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演講口才,無論從社會交際、企業管理層面,還是從個人發展層面來看,都是好處多多,意義重大!
學習演講口才要把握四個要領:一是要克服怯場忘詞;二是演講的內容;三是演講的有聲語言;四是演講中形體語言運用。
怯場忘詞,主要是因為,來在陌生的環境中,面對陌生的聽眾群體,發表當眾講話,由于本能的不適應而產生緊張恐懼,以致忘詞。有效的克服辦法和應對措施是,演講前,首先要對演講的現場環境有所了解,包括演講場所及周邊環境,以及場內設備設施。可能的話,最好到現場做一番實地察看。再就是對演講的聽眾對象要有所掌握,包括聽眾的年齡構成,教育背景、社會背景、宗教信仰,有什么興趣愛好及對本次演講有什么期望和需求。再就是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演講的內容組織力求精益求精,并進行反復演練預講,從而增強自信心。在臨登臺前,還可以做放松訓練,比如做深呼洗或做肌肉拉伸練習,可有效緩解緊張的情緒壓力。
對演講的內容組織,首先有必要了解演講的定義。演講指的是,在公共場所,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形體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一具體問題,系統完整地發表見解和方法,闡述事理或抒發情感,以鼓勵行動的信息交流活動。從演講的定義來看,演講的本質在于信息交流,并且要鼓勵和感召聽眾去采取行動!這里的信息,一定是科學的經驗、先進的理念。要注意,演講的重要意義,遠不止信息的交流和傳遞,還有其強大的感召力。關于演講的感動力,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演講的真正感動力,并不在于演講當時所針對的那個目的,而在具體事例可納入的法律、法規、規則之類的普遍規范”。這里的“普遍規范”屬于真理范疇,具有普世價值!
了解了演講的本質,接下來組織演講的內容時,首先要為演講確立一個鮮明的主題。隨后是圍繞這一主題去組織材料,材料是多多益善,這樣便于裁剪提煉。在內容材料的組織上,要按照一定的結構方式進行,這就是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三一律”,即:開篇、主題、結尾。主題部分,根據材料內容的性質不同,又有兩種結構方式。如果是議論性內容,則可以按照提出問題、分析論證、得出結論這樣的“三段論”組織方式;如果是記敘性的內容,則可按照“5W”的方式來組織,具體指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什么事,怎么樣,為什么---這也就是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空間的邏輯順序為線索,還可以按照聽眾情感發展的脈絡為線索。
對演講有聲語言的運用,需把握以下要點:一是要使用規范的普通話,盡量不用方言,因為方言受地域的限制,就會使演講內容的信息傳播受到局限;二是要采用個性化的口語,因平日說話用口語,其特點是親切,容易被人接受,這樣就能起到好的傳播表達效果;三是要使用具體、準確、形象化的語言---在論述事理時要用具體的實例,準確的數字,至于形象化,可舉個例子:說“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這是一句歌詞,形象鮮明生動,因為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就是打比方,把一事物比做另一事物,當然,為了增強有聲語言的形象性,還可以采用比擬的修辭手法,把人比作物,叫擬物,把物比作人,叫擬人,另外,采用排比、對偶、夸張、頂針等修辭手法,也可增強語言的氣勢和感染力;有聲語言的第四個要求是,口齒清楚、語音純正、語氣生動,如此,就有感染力,就容易感動人,被人接受;第五個要求是響亮、清晰、流暢;第六個要求是字正腔圓、抑揚頓挫。
演講的形體語言,也叫態勢語言或肢體語言,主要包括手勢、面部表情、與聽眾的目光交流及頭部動作。對演講中運用手勢,總的原則是不要預先設計,要根據表達內容的需要,聽從下意識或潛意識的安排,率性而為即可,手勢也不能過于頻繁,否則給人花里胡哨的感覺,還要注意,不同手勢表達不同的含義,切不可亂用;面部表情要自然、微笑、放松,目光交流能起到與聽眾心靈溝通的作用,使內容被聽眾理解接受。
總的來說,學習演講口才要本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原則,只要按照科學方法,勤學苦練,假以時日,演講水平自然會“芝麻開花節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