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大戶的愿望清單
《》( 2015年01月05日 07 版)
年尾年頭,照例是總結過去,謀劃未來的時候,新的一年里,和種子關系最為密切的農民有什么期待、要求?我們采訪了幾位種糧大戶,傾聽并記錄了這些職業化新農民的心聲。他們來自山東、江蘇、湖北、安徽等糧食主產區,種植的主要作物分別為水稻、小麥、玉米。過去,他們是糧王、狀元,未來,他們除繼續保持榮譽,還將帶領更多的鄉親靠種糧致富,在這條路上,他們希望得到政府、企業在政策上、設施上、行動上多方面的幫助,總之既要有好品種,還需有好配套、好服務。 ——編者
|
江蘇宿遷市宿城區種糧大戶單紅保—— 品種多一點不是壞事 2014年,我種了3個水稻品種,分別是“連粳7號”、“Ⅲ優98”和“甬優2640”,目前宿遷中熟粳稻加上雜交稻有20多個品種,收購的時候一起收,品質好的品種優勢體現不出來,高產品種優勢比較明顯。 對種糧大戶來說,看重高產的同時更看重穩產。2014年抽穗揚花期間老是下雨,稻瘟病比較重,防治不好能減產60%~70%;2013年是持續高溫不結實,本來一穗結實120粒,有的品種只剩下40~50粒。我們想要的品種產量不一定非常高,但是遇到極端天氣產量別大幅下降。連續種了4年,我發現有的品種抗高溫、抗稻瘟病都不太行,今年就不打算種了,現在還在選品種。一個地方品種多一點不是壞事,另外,機插秧、手拋秧都應有適合的品種,在收獲時間上也要有錯落。 農業現代化,前提是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沒有曬場、倉庫、烘干機,幾十萬斤糧食收上來就成了大問題。我和朋友種了800畝田,麥稻連茬,宿遷正常是6月8日收小麥,我都得12號才能收,收完小麥才能種水稻。遇到陰天,就要拖到6月18日左右才能收,水稻種得晚,影響產量不說,收獲時間也要推遲……一季壓一季,時間很緊張。生育期短的品種可以解決時間的問題,但品質下降,產量下降。山坡好上,山頂難爬,對種糧大戶來說,現在迫切需要的是提高農田基礎設施水平。 江蘇東海縣桃林鎮關汪村彭支松—— 想盡辦法增產穩產 “我家小麥單產,2014年1324斤,2015年要達到1400斤”,江蘇省東海縣桃林鎮關汪村種植大戶彭支松對小麥增產胸有成竹。 彭支松經營土地的租金從2009年每畝300元增加到現在的1000元,畝效益從600元降到200元左右,老彭仍把2000畝地中的1500畝地種小麥,這么多年來產量一直在提高。 “小農戶家三五畝地,如果產量低點也不擔心,對于大戶來說,產量一下降就意味著要賠錢,要想盡一切辦法增產穩產”,彭支松說。 彭支松選用的品種是“濟麥22”等大品種。他認為“選品種就選適合本地的大品種,種著安心,用好的種衣劑可以降低播種量,適播期每畝用15~20斤小麥種子,稍微晚些也就用25斤左右,而小農戶用種量在35~40斤。” “小農戶往往在清明前就把氮肥大量施下去,麥子長得雖快,但一陣風過后就容易出現倒伏,我現在氮肥都是在清明節后小麥拔節期施,除氮肥外,還根據土壤養分情況、小麥需肥量進行氮、磷、鉀和微生物的合理配方施肥。給小麥施肥就和人吃飯一樣,要熟悉小麥的習性,餓的時候再‘喂’它,就不會因為氮營養過剩而得‘軟骨病’,出現倒伏。” 山東臨邑縣德平鎮富民合作社魏德東—— 一切都為了保好收成 熟悉魏德東的人都知道,他承包了幾千畝地種玉米,連續四年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大戶,幾年前他曾憑借著夏玉米畝產973.4公斤的成績在糧王大賽上獲得過“山東糧王”的美譽。 談起從2008年300畝起步到如今3000畝的規模,魏德東很有感觸:莊稼好壞取決于品種和技術,我種的玉米以“登海605”為主,播種時采用精選單粒播,節省用種量,節約成本,待玉米成熟時,專家說晚收一天,每畝可增產15斤左右,我晚收了一周,每畝增產了100斤左右。 明年還會不會繼續擴大種植規模?