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譜:雜交水稻科研人物志
我國雜交稻已形成了世界上最龐大的科研隊伍,人才梯隊分支甚廣。在中國,無人不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鮮有人知“雜交水稻之母”謝華安,還有令水稻矮化的黃耀祥等人。袁隆平所在的科研團隊中,也曾有過李必湖這樣曾取得關鍵突破的人物。筆者試圖從梳理歷史出發,還原這個群體的面貌。


袁(yuan)隆平不(bu)是第一個雜交稻研究(jiu)者。
中國(guo)現代(dai)稻作(zuo)學(xue)奠基人丁穎1929年就(jiu)開(kai)始了(le)野生(sheng)稻與栽(zai)培稻雜交的(de)研究(jiu)。袁曾就(jiu)讀的(de)西南農(nong)學(xue)院創始人、著名水(shui)稻專家管相桓(huan)在1930年代(dai)也開(kai)始了(le)探索(suo)。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水稻科研進入全民創新階段。1950年代的中國育種界,有“南黃北李”之說。指的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黃耀祥和吉林省海龍縣(今梅河口市)河洼公社社員李貞生。黃耀祥在1950年代通過人工雜交,育成世界上第一個抗倒伏的秈稻矮稈良種“廣場矮”,使廣東稻谷單產從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400公斤,矮化稻在其后數十年中推廣幾十億畝,直到90年代重新提出高稈的科研方向。[詳細]
謝華安與抗稻瘟病育種
三(san)系配套法令雜交(jiao)稻(dao)產量(liang)大幅增加,從1974年至(zhi)1983年,雜交(jiao)稻(dao)種植面積由(you)100余畝發展到1億多畝。但(dan)問題接踵而來,1984年,中國大面積種植野敗(bai)型(xing)雜交(jiao)“稻(dao)秈優(you)2號”,稻(dao)瘟病大流行。
稻瘟病導致大量雜交稻田顆粒無收,許多地方的雜交稻種子被封存,改(gai)種(zhong)常規稻(dao)種(zhong)。早(zao)期的雜交水稻(dao),還有抗倒(dao)伏差(cha)和易患稻(dao)曲病等問題(ti)。
1980年冬,福建省農科院的謝華安培育出恢復系“明恢63”。次年培育出雜交水稻品種“汕優63”。這個品種由于抗瘟性強等特點迅速風靡,1986年首登全國雜交水稻播種面積排行榜首。[詳細]
楊守仁教授與"超級稻"
中國(guo)(guo)的超(chao)級(ji)稻(dao)計劃啟(qi)動于1996年,這年4月,沈陽(yang)農(nong)業(ye)大(da)學(xue)楊(yang)守仁(ren)(ren)教(jiao)授等給國(guo)(guo)務院寫信,建議開(kai)展(zhan)中國(guo)(guo)超(chao)級(ji)稻(dao)研(yan)究(jiu),獲國(guo)(guo)務院領導(dao)批示。此(ci)前的倡導(dao)者是福建農(nong)林大(da)學(xue)的楊(yang)仁(ren)(ren)崔(cui),楊(yang)1995年在(zai)國(guo)(guo)際水稻(dao)所進(jin)修(xiu)期間得知超(chao)級(ji)稻(dao)概(gai)念,即向政府提(ti)出立(li)項(xiang)。1996年6月,農(nong)業(ye)部在(zai)沈陽(yang)農(nong)業(ye)大(da)學(xue)主(zhu)持召開(kai)“中國(guo)(guo)超(chao)級(ji)稻(dao)研(yan)討論證會(hui)”,標志中國(guo)(guo)超(chao)級(ji)稻(dao)研(yan)究(jiu)正式立(li)項(xiang)。
超級稻的概念最早是日本在1981年提出的。之后國際水稻研究所開展了超高產育種研究,確定的目標是比現有高產品種增產20%,或絕對生產潛力達到13-15噸/公頃。[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