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得到迅速的發展,從1990年到 2004年,14年間我國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從1982年的282萬公頃增加 到2004年的430萬公頃,增長幅度達52%,2000年達到了創歷史最 高紀錄473萬公頃。從資源環境上來講,發展馬鈴薯產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中 國耕地中60%是干旱缺水地區,這些地區只有種植馬鈴薯才能獲得高 產。馬鈴薯產業多數分布在老少邊窮地區,是很多貧困農民的主要糧 食,在西部開發中對解決貧困人口吃飯問題具有重大作用。在貧困地 區發展馬鈴薯生產,是一種有效的“造血式”產業扶貧。
馬鈴薯種植效益分析;
一、大理種植馬鈴薯的優勢。
1.時令優勢。大理、冬季種馬鈴薯是10-12月播種,次年1-4月陸續上市,而我國其他主產區的收獲期為5-11月,云南秋、冬種馬鈴薯收獲、上市期正好是我國馬鈴薯市場的空檔期,相對來說銷路暢,價格高。
2.優越的區位優勢。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不適合生產馬鈴薯,但是對馬鈴薯需求量又很大,是潛在的國際市場。在國內,港澳又是很大的銷售市場,云南毗鄰港澳,產品運輸耗損少,成本低,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3.生產成本的優勢。大理馬鈴薯由于生長時間短(3個多月),單產高(一般畝產1500-2000公斤),成本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技術要求。
1.推廣種植脫毒馬鈴薯。實踐證明,推廣應用休眠期足夠的脫毒馬鈴薯,僅此一項就可提高單產30%—306,甚至成倍增長。加工型品種可選擇“大西洋”等,蔬菜型品種應選擇“費烏瑞它”、“荷蘭7”“荷蘭15”等。
2.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肥力中等以上沙壤質的中、晚稻田,特別忌澇洼地。
3.合理密植,保證有足夠苗數,是取得高產穩產的保證。一般行距20厘米,株距15厘米(或30厘米×25厘米),每畝種4500-5000株,種薯塊不得輕于25克,芽眼1-2個,用草木灰或甲基托布津拌種。
4.施足基肥是保證高產的首要條件。畝施腐熟農家肥1000-1500公斤,復合肥30-5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硫酸鉀20公斤做基肥,忌用垃圾肥。
5.稻草覆蓋。種植后第二天,及時覆蓋稻草。可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出苗,又能防雜草與薯搶肥,并能減少后期薯塊膨大時土壤開裂造成的青頭。
優質脫毒、高產、雜交早熟品種—荷蘭7號
荷蘭7號是從荷蘭引進,經過脫毒單株系選育成的匍匐莖短、結薯集中、塊莖膨大速度快、適合不同栽培模式種植的早熟品種。一般畝產2500~3000公斤左右。肥水好的高產地塊,畝產可達4000公斤。生育期(出苗到收刨)65天左右。塊莖休眠期短,適于春、秋兩季栽培,也適合與其它作物進行間作套種。株型直立,株高60厘米左右。莖稈粗壯,分枝少。葉片肥大、葉緣呈波浪狀,花淡紫色。塊莖呈長橢圓形,芽眼極淺,薯皮光滑,外形美觀,黃皮黃肉,食味好,品質優良。適合鮮食和出口,在香港及東南亞市場極為暢銷。
出苗后60~70天收獲。株高60厘米左右,花紫紅色。薯塊(塊莖)長橢圓形、大而整齊、芽眼少而淺,薯皮光滑,黃皮黃肉,結薯集中。淀粉含量13%~14%。該品種易感青枯病、環腐病和晚疫病,抗瘡痂病和馬鈴薯病毒病。一般畝產3000公斤左右。
適應地區及栽培要點:
在內蒙古、遼寧、廣東、福建、山西、山西、山東、廣大的中原春秋二季作地區、南方晚秋和早春都有種植,適于間作套種。栽培密度為5000~5500株/畝,應及時防治晚疫病。該品種對光敏感,收獲、運輸和貯藏過程中,應注意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