但沒想到今年實在是太旱了,當地的玉米基本絕收。”趙治海大呼惋惜,往年的5月~8月生育期,還能有個180毫米的降水量,而今年更是少得可憐,才80毫米。 “即便在干旱年份,谷子仍可獲得正常年景約70%的產量。而‘張雜谷’的適應能力還在不斷增強。”趙治海慶幸的是,谷子受到的影響不算大,表現還算樂觀,有地膜的依然能達到每畝600公斤,沒有地膜的也能達到二三百公斤。 耐鹽堿品種—— 荒地種植變相增產 張雜谷高產,按推廣2億畝計算,可以為國家增產糧食400億公斤,對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據趙治海介紹,張家口市農科院培育的“張雜谷”,根系發達,莖稈堅韌,葉片寬大,穗大粒滿,具有高產優質、抗旱節水、抗病抗倒、抗逆廣適的特性。在年降雨400毫米地區一般畝產400公斤~600公斤,是常規谷子的2倍。“張雜谷5號”更是以畝產810公斤,創造了世界紀錄。 然而,產量高到一定程度再往上提高,空間畢竟是有限的,育種難度也將成倍增加。“在試驗中我們發現,‘張雜谷’有較強的耐鹽堿性,由此決定向鹽堿地等荒地要產量。”趙治海對此很得意,“這就相當于變相增產了。” 趙治海向記者透露,他們目前已經選育出一個專門的耐鹽堿耐旱苗頭品種——DH3。“以后只要能種棉花、葵花的地,就能種‘張雜谷’。” 新疆昌吉州呼圖壁縣大豐鎮黨委委員、人大主席張傳松反映,今年收了小麥后,有的地塊種玉米,有的地塊試種DH3,結果玉米幾乎不出苗,而谷子長勢非常不錯。“萬萬沒想到,不但苗勢不錯,而且只在播種時采取膜下滴灌的方式滴了20立方米水,中間一水不澆,產量竟然達到了200公斤以上。” |
在海南:南繁“候鳥”趙治海
像幾乎所有育種一樣,每年10月底開始到次年3月初,趙治海就會帶領他的育種團隊趕赴三亞,去爭分奪秒,加速谷子的培育。圖為趙治海在觀察谷穗發育情況。 郭偉攝 在河北:種張雜谷得實惠
近年來,河北省宣化縣農業局引導農民種植耐旱、抗風性強、產量高的谷子——“張雜谷”,讓廣大農民得到實惠。據了解,目前該縣種植“張雜谷”達5.2萬畝,種植戶年每畝純收入達2000多元。 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在內蒙古:種植大戶信賴張雜谷
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魯北鎮包冷村糧食種植大戶李亞芬,今年承包的1100畝地全部種植“張雜谷”,經過實地測產預計畝產可達300公斤以上,總產達33萬公斤。 王力軍攝 在河南:谷穗飽滿喜人
“我種了幾十年谷子從沒見過這么大的谷穗,又粗又長,谷粒飽滿,看著真是喜歡人啊!”河南省伊川縣呂店鄉趙莊村種谷子大戶趙清朝手握“張雜谷8號”谷穗樂得合不攏嘴。 |
|
和碩:種植面積4年翻了20倍 劉凌云 金秋九月,正是各種農作物收獲的大好時節,眼下,在新疆和碩縣,1萬畝“張雜谷”開始全面收割,預計畝產350公斤,每畝經濟效益可達1200元以上。 和碩塔哈其鎮祖魯木蘇里村農民龔顏軍去年種植了20畝地的“張雜谷”,純收入達到1.5萬元,“張雜谷”以其管理簡單、種植的低風險毅然讓小龔今年擴大了種植面積,種植了48畝地的張雜谷。當下,通過精心管理,龔顏軍所種植張雜谷可說是豐產又豐收,按合作社收購價每公斤4元錢算,龔顏軍種植的張雜谷純收入可達6.5萬元,相比去年,增收不少。 “從我前兩天收割、交售看,我現在每畝達到了520公斤,毛收入達到2100多元,去掉土地承包費和土地的開支,算下來,可以凈落到1300元~1400元。相比辣子和西紅柿來說,今年谷子的收成特別好。”龔顏軍說,“張雜谷對我們農民來說即省工又省時,還給我們創造了豐厚的利潤,我想在今年的基礎上,明年再擴大種植面積,增加我們的收入。” 據了解,張雜谷是河北張家口市農科院從1969年開始選育的稻谷新品種,具有根系發達、抗旱性強、節水、耐瘠、抗倒、高產穩產、米質特優、適口性好等諸多優點。2011年,張家口市援疆干部根據和碩縣氣候、水土、光熱等條件并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現狀,引進了張雜谷3號、5號、10號,并在乃仁克爾鄉塔塔爾進行試種,種植面積60畝,當年畝產“張雜谷”200公斤。經多次試驗,張雜谷在該縣種植成功并以其較好經濟效益和管理簡單、不愁銷售等特性得到當地農民認可。