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源頭追擊在根上打假
來源:《 》
編者按
要從根源上杜絕假劣種子,就必須加強基地監管。“要加強源頭打假!”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制種基地有什么舉措,有哪些變化?今天,我們請讀者跟隨記者到張掖制種基地,去了解基地規范制種生產的努力,同時,希望越來越多的源頭活水凈化種子市場。
|
張掖:制種秩序明顯規范 □□ 本報記者李飛 “要規范種子市場,就得從源頭加強監管。”今年6月,本報與中國種子協會在京舉辦種子企業聯合維權座談會,不少種企負責人提出應加強對制種基地的監管,從源頭杜絕非法種子流入市場。 2013年7月,甘肅省張掖市被正式認定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的市級雜交玉米制種基地。“張掖的種子是供應全國的,承擔著保障國家用種安全的責任。”張掖市委副書記、市長黃澤元多次強調,要堅決徹底查處涉種違法違規案件,使張掖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名至實歸。 近年來,張掖市持續探索制種基地監管機制,不斷加大力度打擊涉種違法行為,取得良好效果。 誰來管管什么怎么管 今年,國家級種子基地(張掖)管理協調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兩次在張掖市召開會議,圍繞制種基地監管工作,先后解決了“誰來管”、“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問題。 年初,種企與各村簽訂今年的制種協議之前,領導小組及時召開會議,明確了縱橫兩條線上的監管責任主體。縱向上,部、省、市、縣共同參與基地監管;橫向上,由基地所在地農業、工商、公安、檢察等多部門聯合監管。同時,將制種基地建設作為縣(區)、鄉(鎮)、村三級領導班子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 “誰來管”的問題解決后,9月,張掖市監察部門正式啟動“五查”行動,集中解決“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問題。11月7日,張掖市農業局抽調種子管理和農業綜合執法人員,與工商、公安、法院、監察等部門相關人員分別成立5個涉種案件查處專案組和1個督導組,聯合開展專項行動,打擊無證生產、套牌侵權生產、搶購套購、私留倒賣等涉種違法行為。 “兩法銜接”是有效打擊涉種違法案件的重要舉措。去年,張掖市農業部門就通過兩法銜接移交公安機關案件55起,為農民挽回種子款2640多萬元。 從嚴、從重、從快查處 “案件查處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從嚴、從重、從快查處的原則。”張掖市農業行政綜合執法支隊支隊長夏葉告訴記者,專項行動中,領導小組明確要求,對涉種違法案件,在違法結果處理上就高不就低,可以免訴,也可以起訴的案件,一律予以起訴,決不允許以罰代刑;審理過程中,可判緩刑,也可判實刑的案件,一律判實刑。 “從非法種子收獲到取證封存,再到立案和結案,需要幾個月時間。”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維權辦主任王海陽向記者慨嘆前兩年維權時的“耗不起”。 企業維權的高成本,對監管部門快速辦案提出了高要求。對此,張掖市種子管理局局長張東昱說:“今年,由于各部門配合得力,專案組接到舉報后可以迅速行動,一般都可以當天受理。” “行動更快了”,王海陽和安徽隆平種業市場管理辦工作人員李培對今年涉種違法案件的查處有相同的感觸。王海陽告訴記者,11月6日上午,他向張掖市種子管理局舉報有企業套牌侵權生產該公司玉米種子。當日下午,專案組就趕到現場調查取證,目前只待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和省種子管理局抽樣檢驗結果回復,一經查實即可立案。 