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深一度】種業界代表關注啥|代表你了嗎?
來源: 圖片來源于網絡
聚焦|“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罪”入刑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李登海——
打擊套牌侵權 應將“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罪”入刑
農民日報記者 王澎
議案提要
●在《刑法》第三章第七節增加一條:“未經品種權人許可,生產或銷售被保護品種,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最高人民法院對種子非法經營行為作出司法解釋,將無證或未按生產(經營)許可證要求生產(經營)種子,或未取得授權生產經營保護品種種子造成嚴重社會危害,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納入非法經營罪范疇。
品種創新是種業發展核心,保護品種權人權益是推動品種創新的根本保障。“目前,保護品種權僅依據《種子法》和《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對侵權行為僅限于行政處罰。由于處罰較輕,導致近年來套牌侵權行為越發猖獗,嚴重擾亂了種子市場秩序,挫傷了品種權人創新的積極性。”本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李登海提交了一份《關于在刑法中增設“侵犯植物新品種罪”的議案》,建議全國人大修訂《刑法》,將侵犯品種權行為列入侵犯知識產權罪。
“縮小我國種業與國外種業差距,關鍵是激發種業創新活力,提高品種創新能力。”李登海說,育種家或種子企業育成一個好品種或獲得一個優秀自交系,往往需要5~10 年的時間,投入數百上千萬甚至上億元資金,而套牌侵權者卻可以無本萬利、坐享其成。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登海系列玉米品種每年被侵權的種子量高達500 萬多公斤,損失多達1 億多元。“這一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將會嚴重影響我國種業競爭力提升和國家糧食安全。”
近年來,農業部門不斷加大市場監管力度,使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目前打擊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僅能依據《種子法》和《條例》,由于行政處罰力度較弱,難以對違法者構成震懾作用。“《刑法》第三章第七節侵犯知識產權罪中,對侵犯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和商業秘密的違法行為均規定了相應的罪名,而植物新品種權屬于知識產權范疇,應給予其與其它智力成果同等的尊重、保護。”李登海認為。
為保護種業品種權人權益,李登海建議全國人大在修訂《刑法》時在第三章第七節增加一條——“未經品種權人許可,生產或銷售被保護品種,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同時,他建議最高人民法院對種子非法經營行為作出司法解釋。“從事套牌侵權的不法分子為逃避監管,多不辦理生產許可、不與農民簽訂制種合同,批發給臨時性農資集貿市場或進村入戶直銷,僅靠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很難追根溯源,取得完整證據。”李登海說,《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對非法經營罪及其處罰進行規定,無證生產、經營種子或未經授權生產、經營保護品種屬于非法經營行為范疇,但因為沒有具體的司法解釋,導致公安部門不愿介入查辦相關案件,法院對此類違法行為不作刑事處罰。“應盡快將無證或未按生產(經營)許可證要求生產(經營)種子,或未取得授權生產經營保護品種種子造成嚴重社會危害,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納入非法經營罪范疇。”他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隆平高科董事長伍躍時——
完善法律體系給品種權人更多維權途徑
農民日報記者 高文
議案提要:
●在修訂《刑法》時增加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罪,“對未經品種權人許可,生產或銷售被保護品種,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對“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罪”做出司法解釋,在《種子法》修訂中給予權利人更多的維權途徑,并強化“實質性派生品種”的保護。
●由農業主管部門牽頭,聯合工商、公安等部門建立全國及各省的統一行政執法機構,建立品種權巡回法庭制度,提高訴訟維權效率,降低維權成本。
“要促進種業科技進步,帶動我國種植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下大力氣加大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全國政協委員、隆平高科董事長伍躍時表示,種業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僅事關種業企業的創新積極性,還會對整個農業的產業升級與持續創新帶來重大影響。
“由于《刑法》沒有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罪、沒有種業非法經營犯罪的司法解釋,再加上植物新品種侵權行為隱蔽、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執法能力和手段弱、地方保護等多方面的原因,公安機關不愿介入、地方政府配合勉強,導致種業非法經營取證難、行政處罰力度輕,難以有效震懾違法者。”伍躍時告訴記者,2014 年農業部組織對吉林、遼寧和河南的部分產糧大縣進行暗訪檢查,發現套牌侵權的雜交玉米種子達到抽樣的5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近兩年我國種子企業自主選育的品種,僅“隆平206”一個玉米品種2014 年侵權的種子量約1500 萬公斤。