魏德東表示沒有這個打算,他希望政府能在糧食存儲設施方面加大投入,比如建倉庫、添置烘干設備等,像他這樣的大戶類似的愿望尤其強烈,每到收獲季節,曬場不足是最難辦的事,辛苦換來的糧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晾曬而不利于儲存,總有一部分會發霉、變質,另外簡易倉庫不能避免蟲咬鼠害,浪費令人痛心。“我們選好品種、用好技術都是為了好收成,如果后續工作跟不上,那前面所做的就大打折扣了。” 如今,魏德東成立了自己的家庭農場,他自己靠種糧致富了,還帶動富民小麥專業種植合作社的成員一道走上富裕之路,魏德東說,他要引領鄉親們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道路,讓大家享受到良種繁育、農業技術推廣帶來的甜頭。
|
湖北隨縣天星雙河種植專業合作社王祥寶—— 賣種子最好帶上信譽卡 “對于農民來說,收成好才是真的好。”當被問及新年期待的時候,天星雙河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祥寶說,“我們農民不懂什么品種,就希望種子質量別出問題。” “我的合作社去年流轉了4000多畝土地,其中1300多畝種的‘谷神1號’,不想得了稻瘟病,差不多快絕收了。到現在還不知道是不是種子出了問題。這么大的種植面積,損失慘重啊!”王祥寶說,“種子的好壞是豐收的關鍵,像我們合作社如此大規模地種植,一旦出現問題,不但豐收無望,甚至會‘傾家蕩產’。” “我有個仙桃的朋友,他現在種地可真是‘放開了手腳。’”說起這個話題,王祥寶津津樂道,“配了種子銷售信譽卡,他們那的人買種子從來都是很爽快的。”邊說王祥寶邊找來了一張信譽卡,信譽卡上標明了種子的品種、數量,購買人的姓名、村組,為的就是方便日后跟蹤服務,了解種植情況。“這是我從朋友那兒要來的,想在我們這也嘗試著做。” 在交談過程中,記者深切感受到了農民對于豐收的渴望,正如王祥寶一再強調的那樣,“種子的好壞是豐收的關鍵”。“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整頓力度,從源頭上堵住違法違規種子,廠家和銷售商在銷售種子時,也配上信息齊備的銷售信譽卡。”王祥寶說,“指望種子市場真正得到凈化,我們農民買種子才有底氣。” 安徽渦陽縣陳大鎮老家村孫子富—— 請介紹得再明白點 孫子富種植的作物主要是小麥,總共有1000多畝,去年的年景不錯,收入讓他比較滿意,他覺得好收成首先要歸功于好品種“良星66”、“濟麥22”,“這些良種都是由支農部門牽頭,由供種企業直接供應給種糧大戶的,“在這方面我們比較省心,就算在市場上買,也很安全,我們這里的市場秩序很規范。” 明年是繼續沿用以前的品種還是嘗試新品種?對這個問題孫子富的回答是:“那要看明年六月份的麥收情況而定,我們的愿望當然是繼續創高產,目前我們的一般地塊小麥產量是每畝500公斤,試驗地塊肥水條件比較好,耕作管理更用心,畝產可達700公斤。” 展望今年,孫子富說他最大的愿望是政府能把相關的補貼提高點兒,這樣,種糧大戶的利益有更充分的保障,積極性會更加高漲。另外更至關重要的是,種子質量監管服務得跟上,要讓農民買得放心,種得安心,畢竟靠農民自己辨別什么樣的品種好,什么樣的種子質量高的難度較大,這就需要政府幫農民把關,另外,供種企業要盡可能把品種的特性介紹清楚,像什么樣的地方適用什么品種,品種要求的條件,品種的優點如何發揮到最好?供種企業提供種子是他們業務的主要部分,但詳細的說明講解也必不可少,這既滿足了農民的知情權,也可以讓他們在選擇種子的時候更有主動性。 山東滕州市西崗鎮欒莊村汪效偉—— 多方面發力護佑好品種 從2012年起,只要是正常年景,汪效偉的655畝玉米地就能有每畝400元左右的收益,農技站、農業局給大戶發放自己繁育的玉米種子,這不是簡單的發放,而是對大戶的地塊兒、生產能力、管理水平都有較高的要求。 說起去年的收成,汪效偉有些沮喪,他說去年發生了比較嚴重的雹災,對糧食產量影響很大,對于這樣嚴重的災害,好品種也不能幸免,若是一般的小災小難,類似于“良星66”這樣的品種完全沒有問題。 談起對未來的期待,汪效偉直言他盼望政府能加大對糧食種植的扶持力度。首要的是增加噴灌設備,這比人工澆灌更能提高水利用率,再有他希望能降低一些土地承包費,隨著土地承包費用和人工工資的不斷上升,種糧大戶的利潤空間縮小,如果大家都因無錢可賺轉而去經營經濟作物,那么國家的糧食產量就難以保證了。 這幾年土地流轉的辦法多了,速度快了,這是好事,但后續環節跟不上就體現不出土地集約經營的優勢了,對我們而言,讓我們覺得難辦的不是種植面積增加了多少而是配套設施不完備,包括噴灌和收割。 當記者問是不是可以嘗試一些直接粒收的品種?汪效偉說,目前他們那里還沒有這類的品種,況且農民一般不愿冒險去嘗試新品種,還是愿意選擇一些傳統的優良品種,當然,“如果經過了規范的試驗、示范,我們也愿意選擇那些省時省力穩產的好品種。” |