截至11月22日,農業部轉交的在張掖涉案的38起案件中,專案組均已查辦,已立案8起,待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和甘肅省種子管理局抽樣檢驗結果回復后,可立案查處23起,另有7起正在進一步調查取證中。 監管效果明顯機制進一步完善 在采訪中,記者從幾家種企在制種基地的工作人員和一些鄉鎮種子執法中隊處了解到,在近兩年的嚴厲、高效整治之下,張掖制種生產秩序明顯規范。 “從我們自己排查的情況看,今年的侵權面積比去年下降很多,僅是去年的1/3左右。”李培的切身感受是,“沒那么亂了,確實好很多。” “從數字來看,基地監管的效果已經顯現出來。”張東昱向記者列了一組數據:2012年,農業部通過專項檢查移交至張掖市查實的涉嫌違法企業有15家;2013年,這一數字降為10家;而今年,農業部共移交4家。 制種生產秩序的好轉不是基地監管工作的終點,日前,張掖市農業局正組織市及甘州區、臨澤縣、高臺縣等種子管理部門負責人及公安、工商等部門商議討論進一步規范張掖國家級雜交玉米制種基地管理辦法。 該辦法進一步明確了鄉鎮、村級干部的監管責任,同時,將不履行合同約定和違法生產經營的企業列入“黑名單”,對不守信企業,下年限制生產面積,對違法生產經營企業,依法嚴厲查處,并建議相關部門吊銷證照。 “只有不斷完善監管機制,制種生產秩序規范了,我們才能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促進產業發展上來。”張東昱告訴記者,隨著玉米單粒播種面積的不斷擴大,種子質量,尤其是發芽率和活力等指標也應有更高的要求。目前,種子管理局正對張掖現行的種子質量標準做進一步的修訂。 |
跟蹤報道 編者按:今年4月30日和5月5日,農民日報分別以《暗訪伊犁種子市場》和《伊犁州品種鑒定權法律依據從何而來》為題報道了伊犁州種子市場存在的套牌侵權、非法審定亂象,隨著打假力度加大,媒體關注度漸強,伊犁州種子市場秩序有了明顯改善。日前,伊犁州打假又有新動作,此舉既是此前系列工作的繼續也是更加強有力打假行動的開始——
新疆伊犁州:公開銷毀55噸假種子 11月28日,在新疆新源縣別斯托別鄉鐵勒哈拉村伊犁秋豐種業工廠內,“轟隆隆,轟隆隆”兩臺粉碎機飛快地運轉著,州、縣兩級種子站工作人員將著紅色薄衣的玉米種子一袋袋倒進粉碎機里,轉眼被打成粉末,55噸套牌假種子被全部公開銷毀。 今年4月,媒體對州直種子生產企業——伊犁秋豐種業涉嫌套牌侵權玉米假種子進行曝光,州農業局高度重視,將該公司5個涉嫌侵權玉米樣品送往國家農業部玉米檢測中心檢測,專案組進行周密調查確定伊犁秋豐種業公司金玉1688、金玉88、南北2號、京早1號共4個品種64.6噸種子均為套牌侵權假種子,根據規定相關部門吊銷該公司種子生產許可證、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責令其立即停止非法生產經營行為,沒收被查扣封存的4個品牌假種子55噸,并現場銷毀處理,沒收涉案違法所得8萬元,罰款40萬元。 伊犁州種子管理總站站長王南新表示:“對州直套牌侵權的55噸假種子進行現場銷毀,是對州直開展打擊套牌侵權假種子專項治理成果的展示,也是對州直制造和銷售套牌侵權假種子違法行為的一次嚴厲打擊和威懾。今后我們將加大打擊套牌侵權假種子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手軟,切實保護農民和企業的合法權益,保障州直農業用種安全。” 韓莎莎 四川達州打擊不實種子廣告 近期,達州市委宣傳部、市農業局、市工商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全市農作物種子廣告管理的通知》,旨在打擊當地不切實際的種子廣告宣傳,保護農民利益,確保農業生產用種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文件要求相關管理機構審查擬發布廣告品種的審定證明、廣告的基本樣本、廣告主的主體資格證明,查驗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復印件)和營業執照副本等。發現種子廣告未經審查批準或超出審查批準內容的,工商部門提請同級廣告監督管理機關查處。