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種人才:離企業近一點再近一點
《》( 2015年08月10日 05 版)
編者按
二十一世紀什么最值錢?人才!這不僅是電影臺詞,更是種業科研領域的真實寫照。隨著種業科研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科企合作的日趨緊密,科研院所里越來越多的人才通過不同的方式向種子企業流動。本期《業界聚焦》帶您看看科研人員如何向種子企業流動。
|
高校育種專家到企業兼職 為科企共贏筑橋梁
繪圖:吳狄 本報記者楊娟 每天早晨6點動身趕到位于長沙望城區農村的企業育種基地,在田間一待就是整天;晚上趕回學校,給本科生上課;周六不休息,指導碩士研究生的學業。這是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唐文邦這兩年以來的工作“新常態”。 在學校,唐文幫仍是學生眼中敬職敬責的好老師;在企業,他成為湖南希望種業有限公司不可或缺的首席育種專家。雖然忙得連軸轉,可是,這種快節奏下的高效率,讓唐文邦感到身心愉悅。用他的話來說,自己從紙上談兵的論文中解脫出來,把科研成果寫在大地上,真正實現了產學研一體化,看著自己選育的水稻品種從實驗室走向農田,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成長了、有出息了。 唐文幫的變化,源于兩年前學校與湖南希望種業簽訂的合作協議。 到公司育種,不談錢,圖啥? “我和唐老師合作從沒談過給他多少錢,我直接送他一些股份,讓他成為公司股東。育出好品種,公司賺錢了,自己也就賺了。當時,唐老師差點辭掉高校工作,專職到我這兒育種,硬是被我給勸住了。”希望種業董事長丁新才笑著告訴記者,就算給了唐老師一個金飯碗,也不能讓他丟了鐵飯碗。 42歲的唐文幫,畢業于湖南農業大學并留校任職,這些年選育了不少好品種,是湖南省中青年育種家代表。可是,是什么讓這位擁有良好待遇、受人敬重的社會地位的大學教授差點兒就從高校辭職呢? 唐文幫說,育種多年,一直以來,面臨的困惑是雜交稻高產米質卻不高,高產和優質之間,自己今后到底該往哪個方向去使勁? “高產難道就不能優質?常規稻的米質可以提高,雜交稻同樣也可以有好品質。做到了高產優質,米好吃也好賣,自然就受農民歡迎。”在丁新才看來,商業化育種不只是把育種交給企業去做,而是企業要面向市場、面向農業、面向農村、面向農民育種,選育農民喜歡的品種。 “所以,公司一直把農民對種子的需求作為育種的方向,目的是降低農民種植成本、讓農民種出既好吃又好賣的稻米。”唐文幫說,到公司育種,并不是為了掙更多錢,而是被希望種業商業化育種的理念和做法打動了,他希望利用公司提供的平臺,選育出更多受市場歡迎的品種。 于是,合作之路開啟。2013年,湖南農業大學和希望種業簽訂了一份校企合作協議,公司每年給學校38萬元的技術合作經費,其中18萬元由唐文幫作為課題發展基金。唐文幫在完成教學、科研工作之外,進行品種選育等研發工作。研發成果,獨家經營權歸屬公司,公司按每公斤0.6元提成給學校作為品種權費。 學校、企業、個人“三方”共贏 合作協議簽訂之后,學校從企業獲得技術合作經費和品種權費,一方面解決經費緊張的局面;另一方面,學校從企業獲得長期實習的基地,有助于科研成果轉化、實現產學研結合的根本目標。 企業則利用學校的優秀育種人才、種植資源和現代生物技術方面的成果,育種效率大大提高。記者了解到,在目前種業低谷的大背景下,希望種業引進的多產育種人才讓其軟硬實力大大增強,銷售業績成倍增長。在去年湖南官方舉行的一次新品種拍賣會上,競拍單價最高的品種就是出自希望種業。 唐文幫說,對他個人而言,到企業育種后最大的好處是,緊盯市場選育品種,思維開闊了,思考問題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我以前一直搞傳統育種,對現代分子育種持懷疑態度,如果不是到企業來,自己很難邁出這一步。” 這一變化始于希望種業與湖南農業大學以及中科院現代化研究所的一項關于低鎘品種選育的合作。“現代化研究所通過分子檢測,給我提供了3個低鎘標記的材料,沒想到,只要是被標記的品種在我的試驗田里長出來檢測后鎘含量確實就低。這使我不得不承認,現代化育種技術的科學性。”唐文幫告訴記者,由于鎘低積累水稻品種選育最終是解決的是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三個合作單位有著明確目標,分工協作,發揮所長,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選育的兩個品種都被推薦為2015~2016年湖南省低鎘應急招標品種。 “一直以來,公司與學校的合作局限于品種買賣,屬于簡單的‘交易’;現在才是真正的‘資源共享’、三方共贏的實質性合作,我希望這樣的合作越久越好。”丁新才說。 