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的管理學說和思潮紛涌的今天,稻盛經營哲學獨秀于林,《活法》一書洛陽紙貴,“珍愛員工”思維日漸主流,這反映出了某種埋藏日久的反思——企業的目的究竟是為股東帶來最大價值,還是讓員工獲得最大幸福?每一位企業經營者越來越難立刻說出答案。現代企業崛起后的數百年,我們第一次發現了它有了返璞歸真的可能性。
無論是京瓷跨越半個世紀的成功,還是日航的600天扭虧為盈,都只是表面現象。背后的深刻本質是公司上下在稻盛和夫的引領之下,對“作為人,何為正確”這一命題的不斷認知、思索和踐行。簡單說來,是敬天愛人、克己復禮、努力奮斗、誠實良善。無論外界如何紛擾,這一價值觀都不為之左右。它并非空穴來風,乃是融合了儒、佛、理和中國古代經典的精髓。稻盛和夫將它們拾起細細打磨,成為當代管理的圭臬。若是未來回顧今日,真正的東方管理學的肇始者乃從稻盛而始。
10月13日,稻盛先生來到上海講學,演講過后接受了本刊的專訪。我們得以親耳聆聽他的人事哲學,以及對于東方文化和管理的深邃體悟。
工作是磨煉靈魂的道場
一定要把心靈打掃干凈,把自己的思想變得純潔。這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的人生和經營。
“經營為什么需要哲學?人為什么活著?”這是企業經營中最基本的問題。企業家要在企業內部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確立正確的哲學,并不懈努力與員工們共同擁有這種“思維方式”和哲學。這樣的話,企業就一定能發展,一定能保持長期的繁榮。同時,我們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性。我們的人生,就由我們的心靈來創造。
人生和企業的方程式
從年輕時起,我就想出了一個關于人生和工作結果的方程式,即“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觀察許多人的人生,有人幸福,有人痛苦;企業經營亦是如此,有人做得風生水起,有人卻怎么也不見起色。如此大的差別究竟從何而來?我從年輕時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結果想出了上述這個方程式。
人們一般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取決于個人能力的不同,包括智商、體能等,這些與生俱來的能力決定著人生和事業的成敗。事實并非如此。能力或許占了很大的比重,可所持的思維方式、哲學、思想,其實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
我畢業于日本的地方大學,絕對不是才能出眾的人。為了鼓勵自己奮發圖強,我不相信只靠能力就能決定人生或經營的成敗。不管能力是否出眾,只要竭盡全力、一絲不茍地去生活,充滿熱忱地去生活,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就一定會收獲好的結果。今年我已經79歲了,回首近80年的人生之路,對于這一點我已經深信不疑。
公式中的幾個要素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僅僅是能力和熱情相乘,就會產生難以想象的巨大差別。舉例來說,在日本家喻戶曉的電器制造商松下集團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只念過小學。他的人生是從在自行車行當學徒工開始的,吃盡了各種苦頭。可是松下先生卻給人生和經營都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他所創造的成績和普通人相比,存在著幾何級數的差距。正因為熱情和能力這兩個要素不是相加而是相乘,才造成了難以想象的巨大差距。
至關重要的是,熱情和能力的乘積,還要與“思維方式”相乘。所謂“思維方式”就是哲學,也可以叫人生觀、判斷基準,人心中抱有的思想、所持有的價值觀。持有的“思維方式”不同,人生和工作的結果就會迥然不同。也許有人會想,“有一丁點消極的想法沒關系吧”。可事實是,哪怕只有一點負面的想法,結果就會全部變成負值。因為幾個要素之間是相乘的關系,所以“思維方式”哪怕只是負的1分,結果都變成負值。并且越是熱情足、能力強,就越會造成大的負面結果。此外,如果是帶領眾多下屬的領導人或經營者,那么造成的負面結果,就不僅把自己,也把周圍的人帶入不幸。
思維方式決定人生和經營
我沒有杰出的能力。正因為如此,我必須具備超出常人的熱情,必須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同時,掌握比常人更優秀的“思維方式”,也就是優秀的哲學、卓越的思想、高尚的人生觀、正確的判斷標準。為此,我努力學習孔子、孟子、陽明哲學等中國古代典籍,同時鉆研佛陀教誨的宗教精華,努力把這些圣賢們的哲學根植于自己心中。
我們在生活和經營中,需要作出各種各樣的判斷。這個時候我們會對照自己持有的“思維方式”和“思想”進行判斷。作為判斷基準的“思維方式”以及“思想”正確與否,卓越與否,結果將大相徑庭。
越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知識分子,就越容易忽視自身所持的“思想”、“思維方式”的重要性。但是,創造現代文明的不是別的,正是人類的“思想”。人的“想法”、“思想”這種東西是如此的重要,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卻總是輕視它,認為只有知識和技術才是重要的。這個問題無論在人生中,還是在經營企業中,都是現代人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企業經營也一樣,企業業績乃至企業壽命全部取決于是否具有出色的“思維方式”。在京瓷、KDDI的經營中,在日航的重建中,我都反復倡導被稱為“philosophy”的“思維方式”、經營哲學。我的這種哲學是約束自身行為的規范,是非常克己的信念。比如說,“貫徹完美主義”、“持續腳踏實地的努力”、“把自己逼入絕境”、“有言實行”、“持有滲入到潛意識的強烈而持久的愿望”、“認為已經不行時才是工作的開端”、“成功之前不言放棄”等等,都要求嚴格自律的生活態度。
為什么我要在企業內強調如此嚴格的哲學呢?這里面有一個究竟要把自己的企業引向什么高度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不謀求大的發展,覺得企業規模“差不多”就行的話,那么有一個寬松的哲學就可以了。但如果目標是進入世界優秀企業之列,那么,就不能不具備帶有克己主義色彩的嚴格的企業哲學。
當經營者號召員工共有這種嚴格律己的哲學時,可能會招致員工的抵觸。每當這個時候,經營者就要堂堂正正地說服大家:“我不想把我們的公司辦成平庸的企業,而要辦成值得大家自豪的世界一流的企業。因此,我才會在企業里推行嚴肅的、克己的哲學,與大家共同實踐這種哲學。”如果不做這樣的說明,相信員工們很難接受這種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