農業種子管理部門違反規定,審查通過違法廣告的,廣告主、廣告制作者、廣告發布者未經農業部門審查或不按審查內容發布種子廣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都要依法追責。 川種 福建莆田秋菜種子抽檢合格率96.1% 近日,福建省莆田市組織開展了秋季農作物種子質量市場專項抽查工作,重點對市場上銷售的蔬菜種子質量進行全面抽查。 抽查地點為荔城、城廂、仙游、涵江和秀嶼五個縣區。主要檢測蔬菜種子的水分、凈度和發芽率。本次抽查的種子有萵苣、花椰菜、芥蘭、蘿卜、芥菜、結球甘藍等生產季節常用作物,品種有全年耐抽苔生菜、北京小雜56、九寸紅蘿卜等51個。種子批總數量計76.26公斤。共抽查17家蔬菜種子店或代銷點,30家生產商,51份樣品,其中49份樣品通過抽查,不合格的樣品有2份,本次抽查通過率為96.1%,說明今年秋季莆田市蔬菜種子整體質量較往年好。 林守涌
抽樣員在采集樣本時,要選擇水分含量相對低、籽粒飽滿的玉米穗。為了防止樣品在儲存過程中變質或發霉,抽樣員在采集或切割玉米樣品時,必須保證玉米籽粒的完整,不能出現破損。一般會在一塊玉米田內隨機抽樣4~6個玉米穗,每個玉米穗的頭尾部分會被去掉,剩下的中間部分一分為二,一半放在抽樣袋內,另一半放在備用樣品袋內。田塊制種負責人認可抽樣過程后,抽樣員密封兩份樣品袋,抽樣員和負責人共同簽字,如果田塊負責人未到場,則由村鎮兩級負責人代為簽字。 本報記者王澎攝 |
|
基地實錄 □□ 本報記者李飛 “今年,我們的種子在甘肅省臨澤縣遭套牌侵權,臨澤農業局迅速行動,尤其是所涉及的兩個鄉鎮全力配合,很快就查實了案情。”河南金苑種業張掖制種基地工作人員楊勇告訴記者,與前兩年相比,鄉鎮和村級干部,越來越重視制種基地監管了。 戰略制定在后方,戰術執行在前線。制種基地監管,關鍵是要牢牢抓住最前線。如果鄉鎮領導、村干部對違法生產視而不見,包庇縱容,甚至將其作為自己的政績,那么,監管工作也一定會事倍功半。 今年以來,張掖市不斷明確鄉(鎮)村兩級在制種基地監管中的責任主體地位,對制種生產秩序的規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11月24日,記者來到張掖市農業局采訪時,正趕上張掖市及部分區縣種子管理局負責人開會討論進一步規范張掖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基地管理辦法。據悉,該辦法將進一步明確鄉鎮黨委、政府和“五小”農場所屬單位的責任主體地位,按照“源頭監管、屬地管轄”原則,規定凡監管不力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分管副鄉鎮長和農場所屬單位負責人就地撤職;村組干部和農戶私自引進無資質單位和個人,并組織生產經營的違法行為,與無證生產單位和個人一樣,視為違法行為。對村組干部依法查處,由此造成的損失由參與違法生產的農戶自行承擔。 甘州區甘浚鎮是張掖玉米制種大鎮,副鎮長劉兵告訴記者,該鎮近幾年來未曾發現私繁濫制現象,制種生產秩序良好與鎮、村兩級嚴把合同關密不可分。 今年,甘浚鎮速展村共制種5400畝,全部與張掖市豐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合同。“企業拿到制種基地審批許可后,要先經過鎮、村兩級篩選,資質、程序都符合條件,而且能向農戶承諾保證產量和收入的,村里就公示出來,讓村民來選。”速展村村支書王鑫說。 “企業只能與村委會簽訂合同,與農戶私簽是無效的,這樣就保證了從根本上杜絕無證生產。”劉兵告訴記者,受市場行情影響,近年來甘浚鎮玉米制種面積呈下降趨勢,為了防止部分農戶因制不到種而選擇非法制種,該鎮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畜牧業、設施農業、交通運輸業等,確保農民收入不減。 生產監管只是一方面,種子收獲后,如果因農戶私留倒賣而流入非法企業,同樣會造成種子市場秩序混亂。速展村村民王學政告訴記者,2010年左右時,制種企業按合同收購玉米種子價格約為1元/斤,但外來種販和非法企業則以1.8元/斤的高價收種,一些農戶會在價格誘惑下私留倒賣一部分種子。 在保障農戶嚴格執行合同的基礎上,今年年初,甘浚鎮組織鎮農辦、司法所和各村委會主任成立了種子執法中隊,各村再組建以村委會主任為隊長的護種小隊,在種子集中收獲的十多天里,于各村主要路口設卡檢查,堅決防止私留倒賣。 “有私繁濫制的企業來找農戶制種,也有種子販子來找我們買種子,現在看,這么干不合法,長遠來看也不劃算,還得靠真本事吃飯。”在自家的7.2畝地上,速展村村民王立榮制了10年種子。 |