育種、育人兩不誤 作為教書育人的農大教授,兼職到企業育種,會不會影響本職工作而耽誤學生學業? 唐文幫告訴記者,到企業育種后,由于有了更好的育種平臺和專業隊伍,其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遠遠超過學校對教師的考核。而他對學生的培養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學制3年的碩士研究生半年時間上課,一年做實驗,一年到公司實習。 “如果學生沒有到公司實踐的機會,育種就等于白學了,畢業后難以找到相對應的工作,即使從事育種工作,也幾乎要從頭學起。”唐文幫說。 唐文幫的碩士研究生雷冰告訴記者,唐老師在選育品種的同時也在培養學生成才。由于學校與公司的合作協議,他在公司實踐,除了50元/天的科研補助,他還能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熟練掌握整個育種的流程和具體操作。 “學生‘早入行’才能‘早得道’。育種與育人二者并不矛盾,沒有長時間的實驗和實踐,種子選育不出來,人才也培養不出來。學生跟著我進企業、下基地,直接面對市場和生產實際,才會成長得更快更好,獲得社會更多的認可。”唐文幫說。
|
從科研院所跳槽到企業 未來會有更多人吃螃蟹 本報記者王澎 隨著深化種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種業科研主體地位日趨明確,鼓勵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的政策相繼出臺。但是,敢于從科研院所邁出這一步走向種子企業的科研人員卻少之又少。原本“旱澇保收”的編制待遇、企業的經營風險、傳統科研體系和商業化育種體系的格格不入等等諸多因素都在無形之中給科研人員向企業流造成了層層阻礙。從科研單位跳槽到種企,這雖然不是天方夜譚,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敢“吃”的“螃蟹”。 原本在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植保所擔任所長工作的劉輝就是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曾獲農業部、黑龍江省、黑龍江農墾總局多項科技進步獎的他,卻辭去了科研所的職務,在2013年3月來到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任職工作。 “國家對于種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為科研人員搭建了一個寬廣的舞臺,我希望能為民族種業做出更多的貢獻。”劉輝談到選擇墾豐種業的原因時說,“在黑龍江乃至東北地區,墾豐種業的影響力都是毋庸置疑的,近年來的飛速發展和簡單和諧的企業文化深深吸引了我。”加入墾豐種業兩年多的時間,劉輝先后擔任了研發中心的副主任和主任,作為企業的科研管理人員,主要工作就是構建并完善墾豐種業的商業化育種體系,以及進行日常研發管理和對外交流等。 隨著國外種企的不斷沖擊、市場需求的轉變,育種研發能力已經成為種企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兩年來,墾豐種業表現出對于研發的極大重視及渴望。沒有品種哪來市場?沒有科研哪來品種?劉輝說:“墾豐種業深刻認識到這一點,近年來大力構建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已見雛形,年研發投入已經過億元,研發基地、實驗設施、儀器設備等都以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除了墾豐種業對于科研的重視之外,還得益于國家各部委、省政府、農墾總局、中國種子協會等在資金、政策、項目、人才培養等全方位的支持。” 在企業與科研單位同樣在進行研發工作,兩者卻大不相同。企業的科研是緊緊圍繞市場需求開展的,目的是不斷開發完善有市場價值的新產品,以應用技術研究為主,科研單位是以公益性、基礎性研究為主。當問及兩者不同之處時,劉輝答道:“企業的優勢是科研人員待遇高、研發項目可持續性強,但工作穩定性不如科研院所。科研院所的最大優勢是有事業編制,收入比企業穩定,但事業單位往往由于項目主持人的變化導致研究中斷,可持續性弱。” 研發目標、研究方向、科研體系都不同的企業和科研院所,二者都有著對方無法比擬的優勢,也存在著不容小覷的劣勢。如何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科企合作成為必然。“投資主體也大不相同,企業主要是自己投資,而科研單位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劉輝說,“企業的難點是人才短缺,而事業單位的難點是如何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以及爭取更多的項目和資金。” 