用“爆品思維”來做種業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時光在一年一年的春播秋種中川流奔涌,人類在一季一季的耕作收獲中繁衍不息。種子,承載著無限的希望,回報著金燦燦的豐收。 種子是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每年挑選起來最慎重的農資。隨著科技的發展、品種的不斷改良,近年來我國品種更新換代助推著全國糧食平均畝產量不斷實現突破。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糧食生產每上一個臺階,都與突破性品種緊密相關,上世紀80年代推廣雜交水稻、90年代推廣緊湊型玉米,使水稻、玉米畝產分別提高了近100公斤。在糧食“十一連增”中,優良品種的更新換代同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三大主糧國審品種的推廣面積已占種植面積的60%以上,特別是兩優系列超級稻品種以及鄭單958、浚單20等高產玉米品種的推廣,有力支撐了糧食單產水平的快速提高。 不過,伴隨著新品種不斷刷新高產紀錄、不斷挑戰生物極限,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這些品種的大田表現,農民產量。農民說好才是真正的好,農民愛種的種子才是好種子。現在,各行各業都在把互聯網思維、爆品思維掛在嘴邊上,飯店里做碗面都要規定面粉牌子、雞湯熬制時間甚至端上桌時湯的溫度,一碗面兩個月賣出100萬份去。對于種業來說也是一樣,搞清楚用戶需求、提供更好的體驗才是一個品種的生命線,才是一個品種能否存活、能存活多久的終極手段。那么,到底什么樣的品種才是農民說好的品種呢? 首先是適應機械化的種子。剛剛過去的2014年,與玉米來說,是一個潛藏著巨大變化與巨大機會的年份,而這個“潛藏”也許在今年,或者稍遠一點的幾年內,將在現實中引發新一輪市場份額的激烈爭奪。“君不見玉米籽粒下機直接賣,誰還愿四處翻倒曬?”年末,一位種業圈子資深人士的調侃,點出了農民的需求,也戳中了玉米育種家和企業老總的興奮點。機械粒收品種,被認為是繼當年“先玉335”開創“單粒播種”時代之后,又一次玉米生產上的重大變革。可以想象,變“收玉米棒”為“收玉米粒”,對很多種糧大戶來說,晾曬、儲存、脫粒等環節的簡便帶來的效益有多大,他們會有多歡迎。 其次是適應輕簡化耕作的種子。在科學家的實驗田里,為了試驗一個品種的極限產量,甚至會以一平方米一株的密度來種植,保持無遮擋的陽光與通風條件;也會對生長期全程監測,緊密追蹤。但是這樣精耕細作種出來的產量,對農民來說是不可能的。筆者在東北采訪時曾經聽說過,以前大機械還沒有這么普及的時候,農民搶農時種玉米的時候,雇了人到地里一把一把的撒種子——只要種上就能收,至于種成什么樣真的顧不上了。特別是當前,青壯年農民工進城打工、3860部隊種地;或者農民邊務工邊種地,出現兼業化傾向,這些生產關系層面的新變化對種子也必然產生新的需求,一些“皮實”的種子、適應輕簡化耕作的種子受到農民的廣泛歡迎。 再次是抗逆性好的種子。在采訪中我們發現,種糧大戶幾百畝以上的地,大多不會種同一個品種,所謂“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有些大戶直言保險系數高比產量高還要重要,所以,抗倒伏、抗病蟲、抗旱抗風等產量相對穩定的品種是種糧大戶首選的品種。(江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