聲 音 監管部門:張掖市種子管理局局長張東昱:通過重拳整治,把制種生產秩序規范起來,我們才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提高張掖玉米制種產業的整體水平。 維權企業: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維權部主任王海陽:侵權發生之后再去維權,成本太高了,最關鍵的是想辦法從根本上杜絕侵權行為發生。要讓制種基地鄉鎮和村級干部切實負起責任來。 監管一線:張掖市甘州區甘浚鎮副鎮長劉兵:鎮上嚴把制種企業審核關,各村委會嚴格執行制種合同,制種生產這個環節就規范起來;鎮上成立種子執法中隊,各村成立護種小隊,種子集中收獲時在各路口設卡檢查,就堵住了私留倒賣的渠道。 制種農戶:張掖市甘州區甘浚鎮速展村村民王學政:我制了十幾年種子,這兩年感覺到種子公司的管理越來越精細了。以前有農民私留一點種子賣給非法企業,現在都不會了,賣得多了,以后拿不到訂單了,更不劃算。 基地抽查越來越細致 張耀宇王澎 甘肅省張掖市2014年的制種面積比去年減少了近30%,其原因固然是種子庫存量過大,但在農業、公安、工商部門聯合嚴打下,套牌侵權和私繁亂制現象明顯減少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隨著全國各地種子市場打假行動升溫,人們關注的熱點逐漸從市場轉向了基地。“要加強源頭打假!”是打假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很多侵權種子都是從制種基地流入市場的,做好基地監管是種子市場建立良好秩序的開端。 筆者曾經跟隨農業部種子基地抽查行動小組,來到了張掖市甘州區某村的制種田,抽樣員進入田間抽取樣品的同時,另外兩個工作人員駕車圍著抽樣地塊開了一圈。為了核實抽樣地塊面積信息,工作人員通過手機GPS衛星定位功能給抽樣地塊粗略測定了面積和位置,這是歷次抽樣檢查中首次使用。 在一處制種地塊,當問起地塊面積、制種品種和制種委托人信息時,村干部卻“一問三不知”而且也拿不出委托合同。“無證商販拖欠制種款怎么辦呢?”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市場監管處處長謝焱對村干部說:“委托合同一定要簽。在種子打假這樣的高壓態勢下,一些無證生產個人很可能‘跑路’,造成農民制種款無法兌現。村干部和制種農戶一定要有風險意識,不讓無證單位和個人違法制種,避免損害自身利益。” 在抽查中發現,不同地塊的果穗飽滿度存在很大差異,即便是同一地塊的樣品也是有差異的。“這主要還是制種田管理規范程度不同造成的。”北京市玉米種子檢測中心博士王鳳格說,“嚴格來講,玉米制種田的間隔距離應該在200米以上,但很多地塊間隔一條幾米寬的田間小路就種植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品種。當然,如果錯開花期是可以的,不過在管理上就要更加精細了。” 王鳳格指著田邊被砍掉的玉米說:“這些是被砍掉的父本,規范的管理要求制種農民在授粉后第一時間砍掉父本,有些農民為了收獲父本結出的玉米就省掉了這個環節,這必然會對制種產量造成影響。”站在一旁的村干部笑著告訴筆者:“村民家里會養一些羊,父本結穗后,那些玉米穗就被作為飼料來喂羊了。” 正是通過這樣的“親密接觸”,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同村干部、制種農民以及制種企業才有了有效的溝通和交流,許多基層的具體問題困難就是這樣直接被管理部門接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