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到,種企準備好了嗎?
《 》( 2015年01月26日 08 版)
“種業是高科技、高投入的行業,僅靠種企自身積累速度太慢,中國種業需要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巨頭投資。”2年前,一位種企大佬曾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大聲疾呼社會資本進入種業。隨著新一輪農作物種業改革的推進,政策利好和行業前景吸引了大量社會資金流入種業。農藥化肥企業進來了,房地產商進來了,券商也進來了……一時間,種業成為資本市場炙手可熱的明星。那么問題來了,資本到,種企準備好了嗎? ——編者
|
融資找準自身需求 ■技術研發需求大,需長期資金投入 繪圖:吳狄 本報記者李國龍 融資可以分擔企業風險,企業可以在研發、生產和推廣環節針對性投入資金,促進行業的兼并重組,不僅有這些資金優勢,還可以把其他行業的先進管理理念等引入種業。好處有很多,找準自身需求才可提高融資成功率,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加速企業發展。 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顯輝告訴記者,“墾豐種業將重點把資金用于研發平臺和營銷平臺建設”。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引進高端研發儀器、聘請專家人才,加快建設工廠化、現代化、流水線式的育種研發平臺。結合財務平臺和物流平臺配套建設,積極拓展B2B(企業對企業)、B2C(企業對消費者)、O2O(線上線下結合)等電子商務模式,依靠信息化建立以電子商務、直營店、分公司、業務代表、經銷商等五條通路和商務、結算、配送三個中心為支撐的立體營銷平臺。 去年10月15日,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投資合作懇談會上,江蘇紅旗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銀琪說,“基金機構進入企業后,股權結構、資產結構、企業結構都得到了優化,在這三個方面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投資方和融資方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對資本的預期會有不同方面的考量。資本的自由流動,往往是追求回報的最大化,如果資本一味逐利或急功近利,會給企業運營帶來不利影響。 “種業具有資本投資回報穩定,投資專業性強和適合行業整合重組等特點”,劉顯輝說。種業投入周期長、更新換代速度較其他行業低,同時種子行業進入壁壘較高,種子公司市場地位和份額相對穩定,資本投資回報穩定。因為種業專業性強、區域性強、科技含量高,所以資本在進入種業時,需要更謹慎、更專業的調研和決策。中國種子企業具有地域性強、總體體量偏小、與跨國種企相比競爭力偏弱等特點,因此有強烈行業整合需求和重組預期,非常適合具有較強實力的資本開展并購重組、聯合聯營等方面的資本運作。 品種研發往往是一個長期投入的過程,短期資本不適宜進入,更適合追求長期和穩定收入的資本進入。研發的技術密集型特點突出,基因測序、分子篩選等分子生物技術在育種中的廣泛應用,種企勢必要在技術方面進行轉型升級。資金的需求量大,育種基地、實驗室、科研人員、大量優秀種質資源等均需要投入,實驗室中,一個小小的試劑盒就需要幾千元,價值幾十萬元的儀器隨處可見。 市場推廣中,種業電商營銷探索的范圍和力度將會繼續加大,這也意味著投融資范圍的擴大。隨著淘寶、京東和順豐等也開始涉足,將給傳統的種業營銷渠道和思路帶來巨大的沖擊,這同樣也意味著在種子的銷售推廣環節有較大的資金需求。2014年7月,荃銀高科、隆平高科、敦煌種業等11家種子公司和中國種子協會等共同投資人民幣3980萬元組建“愛種網”,預計會在2015年下半年上線運營。
|
融資模式的優選順序 現實中常用的融資模式有股權融資、債券融資、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等。若以融資風險為標準,圖中優選原則應該是先股后債,先外后內,順序是②、①、③、④象限。第②象限增資擴股,企業吸收的外部股東越多,抗風險的能力越強;第四象限的內部債務融資,企業自身的風險和負擔增加。若以融資成本為標準,圖中優選原則應該是先內后外,先債后股,順序是④、③、①、②象限。第④象限內部舉債,雖然風險大,但融資成本最低;第②象限的外部公募資金,雖然抗風險能力最強,但是成本也最高,有部分需要給中介機構,上市過程中耗費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也很大。摘自《資本的游戲》房西苑著 互利機制拴牢資本 ■發展方向要準確,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本報記者李飛 如何才能把握住? 魏相賓建議企業須注意三點:一是發展方向要準確,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二是企業財務管理一定要規范,風險意識要強;三是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利益,跟農業合作社和各級農業組織有機結合起來,互利機制一旦建立起來,銀行、基金和一些大的投資公司就都進來了。 他特別強調了初創企業的財務規范問題,“過去一些民營企業,資金使用都是左手來右手走,等需要融資了,真正能跟資本市場結合了,卻因此丟了機會,很可惜。” |
|
融資環節研發的長期性,技術密集性如分子生物技術、基因測序等已得到應用、資本投入大如國際高端育種技術對于育種設施和條件都有相當高的要求,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才能在短期內建立起來,因此需要能夠提供穩定和大量資金支持的融資來源。生產中的投入多為固定資產,如果投入資本足夠大,設備齊全,生產環節的投資將會在短時間內起到提高種子質量的效果。 融資方式研發環節融資時間長、科技含量高,投資量大,可通過銀行進行貸款等債務融資,有突出技術優勢的中小企業可通過與大型企業合作或風險投資銀行進行融資。兼并重組環節重點對企業與研究機構合作項目進行融資,合作方式的資源整合靈活,可通過內部融資或貸款等形式來獲取資金。種子生產環節多數轉化為固定資產,可選擇股權融資方式,還可通過抵押貸款從銀行獲得資金。 融資環節水稻種業市場融資重點環節在于加快市場整合,提高市場份額;向上游和下游擴張,完善產業鏈;在生產環節還需要對生產的配套設施進行升級,引進先進種子生產設備和技術,完善數據檢驗系統等。市場整合和生產環節的融資需求均較大。 |
融資方式大型水稻種子企業應通過股票上市、銀行貸款、信托融資等方式積累資金,兼并小型水稻種子企業,并向種子產業上游和下游進行擴張完善產業鏈。研發環節對育種技術沒有大規模更新需求,所需融資量較小,大型水稻制種企業可選擇內部融資或銀行貸款融資的形式籌集研發育種技術所需資金。生產環節融資量較大,規模較大的企業可向銀行貸款,自有資金不足的企業可選擇股權融資方式,與信托公司以及私募資金等進行合作開發。 融資環節小麥種子企業在種子研發、種子生產、推廣、整合國內市場四個環節融資空間均較大。小麥研發環節融資同樣具有長期性、技術密集性和資本投入量大的特點,品種仍會以雜交品種為主,需要更新育種技術程度較小,融資需求上比玉米育種環節融資需求較小,但仍需要有長期、大量、穩定的融資來源來支持企業研發。生產環節需要大量投資來提高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市場整合環節鼓勵大型小麥種子企業互相合作,兼并小型種子企業。 融資方式對于資金量較小的小麥種子企業,各環節應采取股權融資的方式來吸納資本,包括與大企業合作、利用技術優勢吸引風險投資等形式,對于大型小麥種子企業,可選擇內部融資或債務融資方式來聚集資本進行各環節投資。摘自《中國種業市場、政策與國際比較研究》仇煥廣等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