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取粗壯薯苗,按每株薯苗剪2~3段作種苗,每段種苗長4~6節的規格進行裁苗[7];種苗剪好后用Bt等生物菌浸泡1h后,再進行移栽。栽插株距33~43cm,每667平方米栽2200~3000株。采取順壟單行三角形定植方式,采用平植露頭法或平植埋莖節藏頭法栽植。定植后根據土壤含水情況,酌情澆好定苗水。
春植和早冬植注意避開寒流,秋植注意防秋旱。栽插后5~7d要進行查苗補全。[4]
紅薯對氮、磷、鉀三要素的需求因生育時期不同而異。氮肥以莖葉生長時期吸收較多,塊根膨大時期吸收較少;磷肥在莖葉生長中期吸收較少,塊根膨大時期吸收較多;而鉀肥的吸收從栽插到收獲都比氮、磷多,以塊根膨大時期更為顯著,因此,紅薯施肥應圍繞這一特點進行,N∶P∶K=5:6:20[7]。最好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紅薯有機種植禁止施用任何化學肥料,以基肥施用為主,一般基肥用量占總施肥量的60%~80%,基肥結合整地起壟施入。
待移栽苗活棵后,結合補苗追施1次沼液或充分腐熟的稀薄糞水,作為提苗肥。第2次在紅薯結薯期,即春、秋植種后60d左右,冬植種后70d左右追施1次催薯肥。催薯肥以為主,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制(或有機認證有機肥)500kg、草木灰250kg或礦物鉀鎂肥25kg。施用方法一般是用犁破開壟兩邊,或用小鋤在壟腰部開小溝,然后把肥料與益生菌拌勻進行條施,施后應進行1次澆水,以促其盡快發揮其肥效。同時施肥后可結合人工除草進行培土。
紅薯在定植時澆了定苗水后,在栽插后30~40d,開始分枝、拖蔓,需水量增大,此時若遇干旱,要及時澆水,可采取溝灌方式,但灌水量不能超過壟高1/2。整體來看,水分管理掌握土壤基本濕潤為宜。若遇雨天應及時排澇,以防積水造成薯苗徒長,出現只長柴根不結薯的現象。[4]