針對農作物種子市場上知識產權侵權十分突出的問題,伍躍時建議全國人大在修訂《刑法》時,應在第三章第七節侵犯知識產權罪中增加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罪,“對未經品種權人許可,生產或銷售被保護品種,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同時,伍躍時還建議對“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罪”做出司法解釋,在《種子法》修訂中給予權利人更多的維權途徑,并強化“實質性派生品種”的保護。
“實質性派生品種保護旨在平衡原始品種和派生品種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保護和激勵原始創新品種權人的制。”伍躍時解釋說,目前,我國還沒有引進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原始創新品種權人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護,致使我國農作物品種同質化現象嚴重。因此,建議完善《種子法》修訂引進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即實質性派生品種可以被獨立授予品種權,但實質性派生品種的生產和商業化應用,必須征得原始品種權人的許可,否則即為侵權。
鑒于農作物品種權維權時間長、成本高、執行難的問題,他還建議由農業主管部門牽頭,聯合工商、公安等部門建立全國及各省的統一行政執法機構,并針對品種權訴訟維權建立品種權巡回法庭制度,提高訴訟維權效率,降低維權成本。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冠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才臣——
知識產權有保護企業才愿意在創新上投入
農民日報記者 張鳳云
議案提要:
●侵犯知識產權應該進入刑法范圍
●國家應該用資金扶大扶強,先給企業輸血,再讓企業造血。
“保護種子的知識產權實在是太重要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冠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才臣說,“現在還是比較亂,‘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很多,而種子與其他商品不一樣,查處難度更大。”
加強種子知識產權保護是種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侵犯知識產權應該進入刑法范圍。”方才臣表示。企業育成一個品種至少需要七八年時間,而仿冒一個品種只需要很短的時間。種子的知識產權得到有效保護后,企業才愿意在品種研發上加加大投入。
“種子知識產權保護迫在眉睫,一定要抓緊制定出嚴格的法律,加大打擊力度。”方才臣說,“要做好民族種業,最關鍵的就是保護種子的知識產權。”民族種業缺乏原始創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企業由于知識產權保護不利而額外增加的成本很高,而損失的利益更大。保護好知識產權后,民族種企才愿意在種子創新上加大投入,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這樣才能逐步出現自己的好品種。
所謂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侵犯品種權應盡快進入刑法范圍。現在出現假劣種子是行政處罰為主,而套牌侵權種子對農民利益也有很大的侵害,長遠而言,對農民對農業都是巨大損害。
“國內種企普遍‘個小兒’,研發投入能力還比較弱。國家每年向農業投入的資金雖然不少,但很多都‘撒了芝麻鹽’,農業投入中應劃出一塊專門給種業。”方才臣說,“國家應該用資金扶大扶強,先給企業輸血,再讓企業造血,進行良性循環,逐步發展壯大。”孟山都每年科研投入達到13 億美元,接近80 億元人民幣,而國內種企科研投入上億元的不是很多。
現場直擊
湖北團熱議種業自主創新:
“要提高研發水平,搶占市場份額”
農民日報記者 崔麗
“中國是農作物種子資源大國,但在農村,‘洋種子’價格低、品質好,正加速攻城掠地。”湖北代表團第五組審議現場,來自鐘祥市石牌鎮彭墩村的張德華代表如此表示。“這就是市場競爭的自然結果。”湖北國寶橋米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健代表接話:“外資種業資本雄厚,研發投入大,重視品種改良,而我們國家的種子企業普遍規模小,各自為政,研發投入不足。野生種子如果不進行培優,過幾年就退化了。目前,中國種業前十強企業的市場總份額在全球僅占0.8%。唯有自主研發方能抗衡洋種子,所以,國內種業公司必須提高研發水平,搶占市場份額。”“李代表說得很對。去年,我們村企和武漢合作,培育優良水稻種子,投入了1000 萬元,但企業有點扛不住。”張德華呼吁,國家應以政策、資金扶持企業自主研發,保衛糧食安全。
在第三組審議中,“洋種子”問題也引發熱議。“其實,情況沒大家想象得嚴重。”全國人大代表、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鄧秀新表示,目前,我國口糧種子還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大豆、玉米等飼料種子、高端水果蔬菜種子進口比例雖然比較大,但不足以撼動中國飯碗。隨后,鄧秀新道出憂慮:2015 年,按照有關規定,科研機構要退出商業化育種,但眼下企業的育種水平沒有跟上來,種子研發面臨斷檔,客觀上給國外公司提供了加快搶占市場的機會。“不過,新《種子法》草案已完成,有望在明年年底正式出臺。”鄧秀新補充道,國家將在法律層面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新品種保護,堅持市場化并扶持種子企業,確保種業安全,我國種業發展將迎來黃金時期。
