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前不久,農業部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了全國農業農村人才工作會議,深入分析了新時期農業農村人才工作形勢并對2015年工作作出部署。會上,相關單位對農業農村人才工作典型經驗進行了介紹,現刊登如下,以供借鑒。
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對種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但種業科技與市場結合不緊、育繁推脫節等問題仍很突出,特別是企業缺技術、缺人才,創新能力弱,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新形勢。因此,我們在深化種業改革過程中,牢牢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緊緊抓住科技人才這個關鍵,著重從人才激勵、流動和培養三個方面推舉措、出政策、建機制,為現代種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啟動種業科技成果權益比例改革試點,強化科研人才創新激勵機制。去年10月,農業部、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開展種業科研成果機構與科研人員權益比例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了機構與人員對成果權益比例和權屬約定原則,規定成果轉化收益全部留歸單位分配,科研人員可獲得不低于40%的權益比例,納入工資總額但不計入工資總額基數,不因工作單位和崗位變動而喪失。試點率先在中國農科院作物所、水稻所、蔬菜花卉所和中國農大玉米改良中心4家科研機構啟動。去年12月2日首場推介會完成9筆交易,成交額3000多萬元,近期還將推出193項成果上線。
推動出臺鼓勵科技人才流動政策,支持企業商業化育種。針對科研人才流動難問題,我們會同人社部聯合出臺《關于鼓勵事業單位種業骨干科技人員到種子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的指導意見》,鼓勵科技人員通過兼職、掛職和參與項目合作等方式,到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允許保留原單位崗位工資、職稱評聘、崗位等級晉升等待遇,可在企業兼職兼薪、領取報酬,參與技術入股和股權期權分配。目前已從海外引進20多位有跨國公司研發經歷的國際化人才,其中4人已列入國家“千人計劃”。
多措并舉拓寬種業人才培養渠道,加快實用型人才培養。依托農業高校加快培養種業學科人才,會同教育部推動中國農大等12所高校設置種業二級學科博士點,招收博碩士研究生;支持河南科技學院等3所高校開展實用型人才培養改革試點。依托種子企業建立種業人才培養基地,支持隆平高科等13家企業建立博士后流動站或院士工作站,中國種子集團等23家企業成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或重點實驗室。依托國家專業人才項目支持種業人才培訓。與國家留學基金委建立種業人才培養合作機制,資助企業人員出國進修3個月;通過外專局人才培訓項目支持,先后組織技術骨干赴美國、德國培訓;利用部門預算項目先后舉辦現代種業專題培訓班10余期。依托重點科研攻關培養育種骨干人才。去年農業部啟動玉米、大豆良種聯合攻關,建立院士領銜、科企合作的集中攻關機制,在培育突破性品種的同時,盡快培養一批育種骨干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