但由于和碩縣產量與“張雜谷”在河北種植的平均產量500公斤還有較大差距,為探索“張雜谷”在和碩縣種植的高產栽培技術,該縣農業局在塔哈其鎮祖魯門蘇勒村建立了100畝“張雜谷”高產示范田,從提早播期(4月12日播種)、減少密度(畝株數1.2萬株~1.3萬株)著手,提高“張雜谷”的谷粒飽滿度、增加分蘗數,達到增產的目的。 今年該縣“張雜谷”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在生長過程中,適宜氣候加之技術管理措施的日益提高,谷子產量大幅提高,好于歷年,預計今年畝產將比去年提高30%~40%。 “張雜谷在和碩開始種植以來,從2012年到今年已經是第4年了,種植面積已經由500畝、2000畝擴展到今年的1萬畝了。至于基本畝產,去年最高的是370公斤,從今年收割的情況看,現在才有兩戶收割,就出現了一個520公斤以上的產量,從目前老百姓的收益情況看,是非常好的,相對于其他農作物要好很多。”和碩縣張雜谷合作社負責人陳學亮表示,“我們合作社也想在明年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 |
一粒種子改變種植結構 去年3月,山西省神池縣東湖鄉蒼洼村村民馮永明給在太原工作的同學打電話求助,想辦法找關系購買50公斤“張雜谷6號”種子。這一年,“張雜谷6號”谷種在神池縣一種難求,從每斤六七十元漲到了120元。 馮永明心里有筆賬,地里種上“張雜谷6號”,尋常年景可以收獲300多公斤谷子,每公斤谷子按市場4元的行情,可以最多收入1400元,如果種上胡麻,每畝地收獲75公斤到100公斤,每公斤胡麻6元錢,一畝地最多可以600元。 “張雜谷6號”生長期短,結合地膜覆蓋技術,使得山西神池、偏關等冷涼縣域的薄地也可以種植谷子了,并且產量還可觀,加上這幾年,小米價格的提高,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一個新增長點。 “谷子比起其他小雜糧,產量本身就高一些,又耐寒、適宜性廣。”省種子總站推廣研究員姚宏亮說。 “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種子和農藝技術結合,改變了這些地區不能種植谷子的歷史,調整了山西冷涼地區的種植結構,成為山西谷子種植面積增大的原因之一。”省農業廳技術推廣站站長楊軍說。 為此,省農業部門曾經召開現場會大力推廣這一種子和農藝技術結合的集成技術,提高糧食產能。 據了解,山西忻州市偏關縣于2003年引進了“張雜谷子”試種并獲成功。 農業部門數據表明,該種子適地性強,較當地谷子常規品種可增產34%左右。2011年偏關縣種植“張雜谷”10萬余畝,總產量占全縣糧食總產量的33%,成為張雜谷子全國種植第一縣。 2013年,種植規模11萬畝,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58%,谷子直接創收1.6億元。2014年該縣以谷子加工企業和小雜糧合作社為龍頭,繼續擴大張雜谷子的種植面積,已達15萬畝。全縣百畝以上種植戶3戶,50畝以上種植戶77戶,播種面積占全縣糧播面積的1/3,而產量占到全縣糧食總產的1/2,據偏關縣農業局調查統計,2014年種植張雜谷的畝效益比玉米多1408元,農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同時,偏關縣政府將這一作物的種植列為一縣一業加以推動,出臺政策為農戶免費提供地膜、種子、肥料等,大力推廣優種優法、地膜覆蓋、平衡施肥、立體種植、旱作節水等農業實用技術。 偏關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邊陲,是黃河入晉第一縣,北依長城與內蒙古清水河縣接壤,西臨黃河與內蒙古準格爾旗隔河相望。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得其生產的張雜谷子碾成的小米色鮮、粒大。口感可以和歷史名米沁州黃媲美。 為此,該縣申請了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將該地生產的小米申報成為中國綠色食品,并注冊了規劃了“塞上香”小米、“萬世德”小米、“黃河·長城·老牛灣”牌小雜糧等商標和品牌,為該縣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注入了活力。(記者吳晉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