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所長劉鳳之——
給育種科技企業多一些貸款支持
農民日報記者 毛曉雅
資金不足,貸款困難,制約和影響了農作物育種科技企業的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所長劉鳳之說:“目前,給農作物育種科技企業貸款的金融單位基本都是商業性銀行,主要是固定資產抵押方式,貸款額度低、利率高、審批手續復雜,嚴重制約和影響了具有創新能力的農作物育種科技企業的發展。”
他建議農發行提供以下三個環節的貸款支持:一是新品種研發貸款,周期以三年為好;二是種子生產貸款,具有繁種基地的種企在生產中需要短期流動貸款支持;三是繁種基地貸款,對于建立育繁種基地的種子龍頭企業,對其一次性交納土地承包費時提供貸款支持。另外要增加擔保方式,除不動產抵押外,建議增加由種子企業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權作為無形資產抵押,以及庫存種子作為動產抵押;對于信譽良好的龍頭企業增加信用擔保方式,對種企貸款在利率上要給予優惠,包括貼息。種企經營的季節性特點顯著,建議對貸款的審批環節應提高效率,使貸款的發放與需求的時間合拍。
要切實完善種子生產收儲政策。建立政府支持、種子企業參與、商業化運作的種子生產風險分散機制,對符合條件的水稻種子生產開展保險試點。加大高效、安全制種技術和先進適用制種機械的推廣使用,將制種機械納入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完善種子收儲政策,鼓勵和引導相關金融機構特別是政策性銀行加大種子收儲的信貸支持,中央和省級財政應對種子儲備給予補助。
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食品與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長劉昕——
改變現有育種導向機制研發模式
農民日報記者 高文
“近年來,‘種子安全是農業安全的根本’、‘洋種子的長驅直入會造成我國未來農作物受制于國外種業巨頭的被動局面’等聲音引人關注。”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食品與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長劉昕表示,現代農業對種子提出更高要求,對我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提出新的挑戰,提升我國種業核心競爭力已經迫在眉睫。
劉昕給記者舉例,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我國僅為43%,而美國等發達國家普遍在60%以上;我國玉米畝產只有390 公斤,與美國差距近300公斤,且孟山都、先鋒等公司正借助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到2030年實現將玉米單產突破800公斤大關的目標。“國際大型種業公司從研發育種、生產、營銷、后期維護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周期循環系統,世界種業競爭已從由品種、市場爭奪演變為種質資源、生物技術、資本、人才的全面競爭。”劉昕說。
如何實現我國成為種業強國的目標?劉昕認為,當下迫切需要打破現行的條塊分割、分散管理的育種科研體系,構建由政府引導,由科研院所、高校、種子企業構成的資源集中、分工科學的商業化育種技術合作聯盟。
“應建立商業化的育種科研平臺。”劉昕說,我國種企數量多,規模小,科技創新能力實力不足,研發能力弱,競爭力不強,單個企業無力承擔持續高強度的分子育種技術開發與投入,相當多公司還處在依靠代繁和貼牌生產求生存的尷尬境地。而與此同時,我國從事農業基礎研究和傳統育種科研隊伍十分龐大,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數超過20 萬人,但由于科研體制機制不適應現代種業發展要求。“育種者單打獨斗,育成了怕被偷,繁育推廣路子窄,育成的優良品種也占據不了市場,時間一久就被淘汰。”在劉昕看來,改變現有的育種導向機制與研發模式,打破院所和企業界限,建立科企緊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商業化育種科技創新組織體系,是我國種業應對挑戰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戰略選擇。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農業科學院院長白先進——
修改《種子法》減少帶病種苗危害
農民日報記者 崔麗
此次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廣西農業科學院院長白先進建議修改《種子法》,減少帶病種苗危害。這已經不是白先進委員第一次在兩會中提出修改《種子法》,早在2013 年白先進委員就曾提交關于在全國范圍大規模開展柑桔黃龍病防控的提案。白先進介紹,廣西此前通過無病毒種苗推廣的辦法,有效防控了黃龍病。建議盡快在
全國范圍內大力的開展柑桔黃龍病綜合治理,修改《種子法》。
以柑桔產業為例,黃龍病是一個毀滅性的病害,我國有18 個省區有柑桔,其中有12~13 個省是有黃龍病的,整個國家每年要砍10 個億的病樹。
白先進認為,由于現行的種子法規定農民可以自繁、自用剩余后可以出售、串換,在品種是否優良健康方面存在較大的風險。果農無法分辨哪些是帶病毒的種苗,以對柑桔產業來說,由于柑桔種植周期長,一般三年后才能收到回報,所以農民的損失就大,甚至高達幾十億的損失。柑桔是多年作物,一種下去就表示多年后才能參與市場競爭,它不像糧食,今年種不好明年再種,不是誰都能育苗的。
白先進認為,黃龍病具有傳染性,即便是由于病毒種苗發生果農糾紛,難以分清哪些是帶病種苗,哪些是被傳染的,建議修改種子法,完善種苗的登記和備案等,推廣無病毒苗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