充分認識到企業需求的劉輝,帶著自己對與科研院所的了解和科技研發的理解來到了墾豐種業。近日墾豐種業與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讓劉輝這個“過來人”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除了像我一樣辭職后到企業去,還可以到企業兼職兼薪,這樣一來,科研成果可以迅速轉化,科研人員的價值和收入會同時增加,而企業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作為墾豐種業科研主管的劉輝說,“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像我一樣‘吃螃蟹的人’。” 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 王澎 隨著近年來民族種業的飛速發展,種企對人才的渴求也日趨明顯。種企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培育有市場競爭力的新品種最需要的是有能力、有思想、肯吃苦的人才。 像唐文邦這樣兼職于企業和科研院所的育種家,在外人看來是既拿金飯碗又端鐵飯碗,可謂名利雙收。可曾想,唐文邦每天早上6點就要動身、每周有6天時間奔走于企業和學校之間,他的收獲與付出是成正比的。有人說唐文邦是“一腳踏兩船”,但實際上他卻是高校和企業鏈接的重要橋梁,科企合作、科研成果轉化、輸送科研人才靠的就是他這樣的人。 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種企在花重金招兵買馬時,希望得到的是能創造價值的人才、能助企業一飛沖天的良將。在科研院所堅持研究并取得驕人成果的專家學者們,無論從事基礎性研究還是應用型研究,每個有成果的人背后都有一段艱辛的歷史。企業和科研院所需要的都是人才,而非混日子的懶漢。 離開科研院所就失去了編制,也就等于沒了保障。這似乎是制約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的巨大阻礙。細想之下,那些在科研院所干得風生水起既評職稱又得獎項的大專家、名學者,哪個沒有“兩把刷子”?他們哪位不是種企趨之若鶩、爭相追捧的頂尖人才? 現在的科研院所管理體制,可能還留給那些靠國家項目經費、坐等固定工資的所謂的科研人員一絲空間。但隨著國家科研體質機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養懶漢、留閑人的科研院所將不復存在,只有專注于科研、致力于種業的真學者、純專家才能在將來有一席之地。 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 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像劉輝一樣,佳禽擇良木而棲,選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優秀種企,共同做大做強。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像唐文邦一樣,做科企合作的橋梁,鏈接科研院所與優秀種企,為科研成果轉化添一把助推劑。只要有能力還可以“另立山頭”,依靠自身科研實力成立種子企業開創另一番事業也不再是天方夜譚。 企業不穩定、沒保障,不該成為無能者的借口,更不該成為托辭。要向勇于走向企業的科研人員祝賀,要向他們致敬,更要向他們學習。 近年來,“吃螃蟹”的甜頭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科研院所出身的種業專家“跳槽”到墾豐種業,他們在更貼近市場、更貼近農民的企業舞臺上為民族種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2013年,張亞田辭去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作物所副所長職務,到墾豐種業擔任研發中心副主任及玉米首席科學家工作。 2013年,徐希德辭去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稻所副所長職務,到墾豐種業擔任水稻首席科學家。 2014年,胡喜平辭去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職務,到墾豐種業擔任大豆首席科學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